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晁错死在仇人的计谋下,确实憋屈,这算不算汉景帝的失误?

晁错死在仇人的计谋下,确实憋屈,这算不算汉景帝的失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082 更新时间:2023/12/28 14:11:33

晁错,西汉名士,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高祖七年(前200),晁错出生。早年,他跟从法家学者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汉文帝时期,他因为个人文采入朝为官,成为太常掌故。 后来,晁错受太常派遣,跟随伏生学习儒家思想,专攻《尚书》。学成归来后,晁错成为太子舍人,来到刘(即后来的汉景帝)身边工作。在被擢升为博士后,晁错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建议太子掌握治国方略。因而不仅汉文帝欣赏晁错,将他指派为太子家令,太子刘启也对晁错十分信任。

晁错是个真心为国,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的人。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5),面对北方匈奴威胁,晁错作《言兵事书》,向汉文帝陈述“以蛮夷攻蛮夷”的策略。虽然汉文帝在奖赏晁错后并未采纳这一建议,但晁错还是持续关注边关战事,又作《守边劝农疏》。 这一次,汉文帝终于看到了晁错观点的可行性,采纳了用经济手段鼓励移民,以移民实边的办法来抵御外敌的策略。随后,晁错又作《募民实塞疏》,给出了具体的移民措施。

在朝中任职的多年里,晁错屡次上书议论国家大事。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颇为实际,观点切实可行,因而总体而言晁错的为政能力不弱。而他尽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着实是他对个人追求的充分实践。

因而要说晁错的死是不是冤死,还得看他的死到底是有利于国,还是毫无意义,只是做了替罪羊。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太子刘启即位,晁错被提拔为内史,成为宠臣。晁错没有显赫军功,也没有高贵爵位,却得到汉景帝的信任。他频繁发表自己的意见,汉景帝对他甚至言听计从,这使得周亚夫窦婴等一众有功重臣都对他不满。

景帝二年(前155),晁错作《削藩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随后汉景帝召集众臣商讨。由于这策略是景帝身边的红人提出的,众臣不敢反对。最终,景帝剥夺赵王、胶西王、楚王和吴王的部分封地。举措一实施,朝臣哗然,诸侯反对,晁错也成为不少势力的眼中钉。 《汉书·袁盎晁错传》记载,晁错的父亲曾劝说晁错:“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但晁错仍然采取强硬的削藩手段。

苏轼曾提出,削藩需要“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然而晁错既未论证措施的可行性,也未渐渐推行。他的武断激起诸侯的反抗。其此前举报诸侯的行为,在削藩开始后也被扭曲,行为背后的正义性被忽略,晁错和他人的个人恩怨被扩大。

七国之乱爆发后,和晁错结仇的袁盎向景帝建议:只有杀死晁错,诸侯的怒火才能被平息,这场叛乱才能停止。思索再三,汉景帝最终下令腰斩晁错。

从汉景帝的立场来说,一个朝臣自然比不过国家。杀死晁错,就有平息诸侯叛乱的可能,更有看清诸侯意图,做下一步打算的空间,因而为了家国大义,晁错不得不死。

最终死在仇人的计谋下,晁错确实有些憋屈。但他之所以丧命,还是国家大局的需要。像他这样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忠臣,看待自己最终的归宿,更多的还是看自己做出了多大贡献。死而后已,晁错不冤也不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六国最后的君王,都哪去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文 / 子玉六国最后的君主注定是被遗忘的那一拨人,因为,“热搜”榜都被秦始皇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千古功业给霸占了。没人关心他们的终点,但不得不承认,这拨人确实也曾深度影响过历史。先说韩国。公元前231年,秦王嬴政正式将秦国多年针对六国的“蚕食模式”调整为“兼并模式”,彻底开启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秦军首战

  • 明明有四个国家,为何只写了三国,被罗贯中忽略掉的是哪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罗贯中为什么要写三国,罗贯中讲三国,罗贯中对三国人物的评价

    这个被罗贯中忽略的割据在一方的政权就是公孙家族,当时的公孙家族割据在辽东地区,实力也是非常的雄厚。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公孙家族的建立和崛起,公孙家族的建立是从公孙度开始的。公孙度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吏,但却先后遇到了能够让他直上青云的贵人。第一位贵人就是公孙琙,公孙琙是当时的玄菟太守,见到公孙度

  • 从育儿角度看孔子的逆袭过程,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关于孔子的出身,有个流行了两千年的八卦,这就是“野合”。“野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野合”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在有意为孔子辩护,认为“野合”是指不合礼法的结合。孔子的父亲在六十四岁以后跟他的母亲结合,生了孔子。按照当时的说法,男性超过六十四岁结婚生子,属于非礼。还有一种说法,没有替孔子避讳什么,

  • 汉武帝离奇传说:驾崩四年后其现身市场卖随葬品,真相兴许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在此,悔昔也来谈个关于汉武帝的传说,这个传说是关于其身后之事情,为民间百姓或艺术家附会的传说。传说,汉武帝在位之时,匈奴被其平定,使得匈奴以西的胡人为之震惊,臣服于武帝。西胡康渠王特派人将其宝物玉箱、瑶杖(注:玉杖)先给了汉武帝,得此二宝,汉武帝非常的喜爱,平日有空的时候就喜欢把玩这两样宝物。后来,

  • 信陵君魏无忌,名副其实的战国四公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竞争已进入白热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魏无忌为了魏国的将来,积极招揽天下英才。太史公在《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无忌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无论有无一技之长,他都“谦而礼交之”;从不以贵族身份在士面前炫耀,“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为此,司马迁还专门写了

  • 荀彧到底有多牛?几句话决定数万人的生死,辅佐曹操一统北方之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212年,曹操想要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便私下怂恿麾下的文臣武将们上谏汉献帝,要求汉献帝为汉庭丞相曹操加封九锡,而荀彧获悉此消息后,当即就找到曹操,对其说道:曹公,您本应该举义兵,匡扶大汉的江山社稷,并且以忠诚之心,君子爱人之德,匡扶正道,所以说你加封九锡之举并不是一件众望所归的事情。而荀彧的话语

  • 伤心的鲁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泺水之源鲁桓公十八年,是鲁国最伤心的一年!就在这一年,满怀大国雄心的鲁桓公在羞辱中死在了齐国!而这时的鲁桓公,年龄仅仅三十五六,正值壮年!虽然年龄不大,但却是老资格的大国领导人。尤其这几年,鲁桓公更是志得意满,不但打破了以齐国为首的国际孤立,而且在反复干涉郑国内政的过程中坐上了国际盟主的位子,虽然这

  •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其实他并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从实际情况而言,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也是可以的,但要在理论上来说,他其实并没有统一天下,因为在秦始皇称皇帝后,天下还有一个周王朝分封的国家保存了下来。之所以说从实际情况上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是因为这个保存下来的国家根本就是个附庸。但理论上它还是一个国家,因此并不能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严格来讲只能说秦始

  • 六十五个春秋,枕着丈夫日记入眠 李垠感叹:世间情为何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李垠见到李垠,是在北京的一栋老住宅楼里。她,已经96岁。丈夫胡克。1951年,因解放战争留下的伤病复发,医治无效离世。李垠和丈夫在抗战年代相识,1939年结婚,曾生育3个孩子,因生活环境恶劣,先后夭折。丈夫去世那一年,她32岁。[var1]胡克[var1]李垠和胡克结为夫妇李垠和胡克,同在新四军五师

  • 诸葛亮连刘备集团的二把手都不是,为啥能当上蜀汉的太上皇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诸葛亮跟了刘备多久,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诸葛亮不问刘备语录图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备死后,诸葛亮之所以能阿斗的义父的名义,成为蜀汉的实际掌舵人,是因为诸葛亮一直是刘备集团的二把手。但那是《三国演义》中的说法。真实历史中,刘备死后,诸葛亮能成为蜀汉的实际领导人,是因为诸葛亮运气好。直到刘备死前,诸葛亮都没有当过刘备集团的二把手。刘备当了汉中王之后,真正的二把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