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迁延之役中的劳而无功:晋国保存实力,滥用诸侯之力的后果

迁延之役中的劳而无功:晋国保存实力,滥用诸侯之力的后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372 更新时间:2024/2/5 2:00:14

公元前566年,郑国卿大夫子驷杀死郑僖公,总揽郑国朝政。次年,子驷力排众议,决定顺服楚国。次年,以晋国为首的诸侯军队进攻郑国。诸侯军队来势汹汹,郑国人害怕,诸侯请

晋国诸卿对于郑国的请和有不同意见,其中荀偃就说应该包围郑国,等待楚军来救援郑国,然后将楚军打败,不然不能得到郑国真正的顺服。

知罃有不同意见,他说应该同意郑国的请和,和郑国结盟,以郑国为战场,吸引楚军来攻,以疲弊楚军。接着补充说道,我们将国家的四军分成三部分,让其轮流和诸侯的精锐部队一起迎战进攻郑国的楚军,这样一来我们军队不会疲弊,而楚军则会疲敝不堪。

这时,诸侯也纷纷表达了不想和楚军战斗的意思。于是,荀偃同意了郑国的请和。

[var1]

一个月后,晋国因为郑国不听话又带着诸侯军队进攻郑国以作教训。诸侯军队在郑国耀武扬威,并且搜刮些人口财货后准备退军。郑国卿大夫子孔就说晋军是可以进攻的,他们师老而劳,并且都有归志,我们必定能将他们打得大败。郑国另一位卿大夫子展害怕由此惹来晋国的报复,不同意子孔的建议。

没多久,楚国因为郑国和诸侯同盟,出兵进攻郑国。郑国执政子驷又决定背晋盟楚。于是,郑国又顺服于楚国。

次年,诸侯大军在艰苦攻破东夷小国逼阳后又转而进攻郑国虎牢关,想要以此迫使郑国重新顺服于己方。郑国这一年尽管发生动乱,执政子驷被杀,但是新任执政子孔在虎牢关被占的情况下也只能请和于诸侯。

这时,楚军救郑,遇到了从郑国南下的诸侯军队。楚军没有退军。晋国卿大夫知罃说现在我们撤退,楚军必定大意,然后在和楚军一战,就有胜算。另一位晋国的卿大夫栾黡则说逃避楚军是晋国的耻辱,在诸侯面前逃避楚军更是耻辱,这样还不如死了算了。我就算一个人也要进军。

[var1]

于是,栾黡率领军队前进,和楚军隔着颖水对峙。

这时,郑国卿大夫子蟜见诸侯军队没有战心,不论郑国顺服他们与否都会撤退,就带着军队连夜渡河和楚军结盟。栾黡见此情况,又想要进攻郑军,但是终究诸侯军队无心战斗,最后只能撤军。

诸侯军队撤退后,楚军也撤走了。郑国人开始忧虑郑国在晋楚交锋中日渐衰落的事情,商量怎么才能让晋国尽全力进攻郑国,让楚军不敢与之争锋,然后郑国就可以铁了心的顺服晋国。

次年,郑国进攻国,诸侯会见,一同进攻郑国。不过这次和前两次不同,晋国这次决定发力了,不仅是因为郑国的摇摆不定,还有诸侯的军队已经疲弊不堪,在这样下去诸侯人心都要散了。

郑国人见此情形,赶忙同诸侯讲和,顺服诸侯。等到诸侯军队回去,楚军这次又带着秦军讨伐郑国的盟晋,郑国人又同楚军讲和,顺服楚国。

[var1]

接着诸侯军队又进攻郑国。郑国人见以晋国为首的诸侯军队又来了,也是下定决心彻底顺服晋国,就派遣使者去楚国,告诉楚,自己决心投靠晋国。楚王见这次诸侯军队不同以往,郑国也铁了心顺服晋国,最重要的是楚军确实十分疲弊,就没有在北上与诸侯争锋。郑国至此真心顺服晋国。

在这之前,秦军为了救援郑国进攻晋国,在栎地打败晋军。三年后,晋侯召集诸侯军队准备进攻秦国,报复晋国在栎地的失败。

这次诸侯军队攻秦,晋侯坐镇后方,由晋国六卿率领诸侯军队进攻秦国。

没多久,诸侯军队在泾河边逡巡,不敢渡河。秦军趁机在泾河上游投毒,诸侯军队因此颇有伤亡。此后诸侯军队渡河,直到棫林都没能让秦国害怕讲和,军心不免不稳。

这时,晋军中军主帅荀偃命令军队继续前进,唯他马首是瞻。晋国下军主将栾黡有不同意见,他觉得诸侯军队军心涣散,再前进怕是要大败而归,就不听从荀偃的命令,撤退了。荀偃见此情况,也自我检讨说自己的命令确实是错误的。于是诸侯军队无功而返。后来这场虎头蛇尾的战役被称为迁延之役。

[var1]

迁延之役之所以无功而返其实是晋军和诸侯军队没有齐心。从诸侯军队迟迟不肯渡河中就可以看出来晋军多半存着要诸侯做前锋的意思,诸侯自然不乐意。后来在河水被污,以及晋军催促中勉强渡河,却又没有找到秦军主力,就这样士气进一步跌落。终于在棫林这个地方出现了分歧,撤军了。也幸亏诸侯军队撤军了,不然以他们军心涣散、士气低落的状态多半也是要败给秦军的。

尽管在迁延之役中诸侯军队没有失败,但是也没有成功,晋国在诸侯间的威望怕是又要降低一大截了。但这也算是晋国自找的,晋国诸卿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在郑国战场长肆意号令诸侯,这虽然让楚军不得不来回奔波,疲弊不堪,但是诸侯军队同样疲弊不堪。诸侯军队疲弊不堪,但是身为领袖的晋国军队却轮换四军,让军队即得到锻炼,又不疲弊,怎么能不让诸侯不满、离心呢?诸侯离心,晋国再号令诸侯作战自然很难胜利,其在迁延之役中的失利也就再自然不过。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赶走异族统治,汉人欢呼雀跃,为何在此地网民都不欢迎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是朱温的后人吗,朱元璋登基诏书原文,朱元璋和陈友谅

    朱元璋的历史功绩不必多说,在他的带领下,打败了元朝军队,驱赶元顺帝逃往塞外,建立了大明帝国。长期受“鞑虏”压迫的汉民,从情理上看,对朱元璋都是心怀感激的,然而唯独苏州除外,这一切,都和张士诚在苏州的所作所为有关。张士诚生于1321年,长大成人的他,为了讨生活,和几位兄弟以贩卖私盐为生。但后来他们经常

  • 辩士苏秦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他先去求周显王,显王身边的人了解他,没有人相信他的学说。于是去秦国,认为秦国乃天府之国,秦王可成就一番帝王之业,谁知秦国刚杀了商鞅,对辩士很不感兴趣,秦王甚至说:羽毛没有长齐的鸟儿,不能高飞,道不明确,不可以兼并,现在还不是时候。苏秦又到赵国,奉阳君对此不喜欢。苏秦又跑到燕国,对燕文候说你燕国为什么

  • 朱元璋《元史》充斥着汉精英,如何看待四种人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四种人制度”首先,你从《元史》这样反元朝势力的对其各项制度的总结看,完全没有。“四种人”确实有,但“四种人”只是四种“地域”在元朝初期的政治制度上的好处,与经济上、文化上没有关联。元朝赵孟頫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人只是四种“人类与地域的归结”。汉人说的是金人和汉人、契丹人以及所有生活在“金

  • 宋江招安害了众位好汉?从这三点看,不招安也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不管他们出自什么样的原因,自从逼上梁山的那天起,他们就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被剿灭是迟早的事情。看过水浒传的很多朋友,可能也会认同这个道理,他们虽然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但里面可谓是鱼龙混杂,充斥着很多杀人放火之徒,对于百姓来说也是极大的危害。比如说娶了扈三娘的王英,本来就是一个流氓成性的小混混。

  • 齐桓公:管仲差一点把我射死,我怎能重用仇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齐桓公重用管仲的影响,齐桓公管仲完整版,齐桓公与管仲谁厉害

    齐桓公准备拜鲍叔牙为相,但鲍叔牙极力推辞,并推荐管仲。他说:“管仲从小就是我的好朋友,此人有经天纬地的才干。如果任他为相国齐国会很快地强盛起来。”[var1]齐桓公不悦:“管仲差一点把我射死,我怎能重用仇人?”鲍叔牙说,”当初,管仲是为了让公子纠登上君位才这样做的。国君不记私仇而忘齐国大业。失掉这位

  • 宋朝的司马光如何把汉代“巫蛊之祸”写得那么详细?司马迁却没怎么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迁和司马光的历史影响,司马光与司马迁关系,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史书

    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司马迁声明过不在《史记》的覆盖范围之内。即使是一百多年以后的班固,大概因为实在太青春(当时知道真相的人无疑还有不少),他也故意不把话说得太清楚,《汉书》在涉及的人物传记里,讲得东一嘴西一嘴的,拼起来才能看出个大概。有个叫江充的人,疯狂诬陷太子,罪名是太子在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太子

  • 魏国君王谱,魏国历代君主的在位时间和事迹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魏国历代国君在位时间,魏国以后历代君主列表,魏国国都在哪里

    魏国魏国在战国历史中,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03年立国后,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度成为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巅峰时期,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魏军兵锋所指,诸侯国无不望风而逃,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国家,却只风光了70多年后就开始衰弱,在公元前2

  • 后汉高祖刘知远崩,三镇叛乱,郭威兵发潼关,赵匡胤率群雄投奔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刘知远以为这样一改,会带来好运气。可是,2022年刚过,元宵节那天,他就病倒了,沉疴不起,延医救治到正月二十七日,终于宣告不治,溘然病逝。继位的是他的长子、左卫大将军刘承佑。刘承佑这年只有十八岁,年纪轻、人望浅,压不住众。刘知远所建立的小朝廷就开始动荡起来了。最先冒出头的是为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

  • 郑武公:春秋初期圈地第一人,带领郑国做大做强,为霸业奠定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var1]郑恒公迁过去之后找到附近的两个小国东虢国和郐国,给这两个国家大量的财宝,让他们分出一些地方来安置郑国的民众,此时郑恒公还位高权重,是天子的叔叔,小国不能拒绝,于是合起来分给了郑国10座城池,这就是郑国的基础。不久之后郑恒公预测的果然很准,申国联合犬戎直接把周幽王给灭了,但不幸的是郑恒公是

  • 元朝时汉人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虽然荒谬,但并不稀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譬如,元朝建立后不久,统治者就设立了“四等人制度”。其中第一等的自然是蒙古人,而第二等则是色目人,其是一些来自西夏、西域或是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第三等才是汉人,但还是契丹、女真和金朝曾统治的汉人,至于南宋王朝的传统汉人,则排到了最后第四等。这种人种分级制度,不管在古代还是今天看来,都愚昧又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