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自成的造反之路
李自成出生于明末,他的家境窘迫,迫于生存的无奈,他决定参军。可在当时,为了减少军费支出,崇祯帝决定裁兵,这也导致李自成失业。回到家乡后,李自成整日进行农耕,可不巧,当年遇上了旱灾,所以粮食的收成很低。
虽然收成低,可朝廷却并未降低税费,愤怒不已的李自成便踏上了造反之路。李自成建立了一支名为“大顺军”的义军。公元1644年,李自成对北京城发起进攻,不过几日,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尽。进入北京城后,李自成登基称帝。
当时的李自成风光无限,可他却没料到自己的统治只维持了短短42天。那么,李自成究竟是怎样从辉煌走向落寞的呢?
二、为何李自成的统治会被推翻呢?
1、吴三桂的倒戈
李自成的失败与吴三桂具有直接关系,当时,吴三桂镇守于山海关,当时的他把握着天下的命脉。李自成和清军都清楚吴三桂的重要性,他们都在极力拉拢此人。吴三桂原本想投靠李自成,可一件事却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逮捕了吴三桂的家人,并霸占了陈圆圆。愤怒不已的吴三桂转而投靠清兵,随即打开关门,使得清兵进入关内。李自成无法招架清兵的攻打,很快,他的生命便走向了终结。
究其根本,李自成的失败并非由强大的清军造成的,而是因为他的格局太小。相较之下,清军似乎更适合一统天下。
2、任由士兵烧杀抢掠
当李自成带领大顺军进入京城后,众人便被繁华的京城迷乱了双眼。在起义过程中,李自成所带领的军队始终都在干烧杀抢掠的勾当。不过,大顺军只会抢劫富绅贵族,他们不会对普通百姓下手,正是因此,李自成才能获得民心。
进入京城后,大顺军蠢蠢欲动,他们想将贵族的财物据为己有。对此,李自成并未出面阻止,反而默认了众人的做法。此外,李自成还亲自制作了许多残忍的刑具。
由于李自成的同盟军为农民,他强烈抵制富绅贵族,久而久之,他便失去了后者的支持。另外,部分农民见李自成如此残忍,他们甚至也开始惧怕李自成的大顺军,所以他们也开始反对李自成的统治。
3、没有转换统治思维
或许是因为李自成的起义之路过于顺利,所以他没有及时转换统治思维。如果李自成及时反思,或许他便能洞悉取胜的原因。李自成之所以能够轻松地进入京城,并非大顺军的实力强盛,而是因为明朝的实力羸弱不堪。
在称帝后,李自成原本能够及时训练军队,增强军队的实力,可他却并没有。李自成对军队的实力过于自信,他轻视了清兵的威力,这也间接导致了他的惨败。如果李自成对大顺军采用军事化管理,或许他的统治会维持得更久。
李自成没有危机意识,如果他能够拥有半点危机意识,那他的结局或许则会完全不一样。至少在清军发起进攻时,大顺军还能抵挡一番。
三、李自成的可用之处
其实,李自成并非一无是处,他的身上存在许多可取的优点。根据记载,李自成是一位亲民的皇帝,他虽然身着龙袍,可他总是会前往民间巡视,并会与农民进行交谈。
另外,李自成推行了“三年免粮”的政策,在战乱时期,部分地主外逃。李自成称帝后,他便将这些土地悉数分给了农民。当时,李自成依靠该政策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甚至连敌人杨世聪都曾高度赞扬过他。
更为重要的是,李自成废除了所谓的厂卫制度。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厂卫制度会对统治起到阻碍作用。当李自成称帝后,他便减少了太监人数,这也算是一大贡献。
总结
李自成并非一位出色的统治者,可他却让百姓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几百年来,人人都在抨击李自成的残暴,可大家却忽略了他所做的贡献。在看待历史人物时,大家不要只批判他们的不作为,大家更应看到他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