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成祖朱棣篡位成功后,削藩手段高明,明朝藩王迎来人生转机

明成祖朱棣篡位成功后,削藩手段高明,明朝藩王迎来人生转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958 更新时间:2024/1/22 23:18:44

经过了几年的征伐,命运之神最终站在了朱棣这边。他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成为了历史上仅有的地方藩打败中央朝廷的例子。

公元1402年,朱棣入主大内,定年号为“永乐”。

登基后的朱棣却来不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因为还有一个心头大患尚未解决。他自己是从藩王起兵才登上皇位的,所以他深知这些藩王们拥有多大的能量。但是现在局势不稳,如果他像建帝一样贸然削蕃,难免会再跳出来一个像他一样的藩王,然后颠覆他的统治。那么朱棣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朱棣不愧是一代雄主,为了能够将削蕃事业稳定的进行下去,他想了几个办法,然后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实施这些计划。下面就来给大家讲一些他究竟是怎么做的。

第一,蜜糖与大棒齐用

他起兵的时候,打了一个重要的旗号,就是维护明朝皇室子孙的利益。那么起兵成功以后,朱棣自然要兑现自己的这些承诺。而且即位之初,毕竟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正,他非需要这些藩王的认可。

所以他就为被建文帝废掉的藩王们平反昭雪,把很多人的藩位都给恢复了。比如之前的周王、齐王、代王、岷王等。然后他又给这些兄弟们很多的好处,营造了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这一点从明实录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出来。

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十五年秋七月,(朱棣)日与诸王兄弟聚语,始具知建文君之过。彼盖生长富贵,不知太祖皇帝剏业之难,肆情纵欲,又为奸臣所愚侮,戕害骨肉,昏悖如此,岂能久居天位者乎?然我之所以起兵,本为诛锄奸恶,肃清朝廷,冀其省悟,改过自新,岂期遽自殒绝,盖亦天地宗社之灵所不容矣。念与尔别久,恐尔旦タ思忆,特遣海寿报尔。

等到稍微稳定局面以后,朱棣就开始对这些藩王们进行敲打了。在永乐三年朱棣给各位藩王的一份训诫中,他就表明了自己的意思:如果大家老老实实听话的话,那么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如果不老实的话,那就是跟朱棣作对,跟他作对,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经过蜜糖加大棒,朱棣首先稳住了局面。但是对于朱棣而言,这还远远不够。

第二,异地搬迁,削弱兵权

朱棣采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打破原有藩王的分布格局,把藩王分封到新的地方。因为朱元璋分封的时候,把这些藩王都安排在了边塞地区,这些地方天高皇帝远的,中央朝廷很难掌控。把他们安排到内地,可以置于皇帝的严密监视之下,便于管理。

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打破藩王们原有的势力格局,脱离了原本的势力范围,他们就相当于被折掉了翅膀,而组建新的势力是需要花费时间的。这些时间足够朱棣想出新的办法来对付他们了。

说干就干,朱棣马上就开始了自己的行动,最倒霉的就属于宁王朱权了。当初朱棣明明答应他,事成之后俩人平分天下。朱权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你倒是给分配一个富庶的地方啊。可是朱棣确实是个狠人,他直接驳回了朱权分封到杭州等地的请求,直接把他安排在了当时比较荒凉的南昌。

《明史》记载:“永乐元年二月(宁王被)改封南昌,帝亲制诗送之,诏即布政司为邸,瓴甋规制无所更”。宁王心里那叫一个郁闷啊,好好的一个掌兵数万的藩王,就成了一个蛮夷之地的藩王。可是没办法,皇帝的命令只能服从。

与此同时,削弱兵权的计划也在同时进行。朱棣规定藩王迁移到新的地方就蕃的时候,原本的护卫是不允许携带的。这么一来就于无形之中削弱了这些藩王的兵权。

最典型的应该属于辽王朱植了。《明史》记载:后辽王“入朝,帝以(朱)植初贰于己,嫌之。(永乐)十年削其护卫,留军校厨役三百人,备使令。”朱棣这一招釜底抽薪真的狠啊。

第三,推恩削蕃

其实这个办法早在汉朝就已经实施过了。朱棣的做法就是分封这些藩王的后代,把这些藩王的后代统统授予爵位。

乍一看好像藩王数量变多了,与朱棣削藩的政策背道而驰。其实这里面的玄机就在于藩王们原有的封地大小不变,但是数量却变多了。这么一来每个藩王的地盘就变小了,实力自然就削弱了。而又因为分封了很多的藩王后代,这些人作为既得利益的受益者,自然是十分支持,没有二话的。而被削的藩王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经过以上的这些措施,朱棣算是改变了藩王做大的局面,避免了他们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从实际取得的效果来看,朱棣的削蕃政策还是相当成功的。

喜欢这篇文章的可以点击关注我呀!

更多文章

  • 明朝一人与东厂西厂锦衣卫不和,创建内行厂权力凌驾两厂一卫之上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东厂和西厂与锦衣卫,东厂西厂锦衣卫的关系,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的区别

    在此种情况之下,所谓的明朝特务组织应运而生,首先是东厂、西厂与锦衣卫,他们构成一张严密的大网笼罩着大明王朝的各个角落。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在这张大网的笼罩之下,人们必须谨言慎行,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这样的机构专门听命于皇帝,成为皇帝巩固自己至高无上权力的铁血手段,有时候甚至

  • 太子朱标落水,众人跳水救人,朱元璋看到侍卫们衣服靴子后: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即便朱元璋的铁血手腕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但他还是十分爱才和知人善用的。作为皇帝他也十分称职。朱元璋在位期间,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严惩贪官,在他的努力下,战后的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史称“洪武之治”。然而在洪武13年,朱元璋和他的长子朱标之间就发生了一件大事。一、铁血暴戾朱元璋由于

  • 穿越到宋朝,一起来体验一下宋朝人结婚都有哪些流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穿越到宋朝成为宋朝的太子,穿越宋朝挽救宋朝漫画,女子穿越宋朝和武大郎结婚

    其实,现代人的结婚方式大多数是承袭古代的,所以,就有些习俗而言,是和古人差不了多少的,只不过在细节方面没古代那么繁琐。以宋朝为例,宋朝之前,婚姻习俗都要遵循所谓的“六礼”,即纳彩(说媒)、问名、纳吉(订婚)、纳征(下聘礼)、请期(定日子)、迎亲。当这六道程序全部完成之后,双方才算正儿八经的结婚。到了

  • 宋徽宗:他的“瘦金体”,金朝第6位皇帝深得其精髓,可以假乱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宋徽宗十件存世瘦金体有哪些,宋徽宗瘦金体为什么是拿江山换的

    我们都知道北宋灭亡于“靖康之耻”,这一事件导致宋徽宗的大好江山半壁沦入敌手。国王之后,徽钦二帝并后宫家眷被金兵掳去。由此北宋灭亡,不过宋徽宗的“瘦金体”却是以顽强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为后人所喜爱。在诸多喜爱者之中,金朝第6位皇帝深得其精髓。金朝第6位皇帝对宋徽宗的书画音律,那是爱的不能自拔,尤其是宋

  • 朱允炆的悲哀:用错三个文臣,一个武将,将他送上必死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允炆的真实下场,朱允炆为什么能活下来,朱允炆为何能逃掉

    中国人起兵自古讲究师出有名,朱棣就在他的出兵檄文中这么写道:“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今祸迫予躬,实欲求生,不得已也。义与奸恶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清君侧,靖国难”的大旗就这么扯了出来。而他清的又是哪些人呢?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之二,建文帝智囊团的代表人物——

  • 后金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关乎明朝国运的萨尔浒之战是如何失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浒关,明朝抗金最惨烈的战役,萨尔压浒之战视频

    后金政权的建立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建州女真的(当时女真族最强的部落)一个奴隶主家庭中,一个“凤眼大耳,面如冠玉”的小孩出生,或许如同他的相貌一样,暗示了他一生的不平凡,他就是后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此之前,由于他的父亲和祖父一直和明朝来往密切,而且他的父亲还协助明朝著名将领“李成梁”灭掉了

  • 张爱玲拿什么甩了李清照几条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美女作家太强大了,不仅背景无人可比,连她的文学作品也叫人难以喘息,她的爷爷是张佩纶,与张之洞同属晚清名臣,她的奶奶是李呕菊,李鸿章的女儿,她也就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她曾说过:“小小的忧愁和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可见女作家自强不息,与生俱来的自然资源和背景并没腐化她坚贞的心性,她就是现代中国

  • 明朝发生的这一变化,无意间竟然改变了国人的穿衣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皇帝穿衣过程,明朝妇女穿衣保守,100年间的女性穿衣变化

    明朝之前,不同的人穿衣服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官宦之家达官显贵穿的主要是用蚕丝织就而成的丝织品。这种衣服用料优质,做工非常的讲究,因此穿上以后很舒服。并且从外观来说,看起来很绚丽。我们今天推崇的苏州丝绸就属于这种,即使在今天价格它们的价格依然很昂贵,一般人根本穿不起,古代就更不必说。因此

  •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立其他儿子为太子,偏偏选择年幼的朱允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面临了所有的帝王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关于这一点,有很多的前车之鉴,很多帝王因为没有搞好接班人的问题,导致问题不断。最典型的莫过于秦始皇和隋文帝,所以朱元璋不得不慎重一点。所幸朱元璋对这个问题有清醒的认

  • 朱元璋向道士问自己的寿命,道士说了什么?朱元璋: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小时候没钱上学,只好给地主放牛,由于其出色的组织才能与一帮小伙伴玩得火热,成为村里的孩子王。聪敏机智的朱元璋不信命、不信邪,最终完美诠释了一个草根的逆袭。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朱重八十六岁的时候由于天下大旱,粮食欠收,再加上瘟疫流行,父母和大哥相继去世。家里仅剩下他与二哥两个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