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永乐皇帝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人乃一母同胞,皆为常皇后所生。与其余二人不同,朱高煦长相英武,颇类朱棣。他身长七尺余,行动敏捷,善长骑射,且诡诈多智,常以材武自称。据说,他两腋生有若龙鳞者数片,因而自命不凡。
朱高煦自小便为人狡黠狠愎。太祖皇帝时召集秦、晋、周、燕四王府世子及郡王中年稍长者就学京师,朱高煦即在其中。他与晋恭王第三子济熿、周定王第二子有勋相好,三人皆不喜读书,言动轻佻,不为太祖皇帝所喜。
明太祖崩殂,建文帝即位,朱棣命时为世子的朱高炽携朱高煦奔赴京师。临行前,特别告诫朱高煦:“宜谨言,动循礼法,毋肆不率,以招祸衅。”这样仍不放心,又告谕朱高炽:“道中勤训励汝弟,毋为非法。”到京师之后,朱高煦依旧任情恣纵,朱高炽屡次劝诫,仍为恶不悛。其舅舅魏国公徐辉祖,亦以为言,皆不纳。一日,他闯入徐家马厩中,夺其良马,不告而别,径自返回北平。徐辉祖担心其出事,快马紧追,而他已经渡过长江了。高煦行至涿州,因驿丞招待不周,将其鞭打几至于死。可见其残暴。知州将此事上达于朝廷,而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大臣,借机以此事及其他一些借口为由,开始对燕王朱棣发难。正式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
可见,朱高煦才是这次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虽然没有史料能够直接证明他是故意的,还是本性所为,但他在京师及一路上的恣意妄为,既为建文帝提供了削除燕王藩位的借口,也同时为燕王朱棣登上帝位创造了机会,更是为他的勇武建立了发挥的舞台,更同时能彰显出时任世子的朱高炽的行动不便在战争中的无能,为他自己成为世子以至于太子、皇帝创造了一丝契机。
建文元年六月,燕山护卫百户倪谅诬告燕王谋反,旗校于谅因此被诛杀,建文帝下诏谴责燕王。其时燕府惶惶,朱高煦力劝燕王起兵,而这也与燕王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该年七月癸酉,朱棣举兵谋反。
[var1]
朱棣本身是一个勇武狠厉之人,朱高煦与其颇多类似,最为其所喜。每次出征即令其侍从左右,而朱高炽及高燧则留守北平。朱高煦倒也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在白沟河、东昌府等地的战役中都立有大功。尤其在江上之战中,朱棣兵却,差点为对方所乘,此时朱高煦适引骑兵至,反败为胜。朱棣于是抚其背曰:“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朱棣的意思应该是,他与世子身体皆有恙,不定哪天就会去世,等都去世后朱高煦就皇位有望了。而在朱高煦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暗示,他将继承皇位。朱高炽体肥胖,且有足疾,走路需要两名太监扶掖,即便如此,还总是跌倒。朱高煦本就对这个大哥有些看不起。至此,他的野心算是正式确立了。
在此之后,朱高煦便寻找各种机会想要倾覆朱高炽时任的世子之位。一次,适逢建文帝遗书于朱棣,信送到了北京。朱高燧与高煦狼狈为奸,于是遣太监黄俨找人提前密报于朱棣,谎称世子与朝廷通谋。朱高煦亦从旁煽风点火,力儹其言。朱棣亦有些犹豫。于是召见世子,让其将信送来。当看到信后,发现信并未拆封,完好无缺,始释其疑。
及朱棣称帝之后,议立储位,朱高煦自忖有靖难扈从之功及朱棣前所言,窥伺觊觎储位。原燕王府从征诸将丘福等将及驸马王宁因经常与高煦演练兵马武艺,一起征战,对其勇武颇为信服,与其私下多有往来,相处甚密。当永乐皇帝议立储之时,他们屡次奏言:“二郡王有扈从功,宜为储貮。”而永乐皇帝则答道:“论功则居守当先扈从。论帝王大经,则建储必在嫡长。况长子仁贤,可为社稷主。”论功,世子居守之功要高于高煦扈从之功;论纲常,嫡长子继承是规制;论贤能,世子喜好读书,仁贤宽厚,合当为社稷之主。于是,丘福等人不敢复言其事。不久之后,永乐皇帝即下诏封朱高炽为皇太子,二子朱高煦为汉王,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var1]
至此,朱高煦所有的期望成了一场空。他不光对太子怀恨在心,更是对这个自已为欺骗了自己的父王感到失望和怨恨。而因此,他以后的行事也更加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