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做人要读经,做事要读史,而《资治通鉴》
则被称为是“经史同源”的一部巨著。
《资治通鉴》
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由
北宋司马光等人耗时19年编著而成,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等内容,
共294卷,三百万字,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涉及十六个朝代,大大小小一共3000多个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里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谋士借鉴, 宋神宗 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为其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它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每一代中国人都会回到这里,可它同时也是许多读者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岭之花。
这样的宏篇巨著,加上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啃起来属实不太容易,就算一时兴起抱回家,大多也成了书柜里的装饰品,上面落满了灰尘。
这样一部影响深远的史学经典,该用怎样的方式打开它,才能普及大众?熊逸老师的《资治通鉴:熊逸版》给出了答案。
2021年熊逸老师和他的团队推出了《资治通鉴:熊逸版第1辑》,将《资治通鉴》周纪一、周纪二用白话文的方式展开来讲解,有理有据有故事,通俗易懂还有趣味,一时之间好评如潮,吸引了数万人加入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读史活动。
02.
2022年,在人们的期盼中《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终于来了,无论是颜值和内容都一如既往地抓人眼球。
这一辑内容跨度从周纪三、周纪四、周纪五到秦纪一、秦纪二,以258个问题作为提纲挈领,带领大家“亲历”战国诸侯地土崩瓦解到大秦帝国的崛起。
从齐宣王、楚怀王、屈原、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吕不韦,到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都悉数登场,秦朝帝国通过商鞅变法“崛起,一步步走上历史舞台。
在此书的前言里,作者阐述了写这部作品的方法论,他把《资治通鉴》看作一头大象,用七把刀来拆解。
从追本溯源到竭泽而渔,到跟进学术前沿、知人论世、思想史以及古代意识、现代意识,刀刀都有意义,直至烹饪出这一部《资治通鉴》精神大餐,让读者一饱口福。
作者熊逸作为得到app课程主理人,虽然在网上没有太多的个人介绍,但是不妨碍他位我们新的视角来解读经典,已有作品《熊逸说经典》,《春秋大义》,《孟子他说》等作品。
03.
这部《资治通鉴:熊逸版第2辑》里的258个问题,贯穿了公元前320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这一段历史时期的重大史事。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串联出一个历史进程,让读者读起来轻松愉悦,丝毫没有吃力的感觉,有些历史事件在时间上有争议,也会有其他资料来佐证。
秦始皇28年,在寻鼎失利后,转向西南,,当他泛舟长江,到达湘江祠时,突遇狂风,几乎无法度过江面。
当他得知湘江祠的神庙里受祭的神灵是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和女英,很是气愤,认为两个女流之辈太不给自己面子,一怒之下,调集三千名服刑的犯人,把湘山上的树木通通砍光。
秦始皇在楚地的这一举动,激怒了当地老百姓,导致在后来的反秦运动中,楚人是最拼命的。
而在两千多年后的2007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收藏家捐赠的秦简里发现一篇秦朝的官方档案,上面记载了秦始皇巡视全国各地时,走到湘山时,要求地方颁布禁令:依照皇家园林的标准保护山林。
真正的历史真相是什么,不得而知,有人说是楚人对秦人的恨意太深,所以秦始皇的举动,哪怕是善意的,也会恶意曲解;也有人说是楚地的反秦势力故意抹黑秦始皇,激起楚人对秦人的恨意。
04.
《资治通鉴熊逸版》这部编年史通过“人‘事’误、理”这套理论体系和认知方法论,就是人通过事,借助物,完成一个领域的观念或者概念的总结,从而让读者轻松读懂历史。
清代史家钱大昕说:“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读资治通鉴,就像看高人下棋。历史人物的每一步,都是一个棋谱。我们看多了,自然会下棋了。
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评价《资治通鉴》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都说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历史经典书籍,以往对《资治通鉴》原始大部头有压力的人,可以尝试这个版本,读起来真的很香。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大智慧,是古代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解读和吸收,这是谦逊、是尊重、也是感恩。
期待《资治通鉴:熊逸版第3辑》的到来!
THE END 作者简介:顾子鱼,自由撰稿人,与你一起分享好书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