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身残志坚的太监哪家强?大汉大明和大唐?赵高王振魏忠贤

身残志坚的太监哪家强?大汉大明和大唐?赵高王振魏忠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509 更新时间:2024/2/5 2:06:03

大家提到明朝,一定绕不开一个群体——宦官。明朝的宦官不但名人多,像王振、汪直、刘瑾、冯保、魏忠贤等。花样也搞得挺多,有东厂、西厂、内行厂,可以说是相当热闹。以至于给清朝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着这前车之鉴,对宦官大力约束。直到晚清伺候慈禧的李莲英之前,都没有一个能让人记住的名字。然而明朝的宦官看着挺风光,但是和其他几个朝代他们的前辈相比,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了,算是一个弟弟级别的存在。

宦官这个群体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是那个时期战乱纷争之下,各国的老大自己都朝不保夕,宦官就更是没啥影响力了。大秦一统六国后,出现了第一个宦官界的名人——赵高。赵高也被很多太监从业人员认作为祖师爷的存在。但是由于秦朝太短,赵高的存在就是个个例,没什么讨论意义。所以我们就只能从汉代开始给大家盘一盘了。

拜《三国演义》开篇中的十常侍所赐,很多人都觉得汉朝的宦官是巨牛无比。其实不是这样的,历史书上学过,汉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外戚专权。无论是西汉的权臣祖师爷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还是被现代网络调侃成穿越者的王莽同学,亦或是东汉时期的窦、邓、梁、阎四大外戚家族,都从来没把宦官放在眼里。所以说,宦官和外戚都属于是皇权的延伸,是皇帝这个大老板用来对付大臣的工具。但是二者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外戚在朝廷上是可以担任官职,掌握一定的行政权力和兵权的,还可以发展自身的势力。即使哪天外戚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力和老板对抗。而宦官的位置就很尴尬了,他们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所能依靠的也只有皇帝。所以他们过得好不好完全在大老板的一念之间,丝毫没有反抗的余地。在两汉的外戚里,霍光、王莽、梁冀董卓都有过废立天子的行为。而宦官呢,在这方面战绩等于零。即使是东汉末年牛气哄哄的十常侍,折腾了半天,最后还不是被曹操袁绍等一干牛人给按在地上狠狠摩擦了吗?导致在东汉末年,走在大街上,不长胡子都会被嘲笑。辽东的公孙恭就因为生病后胡子没了,然后被自己的侄子赶下了台。在这种情况下,汉朝的公公们日子绝对也不好过。

在汉朝之后的另一个大一统时代唐朝,宦官们才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期。在汉朝的时候,外戚可以废立天子,从而成为了两汉的一大顽疾。而这项废立天子的权利,到了唐代就真正交接到了宦官的手中。唐宪宗、唐敬宗就都是直接死在宦官手中的,甚至于唐代宗还要尊称一个太监为尚父,也就是干爹。要知道,明朝的那些公公们被皇帝叫一声大伴就感觉到无上荣光了。究其原因呢,就是唐朝的公公们不但可以照顾皇帝的饮食起居,还可以在朝廷上当官,被唐代宗认为尚父的李辅国就做过宰相。不仅如此,唐朝的宦官还可以掌握兵权。在唐代,枢密院、神策府这种军事机构,就是由公公们统领的。想一想,一个太监,有权有人又有兵,这一旦得势,的确不用把皇帝放在眼里。这就导致了五代十国后,大宋的赵老板总结了之前的经验,对于唐代的藩镇之祸用了杯酒释兵权这招,而对于宦官群体更是严防死守。直到宋徽宗时期的童贯之前,都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人物。

时间来到了明朝,本来朱元璋也延续了老赵家对于宦官一贯的态度,直接刻了一个碑,写着“宦官不得干政”六个大字,就放在皇宫门口。然而这一切都被明宣宗朱瞻基破坏了。朱瞻基教公公们识字,并开始让他们协助处理政务,让宦官群体在唐代终结的几百年后再次死灰复燃。但是和汉代一样,因为没有兵权,同时也无法担任行政职务,所以宦官的嚣张与否也只取决于大明天子是不是允许你嚣张。一旦看你不爽,不管你是汪直还是魏忠贤,灭了你就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比如刘瑾权倾朝野,但是正德皇帝一不高兴,一张小纸条就把刘大伴废了。当然明朝宦官也分好多种,比如郑和这种是属于干正事的好人,汪直、魏忠贤属于干正事的坏人,刘瑾王振这种就属于既不干正事也不干好事的坏胚了。明朝宦官的崛起就是距离唐朝太久了,好了伤疤忘了疼。

紧跟明朝的大清,眼看着明朝的这些公公们群魔乱舞,和宋朝采取了一样的政策,对公公们严防死守。和北宋末年才出了一个童贯一样,大清在行将就木之时才出了一个小李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知名的宦官。

所以作为宦官之乱最为频繁的汉唐明三朝,唐朝的公公绝对是太监界的天花板,在太监这一行业里引领风骚,一骑绝尘。让其它时代的同行只能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至于汉明两代的公公们孰强孰弱,那就见仁见智了。个人认为还是汉朝的强一点,毕竟十常侍这种玩意儿虽然没成功,但是要是在大明朝,太监们是想都不敢想,皇帝一句话就能给办了。

今天的内容到这里结束。关注小编,敬等小编明日接着聊。

新人求关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匡胤两次攻打北汉为何都失败了?太原城为何这么难打?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得到消息的赵匡胤大为兴奋,若能一举灭掉北汉,就能完成当年郭威,柴荣都没能完成的伟业,那时世人对他的篡位行为也就不再有所非议。于是乾德六年(968年)八月,赵匡胤不顾“先南后北”的国策以及众人的反对,出兵讨伐北汉。赵匡胤在潞州集结了10万大军,拜李继勋为北伐主帅(河东行营前军总部署),全军浩浩荡荡地向

  • 齐国崔、庆二氏的覆灭:悖逆道义,群起攻之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春秋时期齐国的崔庆,崔庆之乱的历史事件,齐国是如何走向覆灭的

    公元前548年,齐国大夫崔杼诱杀齐后庄公于自己家中,而后联合大夫庆封大肆清洗齐国朝堂。齐国忠于公室的大夫们或引颈待戮以全忠义之名,或逃亡他国以待卷土重来。其中有一大夫假意臣服崔、庆一伙,伺机从内部瓦解崔、庆团伙,这个人就是卢蒲嫳。崔、庆团伙在清洗齐国朝堂后,拥立齐景公即位,并且与诸大夫盟约,要他们都

  • 让契丹人养马 圈占汉人土地还让汉人打造兵器 金朝就是自己作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金朝的灭亡很有意思,它几乎就是狼图腾的反面教材。金朝的统治者最有狼性,他们的狼性匈奴人、蒙古人看了都要头疼,金朝也最后败亡在自己的狼性上。金朝的统治者是最有狼性的色狼,金军拿下汴梁后抓了十万多女俘,赵构家几乎所有女眷都囊括其中,结果汴梁城的金枝玉叶们在路上就被金军强暴虐杀了15000多人。金朝根本就

  • 鸿沟,战国第一大基建工程,今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楚汉鸿沟全景图,鸿沟最早建于什么时期的人工运河,战国时期魏国的鸿沟是怎么开挖的

    鸿沟从今郑州荥阳市汜水镇东北的板渚引黄河水东流,经荥泽、圃田泽、中牟县,至开封市的北面折而南下,再经开封市通许县东,周口市太康县西、淮阳区南,入颍河通淮河。[var1]在荥泽之东,鸿沟有一支流往东北经新乡市原阳县(古阳武县)南,至封丘县境内汇入济水,称为官渡水。鸿沟将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水、濮(pú)

  • 触目惊心:宋朝繁盛远迈汉唐,却遭到网友冷嘲热讽,令人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之盛宋朝最直观的生活图景便是《清明上河图》,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图中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商旅云集,车水马龙,徐徐展开了一幅12世纪初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繁盛的市井风俗画。“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正是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与《清明上河图》相对应的句子,也高度概括了北宋

  • 赵武灵王偷摸去会秦王,现实场面有多尴尬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甚至可以和秦国相抗衡。还修筑了“赵长城”。[var1]来源网络侵删在合纵、连横搞得各诸侯国动荡不安的时候。赵国的赵武灵王购开始想要对赵国进行改革。赵武灵王是一个有远见、有气魄的君主,他想要进行军事改革,要求百

  • 此人独撑南宋三分之二的防线,堪称13世纪最伟大的机动防御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爱国英雄为了保护宋朝在前线冲锋陷阵着,誓死保卫宋朝的百姓,孟珙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此人独撑南宋2/3的防线,堪称13世纪最伟大的机动防御大师。孟珙的祖先在北宋灭亡后,从绛州投奔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岳家军”,由此可见孟珙本就是武将世家出身,有着很强的爱国情结。早在成吉思汗时,蒙古就

  • 迁延之役中的劳而无功:晋国保存实力,滥用诸侯之力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566年,郑国卿大夫子驷杀死郑僖公,总揽郑国朝政。次年,子驷力排众议,决定顺服楚国。次年,以晋国为首的诸侯军队进攻郑国。诸侯军队来势汹汹,郑国人害怕,向诸侯请和。晋国诸卿对于郑国的请和有不同意见,其中荀偃就说应该包围郑国,等待楚军来救援郑国,然后将楚军打败,不然不能得到郑国真正的顺服。知罃有不

  • 朱元璋赶走异族统治,汉人欢呼雀跃,为何在此地网民都不欢迎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是朱温的后人吗,朱元璋登基诏书原文,朱元璋和陈友谅

    朱元璋的历史功绩不必多说,在他的带领下,打败了元朝军队,驱赶元顺帝逃往塞外,建立了大明帝国。长期受“鞑虏”压迫的汉民,从情理上看,对朱元璋都是心怀感激的,然而唯独苏州除外,这一切,都和张士诚在苏州的所作所为有关。张士诚生于1321年,长大成人的他,为了讨生活,和几位兄弟以贩卖私盐为生。但后来他们经常

  • 辩士苏秦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他先去求周显王,显王身边的人了解他,没有人相信他的学说。于是去秦国,认为秦国乃天府之国,秦王可成就一番帝王之业,谁知秦国刚杀了商鞅,对辩士很不感兴趣,秦王甚至说:羽毛没有长齐的鸟儿,不能高飞,道不明确,不可以兼并,现在还不是时候。苏秦又到赵国,奉阳君对此不喜欢。苏秦又跑到燕国,对燕文候说你燕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