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即使在这七雄中,也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拥有逐鹿中原的实力。比如七雄中的韩国,就是典型的小国。那么它又是怎样在强者如林的战国时期生存下来的,并位列七雄之一呢?我们来一起梳理探讨——
[var1]
战国七雄形势
一、韩国其实努力过,奈何无法命运不济
进入春秋末期,实际上真正能够算得上强国的只有晋国、越国、楚国、齐国四个一流国家,其后发生了“三家分晋”,这就多出来了赵魏韩三国,自此韩国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
此时的战国,楚国国力衰退,越国沦为二流,齐国“田氏代齐”自顾不暇,强秦则还正在发育中,于是新生的赵魏韩三国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首先强起来的是魏国,魏武卒横扫天下,大有一统中原的气势。
此时,同根同源的韩国看见魏国变法之后的强大,顿时眼红了,于是开启来自己的“申不害变法”,之后韩国国力开始起飞,甚至把旁边的小国郑国给灭了。
然而,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韩国开始嚣张的魏国怒了,于是大手一挥:“干他!”接下来,便是一系列群殴,著名的“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虽然联合齐国把魏国干残了,但是韩国逐渐向上的国势也因此戛然而止,直到被灭也再无起色。
[var1]
三家分晋之初态势
二、弱小的韩国要生存,只能玩大国平衡
战国时代是大争之世,列国彼此之间各凭本事,这是一种实力野蛮积累的淘汰赛,谁的速度慢了,谁就会被踢出局。
处在这种乱世,韩国又地处“四战之地”,放眼四周,都是韩国惹不起的主,而且还都随时惦记韩国这点家当。面对这样的局面韩国只能小心翼翼地采取平衡战略,拉一派打一派成了韩国的常规操作,有机会还要挑动他国互相战争之中而不能自拔,从而无暇顾及韩国。
这其实类似于英国采取的“欧洲均势”原则,不过也不能否认这种战略的有效性。自此以后,韩国成了一个“挑事儿的”小混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韩国是怎么浪的——
[var1]
宜阳铁矿让韩国拥有一支铁军
先是趁他病要他命,肢解魏国。
魏武侯死后魏国陷入内乱,韩国一看机会来了,拉着赵国一起报当初被魏国欺负的仇,直接把大半个魏国干残了。到了瓜分胜利果实的时候,韩国想魏国肢解成两个小国家,不过受到赵国的坚决反对,最后干脆直接撤了兵。韩国一看赵国不玩了,自己也干脆撤了兵,这才使得魏国逃过了被肢解的命运!
再是移祸上党。
秦国兵出“上党”,韩国阴招来袭,提前把“飞地”上党郡割让给赵国,于是秦赵两国爆发了“长平大战”,赵国战败被坑杀四十万大军,一场千古惨案其实是源于韩国的算计。
然后是肥周退秦。
长平之战后,秦军再次出兵进攻韩国阳城、负黍这。韩国又突发奇想,把这两处地方直接献给了周天子。想着秦国只要继续进攻阳城和负黍,就算是冒犯了周天子,想必心中会有顾虑。然而韩国没有想到,此时的秦国根本不吃这一套,直接把周朝灭,这次虽然韩国计谋未成,却也让秦国在诸侯面前大为难堪。
韩国不仅挑动大国之争,自己也使了不少阴招。
比如对秦国的水工疲秦之策。韩国派遣了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入秦,劝说秦国修建郑国渠,以此大工程让秦国民力疲敝。然而韩国没有想到的是,秦国国力竟强大如斯,成功修建的郑国渠不但没有太多影响秦国步伐,还从根本上解决了关中渭北地区的干旱威胁,关中大地自此有了“金城天府”的美誉。
[var1]
秦灭六国先灭韩
不管怎样,作为七雄最弱小的韩国,终究靠着大国平衡战略,在烽烟四起的战国乱世生存到了最后,这也是小国的无奈之举。韩国的生存策略,即使放到当今世界,也并未完全过时,
你看如今“蓝星”盛世,又有多少小国在奉行韩国的战略,从这个角度讲韩国完全算是他们的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