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不同的人穿衣服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官宦之家
达官显贵穿的主要是用蚕丝织就而成的丝织品。这种衣服用料优质,做工非常的讲究,因此穿上以后很舒服。并且从外观来说,看起来很绚丽。
我们今天推崇的苏州丝绸就属于这种,即使在今天价格它们的价格依然很昂贵,一般人根本穿不起,古代就更不必说。因此它们基本上就成了官宦之家的专用品。
第二商贾人家
以前的商人,其实穿的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好,一般穿的就是粗布衣服。
按理说他们那么有钱,区区的丝绸不会买不起吧。为什么要穿粗布衣服呢,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要说买当然买得起,只是官府不允许他们这么穿啊。不然谁会跟自己过不去呢?
其实这是因为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然,因为以前生产技术落后,所以生产力很低下。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都来自农民,因此他们不可能允许太多的人弃农从商。所以就采取了这么一种政策,来限制商人的地位,达到抑制他们的目的。
落实到服装方面,就是禁止他们穿华丽的衣服,只能穿一般的粗布衣服。
第三就是市井老百姓
这部分人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土地,可是放到那个年代,生产技术那么落后,一年又能收成多少呢?
所以说拮据的收入就限制了他们对衣服的追求,只能选择自己买得起的,好看和舒适只能暂时地放弃。而自己家缝制的麻布衣服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开始扶持经济作物的种植。他先后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老百姓种植经济作物,而棉花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得益于棉花种植技术的改进,再加上政府的支持,老百姓种植棉花的热情空前高涨。当大面积的棉花种植以后,由于产量的提高,所以棉花的价格就降了下来。
与此同时,一大批的棉纺织手工作坊应运而生。这些棉花产地的棉纺织业空前发达,人们纺织而成的棉布开始销往全国各地。当时的松江等地,都成为了全国有名的棉纺织中心。
据史料记载:“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
这是当时浙江棉纺织业的景象,从这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棉纺织业到底有多么的兴盛。
由于棉花价格的下降,棉布的价格自然也有所下降。并且随着棉花产量的扩大,棉纺织技术越来越先进,各种面料舒服、样式新颖的棉布被生产出来。
这么以来,普通的老百姓也买得起棉布了,他们用这些棉布做成棉衣,代替了之前的麻衣,实现了一次衣服上的变革。
而在此之前,只能穿粗布衣服的商人,也有了换上更舒适的衣服的机会。官宦人家也偶尔换上一些舒适的棉布,变得更接地气。
所以说,朱元璋推广的棉花种植,对老百姓的穿衣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
但是虽然实现了一次衣服质地上的变革,使得老百姓可以穿上更加舒服的衣服。但是还有一个鸿沟,却是无法逾越的。
当时官宦人家和老百姓的衣服即使都换上了棉衣,在颜色上还有很大的区别。
官宦人家穿的衣服,在颜色上有更多的选择,所以看起来很好看。而普通老百姓穿的衣服,大多就一种白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这其实是由当时的漂染技术决定的。
当时由于漂染技术落后,并且漂染所需要的染料由南洋进口,所以说经过漂染以后的衣服价格很昂贵。
所以说老百姓就只能穿白衣,官宦人家可以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所以衣服的颜色也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