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摆地摊做到春秋战国名相,他证明是金子到哪都发光

从摆地摊做到春秋战国名相,他证明是金子到哪都发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886 更新时间:2024/1/16 11:16:52

管仲在春秋战国历史上,是有名的治国将才,但很多人却对他管理经济的能力知之甚少,小编今天就带大家看看他是如何帮助齐桓公富起来,又打败对手称霸的。

管仲从小比较贫困,穷则思变,就变着法儿摆地摊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后来遇到了鲍叔牙,才让他出人头地。当上齐桓公的辅相后,他在摆地摊时积累的经商才能更加有了用武之地。

[var1]

买装备智降衡山。衡山是个夹在齐国和鲁国之间的小诸侯国,齐桓公想征服它,但衡山国却有天然的铁矿,制作出的兵器装备又是天下闻名的。齐桓公怕打不过,就向管仲讨教征服的办法。

管仲想了想说,像这样资源丰富的地方,我们只能智取。衡山不是有天然的铁矿吗?但制造兵器装备是要时间的,齐国是个大国,我们就先放出风声向衡山采购一批兵器,只要我们买了,其它诸侯国也会跟着采购。这样,衡山一定以为发财的机会到了,举国上下都会制造兵器。这样一来,衡山粮食资源就会缺乏,我们就有机会了。

果然,其它诸侯见齐国签了一个大订单,也都纷纷采购,衡山国君乐得屁颠屁颠的,还不忘把价格提高了十倍,并通知举国上下全部以制造兵器为生。

[var1]

厂房里是忙得热火朝天,可田野里连个人影都没有,土地荒芜了,饥荒开始展现。管仲见时机已到,马上用高价到诸侯国收购粮食,结果一传十十传百,粮食都收到齐国的粮库了,价格也被管仲提高了三倍。

等到衡山国要交兵器了,齐国却找个理由跟衡山国断交,撕毁了订购协议,其它国也纷纷效仿。衡山国君一下陷于困境,堆成山的兵器没卖出去,财政亏空,外出买粮的空手而归,找齐国买粮又被拒绝。这时候,齐国又联合鲁国共同攻鲁,衡山国君只好带着全国贵族投降,全部成了齐国的臣民。

收狐狸皮巧收代国。代国是个比较小的诸侯国,但是盛产狐狸皮,春秋时各国贵族是以穿狐皮为荣,齐桓公心生羡慕,就想把代国占为己有。

[var1]

管仲深刻领会齐桓公意图,就安排人带着大量财富到代国采购狐狸皮。见有利可图,代国民众不务生产,全部上山围猎。结果,代国境内的狐狸基本都打光了,有人为了一只狐狸,甚至狩猎了一年多。

等代国国君清醒过来时已经晚了,农田颗粒无收,到处都是饿坏了的饥民,加上北方离枝国趁机进攻,他只好投降齐国。这场胜利,齐国一兵未发,仅仅去了一个收狐狸的使臣。

买鹿制楚。齐桓公当上中原霸主以后,楚国一直内心不服,为了解决这个后顾之忧,齐桓公又开始茶饭不思了。管仲想,再用收服衡代两国的办法怕是行不通,而且楚又是个非常精明算计的人,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管仲看到齐桓公喜欢围猎,正在筹建猎场,里面除了鹿以外,其它动物都有。管仲马上有了主意,他对齐桓公说,赶快派人到楚国收购糜鹿。然后如此这般说了他的计谋。

[var1]

齐桓公开始有些疑惑,想到前两次成功的经验还是同意了。楚王见齐国派了中大夫王邑带着诸多钱财和大批人马来收购糜鹿,生怕有什么阴谋,暗地里就派人到齐国打听。回来的人说,楚王放心,齐国收购糜鹿真的是为了围猎用的,他们建了一个很大的围场,除了糜鹿啥动物都有,而且他们后宫就缺鹿皮做的衣服,这个假不了。

楚王又问王邑,问是齐王派来的还是个人自愿买的,王邑神秘地说,这是他个人孝敬齐桓公的。楚王这才放下心,他知道齐国官员喜欢投齐桓公所好,于是就通知楚国百姓上山抓鹿。

楚国忙着全民抓鹿时,管仲如法炮制,又故伎重演,迅速安排大臣隰朋悄悄地在齐楚两国民间收购粮食。一年过去了,鹿价上涨了五六倍,粮价也涨了五六倍。

[var1]

再过几个月,管仲看时机成熟了,把派出买鹿的人召集回来,然后封锁边境口岸。这时候,楚王才发现上了当,手里虽然拿着涨了五六倍的货币,但却买不到涨了五六倍的粮食,更让他着急的是,老百姓没有粮吃,纷纷逃出楚国奔齐而去,半年时间,楚国人口竟然少了十分之四,楚国元气大伤。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管仲治国的经验看出,他不仅熟悉治国方略,还对民间商贸行情了如指掌。管仲成功的做法告诉我们,是金子到哪都发光。人的经历和阅历就是财富,他之所以在辅佐齐桓公时有所建树,与他年轻时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是密不可分的。

读者朋友,你对管仲治国能力有什么看法,请到点评区分享你的想法吧。(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多文章

  • 战场环境稍纵即逝,春秋战国三晋内斗错失灭秦良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魏国灭秦,楚汉灭秦完整版,关于赵高的诗说赵高一人灭秦

    一部春秋史,半部说秦晋。这句话的意思是,秦晋两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占有很大的比例,虽然魏赵韩灭晋以后,却仍然没有改变秦国与三晋交恶的状况。一方面,说明秦国自始至终把向东发展作为建国方针;另一方面,也说明自晋国到三晋都感到来自西秦的潜在威胁。既然秦国跟三晋这么不对付,为什么三个国家对付不了一个秦国呢?何况

  • 一代女皇武则天,成就是很大的,为什么关于她争议这么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港片女皇武则天经典版,武则天女皇秘史,女皇武则天免费完整版

    其实关于武则天的争议,还真的不是她的治国能力。客观说,武则天并非一个昏君,甚至某种程度上她也算是明君了。但她的确也被人多有诟病,其实这与她的治国倒没有什么关系,更关键的是她这一路走来,不择手段的做法,被人所不能接受。自从被唐高宗李治给接进了宫,武则天便开始了后宫的争权夺利,而且手段非常残酷,之前受宠

  • 对于安禄山来说,生命和忠诚是不是很难抉择?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安禄山杨贵妃情史,安禄山后代,安禄山认干妈完整版

    唐玄宗在对待安禄山的时候,从来都是一个巴掌一块糖,目的就是让安禄山乖乖听话。后来几任大唐皇帝再对待郭子仪的时候,从来也是一个巴掌一块糖,目的就是让郭子仪乖乖听话。面对同样的平衡术,郭子仪表现出了极度的驯服,而安禄山却开始有了反抗的迹象。当安禄山回到关东之后,杨国忠又开始找茬打击安禄山。如果唐玄宗和安

  • 武则天连亲人都不放过,为何让狄仁杰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父亲是做木材生意的,从小武则天的生活环境就不错,并不缺衣少食造人冷眼,反而在殷实的家境中成长得很好,后来因为李渊在太原待过一段时间,之后两人结识,这也为后来两人在一起做了铺垫。后来唐太宗召她入宫,封为武媚,后世就都叫她武媚娘。武则天从进宫就表现出非同常人的魄力,唐太宗有一匹马,难以驯服,武则

  • 上官婉儿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传奇女相,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上官婉儿算是历史上第一位女相,为何下场如此凄惨可幸运的是上官婉儿的母亲并未因此而忽略了对婉儿文学造诣上的教育,再加上上官婉儿天资聪颖,过目成诵,使得上官婉儿的文采极佳。也正因为这样,14岁的上官婉儿被武后所赏识;因得一首《彩书怨》得到了武后的赏识,也改变了上官婉儿的命运。从此跟在武则天身边的上官婉儿

  • 南北朝到隋唐的中国地图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南北朝隋唐地图,南北朝隋唐宋思维导图,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历史脉络

    1.内乱不断,失去对朝鲜的控制。如图标注地区全部失去。2.鲜卑族南下,占领河北东北部分,拓跋鲜卑族到达山西长城以北二.十六国时期成汉的疆域大致是今四川省川西高云部分和汉中盆地的西部。317年前后,汉的疆域北至阴山、今桑干河燕山,南至淮河、秦岭,西至黄河、陇东。前赵初建是的疆域(319)东起洛I,西至

  • 出将入相:唐代文武不分家的政策,对唐朝国运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谁出将入相,唐朝文宗皇帝御封的唐代三绝,唐代政治对唐朝的影响

    起初这样“能文能武”的现象确实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利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社会因素的改变,却使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并在最终成为了将唐朝政府推向无尽深渊的导火索。一、尚武精神成唐朝时期实行“文武不分家”政策主要原因1.英雄主义精神与常年征战使社会形成尚武风气唐朝初期文武不分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民

  • 为何杨贵妃喜食荔枝?专家给出答案,难怪李隆基独宠她16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关于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唐朝杨贵妃生死之谜,杨贵妃是不是吃荔枝而死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故事颇受人们的喜爱,杨贵妃的美貌令所有人感到折服,她的家人也得到了唐玄宗的重用,杨贵妃的哥哥就是后来的杨国忠,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谋反,在唐玄宗带着一众人马逃到马嵬驿这个地方时,马嵬驿这个地方就注定了将要成为杨贵妃的葬身之地,唐玄宗的大将军陈玄礼突然提出,要将杨玉环以及她的

  • 为何古代奸臣总是受宠?看李林甫和蔡京就知道,奸臣都有一个本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为何古代奸臣总是受宠?看李林甫和蔡京就知道,奸臣都有一个本事 文/大国鉴史图来源网络从古至今,大家对于很多的奸臣都是十分痛恨的,尤其是秦桧,到现在还在岳飞墓前跪着呢,但是在很多的名人传记或者是历史名著中,这些奸臣虽然名声不好,但是在朝廷可是风声水起,甚至更受皇帝的宠爱。难道作为皇帝们来说,他们不知道

  • 唐代均田制:大唐富国惠民的好制度,咋就实行不下去?原来有漏洞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均田制的内容,富国惠民,大唐惠民活动

    由于隋炀帝末年的暴政引起的多年政治动乱,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无主荒地。故唐高祖于武德年间开始,继续推行均田制。不仅促进了荒地开辟,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土地占有情况,缓解了土地高度集中的矛盾,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均田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