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晋阳之战没有逆转,秦国即使经过商鞅变法也不可能统一六国

如果晋阳之战没有逆转,秦国即使经过商鞅变法也不可能统一六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714 更新时间:2024/1/4 14:54:31

点击关注"千年回响",更多精彩历史故事!

公元前455年,晋阳城外,晋国三大卿大夫智瑶、韩虎和魏驹身穿锦衣华服站在高地,智瑶意气风发,手指远处晋阳城说:“原来大水真可以毁掉一个国家啊。” 韩虎和魏驹嘴上说着,智伯大才,能力超群之类的恭维话,转头脸色就变了。

远处,晋阳城被大水冲击,摇摇欲坠,被困两年的赵氏眼看就要亡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引水攻城战,效果显著,大家都觉得这场智、韩、魏三家围攻赵氏的战争就快结束了,万万没有想到赵氏竟然能绝地翻盘。

这场战役的结果直接决定了晋国未来的命运,而晋国不同的演变结果直接决定了秦国是否能统一六国,由此影响了中国未来几千年的历史走向。

春秋霸主晋国

俗话说“一部春秋史,半部晋国史。” 毫不夸张地说,晋国在春秋时期是现象级的存在。

[var1]

春秋时期,晋国、秦国、楚国、齐国并称为“四大强国”,晋国西压秦国,东打齐国,南边逼退楚国。晋国的称霸是长期的,百多年间其他强国均难望其项背。

晋国崛起的标志性人物是晋献公,在他的治下,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称霸诸侯。

特别是对秦国的压制,晋献公“假途灭虢”,一举兼并北虢、两国。控制了茅津渡口及桃林、崤函,锁住了秦国东进中原的通道。

晋国鼎盛时期,疆域横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国力远强于秦国,即使秦国与楚国结盟,拼了命要打通东进通道,但在与晋的争夺战中被摁在地上摩擦,整整300年被晋国牢牢压制。秦国最终绝望,放弃东进转而向西发展。

[var1]

晋国的卿大夫

晋国崛起始于晋献公,也因他的“消弱公族”政策而埋下了灭亡的种子。晋献公的父亲晋武公本是晋国公室小宗,起兵杀害晋国君主而上台,史称“曲沃代翼”。

因为篡位上台,先天不足,于是晋献公就担心其他晋国公室公子有样学样,于是晋献公把晋国公室诸公子全部诛杀,从此晋国公室力量衰微。

晋文公时,建立了三军六卿制度。

晋文公将晋国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一将、一佐,即上军将、上军佐、中军将、中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分别由六卿担任,中军将统帅全军。中军将还兼掌国政,犹如汉代的丞相+大将军,手中权力非常大。

[var1]

早期三军六卿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十一个家族世袭,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同时,每一位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城池。也就是说,各家卿大夫犹如晋国内部的“国中之国”。

在晋国和楚国、秦国、齐国争霸的过程中,这些卿大夫确实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晋国得以称霸中原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些卿大夫家族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尾大不掉的情况。他们把持朝政,控制晋国大量的土地和兵力,而晋国国君的实力反而越来越弱。

这十一家世袭卿大夫,时而相互攻伐,时而合众连横,宛如一个缩小版的春秋战国。

狂妄的智瑶

经过长期斗争,到公元前493年,仅有智、韩、赵、魏氏四家还留在舞台之上,而智氏实力最强。

[var1]

智瑶,少年时就锋芒毕露,以才华横溢闻名于诸侯。但是,在上一代家主智宣子选拔他做继承人时,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智氏的智囊智果劝谏说:“智瑶有5个超乎常人的优点:一是高大英俊;二是善于射箭、驾驶战车;三是多才多艺;四是能言善辩;五是果敢坚毅。但他有一个致命缺点:目中无人,缺乏仁德。”

智果认为,智瑶的能力越强,就越自以为是,偏偏还有这个不仁和不能容人的缺点。如果选智瑶做继承人,智氏一定会覆灭。

但智宣子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智瑶还是成为了智氏的第七代家主。而智果则宣布脱离智氏改为辅氏,以避未来的灾祸。

智瑶在赵鞅死后,顺序继位成为晋国执政。

[var1]

成为执政后,智瑶率领赵氏、韩氏、魏氏三家瓜分了范氏与中行氏的土地,并且联合起来打败了想要取缔四家的晋出公

智瑶立公子姬骄为晋哀公。拥立君主的巨大功劳,使得智瑶几乎掌握了晋国全部国政,他变得更加跋扈与狂妄,对待同为魏、赵、韩三家如同自己的奴仆一样。

一心想要独霸晋国的智瑶想出了一个妙招。他提议,智、韩、赵、魏氏四家都拿出一个万户的大城进献给晋国国君。

韩、赵、魏三家一听,估计心理都在骂娘。

智瑶使出的这招确实妙。借国君的名义索要土地,赵魏韩三家如果反抗就会落下一个不尊国君的罪名,智氏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

智瑶这是春秋版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韩氏宗主韩虎和魏氏家主魏驹开始都不想这样白白地牺牲自己的地盘,想直接拒绝。经过家臣的劝诫,被迫献城,以待反击的时机。

前两个很顺利,没想到赵氏宗主赵无恤直接拒绝:“先祖打下的土地一寸也不会让给别人。”

[var1]

还是赵氏比较刚,不愧与大秦为嬴姓同宗,脾气也很像。

改变历史的晋阳之战

智瑶一听大怒,于是以晋国国君名义下令,由他率领韩、魏两家军队征伐赵氏。

智瑶为了提高韩氏、魏氏的积极性,许诺灭亡赵氏后,三家平分赵氏的封地。

战争一开始,智、魏、韩三家势如破竹,赵氏寡不敌众,一败再败。赵无恤撤退到了大本营晋阳。晋阳城经过赵氏几代人的修建,坚固无比,物资丰富。赵无恤与他父亲赵鞅一样,逃到这座坚固且忠诚度爆表的城池进行防守,静待机会。

智瑶率联军到晋阳后,立即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坚固城墙工事,顽强防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

强攻不行,智瑶率领联军将晋阳重重围住,准备困死赵氏,与赵氏打持久战。三家围困晋阳长达两年,却仍然无法攻克晋阳。

粮草的不断消耗,使得智瑶心中着急,每日开始巡视战场各地,寻找突破口。智瑶不愧是个天才学霸,精通天文地理的他发现晋阳城虽然坚固,却地势低洼。于是,智瑶派士兵筑坝将附近的汾水改道引向晋阳城。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引水攻城”。

晋阳城顿时变成汪洋泽国,城内百姓做饭都只能悬釜而炊。可是,晋阳不愧为赵氏大本营,百姓忠诚,就是这么艰苦的环境,水淹多时,硬是没人投降。

[var1]

这时的智瑶志得意满,带着韩虎、魏驹站在高处,俯视整个晋阳,大笑说道:“我智瑶打了半辈子仗,真没有想到这河水的威力这么大啊!它竟然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

言者无意,听着有心。韩虎与魏驹两人心里想,我们韩氏和魏氏的都城安邑和阳翟旁边都有大河。智瑶能水攻晋阳,就能水攻安邑和阳翟。两人脸上不禁变了颜色。

智瑶的大夫郗疵注意到了韩虎与魏驹的表情,跟智伯说,韩魏必反。

智瑶问他为什么?郗疵说:“韩魏与智氏共同攻赵,现在水淹晋阳,马上就要破城了,但两人不仅没有喜形于色,反而面有忧色,不是要反,是什么?”

智瑶并不相信,竟然还去质问韩虎与魏驹,他们当然是矢口否认。

可见智瑶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而坚持不下去的赵氏,派家臣张孟谈出城策反韩、魏两家,期望能绝地反击。

张孟谈秘密潜入韩虎、魏驹的营帐,对两人分析当前局势:“若赵氏灭亡,接下来就会轮到韩、魏两家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应该明白!”一席话击中了韩虎、魏驹的要害,于是两家与张孟谈约定,赵、魏、韩三家共灭智氏。

公元前453年3月的夜晚,韩虎、魏驹带领着亲兵突然进攻并占领了汾水的堤坝,将汾水导向智氏大营。赵无恤则按计划从城中杀出。

智瑶此时还在梦中,突然被喊杀声惊醒,军营里已是一片汪洋,混乱的智氏大军被全部歼灭。

[var1]

最恨智氏的赵无恤将智瑶杀死后,把智瑶的首级雕刻上漆,拿来当酒杯用。

智瑶复兴晋国大业就此失败,后来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标志春秋时代的结束,战国的开

这场水战的结果,影响了未来历史的走向。

如果智瑶在水淹晋阳之后,能够听取郗疵的建议,小心应对,智氏胜利就板上钉钉了。如果智氏获胜,韩、魏两家就再无抵抗之力,毫无疑问智氏将整体篡夺晋国。

如果晋国还是一个整体,秦国想要突破晋国的封锁难度非常大。应该说,晋国一分为三,秦国才能统一六国。

回望历史,如果智氏一统晋国,对上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不知道哪一个能笑到最后呢?

喜欢就转发和点赞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冲被誉为神童,为何在其十三岁时便夭折?司马懿讲出了实情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司马懿分析曹冲的死因,司马懿为什么说曹冲不聪明,曹冲究竟是谁害死的

    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那么一定绕不开曹操,曹操在三国中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不教天下人负我”,使得许多人都记住了这位枭雄。当时三国时期天下大势被分为魏蜀吴三国鼎立,而曹操所在的曹魏是当时势力最大的,除了曹操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政治军事家之外,他的儿子也都很聪明。在曹操的子嗣中如果说谁是最聪明的,那曹冲一

  • 当今的世界,有点像“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齐桓公什么时候成为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齐桓公和另外几个春秋五霸的评价

    自从周武王分封诸侯后,天下就开始有国家的概念。武王伐纣时,八百诸侯会盟津。可见周朝前期,国家数量不少于800个(史记中记载后来受封的就有104个)。而到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开创了春秋战国时代。当年周天子乃天下共主,“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到了平王之时,周

  • 宋国君位继承模式的摇摆导致了孔子先人的两次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孔子最美一句话,孔子临死前预言,历史人物故事50字孔子

    [var1]孔门世系孔子的十四世祖微仲衍,与微子启、帝辛都是商王帝乙的儿子,只不过帝辛是嫡子,所以继承君位,成了赫赫有名的纣王,而他的两个兄长只能受封于微。后来,周灭商,周公旦依据“兴灭国,继绝世”的原则,封微子启为公爵,让他统领商遗民在商朝故都商丘建立了宋国,从此后,宋国国君家族即为子姓宋氏。微子

  • 曹操家族的短命基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曹操,有的人敬佩,有的人唾弃。但是无论是敬佩还是唾弃的人都不能否认,曹操在三国时期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给自己的后人留下了一个相对稳定而且很有发展的政权,可是为什么曹魏政权很快就被司马家篡取了呢?我觉得继承人短命是一个重要原因。曹操六十五岁去世,此时他最喜爱的儿子曹冲已经夭折十二年了,长子曹

  • 孟尝君的守墓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孟尝君的故事,孟尝君鸡鸣狗盗典故,田文为什么叫孟尝君呢

    孔浩 文/图战国时著名“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与其父靖郭君田婴的陵园,位于滕州市官桥镇狄庄村村头。从1991年起,狄庄村村民狄玉宝不光参与了陵园的建设,还不计个人得失,成了孟尝君父子的守墓人,经常向众人介绍孟尝君父子的故事。近日,“微游枣庄”采访组一行来到官桥镇寻访古迹,在孟尝君陵园内见到84岁的

  • 曹操为何不杀掉与自己有“杀子之仇”的张绣,曹操:我有错在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为什么打张绣,张绣之死,贾诩劝张绣归顺曹操

    公元199年,汉末军阀强人袁绍为了南北夹攻曹操,派遣使者去往南阳郡招降张绣,张绣见袁绍诚意足足,便准备率部归降袁绍,一同对付曹操,而就在这时,张绣的心腹幕僚贾诩却极力反对张绣归顺袁绍,他对着袁绍派遣而来的使者,一脸不屑地说道:你家主公袁绍是一个连兄弟都容不下的一个人,他怎么能够容的下我家将军这样的国

  • 曹操得知大臣擅自放走死囚后,竟大喜道:不仅免死,还要加官进爵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放走死囚的人到底是谁?为何会让曹操说出如此一番话呢?原来,此人姓孙、名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孙礼年轻时因为家乡遭遇战乱,不幸与母亲走失。作为一个孝子的孙礼,这时真是感到了天昏地暗,感到了一个儿子没有照顾好母亲的罪责。就在孙礼百般失望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战乱中,同乡人马台救了他的母亲,并且将

  • 孔子在鲁国改革,效果非常好,可为什么几个月后他就辞职?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鲁昭公在晋国去世后,鲁国人就拥立了鲁昭公的弟弟姬宋为国君,也就是鲁定公。鲁昭公被三桓赶出鲁国的事件对鲁定公感触很大,他心里清楚,不清除三桓的势力,鲁国公室就永远抬不起头来,永远会被牵着鼻子走。于是,他上任之后,就积极寻找能够削弱三桓的机会。定公五年,第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这一年,三桓势力最强的季

  • 孙权的错误决定导致吴国内乱,加速了吴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黄武八年(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后迁都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吴国被西晋灭亡,三国时期正式结束,华夏再次进入了大一统时期。[var1]为什么说吴国灭亡的原因是孙权呢?因为孙权的错误的决定导致吴国六次内斗,从而导致吴国走向衰落最终灭亡。夺嫡之争赤乌四年(

  • 李世民和刘邦的耳朵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文 / 子玉作为“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这人其实很有嚼头——在打天下时,李世民是勇猛无比的将军,敌人的鲜血灌满了他的双袖,而他却表现得越来越兴奋;为了坐上帝位,他在一天之内杀死了亲哥哥和亲弟弟并处死了十个侄子,父亲也在那天几乎失去了所有权力,只能无奈将帝位禅让于他;治天下时他是胸怀宽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