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关张殒命都因东吴,诸葛亮为什么始终把魏国当做生死大敌?

刘关张殒命都因东吴,诸葛亮为什么始终把魏国当做生死大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390 更新时间:2024/1/26 7:19:00

[var1]

刘关张的兄弟情是千秋忠义还是其他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也不对张飞被杀后刘备淡然的表态“嘛!飞死矣”来深究刘备当时真正的心态。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备集团凭着借来的荆州成就了横跨荆益蜀汉;但是盛极而衰,在两三年内因为荆州刘关张先后殒命。这才有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历史事件,但是诸葛亮执掌蜀汉大权后对外目标一直是曹魏而不是仇敌东吴?

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政策始终是联吴攻曹;这既是最终战略目标实现的需要(兴复汉室),也是蜀汉政权脱离军阀的必然

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曾经把未来规划在《隆中对》中详细描述,尤其是在第二个阶段横跨荆益完成后的策略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也就是说蜀汉立国后的国策就是联吴抗曹,任何私怨都不能影响国家的最终战略目的。西川历史上诞生过无数的割据政权,但是由于西南资源的匮乏底蕴不足几乎没有一统天下的先例。有人可能说秦汉,但是秦汉的根基都是在关中。蜀汉如果想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最终战略目标,必须要迅速击败曹魏;蜀汉国小民疲没有单挑曹魏的能力,必须有东吴这个帮手配合。否则蜀汉伐魏就如同以卵击石,曹魏凭借庞大的国力拼消耗也能耗死蜀汉。

[var1]

蜀汉北伐如果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这样的政治人设,也许可以存在很多年。但是这样就无法脱离军阀的层面,所以在北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联手东吴是必然的结果。夷陵之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孙刘两家在联盟上是有共识的,以荆州归属和刘关张殒命为代价得来的孙刘再次联盟更稳固。

本来诸葛亮就不同意刘备发倾国之兵征伐东吴,夷陵失败后外有魏吴、内有叛乱,蜀汉政权经济即将崩溃的现实也不允许和东吴死磕

刘备是一代枭雄,如果不是被张飞逼得骑虎难下也许未必肯攻吴;即便是攻打吴国的目的重要原因也是收复荆州,当然打的旗号还是为二弟报仇。蜀汉政权来之不易,刘备漂泊半生才有了这点家底怎么可能有魄力直接梭哈。并且蜀汉的国策必须在“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政通人和的情况下才能觅得一丝良机攻伐曹魏。咱们再来看刘备巅峰时期的形式: 真正地横跨荆益,也就是现在湖南、四川的精华部分都在刘备控制手中。

刘备绝对有席卷天下的机会和实力,这点让东吴非常忌惮。这和抗战后期的民国的形式一样,刘备随时可以顺江而下威胁东吴。而为了夺取西川的北方门户汉中,刘备为了让东吴牵制曹操才割让了荆州几个郡给东吴。但是即便如此,关羽镇守的荆州始终保持着北可伐曹、东可吞吴的可能性。所以当夷陵之战后蜀汉被关入三峡以西,没有威胁的蜀汉才能成为东吴真正的盟友。

[var1]

仓促赌国运的蜀汉在夷陵战败后陷入危机:此时的蜀汉精锐尽失,几乎家家戴孝;曾经富庶的益州经过汉中之战、建国封赏、夷陵大战等消耗,已经到了《出师表》中诸葛亮所说的“益州疲弊”的程度。也就是说经济即将崩溃, 再坚持伐吴蜀汉立刻崩溃。第三、蜀汉损失巨大,南方趁机发动叛乱让蜀汉顾此失彼“南中诸郡,并皆叛乱”。因此无论是为了稳定治休养生息,还是北伐需要都不宜与东吴开战。

失去荆州后蜀汉已经成为三国最弱的政权,面对实力最强的曹魏、蜀吴两国只能携手防止天下被曹魏一统的结局;况且蜀汉北伐也需要东吴从东线的牵制,防止曹魏没有后顾之忧与蜀汉决战

蜀汉彻底失去荆州后其实已经成为最弱小的政权,看起来面积庞大的云贵以及横断山脉地区其实只是名义上臣服蜀汉而已。说来了我不捣乱就对得起蜀汉了,至于说贡献赋税、承担兵役徭役基本上就没有了。所以失去荆州后真正支撑蜀汉的只有益州一地,与东汉末年的军阀没有什么区别。东吴虽然吞并荆州但是相对还是比较贫瘠,为了生存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都有联手抗曹的需要。

在失去三峡以东的荆州支点,蜀汉在休养生息后也只能通过汉中北伐曹操实现近乎渺茫的意图了。失去荆州后蜀汉失去了顺江而下攻击东吴的可能,那么还要想翻身就得学汉高祖刘邦进关中进而俯视天下。通过北伐收复长安,把曹魏赶到黄河以东形成南北朝时期北周的版图形式才有可能翻身。如下图所示:到时候理想中的蜀汉可以北周的版图,待到实力强大后平定曹魏所在的北齐版图;然后集中力量破长江天险拿下东吴,彻底实现蜀汉的统一。如果依据这个观点的话,蜀汉首先面对的敌人也不是东吴而是曹魏。

[var1]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诸葛亮躬耕地:刘备南下“古隆中”和北上卧龙岗,哪个更危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建安十二年(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我们想知道的是:刘备南下南郡“古隆中”还是北上南阳卧龙岗危险?显然刘备不可能去南郡“古隆中”三顾茅庐。从诸葛亮和刘表关系看刘表对诸葛亮不好,以至于诸葛亮在叔父去世后“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住着“草庐”,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竟然让外人刘备诛杀

  • 再问一遍:屈原姓什么?一次性搞懂姓、氏、名、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屈原姓什么,屈原是以姓和名命名的吗,屈原姓熊还是芈

    我在湖北宜昌待过一段时间,经常在一家名为“味鲜”的餐馆吃饭,店里千张炒肉那道菜很合胃口,十多年过去了还是记忆深刻。老板姓屈,人称屈总,干干瘦瘦的,很和蔼。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忽然间就想起了一个问题:屈老板,真的姓屈吗?似乎在宜昌那里,姓屈的格外多。其实,我真正想问的是,屈原,屈大夫,姓什么?

  • 赵飞燕 VS 王昭君、西施、貂蝉、杨玉环四大美女,谁更胜一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赵飞燕美图100张,杨玉环和赵飞燕,王政君有多爱赵飞燕

    在历史的记载中,赵飞燕是美女中的极品,以体态轻盈瘦弱著称,堪称史诗级的绝色佳人。她独领风骚于后宫,让汉成帝神魂颠倒,夜夜临幸,由此被人扣上了“淫惑皇帝”的罪名。在我国,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事实上,这是一种荒唐的历史偏见,是对女人的歧视,把帝王的昏庸无道和荒诞嫁祸于一个女人,这是一种人为的历史手法,

  • 晁错死在仇人的计谋下,确实憋屈,这算不算汉景帝的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晁错,西汉名士,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高祖七年(前200),晁错出生。早年,他跟从法家学者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汉文帝时期,他因为个人文采入朝为官,成为太常掌故。 后来,晁错受太常派遣,跟随伏生学习儒家思想,专攻《尚书》。学成归来后,晁错成为太子舍人,来到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身边工作。在被擢升

  • 六国最后的君王,都哪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文 / 子玉六国最后的君主注定是被遗忘的那一拨人,因为,“热搜”榜都被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千古功业给霸占了。没人关心他们的终点,但不得不承认,这拨人确实也曾深度影响过历史。先说韩国。公元前231年,秦王嬴政正式将秦国多年针对六国的“蚕食模式”调整为“兼并模式”,彻底开启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秦军首战

  • 明明有四个国家,为何只写了三国,被罗贯中忽略掉的是哪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罗贯中为什么要写三国,罗贯中讲三国,罗贯中对三国人物的评价

    这个被罗贯中忽略的割据在一方的政权就是公孙家族,当时的公孙家族割据在辽东地区,实力也是非常的雄厚。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公孙家族的建立和崛起,公孙家族的建立是从公孙度开始的。公孙度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吏,但却先后遇到了能够让他直上青云的贵人。第一位贵人就是公孙琙,公孙琙是当时的玄菟太守,见到公孙度

  • 从育儿角度看孔子的逆袭过程,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孔子的出身,有个流行了两千年的八卦,这就是“野合”。“野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野合”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在有意为孔子辩护,认为“野合”是指不合礼法的结合。孔子的父亲在六十四岁以后跟他的母亲结合,生了孔子。按照当时的说法,男性超过六十四岁结婚生子,属于非礼。还有一种说法,没有替孔子避讳什么,

  • 汉武帝离奇传说:驾崩四年后其现身市场卖随葬品,真相兴许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此,悔昔也来谈个关于汉武帝的传说,这个传说是关于其身后之事情,为民间百姓或艺术家附会的传说。传说,汉武帝在位之时,匈奴被其平定,使得匈奴以西的胡人为之震惊,臣服于武帝。西胡康渠王特派人将其宝物玉箱、瑶杖(注:玉杖)先给了汉武帝,得此二宝,汉武帝非常的喜爱,平日有空的时候就喜欢把玩这两样宝物。后来,

  • 信陵君魏无忌,名副其实的战国四公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竞争已进入白热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魏无忌为了魏国的将来,积极招揽天下英才。太史公在《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无忌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无论有无一技之长,他都“谦而礼交之”;从不以贵族身份在士面前炫耀,“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为此,司马迁还专门写了

  • 荀彧到底有多牛?几句话决定数万人的生死,辅佐曹操一统北方之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12年,曹操想要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便私下怂恿麾下的文臣武将们上谏汉献帝,要求汉献帝为汉庭丞相曹操加封九锡,而荀彧获悉此消息后,当即就找到曹操,对其说道:曹公,您本应该举义兵,匡扶大汉的江山社稷,并且以忠诚之心,君子爱人之德,匡扶正道,所以说你加封九锡之举并不是一件众望所归的事情。而荀彧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