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永乐皇帝第二子汉王朱高煦传记1

“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永乐皇帝第二子汉王朱高煦传记1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702 更新时间:2024/1/17 19:28:58

[var1]

永乐皇帝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二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三人乃一母同胞,皆为常皇后所生。与其余二人不同,朱高煦长相英武,颇类朱棣。他身长七尺余,行动敏捷,善长骑射,且诡诈多智,常以材武自称。据说,他两腋生有若龙鳞者数片,因而自命不凡。

朱高煦自小便为人狡黠狠愎。太祖皇帝时召集秦、晋、周、燕四王府世子及郡王中年稍长者就学京师,朱高煦即在其中。他与晋恭王第三子济熿、周定王第二子有勋相好,三人皆不喜读书,言动轻佻,不为太祖皇帝所喜。

明太祖崩殂,建文帝即位,朱棣命时为世子的朱高炽携朱高煦奔赴京师。临行前,特别告诫朱高煦:“宜谨言,动循礼法,毋肆不率,以招祸衅。”这样仍不放心,又告谕朱高炽:“道中勤训励汝弟,毋为非法。”到京师之后,朱高煦依旧任情恣纵,朱高炽屡次劝诫,仍为恶不悛。其舅舅魏国公徐辉祖,亦以为言,皆不纳。一日,他闯入徐家马厩中,夺其良马,不告而别,径自返回北平。徐辉祖担心其出事,快马紧追,而他已经渡过长江了。高煦行至涿州,因驿丞招待不周,将其鞭打几至于死。可见其残暴。知州将此事上达于朝廷,而齐泰黄子澄等建文朝大臣,借机以此事及其他一些借口为由,开始对燕王朱棣发难。正式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

可见,朱高煦才是这次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虽然没有史料能够直接证明他是故意的,还是本性所为,但他在京师及一路上的恣意妄为,既为建文帝提供了削除燕王藩位的借口,也同时为燕王朱棣登上帝位创造了机会,更是为他的勇武建立了发挥的舞台,更同时能彰显出时任世子的朱高炽的行动不便在战争中的无能,为他自己成为世子以至于太子、皇帝创造了一丝契机。

建文元年六月,燕山护卫百户倪谅诬告燕王谋反,旗校于谅因此被诛杀,建文帝下诏谴责燕王。其时燕府惶惶,朱高煦力劝燕王起兵,而这也与燕王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该年七月癸酉,朱棣举兵谋反。

[var1]

朱棣本身是一个勇武狠厉之人,朱高煦与其颇多类似,最为其所喜。每次出征即令其侍从左右,而朱高炽及高燧则留守北平。朱高煦倒也没有辜负朱棣的期望,在白沟河、东昌府等地的战役中都立有大功。尤其在江上之战中,朱棣兵却,差点为对方所乘,此时朱高煦适引骑兵至,反败为胜。朱棣于是抚其背曰:“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朱棣的意思应该是,他与世子身体皆有恙,不定哪天就会去世,等都去世后朱高煦就皇位有望了。而在朱高煦看来,这无疑是一种暗示,他将继承皇位。朱高炽体肥胖,且有足疾,走路需要两名太监扶掖,即便如此,还总是跌倒。朱高煦本就对这个大哥有些看不起。至此,他的野心算是正式确立了。

在此之后,朱高煦便寻找各种机会想要倾覆朱高炽时任的世子之位。一次,适逢建文帝遗书于朱棣,信送到了北京。朱高燧与高煦狼狈为奸,于是遣太监黄俨找人提前密报于朱棣,谎称世子与朝廷通谋。朱高煦亦从旁煽风点火,力儹其言。朱棣亦有些犹豫。于是召见世子,让其将信送来。当看到信后,发现信并未拆封,完好无缺,始释其疑。

及朱棣称帝之后,议立储位,朱高煦自忖有靖难扈从之功及朱棣前所言,窥伺觊觎储位。原燕王府从征诸将丘福等将及驸马王宁因经常与高煦演练兵马武艺,一起征战,对其勇武颇为信服,与其私下多有往来,相处甚密。当永乐皇帝议立储之时,他们屡次奏言:“二郡王有扈从功,宜为储貮。”而永乐皇帝则答道:“论功则居守当先扈从。论帝王大经,则建储必在嫡长。况长子仁贤,可为社稷主。”论功,世子居守之功要高于高煦扈从之功;论纲常,嫡长子继承是规制;论贤能,世子喜好读书,仁贤宽厚,合当为社稷之主。于是,丘福等人不敢复言其事。不久之后,永乐皇帝即下诏封朱高炽为皇太子,二子朱高煦为汉王,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

[var1]

至此,朱高煦所有的期望成了一场空。他不光对太子怀恨在心,更是对这个自已为欺骗了自己的父王感到失望和怨恨。而因此,他以后的行事也更加肆无忌惮。

更多文章

  • 春秋争霸赛:强大的诸侯,为何只争霸,而不是直接取代天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诸侯争霸实力排名,天子和诸侯,史记天子与诸侯的思维导图

    春秋时期开启诸侯争霸的时代,为何强大的诸侯国,没有取代周天子的地位,进而重新建立新秩序,成为新的天子呢?这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中,并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面临的压力与问题,并不是每一个诸侯能够制衡的。周朝建立到平王东迁洛邑,建立成周政权。开始东周时代的新秩序重建,而这时的诸侯国形势已经不是周初建立的情况

  • 他是春秋战国名将,通晓兵法创建武卒战队,还是一名常胜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春秋战国的十大名将,战国武卒,春秋战国历史上的军事家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为了当初离家时许下的诺言,他背负不忠不孝的骂名,历任三个国家军事统帅,不仅通晓兵法始创特种兵,还是一名常胜将军。这样一名战将会是谁,他又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出生于春秋卫国的吴起,自幼家庭富足,是当地有名的富二代。但吴起从小就是个官迷,父母也倾其所有为他上下

  • 战国时期的赵国尚能痛击匈奴,为何汉朝初期却被匈奴压着打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国和秦国一起打匈奴,匈奴给赵国认错的动画,秦国打开国门与赵国追击匈奴

    [var1]辩证唯物论中讲,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因此,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却看待问题。研究历史问题,尤其要做到以发展的眼光,去洞察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化。具体到汉朝与赵国面对匈奴之时不同表现的问题,需要厘清两个基本的方面:汉朝与春秋战国时期有何不同;赵国面对的匈奴,和汉帝

  • 扁鹊晚年遭人嫉妒被杀,他发明了云南白药,却也落得凄惨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扁鹊治病四年级课文,扁鹊变成女生,扁鹊打针

    一个好医生能救无数条人命,佛教有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了许多患者的医者,该有多少功德呢?但历史上有多少名医落得过好下场呢?医者的起源大概就是神农氏了吧,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最后神农因为尝了断肠草之后死去;三国时期著名的名医华佗,扁鹊,哪个得到了好下场呢?华佗因为被曹操疑心被拷问致

  • 此人能力不输白起,曾攻破函谷关,逼迫秦国割地,却难列四大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白起函谷关之战,秦国函谷关被攻破几次,白起坑杀40万赵军历史评价

    “战国四大名将”出自何处?要确定战国时期是否有其他国家的将领能与“四大名将”并驾齐驱,必须明确“四大名将”一词背后的评定标准。因此,我们首先要去追溯“四大名将”这个提法的渊源,它究竟出自何处,由何人提出,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去解构其背后的评判体系。遗憾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战国四大名将”的提法,这个词

  • 韩学者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晒出了“3大铁证”,中方霸气回复2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韩孔子,韩国网友对孔子评价,韩国如何看待孔子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是2000多年前的人物,但是对于今天世界各国依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的思想,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使用,他也被我们称为“孔圣人”,在我国的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雕像,还有专门供奉的孔庙,这都可以看出孔子在我们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而且如今在世界各地,我们到处都能看到

  • 跟对老板有多重要?看看战国四大名将中,只有一人善终便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战国十大顶级谋士,战国四大名将拼音,战国时期四大战将

    白起征战一生,被他歼灭的六国军队高达145万,自己更是被冠以“杀神”称号。李牧抗击匈奴、抵御强秦,多次以少胜多,强行为赵国续命多年。王翦灭赵、魏、楚、燕、齐五国,可以说秦始皇一半的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廉颇多次打败战国诸雄,七十岁仍不忘为国征战。[var1]即便放到现在,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他

  • 宋国、南朝宋、北宋、南宋、韩宋,这5个宋氏政权,你分得清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朝刘宋和赵宋有什么关系吗,宋朝和宋国关系,历史上为何有刘宋和赵宋两个宋朝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以“宋”作为国号的政权,都有哪几个呢?[var1]一,周朝时期的宋国周朝建立后,按照当时的礼法制度,胜利者是不能对失败者赶尽杀绝的,因此商纣王的侄子微子启,便被分封到商朝的旧都商丘,成为诸侯国宋国的第一代国君。宋国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因为在他的地盘上是可以继续使用商朝的各种礼仪制度

  • 春秋战国公子虔,主动让贤代人受过,辅佐三位国君甘当人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甘当人梯,甘为人梯的例子,赞扬别人甘当人梯的话

    在大秦帝国崛起之路上,涌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国君和历史名人,其中秦献公的儿子公子虔算得上是位无名英雄,他不仅辅佐秦献公、秦孝公和秦惠文王三位明君,而且还战功显赫,为大秦帝国的崛起忍辱负重牺牲自我,他这种甘当人梯的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公子虔都做了哪些值得称道的事情。秦公子虔,嬴姓名虔,秦

  • 从摆地摊做到春秋战国名相,他证明是金子到哪都发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国十大名相,战国时期金子是黄金吗,战国金子很多吗

    管仲在春秋战国历史上,是有名的治国将才,但很多人却对他管理经济的能力知之甚少,小编今天就带大家看看他是如何帮助齐桓公富起来,又打败对手称霸的。管仲从小比较贫困,穷则思变,就变着法儿摆地摊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后来遇到了鲍叔牙,才让他出人头地。当上齐桓公的辅相后,他在摆地摊时积累的经商才能更加有了用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