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离世以后,诸葛亮组织主持了多次起兵北伐,但最后的结果却一直不怎么理想,屡败屡战。但诸葛亮明知道自己北伐不会成功还一次次去尝试,使得蜀国国力不断被消耗,而他自己也是心力交瘁而死。在后世很多人都觉得诸葛亮的北伐决定是他这辈子做的最为错误的决定,那么作为顶级谋士的诸葛亮为什么会一直北伐那?这真的是一种不理智的做法吗?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北伐的解释是为了报答刘备的赏识之恩,想要兴复汉室。听上去这个理由冠冕堂皇让人热血沸腾,可仔细一想这个原因根本站不住脚。客观的说北伐无疑是一种鸡蛋碰石头的行为,作为顶级谋士的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蜀国跟魏国之间的差距,所以可以看出兴复汉室只是诸葛亮出征的一个借口,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支持,调动全国之力去北伐。
如果你认真的了解过三国年间的历史你会发现,诸葛亮北伐其实是被迫的。他坚持北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如果他不北伐攻打魏国,蜀国肯定会灭亡,北伐还能搏一线生机。大家都知道三国之中蜀国实力最弱,魏国最强。魏国所占据的土地面积远远超过蜀国,只不过魏国所处的北方前些年一直动乱实力受损严重,所以当时才没有拿下蜀国。魏国发现一时半会打不下其他二国就打算开始休养生息,逐步增长国力。诸葛亮正是知道,他们跟魏国同时休养生息,两国之间的实力会相差的越来越远。而他进行北伐不仅可以扰乱魏国修生养息的计划,还有可能把在旁观战的吴国拉下水,共同对抗魏国为自己谋取一线生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荆州失去以后蜀国的统治阶级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大家都知道刘备是白手起家的,蜀国在建立过程中吸收了很多不同的势力,这些势力也因为利益构成了几个不同的集团。占据最大势力的荆州集团这是以刘备为首的一些文臣武将,还有由刘璋带领的一些文臣武将所构成的东州集团,最后是势力最小的蜀地本土势力构成的本土集团。原因蜀国有两州之地,三方利益冲突并不是十分剧烈,可自从关羽丢荆州之后,荆州集团损失惨重,下面的两个集团不甘居于人下,矛盾也就产生了。诸葛亮的北伐就可以有效的抑制住蜀国内部的矛盾冲突,一但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三个集团之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