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秦赋》李信,神秘消失的将领背后,是嬴政用人的秘密

《大秦赋》李信,神秘消失的将领背后,是嬴政用人的秘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332 更新时间:2024/1/30 4:08:54

《大秦赋》的热播带火了很多人,猛然发现,原来那款著名的杀时间游戏里面的好多人,居然都是这个时期的名将。

白起廉颇这些大家本来就很熟,自然不必多说,李信这么默默无闻的人,本来可能只是游戏里的一个角色,但通过《大秦赋》大家才知道,原来他这么厉害呀。

李信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突然出现在历史中,在秦灭六国最重要的灭楚之战中出现,之后有作为副将出征了两次,从此便在史书中什么的消失了。

说他神秘消失,是因为秦国这样一个高级将领,史书上基本上没什么记录,尤其是如果你知道李广是他的后人,再联系到司马迁是因为李陵才受的宫刑,但凡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手边有点李信的资料他一定会写的。

司马迁的《史记》现在被定义为正史,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但纵观《史记》,其实里面司马迁的个人好恶情感因素非常重。

而作为李陵案的直接受害人,司马迁写李广就写的非常精彩,甚至还留下了李广难封这样的千古名言,而李广作为《史记》中明确写明的李信的后人,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只有寥寥几笔,只能说明李信的材料太史公能够看到的实在是太少了。

而作为史官的基本素养,肯定不能把好恶凌驾在史料之上,所以李信也就在历史记载中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

但从李信少量的记录中,我们依然能够推断出很多信息,尤其是秦始皇的用人手段和秦法到底严不严苛的问题。

既然说到李信里,昭烈君顺便多说一句,李世民也是李信的后代,这么牛的一个人,他的生平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01)秦王的制衡之术

秦国灭六国是经过长期准备的,在韩赵魏三晋之地被灭了之后,秦国有一个重要的抉择,那就是楚与齐,先灭哪一个,燕国已经被打倒辽东了,不足为虑。

《太平广记》引严尤的《三将论》,记载了一则未曾在《史记》中出现的史料:灭楚之前秦王曾询问齐与楚,先灭哪一个。

大将李信回答:“楚地广,齐地狭;楚人勇,齐人怯;请先从事于易。”

但这个答案最终被否定了,最终在《史记》里面留下的记录是直接在御前会议上,分别询问李信和王翦灭楚需要多少人马。

年轻将领李信说需要二十万,王翦则非常笃定的说,非六十万不行,秦始皇综合利弊之后决定让李信领兵二十万,出兵灭楚。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提出二十万灭楚的是李信,所以这个统帅的人选就一定是李信,灭国之战都很谨慎,尤其是灭楚国这样的大国,战前肯定都有讨论。

而《史记》中特意记录了这件事,说明这件事很重要,秦王政的议题是,灭楚需要多少人,大家都来说一说,李信说了二十万,王翦说了六十万。

这里只是在讨论用兵数量,并没有决定让谁领兵,当时的人选至少有四个,王翦蒙恬王贲李信,其中蒙恬镇守九原没法脱身。

王翦作为老将,对用兵数量有异议,让他带兵不是不可以,就是有点强人所难,王贲其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奇袭楚国、平定韩乱、攻灭魏国,在当时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将领了。

但最终嬴政却选择了李信,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不想让王翦家族做大,之前的灭国之战王翦家族已经出尽了风头。

军功的均衡也是作为君主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当然为了确保胜利,嬴政也不是只讲政治的,他给李信配了个老成持重的副手,蒙武

这个蒙武,是曾经的秦国上将军蒙骜的儿子,蒙恬的父亲,与王翦年岁大体相仿,此时已经六十岁上下。这样搭配既能锻炼新人,又能确保胜利,秦始皇在用人方面可以说已经是做到了层次分明,注意梯队式培养。

(02)灭楚失败的责任

第一次灭楚秦国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惨败,楚国在项燕的带领下,大败秦军,有人说是20万全军覆没这个有点夸张。

历史记载是楚军占占领秦军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带残兵逃回秦国,按照这个推算,损失六七万是有的,全军覆没是不可能的。

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后,反应也是很激烈: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

首先是大怒,说明秦始皇很震惊,如此惨败,其次说了更严重的话,李信果辱秦军,这不但是失败的愤怒,更是对李信这个人的愤怒了。

那么李信打败,这里面到底是谁呢责任呢?

毫无疑问,行军打仗失败了,肯定是李信的责任,现在出土的史料包括对史书的分析,可以明确得出结论,李信失败主要是因为昌平君突然背叛,导致李信腹背受敌,李信回兵攻击自己的后方,这才被项燕杀了措手不及。

这个显然是具体原因,但战争本来突发因素就多,这才是考验将领的应变能力,如果全部都按照预先预计的那样打仗,那就无所谓名将跟普通将领的区别了。

所谓名将就是在条件极其不利或者有突发情况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出色的完成既定的目标,这才是一个名将的素质,显然这次失败李信的责任是无法推卸的。

从对李信后来的处理来看,因为他后来又参加了灭燕灭齐的战斗,说明李信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惩罚,这一点驳斥了许多人说的秦法严苛,战败要杀头的传闻。

也有人会说,这才战败主要是秦始皇的责任,所以他才没有处罚李信,理由是二十万是他拍板定的,副将是他选择,照这样的逻辑,任何战役任何将领都不可能得到升迁或者处罚,因为每一次发兵最终肯定都是秦王做最后的决定。

李信负责是毫无疑问的,但此后李信却毫发无伤,这只能说明,秦法严苛只能是某舟传闻,樊於期的叛逃,并不是单纯的打仗失败,秦国不杀失败的将领,那也是有良好传统的。

(03)李信去哪里了

李信去哪儿了?

史书上李信最后的出现是伐齐,此后就彻底消失了,事实上史书上没有记载,并不是坏事,因为能被记录的都是大事。

李信最后的结局,应该就是善终了,因为秦始皇从不杀将领功臣,王翦的王氏家族,蒙恬的蒙氏家族,秦始皇对他们都很优待,秦国也没有这样的传统。

蒙恬蒙毅最后死于非命,是因为宫廷政变,所支持的对象不一样,跟刘邦朱元璋那种有规模有计划的杀害开国功臣,完全是两个性质的事情。

而且李信最后在陇西安定繁衍,后代名人辈出,飞将军李广就是李信的后人,李信像一道流星,划过了秦国的夜空,虽然短暂,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秦始皇用李信领兵,有克制王翦家族做大的意思,从王翦复起时的各种小心思,表明王翦的功劳真的是大到,自己都非常担心会步武安君的后尘了。

事实证明,王翦多虑了,始皇帝并没有对这些功臣们进行清洗,唯一让人可惜的就是,秦始皇有个坑爹的儿子,直接把老爹的江山给断送了。

关于秦朝速亡,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更多文章

  • 刘邦登基前,刘太公送他三句话,让他受益终身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和刘太公晚死二年,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邦 刘太公

    刘太公喝了一口茶道:“老三,你有事?”刘邦看了看站在帐外目不斜视、手按大刀的樊哙,心里安定了些。刘邦也喝了一奶茶说:“这八年我不是逃命就是要别人的命,没一天能睡安稳!现在天下已定,觉得人生已经走到了尽头!“刘太公忍不住笑起来:“三啊,你刀山血海都过来了,现在倒怕了?“刘邦低头想了下:“爹,我不是怕,

  • 打仗花光家底,汉武帝为了搞钱,都想出哪些法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武帝打仗越打越穷,汉武帝为何腰斩女儿,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

    话说汉文帝、汉景帝,充分利用了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出现了“文景之治”。不光种地的老百姓高兴,国家也很高兴,为啥呢?因为国库里的钱多到用不完了。据说,汉景帝时候,国库里的铜钱因为太久没被扒拉了,加上那时候又没抽风换气防潮技术,钱就静静地躺在库房没人来动一下,最后闲的都生出了铜绿,串

  • 武则天称帝15年,82岁把江山还李唐后没了权力,为何无人动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个身份,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绝对够得上智慧超群,无人能及了。而且武则天这个人,她最厉害的地方,并不在于生前,而在于时候,历史上无数的牛人,生前的时候,可以控制一切,战胜一切。但当他死了之后,一切就突然之间崩塌,尤其是做出了一切革命性事业的人物,生前和死后,完全就是两

  • 为什么说唐朝不是被宋朝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是怎么被宋朝灭亡的,帝国时代4唐朝怎么进入宋朝,唐朝军队穿越到宋朝

    有人上学的时候,为了方便记忆,背过那种简单的朝代歌,最后一句是唐宋元明清,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唐朝之后就是宋朝,甚至产生了宋朝灭了唐朝的说法。说宋朝灭了唐朝,这个肯定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中间隔着一个长达五十多年的五代十国,那么到底是谁把我们印象中伟大的唐朝给灭了的,为什么对于灭唐之人印象如此模糊呢?唐朝

  • 唐朝的“公人”世界,皇家禁军“千牛卫”,到底是怎样运行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千牛卫历任统领名称,千牛卫简介,龙武卫和千牛卫哪个强

    因为古代的底层百姓几乎都不识字,对政府体系的各种官差名称也很难完全了解,干脆用“公人”这种比较容易通俗易懂的名称指代全部。不过多数时候,“公人”指代的都是比较低阶的政府内公职人员,官职比较大的人都有自己的专称,类似于“县令大人”。在“公人”中,自然有三六九等之分,处在“公人”顶层的当然是皇帝的贴身侍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只是为了争夺皇帝之位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世民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完整版,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谁

    唐武德九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率领部下击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不久后被册立为太子,随后登基为帝。李世民下手如此狠辣,他要的是什么?李世民想当皇帝不是一天两天了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拉开了逐鹿天下的帷幕。在大唐建国的过程中,李世民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功臣。作为唐朝最杰出的军事家,李

  • 为何李世民没有诛杀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世民杀过功臣吗,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没杀功臣,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被杀的功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作死。那些著名的功臣为什么这么惨在被皇帝诛杀的功臣中,最悲情的莫过于“汉初三杰”,战功无双的韩信。人们都认为是刘邦薄情寡义、心狠手辣。然而,韩信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趁刘邦出征时,密谋造反,纠集人马要攻打皇宫。这是十恶不赦的谋逆大罪

  • 袁天罡用8个字预言武则天称帝,18年后李淳风差点打破这个谶语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一直被广大女性奉为偶像,其历史形象和地位,也是一直被人们谈论的对象。武则天最终能够登上皇位,实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夙愿,这期间经历了无数的危险和风浪,身为一个女性,这里面的难道可想而知。随着这些年宫斗剧的热播,大部分人对宫中的那种尔虞我诈和你死我活都有了清晰的

  • 唐朝奇人袁天罡来头多大?陵墓千年无人敢盗,还有驻军保护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袁天罡简介,唐朝的陵墓雕塑不包括,一代妖人袁天罡之死真相

    古代有着这样一个行业,盗墓贼。盗墓贼直到今天仍没有灭绝,仍有些人在暗地里做着这种违法的勾当,在古代甚至有官方盗墓团伙。古代的盗墓贼非常猖獗,许多达官贵人的陵墓都被盗墓贼光顾过,但并不是所有人的陵墓都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在唐代有着这样一位奇人,他的陵墓在这几千年中都没有人敢去盗,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还

  • 昆仑奴性情温良,踏实能干,为何唐朝之后突然销声匿迹?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昆仑 奴,梁宏达评价昆仑奴磨勒,昆仑奴磨勒真实身份

    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政治开放,一些沿海或是发达城市的大街上,可以看见各种肤色的外国人穿插其中。而不管什么年代,都少不了爱攀比的人,女子之间比衣服、首饰、妆容;男子比家世、学问、能力。在唐朝除了以上那些,世家大族聚会时,还会比试谁家有昆仑奴,数量越多越有面子。昆仑奴,指的并不是昆仑山或其附近的人卖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