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触目惊心:宋朝繁盛远迈汉唐,却遭到网友冷嘲热讽,令人叹息

触目惊心:宋朝繁盛远迈汉唐,却遭到网友冷嘲热讽,令人叹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201 更新时间:2024/2/23 21:14:15

当时之盛

宋朝最直观的生活图景便是《清明上河图》,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图中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商旅云集,车水马龙,徐徐展开了一幅12世纪初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繁盛的市井风俗画。“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正是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与《清明上河图》相对应的句子,也高度概括了北宋盛极一时的经济状况。

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在历史学中,“盛”并非强盛的意思,而是富裕的意思,因此,本文和这篇

《都说大唐盛世,真实的大宋王朝更盛过唐朝》

说宋朝盛过唐朝,并没有说错,是有些人误解了盛的含义。(注:“盛世”一般指经济繁荣的时代即可称为盛世,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永元之隆、元嘉之治、仁宗盛治、仁宣之治都是以经济为主要侧重点,就连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康乾盛世在当时的宣传也是以经济方面为主,直到今人才更加侧重军事)

美学最隆

与《清明上河图》这一“大俗”相对应的则是《西园雅集图》,是当时顶级文人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蔡襄、秦观等等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吟诗作赋的“大雅”之景。经身在其中的北宋名画家李公麟以写实手法描绘、米芾作序,“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

近代拂晓

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宋朝弱小,落后挨打,教科书也评价其为“积贫积弱”的时代。宋史专家邓小南这样评价这种观点:

这种认识框架基本是近代以来形成的,包含着当代人的民族情感和反观历史的体悟:对“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憧憬,往往与对汉唐盛世的怀恋联系在一起。

笔者以为,我们对于汉唐盛世的憧憬,并不妨碍我们喜爱宋朝。如果因为宋朝的军事弱小而否定宋朝的全部,是极其不公正的。笔者之所以喜爱宋朝,是因为它的人文精神,但从不否认军事弱小的事实以及“靖康之耻”的催泪印迹。但是一事归一事,我们在做历史研究时,必须不能将个人情感掺杂其中,影响正确、理性的判断。同时笔者也以为,这种对“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憧憬,虽并无过错,但产生的后果失之偏颇,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我们仍未摆脱近代以来民族之殇的耻辱感,这对于我们现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我们仍旧缺乏民族自豪感,缺乏到我们必须通过批判我们的祖先来寻找回我们的自尊,这是不对的,亦是近代耻辱给我们造成的后遗症。我们应当洗刷掉这种感觉,以超然的心态,去面对我们的历史,以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来面对过去,面对宋朝。

虽然海外汉学家只是国际友人,但他们评价宋朝的心态仍值得国人学习。他们以超然的心态,对宋朝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汉学家们普遍认为,尽管从军事威力和势力范围来衡量,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国外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先生这样认为: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宋代包括了许多近代城市文明的特征,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视其为“近代早期”。国外孟菲斯大学教授孙隆基进一步阐释:

在我们探讨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时,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例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国家的成形,以及国际化等。这一组因素,宋代的中国全部齐备,并且比西方提早500年。

这一评价,非常客观公允,要知道,“近代化”这个词来源于西方,以西方“近代化”标准看,并没有太多问题。而这一评价,让人兴奋的就是中国的近代化比西方早500年,这是要树立民族自豪感的我们所需要为之光荣的。

理想王朝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提出:

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其实,葛先生指的是由唐到宋,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由唐到宋最明显的一个变化便是唐长安城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的瓦解。“坊”就是居住区,四周有围墙,只有两门或者四门供人进出,一般人不准凿墙开设私门,更不准朝大街开设店铺;市是交易区,日中击鼓二百下开市,日落前击钲三百下散市。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行在临安都废除坊市分割,允许面向大街开店,与民居混杂毗邻。“坊郭户”第一次被列为国家法定户籍管理分类。而宋太祖时期将宵禁时间推迟到凌晨一点,之后完全取消,出现了通宵达旦的夜市。

两宋文学重心下沉,市民文化勃兴。在道路通衢、勾栏瓦舍,说书的,杂耍的,讲史的,卖艺的,品茶的,到处可见世俗文化。国外历史学家伊懋可评价:

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社会。

此外,两宋高度发达的科举考试,促成大量“寒俊”取代贵族,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达总官员人数的40%,高于唐朝15%的数据,这对世界的文官政治的发展,都是有巨大贡献的。

而受到科举考试兴起的影响,更多的儒学人士渗透到民间,他们通过上至家规、家庭礼仪、乡约,下至曲子唱词,将知识、思想、文化、信仰迅速传播。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整体精神追求中不断成形和提升,风雅遂成一时之风。

相较于其他朝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儒家治世理想的王朝。宋儒们重新将儒学变成官方学问后,开的经学研究,所挖掘出的理论也更加平易近人、接近底层网民的生活,也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之中,到了13世纪,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了国家正统的意识形态(汉代儒学只是上层阶级行为准则,并未真正融入整个社会,到了宋朝,儒学才开始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等全方位融入到整个中国的各个阶层的生活之中,在这些方面形成全面的国家意识形态),进而重塑整个社会,成为传统中国的典范。

诚然,在元朝统一中国之后,宋所代表的“近代化早春”就从形式上中断了,历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回潮(元代之后的中国帝制王朝开始走向全面的文化专制),不过,从近代“人心”、“政俗”来看,无论是政治理念,思想文化方面的创新还是因循,宋代带来的影响都深深的渗透到中国社会的肌体之中。

国外宋史学家迪特·库恩指出,许多脱胎于宋代儒家思想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之中,加速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而其中不少具有民族典型性的文化特征,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

极简美学

今日的人们为什么热爱宋朝,为什么“穿越”的对象最多的就是宋朝,又为什么会在近些年里兴起“宋朝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今日我们和宋朝的连接点,正是“生活美学”。当今生活正发生“审美的泛化”“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正是中国本土思想传统里,艺术与生活、创造与欣赏从来都是内在融通的,一定意义上来说,以宋代美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另一方面来说,即是“审美的升级”,部分国外传来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都能从宋代器物中找到源头,而宋的极简风格,又能和当代艺术精神相吻合。

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都当推宋朝,特别是宋代士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通过文化一脉相承,为后世所追慕。诚如扬之水所说:

两宋是培养“士”气的时代,此前形象与概念尚有些模糊的“文人”“士大夫”,由此开始变得清晰起来。政治生活之外,属于士人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也因此愈益丰富和具体。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和绘画,携手传播者宋人躬身实践和付诸想象的种种生活情趣。

好了,到这里,本文就暂时结束了。宋代的人文精神留给人们的是鲜活生动的烙印,其留给人们的思考和享受都是充实的。本文是宋代文化系列的总论篇,是整个系列的开篇之作,文章准备了很久,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宋朝的文化究竟盛在哪里。

更多内容请参见新华社文章:

《宋朝美学,为什么那么高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赵武灵王偷摸去会秦王,现实场面有多尴尬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甚至可以和秦国相抗衡。还修筑了“赵长城”。[var1]来源网络侵删在合纵、连横搞得各诸侯国动荡不安的时候。赵国的赵武灵王购开始想要对赵国进行改革。赵武灵王是一个有远见、有气魄的君主,他想要进行军事改革,要求百

  • 此人独撑南宋三分之二的防线,堪称13世纪最伟大的机动防御大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爱国英雄为了保护宋朝在前线冲锋陷阵着,誓死保卫宋朝的百姓,孟珙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此人独撑南宋2/3的防线,堪称13世纪最伟大的机动防御大师。孟珙的祖先在北宋灭亡后,从绛州投奔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岳家军”,由此可见孟珙本就是武将世家出身,有着很强的爱国情结。早在成吉思汗时,蒙古就

  • 迁延之役中的劳而无功:晋国保存实力,滥用诸侯之力的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566年,郑国卿大夫子驷杀死郑僖公,总揽郑国朝政。次年,子驷力排众议,决定顺服楚国。次年,以晋国为首的诸侯军队进攻郑国。诸侯军队来势汹汹,郑国人害怕,向诸侯请和。晋国诸卿对于郑国的请和有不同意见,其中荀偃就说应该包围郑国,等待楚军来救援郑国,然后将楚军打败,不然不能得到郑国真正的顺服。知罃有不

  • 朱元璋赶走异族统治,汉人欢呼雀跃,为何在此地网民都不欢迎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是朱温的后人吗,朱元璋登基诏书原文,朱元璋和陈友谅

    朱元璋的历史功绩不必多说,在他的带领下,打败了元朝军队,驱赶元顺帝逃往塞外,建立了大明帝国。长期受“鞑虏”压迫的汉民,从情理上看,对朱元璋都是心怀感激的,然而唯独苏州除外,这一切,都和张士诚在苏州的所作所为有关。张士诚生于1321年,长大成人的他,为了讨生活,和几位兄弟以贩卖私盐为生。但后来他们经常

  • 辩士苏秦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他先去求周显王,显王身边的人了解他,没有人相信他的学说。于是去秦国,认为秦国乃天府之国,秦王可成就一番帝王之业,谁知秦国刚杀了商鞅,对辩士很不感兴趣,秦王甚至说:羽毛没有长齐的鸟儿,不能高飞,道不明确,不可以兼并,现在还不是时候。苏秦又到赵国,奉阳君对此不喜欢。苏秦又跑到燕国,对燕文候说你燕国为什么

  • 朱元璋《元史》充斥着汉精英,如何看待四种人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四种人制度”首先,你从《元史》这样反元朝势力的对其各项制度的总结看,完全没有。“四种人”确实有,但“四种人”只是四种“地域”在元朝初期的政治制度上的好处,与经济上、文化上没有关联。元朝赵孟頫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人只是四种“人类与地域的归结”。汉人说的是金人和汉人、契丹人以及所有生活在“金

  • 宋江招安害了众位好汉?从这三点看,不招安也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不管他们出自什么样的原因,自从逼上梁山的那天起,他们就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被剿灭是迟早的事情。看过水浒传的很多朋友,可能也会认同这个道理,他们虽然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但里面可谓是鱼龙混杂,充斥着很多杀人放火之徒,对于百姓来说也是极大的危害。比如说娶了扈三娘的王英,本来就是一个流氓成性的小混混。

  • 齐桓公:管仲差一点把我射死,我怎能重用仇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齐桓公重用管仲的影响,齐桓公管仲完整版,齐桓公与管仲谁厉害

    齐桓公准备拜鲍叔牙为相,但鲍叔牙极力推辞,并推荐管仲。他说:“管仲从小就是我的好朋友,此人有经天纬地的才干。如果任他为相国齐国会很快地强盛起来。”[var1]齐桓公不悦:“管仲差一点把我射死,我怎能重用仇人?”鲍叔牙说,”当初,管仲是为了让公子纠登上君位才这样做的。国君不记私仇而忘齐国大业。失掉这位

  • 宋朝的司马光如何把汉代“巫蛊之祸”写得那么详细?司马迁却没怎么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迁和司马光的历史影响,司马光与司马迁关系,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史书

    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司马迁声明过不在《史记》的覆盖范围之内。即使是一百多年以后的班固,大概因为实在太青春(当时知道真相的人无疑还有不少),他也故意不把话说得太清楚,《汉书》在涉及的人物传记里,讲得东一嘴西一嘴的,拼起来才能看出个大概。有个叫江充的人,疯狂诬陷太子,罪名是太子在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太子

  • 魏国君王谱,魏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国历代国君在位时间,魏国以后历代君主列表,魏国国都在哪里

    魏国魏国在战国历史中,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立国后,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度成为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巅峰时期,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魏军兵锋所指,诸侯国无不望风而逃,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国家,却只风光了70多年后就开始衰弱,在公元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