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王朝:胡宗宪,到底为何不愿背叛严嵩?严嵩,绝对是个好老师

大明王朝:胡宗宪,到底为何不愿背叛严嵩?严嵩,绝对是个好老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509 更新时间:2024/1/7 17:29:44

不管怎么说,东南局势的稳定,整个王朝的安危,永远要比朝堂争斗来的重要!

试探完胡宗宪以后,嘉靖皇帝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正如吕芳所言,“如果连胡宗宪这样的人现在也不愿严嵩倒了,就说明还不是时候”,嘉靖皇帝“倒严”的想法动摇了,减弱了。只不过,嘉靖皇帝还是留了一手,让胡宗宪抬着账册给严嵩看,用以试探其忠心,更用以挑拨这对师生之间的牢固关系。

胡宗宪离开精舍以后,吕芳对其有一个至为允当的评价:

“上面有公婆要孝顺,中间有丈夫也得顾着,底下还有那么多儿女要操劳。辛苦命,两头不讨好。”

“公婆”,自然指的是嘉靖皇帝和严嵩;“中间的丈夫”,指的是浙直两省的各级官员们;而“底下的儿女”,指的就是浙直两省的百姓。此时的胡宗宪,夹在嘉靖皇帝和严嵩之间;夹在“严党”和“清流党”之间;夹在官员和百姓之间;更夹在忠诚和道义之间;一个“难”字,怎能形容此时的胡宗宪。

镜头转到严嵩身上,他正在看胡宗宪的“拜帖”,胡宗宪进来以后,自报家门:

“受业胡宗宪拜见阁老。”

“受业”,追随老师接受学业,用以学生对老师的自称。从“拜帖”请见到“受业”自称,胡宗宪到底有多尊敬严嵩,可见一斑!

听到胡宗宪的声音,我们再来看下严嵩的反应——眼神空洞地看向一边,嘴里急切的问道:

“是汝贞吗?”

“毁堤淹田”的时候,胡宗宪前来求见严嵩,却被严世蕃阻拦;这一次,沈一石将浙江官场的贪腐彻底揭开,胡宗宪又来到了严嵩的府上;不躲不避,毫无忌讳,这就是胡宗宪一直坚守的道义,甚至有点让严嵩难以相信的道义。

这一次,因为浙江的情势越发失控,甚至连嘉靖皇帝的脸都丢到了浙江,嘉靖皇帝对严嵩父子表达了明确的不满,可就算如此,胡宗宪还是来了,严嵩心中自然感动。

等到胡宗宪给出肯定回答后,严嵩赶紧走上前去,仔细打量着胡宗宪,说道:

“来了好,来了就好啊。吃饭了吗?”

胡宗宪未置可否,严嵩马上转向下人,吩咐道:

“现在做也来不及了,去,把晚饭剩菜热热端上来,快快!”

在朝房等候嘉靖皇帝召见的时候,胡宗宪从中午等到了晚上,没捞着吃饭;来到严嵩府上,严嵩第一时间就问了胡宗宪吃饭没有,这就是嘉靖皇帝和严嵩对待胡宗宪的区别。一个将胡宗宪视为“臣子”,纵然再有功勋,也只是臣子;一个将胡宗宪视为“弟子”,一个比儿子还要亲的弟子。

嘉靖皇帝想要胡宗宪成为自己向“严党”动手的刀子,胡宗宪为何没有答应;嘉靖皇帝想要胡宗宪一个支持“倒严”的态度,胡宗宪为何也没给?这份感情的厚薄、远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两人坐下以后,严嵩看向胡宗宪,问到了年龄,提到了白发,最后给出一句:

“白头师弟,见一面都难了。”

听到严嵩这样说,胡宗宪想要解释一下上次进京未能拜见严嵩的情况:

“恩师,三月进京的时候,弟子曾经来过……”

没等胡宗宪说完,严嵩便接过话,说道:

“不要说了。是严世蕃不让你进来,我都知道了。”

理解,最能打动人;胡宗宪的为人,严嵩非常了解,胡宗宪回京会不会来见自己,他更清楚。所以,他不需要解释,更不需要让胡宗宪因为这样的事心生愧疚。

沉默了一会后,严嵩又给出一句话:

“在这个世上,有时候弟子比儿子还好啊。这一次你是奉密旨进京的吧?”

这句话,严嵩曾给徐阶说过,为了让徐阶给赵贞吉下令借粮;这一次,严嵩则想表达对胡宗宪的认可:我知道你有心,你不用解释!

至于严嵩给出的问题,胡宗宪略有沉默,回答道:

“是。皇上要过问东南抗倭的战事。”

这里,胡宗宪说谎了,沈一石的账册一出现,不光是嘉靖皇帝震惊,就连早就对此有所耳闻的胡宗宪也感到匪夷所思。严嵩,是不是参与其中,胡宗宪心里也犯嘀咕。所以,嘉靖皇帝想要试探严嵩,胡宗宪更需要看清自己坚守的道义到底值不值得!

接着,严嵩和嘉靖皇帝一样,同样对胡宗宪的表现予以了肯定:

“东南半壁都在你肩上哪!听说打得很难,打得也很好?”

而被夹住的胡宗宪,则满是无奈:

“这是弟子能干的最后一件大事了,再难也得把倭寇平定下去。”

此时的胡宗宪,再次心生退意,这句话就是告诉严嵩,打退了倭寇,我也就退了!

胡宗宪退了,严嵩就会失去最后的屏障,“严党”也会随之倒台,所以,严嵩不会答应他的计划:

“还是不要这样想。我用的人里也只有你最能担大任,朝廷用你一天就应该干一天。问你一件事要如实告诉我。”

不给胡宗宪留下反驳的时间和机会,紧接着扔出一个问题:

“你去应天向赵贞吉借粮,他是怎样借给你的?是你一去他就愿借,还是你以调军粮的名义他没有办法才借给你?”

想当初,徐阶答应了严嵩,要给时任“南直隶巡抚”赵贞吉写信,让他借给胡宗宪粮食,以赈灾淳安、建德两县的灾民,以尽可能挽回浙江混乱局势带给“严党”的被动局面。

严嵩这样问,就是在确定徐阶是不是真给赵贞吉写信了,这关乎严嵩接下来的斗争策略制定。

如果赵贞吉元愿意借,说明徐阶没有写信,说明徐阶还要和“严党”斗争下去,严嵩就要接着斗;如果赵贞吉原本不愿借,但仍以调军粮的名义借给了胡宗宪粮食,就说明徐阶写了信,说明徐阶已经开始向“严党”示好,严嵩机会调整斗争策略,将进攻方向对准高拱张居正等人,而“内阁首辅”的位置,严嵩很大程度上就会留给徐阶。

只是,这里有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嘉靖皇帝绝不会允许严嵩和徐阶一团和气!一团和气的内阁,嘉靖皇帝还怎么掌控?

所以,一定程度上讲,严嵩也是另一个版本的“胡宗宪”,作为“严党”的首脑,他必须保持斗争,以维护自身党羽的利益;作为嘉靖皇帝手中的平衡工具,他也必须保持斗争,以便嘉靖皇帝能够利用争斗,控制朝局。

总之一句话,除了海瑞外,如果用“身不由己”来理解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那就什么都能说通了!

胡宗宪明显听出了严嵩的话里有话,但却并没打算照实回应:

“回恩师,不管怎样,赵贞吉还是把南直隶的粮借给了浙江。各人都管着一个省,他也有难处。”

说了等于没说,严嵩想要的答案,胡宗宪提都没提!

吕芳,为何将胡宗宪评价为一个四处作难的媳妇?

身上带着明确的“严党”标签,但却从不参与党争;虽然从不参与党争,但却一直被人视为“严党”成员;这句话有点绕,但你认真品一品,胡宗宪难就难在这里。

所以,对于严嵩的这个问题,胡宗宪不想回答!

只是,严嵩还没打算放弃,接着追问:

“什么难处?是不是上面有人给他打招呼,不让他借粮给浙江?”

这次的问题更明显了,几乎直接指明了自己的目的,而胡宗宪的态度,仍然未变:

“恩师,弟子但知实心用事,没有根据的事,弟子不敢妄加猜测。”

就胡宗宪的这个态度,如果换成嘉靖皇帝,肯定会威逼利诱;但严嵩却不会这样做,他对胡宗宪的疼护,不只是问问年龄、摸摸白发。明知道严嵩不会牵扯党争,不会公开支持“严党”,严嵩为何还是把他放在了浙直这样的重要地区任职,一句“以国士待之”最能解释。

明白了胡宗宪的为难后,严嵩不再问了,只是给出了这样一段话:

“你真是会做媳妇两头瞒啊!”

知道你为难,知道你不容易,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我也只是个媳妇,比你长一辈罢了。但凡能够瞒过去,我也想瞒。可瞒来瞒去,最后还是把自己给瞒了。汝贞,媳妇这么难当,只有我们师弟深知其苦。可偏有那么些人还要争着来当这个媳妇。”

从切身体会出发,再次强调了对胡宗宪所处境地的理解和体谅,师父、父亲,大抵也就是这个模样。

“徐阶要争我这个媳妇当,赵贞吉也想争你这个媳妇当,他们真要争,到时候我会让给他,平定了倭寇,你也让了吧。”

这句话强调了两方面的信息:

1、不是我想斗,而是他们要争,我只能被动接招;

2、我早就想退了,只是嘉靖皇帝不允许,朝局不允许。等你平了倭寇,咱俩就会一块玩完。

这句话说完,两人同时没话,转向了那些箱子:

“这箱子是你带来的?二十年了,汝贞,我什么时候要过你的东西。每次进京,我都给你打招呼,什么东西都不要送。我用你,从来没有这些心思,只是为国用贤。”

这就是胡宗宪一直在强调的“知遇之恩”,就是胡宗宪一直在坚守的道义。严嵩用胡宗宪,没有所图,最起码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所图;越是不图回报的付出和恩情,越是难以回报,正如李时珍对严嵩的评价——“他有识人之明,用了你胡汝贞!”

胡宗宪,没有回答,因为他不想再骗,只能沉默。严嵩也只是连说了两句“吃饭吧”,胡宗宪沉默着端起碗,吃起了饭。此时的严嵩,像极了父亲;此时的胡宗宪,则像极了被人看透心思的儿子!

接着,严嵩给出了关于箱子的安排:

“他们都说,我严嵩就凭着能写一手好青词,逢迎皇上。真这样,内阁首辅这个位子我能坐二十年吗?两京一十三省,战乱灾荒官场争斗,哪一件事情靠写青词能够平息下去?靠的什么,主要靠的是有你这样的人在底下撑着啊!”

肯定胡宗宪对自己的巨大作用,而这些作用不关于党争,只在于实心任事!

“汝贞,用人各有不同,从一开始我就是以国士待你,对你我要全始全终!走的时候,把箱子带出去。”

这句话,更是严嵩的肺腑之言,“严党”势力庞大,有郑泌昌、何茂才诸等;也有罗龙文、鄢懋卿诸等;更有胡宗宪这样的人物。用郑、何,就是捞钱;用罗、鄢,就是党争;用胡宗宪,则是为国用贤。只想捞钱,只想党争,严嵩会牢固掌控内阁长达二十年?

当然不可能!

郑泌昌、何茂才这样的官员,一旦出了事,严嵩可以当机立断;罗龙文、鄢懋卿这样的官员,一旦出了事,严嵩恐怕也不会倾力相救;因为,他们都不是支撑“严党”的根本。可胡宗宪一旦出事,或者有了出事的苗头,严嵩必会舍命相助。

严嵩对于胡宗宪的这种态度,有利用的成分,但更有真感情!

话说到这个份上,胡宗宪再也忍不住了,眼含热泪,告诉严嵩,这是沈一石抄家的账册;等到确定沈一石的家财已经所剩无几以后,严嵩彻底愣住了。

看到严嵩的表情,胡宗宪于心不忍:

“恩师,这也不是意外之事,您不要太着急了。”

“改稻为桑”没进行下去;“掠之于商”也没达到预期效果;嘉靖皇帝只会将这些罪责全都推给严嵩,“严党”倒台的日子也就近了。此时的严嵩,似乎已经看到了“严党”倒台时的光景!

面对胡宗宪,严嵩不必隐瞒,直接将心中的担忧说了出来:

“国事不堪问了。东南抗倭,西北御鞑靼,东北御土蛮,还有几个省的灾荒,眼下都指望着沈一石的家财,怎么会只有这些!”

没有沈一石的家财支撑,严嵩想继续为嘉靖皇帝遮风挡雨,恐怕也没机会,没能力了!

胡宗宪接着说道:

“沈一石的钱是被人贪了,要彻查,账目都在这里。”

这又是胡宗宪试探严嵩的一个关键,沈一石的钱到底被谁贪了,严嵩心里非常清楚,从浙江官场到江南织造局,从严世蕃到宫中各衙门,谁都脱不了干系。

只是,严嵩第一时间并没有想到这些,而是突然激动起来:

“你怎么能把这些账册送到我这里来!这里面牵涉到织造局!这些账除了皇上谁也不能看。汝贞,你好糊涂!”

账册牵扯织造局,就等于牵扯嘉靖皇帝,就一定会出现影响嘉靖皇帝清名的信息。胡忠贤就这样抬着账册先找到严嵩,自然是犯了忌讳!

“几十年的官,在朝里当过兵部尚书,在下面当过巡抚总督,这样的事怎么都想不明白?立刻把账册抬走,到朝房等着,一早送进宫去。”

直到现在,严嵩还是在替胡宗宪考虑,替这个只知实心任事,不懂官场规则的弟子担心。

只是,胡宗宪对于严嵩的试探,还没有完成,毕竟严嵩只提到了“织造局”,并没有提及严世蕃及其背后的浙江官场。于是,胡宗宪继续问道:

“阁老,倘若这些账目里牵涉到小阁老还有朝里其他的人怎么办?”

严嵩如此回答:

“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对严嵩的试探完成了,严嵩没有看账册,更没有袒护严世蕃,胡宗宪没有看错自己的恩师,那些贪腐都是严世蕃等人背着严嵩干下的!胡宗宪欣慰,更替严嵩高兴,因为只要将这个情况汇报给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倒严”的念头就会放下,严嵩就不会倒在自己手里。

忠诚和道义,胡宗宪极为难得地完成了唯一一次两全!

胡宗宪的试探完了,严嵩对胡宗宪的爱护并没有结束,就在胡宗宪就要离开的时候,严嵩继续说道:

“汝贞,你今天晚上这件事做得犯了大忌。到宫里不要说先到了我这里。”

胡宗宪知道,这是严嵩在为自己考虑,感动的问道:

“皇上也能瞒?”

严嵩开“舐犊”模式:

“只有瞒!如果皇上知道了,我没有看账册,受不到责怪。关键是你,你把这些账册先送给我看便是欺君!汝贞,我都八十一了,死了也没多大关系。东南的大局不能够没有你。听我的,到了宫里千万不要说。”

“我死了,没多大关系,关键是你”,饶是任何人听到这句话,恐怕都会像胡宗宪一样,认定这位恩师,至死不渝!

等到胡宗宪再给出“锦衣卫和东厂”可能会看到自己进府的“担忧”时,严嵩又是一句“天塌了,我顶住”的架势:

“糊涂!不管谁说你来过我不认账就是。有事我担着。”

“有事我担着”,有这样的恩师,胡宗宪怎么能背叛;有这样的恩师,胡宗宪又怎会答应嘉靖皇帝,充当扳倒“严党”的主角!

胡宗宪,即使永远纠结的活着,即使千秋万代以后要永远背负骂名,有这样的恩师照拂,也值得!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更多文章

  • 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进紫禁城,妃嫔和宫女们的下场都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自成进入紫禁城结局,李自成与崇祯求和,聊聊崇祯帝与李自成的恩怨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陕西米脂县李家站村出生了一个婴儿,传说其出生时,父亲梦见一个身材高大的黄衣男人进入了妻子的卧房之中,随后李自成诞生。李自成的小名也因此改为“黄娃子”。崇祯九年(1636年),农民军高迎祥部在黑水峪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继续带领农民军起义。崇祯

  • 包青天是政治清明的产物,善于纳谏的宋仁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仁宗纳谏,碧血青天杨家将宋仁宗,包青天是北宋的吗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 ,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赴京听选 ,获授天长(今属安徽) 知县 。所以《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中说,包拯自

  • 辛弃疾《青玉案》中的案我们一直读错了?诗词大会郦波:想多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辛弃疾青玉案深度解析,辛弃疾青玉案硬笔书法字帖,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朗诵

    戎马的经历,不羁的情怀,侠客的风范,让辛弃疾的词极具风骨、卓尔不群,豪迈奔放与苏轼齐名。作为豪放派诗人,他的婉约词不多,但是一首《青玉案·元夕》确传唱千年,多少人读罢此词,脑海中都曾浮现出百度求索,于灯火之中遍寻美人的场景,这就是诗词的魅力。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 朱元璋是如何惩治腐败的?看他手腕到底有多硬气!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如何治理腐败,朱元璋惩治贪腐的电视剧,朱元璋惩治贪污驸马

    朱元璋出身于贫苦的劳苦大众,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步奋斗为一代开国皇帝。他深知百姓疾苦,从小恨透了贪官污吏,要不是朝廷腐败,官员贪腐,民不聊生,他家人也不会饿死,他也不会起兵造反。所以说,朱元璋的出身,从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决定了他以后反腐的厉害程度。明朝开国初,饱经战乱的国家百废待兴,朱元璋正带着他的臣子

  • 明朝为什么会有厂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的厂卫,明朝厂卫怎么组织,厂卫残害忠良

    那么问题来了,像朱洪武、明成祖这样的皇帝的都不是傻子,能干的名臣杀光了,他的江山也不稳固呐,那他为什么要设立厂卫呢?来自于元朝灭亡的恐惧正如朱洪武所说的,胡无百年运。这个游牧民族治理国家的能力,确实普遍比较低,从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来到中原这花花世界,元王朝迅速就堕落了。元王朝最大的毛病就是相权过于

  • 燕王朱棣向宁王朱权借8万精兵,许诺平分天下,事后又是咋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棣怎么抢走朱权的八万兵马,朱棣死后宁王朱权喝闷酒,燕王朱棣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吗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还能相信真情吗?利益化驱使的时代已经让人逐渐没有了温度,成为一个冷冰冰的物质机器。更别提古代那种环境了,在平民老百姓身上或许还有一丝温情,但在帝王身边,剩下的只有永远的怀疑和杀戮。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兵不厌诈的道理,而且在古代不管是作战时,还是在诡谲的朝堂上,都需要有一颗极其敏锐的

  • 考古界最大的遗憾:万历皇帝的遗体被烧,棺材被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万历皇帝遗体失踪之谜,万历棺材,万历地宫考古下集

    后来有一部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面多次提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仿佛它可以含沙射影解释一切权谋,野心,隐忍,和政治。言而总之,万历皇帝是以一个政治符号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但是殊不知,他作为一个皇帝,有朝一日却成了“考古界最大遗憾”之一。这事要从1956年郭沫若力主挖掘帝王陵墓开始。郭沫若被评为人类文

  • 明朝嘉靖帝在位45年有一怪癖,天天都要来一下,后宫妃子苦不堪言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嘉靖帝个人资料,明朝历史之嘉靖皇帝,明朝对嘉靖帝的评价

    嘉靖皇帝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皇帝,在位长达45年。不过,嘉靖皇帝在位时间虽很长,可政绩却乏善可陈,尤其在位超过一半时间都没有上朝,痴迷于丹药长生不老之术。除了痴迷长生不老,嘉靖皇帝还是一名“猫奴”。据《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中的记载,“猫儿房,近侍三四人,专饲御前有名分之猫,凡圣心所钟爱者,亦加陞管事

  • 明朝唯一的女性起义军首领,失败后骑木驴游街并被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黄巾军的领袖,明朝最著名的女将军,明朝有哪些女将军

    朝廷不仅没有开仓赈济已经流离失所,以食用草木树皮为生的百姓,反而继续徭役重税不止,这对本就苦难的百姓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由此民怨四起,山东爆发农民起义的发生已经成了必然,不过是迟早的问题。唐赛儿家境贫寒,但其自幼苦练武功,十几岁时便已然武艺超群,后嫁与林三为妻。好景不长,唐赛儿的父亲被抓走服徭役后

  • 明朝历代最伟大的太监,从而了奠定了乾隆的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乾隆的太监叫什么名字,明朝最大的三个太监,乾隆怒斩太监

    话说大明万历年间,有个福建人叫陈振龙,他自幼饱读经书,年纪不到二十就中的秀才,可是等到考举人的时候却屡考不中,因而厌倦科举,干脆来个弃儒经商,跟同乡一起去吕宋岛(菲律宾)做生意。在隆庆五年(1571)的时候,西班牙人就以武力征服了吕宋,并以吕宋为基地,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所以当时吕宋华人特别多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