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为何却没有使其灭国?

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为何却没有使其灭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972 更新时间:2024/2/10 3:05:21

在历史上高句丽一直是奉行制衡策略,表面上向中原王朝臣服,其实经常暗中勾结中原的反对势力。在隋朝建国时,高句丽的疆域扩张到了最大,到达极盛时期。

这两个国家同时崛起,相互也就怀着一些敌意。在隋文帝灭陈朝之后,开皇十八年就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高句丽,但因为准备不足,被迫撤军。

隋炀帝即位之后,相比父亲他的野心更加膨胀《隋书》记载:

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

但他并没有急着攻打高句丽,而是吸取了隋文帝东征失败的教训,这即位后的七年里,他大力推进大运河建设,将补给基地推进到了涿郡(今北京),扩充军队,使得府兵人数多达113万之众。

百万大军,首次出征

隋炀帝将113万人分为左右两部,共24军,各军将领都直接对隋炀帝负责,不受任何人节制。24军一次出发,每日一军,各隔40里,阵线前后达到了960华里,阵容浩大,同时也说明了隋炀帝对于自己的绝对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实力碾压高句丽。

但是军队一出征就暴露出了问题。

首先,并没有采取保密措施,一般来说战争中应尽量隐藏自己的真实作战意图,战争越突然,留给敌军准备的时间就越短,己方取胜的机会就越大。可隋炀帝天下公告,自然就给了高句丽准备的机会。

其次进军迟缓,隋军此行离补给基地甚远,只有快速进攻,才能取胜,但隋炀帝为炫耀军威,刻意为之。

再次是指挥混乱。隋炀帝虽为挂名出战,但实是居于后方遥控军队,各军之间没有隶属关系,自然各自为战,不懂配合,优势力量被极大地化解。

最终当然是在高句丽的充分准备之下,隋军惨败。

二次出征,因内乱而退

大业九年,隋炀帝决定再次东征高句丽。虽然群臣多有反对,但隋炀帝决意如此。不过隋炀帝仍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做了一些新的举措。

首先,将补给基地继续推进到了辽东古城,正对辽东新城,补给线路缩短;其次,放权给诸位将领,不再统一节制;第三,招募精锐部队,进一步扩充兵力。

唯一缺点就是隋军缺乏优秀的统帅将领如贺若弼韩擒虎等优秀将领在政治清洗中都死的死,退的退,在总体战略上并没有多少新意。

隋军出征的重点仍是辽东城,隋军出动了飞楼、冲车、云梯的等各种器械,攻城近月,又拿出了“鱼梁道”等新武器,辽东城形势急转直下,就在破城指日可待之时,突然传来了一个惊天噩耗——杨玄感造反了。

杨玄感为楚国公杨素之子,在黎阳郡负责向涿郡前线督运粮草。杨玄感造反所在之黎阳正是隋朝的腹心之地,叛乱同时还切断了征辽前线的粮草供应。

同时隋军出征的兵部侍郎斛斯政因为暗中勾结杨玄感,也因为害怕而叛逃了高句丽,这等同于将隋军的大量军事机密全部告诉了高句丽。隋炀帝没办法,只得命令诸军退回辽西。

第二次东征,就在即将取得胜利的重要关头,就这样前功尽弃了。

江河日下,东征计划破灭

第二次东征失败之后,隋军南撤至中原地区,集中力量扑灭了杨玄感的造反。但此时天下已经烽火遍地,隋军主力已经陷入剿杀义军的泥潭之中。

但是隋炀帝仍然不愿意承认自已与万民做对的事实,大业十年不顾群臣的强烈反对,下诏天下兵马征伐高句丽,前往涿郡集合。

终于,隋炀帝在涿郡见到了他不愿意见到的事实——军队数量锐减。即使是到达涿郡的士兵也有许多有厌战情绪,不时出逃。隋炀帝即便杀掉逃兵,也阻挡不住像野火一样蔓延的厌战情绪。

就在隋朝水军攻入朝鲜半岛,直逼平壤时,高句丽王遣使投降。原来经过两次大战,高句丽虽然勉强未败,但毕竟国力弱小,也已经支撑不住了。

隋炀帝一面思考着国家内部的农民起义,一面面对着敌国的投降使者,正是骑虎难下之际,也没有必要置高句丽于死地了。于是隋炀帝下诏退兵,第三次东征高句丽,就这样结束了。

三次东征,耗时四年,征发人力四五百万,高句丽之征终于画上了句号,但是并没有达到稳定东北局势,消灭高句丽的目的,反而因此加剧了国内的矛盾,诱发了农民战争。

最终隋炀帝终于为自己的错误决策吞下了苦果。

参考资料:《隋书》

注:文来自钧儒说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文章

  • 南北朝士族之谜:南朝承平反倒是脆弱不堪,北朝混战却顽强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南朝高门的腐化,其主要特征就是当官而不任事,尤其是鄙薄武职。他们先是丧失了军事上的统率地位,继而又丧失了政治上的决策地位,终于成为政治上的点缀品。南朝高门除了自身的腐化以外,他们还缺乏强大的宗族基础。侨姓高门早就脱离他们的宗族乡里,自不必说,吴姓高门也由于江南风俗的影响,宗族关系相对疏远,逐渐脱离其

  •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朝子民的骄傲与哀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长安十二时辰唐朝风貌,唐朝子民对皇帝怎么称呼,唐朝二十四时辰合集解说

    历史是来自过去和当下的恒久对话,并且永无止境的通往未来。历史系出身的人,对历史题材的戏剧总是有一股情怀,倒不是为了要细细的斟酌考据,而是想看看那些曾经读过的史书文字,跃然纸上化成影像,可视、可听、可以感受的样子,那带来一种短暂的时光旅行体验。更重要的是:对话,以历史作为对话的根本,能看见对话者内在幽

  • 唐朝太监可以废李擅杀皇帝,而明朝太监皇帝说杀就杀?原因在兵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十二监有兵权,明朝最厉害的太监,唐朝兵部尚书有兵权吗

    一、唐代宦官专权的原因1、宦官干政的苗头从神龙初至开元初,为时不过八年半,却发生了七次政变,四次更换皇帝。这种极度动荡的政治局面,为宦官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唐玄宗就是在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的剧烈斗争中取得皇位的,虽然他取得皇位曾得到宦官的帮助,但姚崇提出“宜竖不预政”等十项建议为玄宗所采纳,宦

  • 中年异族男子竟叫杨贵妃为妈,会面还扮婴儿,原来狼子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提到我国辉煌历史,人们总能想到汉唐盛世。确实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开明包容的朝代。它结束了隋朝末年的天下大乱,统一了全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在历朝历代中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唐朝由盛转衰也是非常迅速的,短短的十年“安史之乱”便耗尽了唐朝前

  • 外任方镇持剑御胡,内涉中枢挥斥方遒,温忠武堪称东晋第一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一、卧虎从事,国难逆行温峤出身太原温氏,是西晋河东太守温襜之子,司徒温羡之侄。温羡兄弟六人都闻名于世,号称“六龙”,温峤在家庭的影响下成长为了风度翩翩的美男子,“风仪秀整,美于谈论,见者皆爱悦之”。在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晋朝的野心家们层出不穷,掀起了旷日持久的“八王之乱”。为避战火,温峤多次拒绝州郡

  • 你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要几次修改国史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那么在他登基这么关键的时期,他居然肯集中很大的精力去修改国史,是为了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确立他的正统地位,以保证他对国家的坚固统治。说到这,问题又来了,李世民是如何

  •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兄弟自相残杀,将父亲赶下台,后来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一场惊天大变之后,李世民成功反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随即又逼迫李渊退位让权。面对自己亲生骨肉的来势汹汹,李渊即便有再多的怨气和愤怒也无可奈何了。自此,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而李渊则尊称为“太上皇”,搬迁至后宫居住,彻底的远离了政治权利中心。有人说李世民对老父亲还是心怀仁慈的。毕竟之

  • 古都之殇!为何唐朝之后,再也没有王朝定都西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定都洛阳还是西安,西安为啥叫六朝古都,武则天在洛阳还是在西安定都

    长安之所以能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王朝都城,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长安地处关中平原,黄河重要支流渭河沿岸,因此土地肥沃,粮食产量极高,且当时的黄河淤积现象并不严重,便于航运;同时,西安向东为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此则保证了王朝都城的安全。另,对于后来的王朝而言,长安历史底蕴深厚,建都于此,有利于统治

  • 一代美人杨贵妃究竟魂归何处?马嵬坡下的泥土是她的最终归宿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上杨贵妃是死在了马嵬,马嵬怀古,马嵬二首原文

    但是,这些猜测,不过是后人为了弥补对于红颜薄命的遗憾,而编出的故事而已,于情于理,都是不符合的。历史的事实就是,一代美人杨贵妃,在马嵬坡下泥土中长眠,并且迅速与黄土难以区别。马嵬之变时,叛乱的士兵先是以“勾结吐蕃”的名义,斩杀了丞相杨国忠。此举得到了禁军首领陈玄礼的默认;之后唐玄宗察觉到了士兵的异动

  • 西晋有多奇葩?公然宣称诸葛亮是被司马懿吓死,并写成歌词传唱!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司马懿女装吸引诸葛亮,司马懿晚年评价诸葛亮,司马懿问诸葛亮吃饭原文

    西晋乐府鼓吹曲辞中一名为《宣受命》。所谓“宣”即后被追封为“宣帝”的司马懿,该曲辞主要歌咏司马懿接受魏明帝曹叡的命令,担任雍凉大都督于西北抵御诸葛亮入寇。该辞最后一句道:“養威重。神兵。亮乃震斃。”言司马懿用兵如神,治下的军队威力势不可挡,诸葛亮见之大为震惊,恐惧而死。如果说《宣受命》对诸葛亮之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