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周武王分封诸侯后,天下就开始有国家的概念。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会盟津。可见周朝前期,国家数量不少于800个(史记中记载后来受封的就有104个)。而到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开创了春秋战国时代。当年周天子乃天下共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到了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此时天下诸侯国仅存140多个,诸侯国之间兼并更是无序。后来出现了“春秋五霸”,就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所谓霸,是指春秋时期诸侯之长。霸,政之名,谐音“伯”,音转为霸,又称侯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尊天子以令诸侯。
[var1]
齐桓公,姜姓,吕氏 ,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于公元前681年在北杏(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var1]
再看现在的世界,也是190个国家,联合国弱小,无力维持世界秩序。而某西方大国,依靠联合国总部在自己地域的优势,动辄以联合国名义出兵干涉他国(如朝鲜战争),挟持联合国通过一些对他有利的决议,否则就否决。在世界上拉拢G7,北约、五眼联盟、奥库斯等等,独霸世界,打压他国,甚至推翻他国。而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对他无可奈何,只能说他“霸权主义”。霸,好好的一个字,让他玷污了。而且天下从此恼恨“霸权”,说“天下苦秦久矣”。
[var1]
历史上,齐桓公的下场并不好,因为他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现在的某西方大国,也和齐桓公一样,处于昏庸的时代,早晚会自我灭亡。
而接替齐桓公的是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少年时期历经苦难,流亡在外19年。在位期间任用狐偃等贤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后来在城濮之战中战胜不可一世的楚国。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并召集齐、宋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史称:“践土会盟”。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并赏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允许他有权自由征伐。晋文公正式成为第二位霸主,此后其子晋襄公,垂拱而治,还有晋景公续霸中原、晋悼公独霸中原,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如果不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哪有秦国统一中国的可能。
[var1]
晋文公的经历和治国之道以及后世的独霸中原,就是历史告诉我们:下一个方伯,就是我们。但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外部谁也打不垮我们,只有内部分裂,才是最大的风险。学习历史,就是要看出这个历史规律。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