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古代的底层百姓几乎都不识字,对政府体系的各种官差名称也很难完全了解,干脆用“公人”这种比较容易通俗易懂的名称指代全部。
不过多数时候,“公人”指代的都是比较低阶的政府内公职人员,官职比较大的人都有自己的专称,类似于“县令大人”。
在“公人”中,自然有三六九等之分,处在“公人”顶层的当然是皇帝的贴身侍卫——千牛卫。
千牛卫最初起源于北魏,名字来源于皇帝随身携带的千牛刀
千牛卫只是唐朝时的称呼,后世将所有时期的皇家侍卫统称为禁军,认为禁军是专属于皇帝本人的军队。
实际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禁军并不完全是皇帝的专属,它可能只属于皇帝本人,可能属于皇室这个家族,也可能属于国家。
关于千牛卫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这是一个政治比较混乱的时期,政府内部的管理根本不成体系,也没有成型的制度做规定。
很多官职都是统治者随手设立,官职名称也非常随意,千牛卫就是如此。
这个名字来源于皇帝随身携带的一种刀——千牛刀。
所谓千牛刀,其实并不是用来杀牛的刀,而是出自“庖丁解牛”的故事。人们喜欢用千牛刀形容锋利的刀,久而久之,千牛刀成为形容好刀的一个名词。
古代皇帝佩戴的刀自然是最好的刀,因此千牛刀也经常用来称呼皇帝的御刀,也可以被认为是皇帝的贴身御刀。
不过皇帝本人很少会真的需要进行打斗,所以所谓御刀不过是一种配饰。
皇帝身上的配饰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不可能随时将所有配饰都戴在身上。因此,出现了很多替皇帝代管配饰的侍从,这些人会贴身跟着皇帝,以备皇帝随时需要自己手上的配饰。
“千牛备身”,就是最早负责代管千牛刀的官员官职名,在代管千牛刀的同时,也兼职皇帝的贴身保镖。
南北朝时期,能够担任千牛备身的必然是皇帝的亲信,毕竟是贴身侍奉的武官,又是为数不多有武器在身的侍从,当然要选择皇帝最相信的人担任。
因为是皇帝的贴身保镖,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皇帝的警卫工作,所以从千牛备身出现开始,这一官职的任职官员就不负责带兵。
且当时所有的千牛备身都没有明确的上级,只是偶尔由某些部门暂管。
原因非常简单:千牛备身的身份和地位太过特殊,且当时的法制体制本来就不健全。这两个原因,让千牛备身这个官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持了很高的地位。
作为皇帝的身边人,千牛备身随时可以和皇帝直接对话,对很多事务都能提供意见。
政治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对官员的束缚力本就有限,千牛备身特殊的工作性质让所有部门都不敢对这些官员的行为多加管理。
政治混乱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的不健全。
对千牛备身这个官职,皇帝一直没有明确它的具体级别和隶属部门,多数部门又不敢干涉太多,大家都装糊涂,千牛备身的特殊地位就这样延续了很久。
隋唐时期,左右千牛卫的名字才正式确定,相关制度才落实
不过一直任由千牛备身这样发展下去,这些官员很可能会成为宦官乱政队伍的又一中坚力量,因此统治者也曾对这个官职进行一些改革和束缚。
千牛备身出现后不久,领左右这一官职就曾经对千牛备身产生过一定的约束作用。不过关于领左右和千牛备身之间的官阶孰高孰低,始终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
毕竟这一时期的政府内部体制始终不健全,没有形成制度化。
即使是在被管理期间,千牛备身这一官职也保留了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御前供职的特殊工作性质,让他们有非常多保持独立性的理由。
直到左右领左右府这一官职出现,并确立为管理千牛备身的官职,千牛备身的高独立性才开始减弱。
一段时间后,左右领左右府改名为左右备身府,开始对千牛备身进行比较系统的管理。
根据考证,在这次改名之前,左右备身府就已经存在了,且很有可能原本就曾经管理过千牛备身。
因为当时的政治实在过于混乱,所以体制内的管理也异常混乱,这些官职名之间有互相重复的职责是经常出现的事情。
直到隋唐时,政治才真正稳定下来,相关的体制制度才开始完善。
唐朝时,第一次设立左右千牛府,大致是千牛备身及其管理系统的改良版,一段时间后因为种种原因改名为左右千牛卫。
关于改名的原因,部分人认为是当时的军队内部制度发生了改革,不过史料不全,所以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
较长的官职名称在使用中经常出现简化的情况,比如左右千牛卫这一官职,在实际使用中很可能经常被人称为“千牛卫”。久而久之,千牛卫的名称就这样出现并在民间广泛流传。
千牛卫在唐朝的主要工作还是负责警卫,只不过也要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服侍工作,同皇帝之间的关系也比从前更亲密些。这一时期,千牛卫被明确隶属于国家军队,受军队管理。
自从千牛卫隶属于国家军队这一点被明确后,千牛卫就正式加入了军队体系内部的权力争斗,这也为日后千牛卫的衰落埋下伏笔。
但此时的千牛卫,正是如日中天之时,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因为这一时期开始,千牛卫中皇帝的贴身侍卫基本全部由权贵子弟担任。
从某种角度讲,千牛卫从一个单纯的官职变成了权贵子弟们晋升的途径。
先从御前侍卫做起,同皇帝搞好关系,再步入官场,自然要比普通的仕途之路顺遂许多,且这种方式可以直接避开科举。
盛唐过后,南衙整体衰落,千牛卫也再不复荣光,逐渐没落
纵使唐朝时已经出现了科举,但科举却不是唐朝政府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皇帝看中某个侍卫的才能提拔其做官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因此很多权贵都会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御前,通过这种刷脸的方式让子嗣的仕途之路顺遂些。
因为贴身保镖必然要经常跟随皇帝出席一些重要的场合,所以在挑选千牛卫时,容貌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多数入选千牛卫的权贵子弟,都是面容姣好者,这些人在婚姻市场上也很受欢迎。
千牛卫确实很受皇帝重视,经常会得到皇帝本人的提拔,这让千牛卫的地位在一段时间内高涨,皇帝贴身保镖的职位也成为京城热门。
不过也有些人并不愿意自己的儿子成为千牛卫,理由非常简单:千牛卫经常会接触到皇家机密。
古代生产力低,许多事情都必须要人工完成,皇帝本人受到的限制又比较多,所以很多事情不得不委派自己身边的人去做,比如千牛卫。
久而久之,千牛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私人队伍,经常会接触到许多皇帝的秘密。
花好月圆时,皇帝自然认为千牛卫是自己的亲信,可一旦出现问题,千牛卫也必定是皇帝最先怀疑的对象。
为了防止千牛卫背叛自己,皇帝制定了许多规矩,不过这些手段并不能让皇帝对千牛卫保有百分百的信任。
另一方面,军队体系内部的权力争斗中,千牛卫完全落了下风,这也是导致千牛卫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
千牛卫属于禁卫军,唐朝时,禁卫军分为南衙和北衙两方势力,千牛卫属于南衙。当时的南衙和北衙,是界限非常分明的两方势力,千牛卫在其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按照实际职责来看,南衙属于偏向于国家的军队,主要的职责并不在皇帝本人,而是国家安全。
北衙恰好相反,属于皇帝的私人军队,可以说北衙是完全听命于皇帝本人的命令。以千牛卫的属性,本该属于北衙,却被划分到了南衙。
南衙与北衙之间形成了一种制衡,双方的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千牛卫会被划分到南衙,很可能也是统治者平衡双方势力的一种决策。
可是从统治者的利益角度出发,统治者本人必然更倾向于完全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北衙。
唐玄宗时,大唐由盛转衰,更关注于国家利益的南衙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再加上多次战争的打击,实力大减。
而北衙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衰退,却要比南衙受到的冲击小得多。再加上统治者本人的倾向,南衙逐渐衰落,千牛卫也因此逐渐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