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靖康之变宋朝6大名将集体哑火,默默无闻的他用大刀保住宋朝尊严

靖康之变宋朝6大名将集体哑火,默默无闻的他用大刀保住宋朝尊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218 更新时间:2024/2/4 4:59:42

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镐京掳走周幽王。西晋末年,匈奴人建立的汉赵南下攻破洛阳,掳走晋怀帝晋愍帝,史称“永嘉之乱”。北宋末年,金国南下攻破汴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即“靖康之变”。三次变乱之中,又以“靖康之变”最为惨痛。不仅二帝被掳,北宋的几乎所有后宫妃嫔、皇族成员、文武大臣,乃至整个北宋国家府库的金银财货,都沦为金国人的战利品,使得宋朝江山残破,满目疮痍,北宋至此终结。

然而,靖康之变发生时,北宋的国防实力并不弱,由于北宋外患严重,常年保持着庞大的边防武备,雄兵数十万,名将如云,他们肩负保家卫国的重任,为何就不能抵挡住金兵的攻击?金兵长驱直入攻入中原,他们都在哪里?原来,他们也曾出现在抗击金兵的战场上,只不过表现非常令人失望。

当时北宋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当属长年对西夏作战的“西军”,“西军”几乎成为名将大本营。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种师道种师中、折可存、折可求、姚古、姚平仲六人。他们分别是北宋三大将门种家、折家、姚家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北宋最为出色的六大名将。让人意外的是,六大名将在抗金战场上集体哑火了。

在靖康之变中的太原保卫战中,四个名将全部失手战败。折可求被金兵活捉,后来变节投敌。折可存也被俘虏,后来侥幸逃脱,但不久即因伤重去世。姚古先是畏敌怯战,后来遭金兵猛攻,大败而逃,回来后被撤职查办,发配岭南。还属种师中表现英勇,在榆次之战中与金兵大战一场,最后战败被杀。

在汴梁保卫战中,大将姚平仲先是轻敌,误判形势,夜袭金营,结果中了埋伏,全军覆没。姚平仲怕受责罚,连夜出逃,不知所终。老将种师道当时已经76岁,无法领兵作战,只能在后方参与机枢,也未能发挥多大作用。这6人是当时宋军武将的代表人物,他们折戟沉沙,集体哑火,宋朝遭遇靖康之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六大名将虽然表现不佳,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宋朝武将,却用大刀保住了宋朝的尊严,成为靖康之变过程中仅有的一抹亮色。王禀,在宋朝武将序列中,一直是一个不为人关注的小角色。靖康之变前,世人几乎很少听说过他的名字,史料中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没有记载,至今无法得知他去世时的准确年龄。

靖康之变中,王禀担任太原守将,独自迎战金国两路大军之中的西线军。王禀手中仅有三千余兵力,在内外隔绝、粮尽援绝的绝境中,以铁一般的意志和以死报国的决心,带领太原军民死守孤城,坚守太原九个月之久,牵制了金国西线部队六万多人,粉碎了金军两路出击的钳形攻势,为宋朝赢得了宝贵的缓冲时间,大大缓解了汴梁城所受军事压力。只是由于徽钦二帝的战略决策水平实在烂到家,没有抓住时机,不然王禀的太原保卫战,很可能成为宋朝扭转战局的关键,宋朝有很大可能免于亡国之祸。

王禀不仅忠心耿耿,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面对金兵围困进攻,他深谙“主动防御”的战术精髓,没有一味死守,而是经常主动出城进攻金兵。王禀善用大刀,“每一两日辄引轻骑出城,马上运大刀轮转如飞,径造敌营中左右,转战得敌首级百十,方徐引归,率以为常”。他经常带兵冲入敌营,挥舞大刀大杀一阵,再徐徐撤回,其胆略之大,武艺之高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为宋朝保住了尊严,不至于被人耻笑宋朝无人。可惜的是,宋朝当时整体军事人才严重匮乏,徽钦二帝又连出昏招,王禀孤立无援,最终太原失守,壮烈殉国。

参考史料:《宋史》《挥尘三录》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靖康之变中,金军兵临城下,宋钦宗却在一本正经地看猫抓老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靖康之变中金兵攻陷的是什么地方,宋徽宗和宋钦宗的靖康之变,宋钦宗偷袭金军完整版

    宋徽宗和宋钦宗二人被俘后,在金国受尽侮辱和虐待,像牛马一样在耻辱和痛苦中煎熬度日,宋徽宗最后病死他乡,宋钦宗更惨,被金国人马踏如泥,两个大宋皇帝魂归异域,做了有家难归的孤魂野鬼。他们的遭遇固然令人无限同情,金国人的暴行也让人切齿痛恨。然而正如那句俗语所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用在徽钦二帝身上是最

  • 靖康之变5千多宋朝女子被掳走,只有1人生还,宋高宗一见她就磕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北宋靖康之耻真实事件,靖康之耻北宋皇室女子,靖康之耻下宋朝女性的悲哀

    公元1126年到1127年,强悍的金兵挥师南下,以势如破竹、雷霆万钧之势,击穿北宋边防线,一口气打到宋朝国都汴梁城下。北宋王朝顿时陷入国破家亡的巨大危机之中。尽管当时宋朝仍然拥有数十万雄厚兵力,但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一对父子活宝,在战和之间犹豫不决,连出昏招,最终导致靖康之变的亡国之祸,北宋由此灭亡。

  • 闯王李自成的失败原因,忽视了一寸土,滥杀了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闯王李自成被谁杀的,甘肃发现闯王李自成墓宝藏,1980版闯王李自成

    晚明,在崇祯皇帝妄想恢复大明盛世的垂死挣扎中,在自上而下的载撤冗员中,驿卒们纷纷下岗,很不幸,一个叫做李自成的米脂汉子也失去了他赖以生存的职业,而后,丢了饭碗的李自成随波逐流,身不由己的汇入了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的滚滚洪流之中。无论姚雪垠老先生如何捧高李自成的地位和历史意义,在我眼里,李自成依然

  • 铁面无私的包拯脸也是铁色的?他可能比你都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真实的包拯并没有戏剧评书中描述的那般脸黑,甚至额头上那个月牙也没有。当然他也并没有《少年包青天》中开挂一般的人生,他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尊敬,恰恰是因为他公正廉洁,不畏强权,铁面无私,为民做主。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个包拯弹劾的达官贵人。阎士良是宋仁宗的亲信,因为贪污腐败,被包拯弹劾。王逸仗着宋仁宗的庇

  • 郑和之后无航海,郑和航图被毁,罪行比焚书坑儒更可恶!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大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促进了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其壮举远超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家,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然而自从郑和之后再无航海,从明朝中期中国就闭关锁国,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长达百年的屈辱史。 郑和之后中国再无航海,这种局面当然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莫

  • 道士说了6个字,让一女子成为大宋皇后,宋朝3个皇帝都管不住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南宋历史小故事,历史上真实的大宋女皇,南宋皇后传奇故事

    到了南宋初年,皇家这种积习依然如故。宋高宗虽然历经劫难,比他的前任们更为冷静和理智,但对道士和道家依然崇信不已。他的母亲韦太后,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掳走十几年,后来双方和议,才被金人放回。结果韦太后因为受尽折磨,一身疾病,两眼几乎失明。宫廷御医使尽手段,没有丝毫好转。宋高宗非常焦虑,让人四处寻找高人

  • 这个皇帝正要改写明朝命运却意外猝死,几个事实令人细思极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陈亨明朝,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朱标不死明朝会不会被改写

    在明朝16位皇帝中,想要兢兢业业当皇帝的大多早逝,活得长的却又总是“不务正业”,加上明朝政治制度的空前发展,即便是前几任皇帝拼命地维护皇权,但到了明中期时,皇权依旧有衰微的迹象。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惨败引发兵变,土木堡之变被视为明朝由盛转衰的节点,文官集团实际上掌控了国家大权,此时,掌握在文

  • 赵匡胤定下祖制“不杀士大夫”,是治国高招还是昏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太祖下令不杀士大夫,赵光义为什么不杀赵匡胤孙子,赵匡胤立下的三条祖训

    宋朝虽然也是和隋唐元明清等并列的古代中原王朝,但严格来说,宋朝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王朝。从北宋王朝建立直到灭亡,疆域面积一直非常有限,全盛时期国土面积也不过区区280万平方公里,还不到唐朝四分之一。连历代中原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幽云十六州,宋朝也始终未能占有,一直处在辽国与金国控制下。 宋朝的立

  • 赵匡胤和一个武将的儿子开玩笑,说了6个字,武将立即起兵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给后代的三句话,赵匡胤有几员大将,赵匡胤几个人起兵

    赵匡胤原是后周武将,是一代英主周世宗柴荣的得力干将,曾经为后周征战南北,屡建奇功。但后周武将人才济济,和赵匡胤实力相近、功业相似的大有人在。有两个人的地位甚至比赵匡胤还要高,也比赵匡胤更受皇帝信任。一个是后周检校太尉、侍中、兼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一个是后周检校太傅、昭义节度使李筠。 李重进和李筠两人

  • 赵匡胤49岁猝死,4个儿子都没活到30岁,难道是因为他发过1条毒誓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登基后,对外扫除各个割据势力,荆南、南唐、后蜀、南汉等小国被纳入宋朝版图,战乱局面逐渐结束,久违的太平景象重现人间;对内任选贤能,轻薄徭役,与民休息,革除五代以来相沿数十年的种种弊端,一个强大而兴盛的北宋王朝巍然崛起,颇有几分当年盛唐气象,一派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大好局面。 赵匡胤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