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武举地位探析

唐代武举地位探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407 更新时间:2024/1/19 12:29:33

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后来又一直延续到清朝,对我国的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科举制度息息相关的还有一个制度,那就是武举制度。科举制度包括文举和武举。在唐代以前,统治者一般都只重视文人的选拔,文举制度日渐臻于完善。相反,武举制度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但是在唐代时,武举制度确立了。这意味着武举也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为以后几个朝代武举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就是唐代的武举制度,通过对唐代武举制度建立的背景、武举制度的内容等来分析唐代武举所处的地位。

01 唐代武举制度建立的背景

首先,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均田制遭到了破坏。由于农业方面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兼并土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唐朝政府手中所握有的土地却越来越少。

这就导致授田会产生不足,而授田不足又会影响到当时唐朝实行的府兵制。因为府兵正是靠这些田产来获取经济利益的,所以,唐朝的府兵制也因此瓦解。

而府兵是唐朝的主要武装力量,他们的战斗力很强。但是由于唐高宗时期均田制的逐渐破坏,这些府兵用以生活和训练的经济条件得不到满足。府兵制也就渐渐衰落了,府兵的地位也不再像以前那么高。

因此,武则天时期已经出现了多次府兵逃亡的情况,唐朝的军事实力也被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募兵制出现了。这些士兵就相当于雇佣兵,不用再像府兵那样自备粮食。

但是募兵制带有很强的强制性,很多士兵都是被强行充军的。所以募兵的战斗力和府兵没法比,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也很低。

所以,如提高士兵的积极性成了唐朝统治者不得不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此外,武则天作为取代氏家族登基的女皇帝,挑战了当时的父权社会。政权更迭就意味着一朝天子一朝臣,总会有流血发生,武则天登基也不例外。她为了巩固政权,清除了许多异己分子,这其中也包括许多武将。

那么,武则天也要考虑重新选拔武将,来培养真正属于自己的势力。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的考虑,武则天于公元702年创立了武举制度,这就是武举制度创立的背景。

02 唐代武举考试的内容

唐朝武举举子的来源有两种。第一种是生徒,这些人平时就是地方或是中央学校的学生,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参加武举考试。

武举这种考试基本上只在北方流行。因为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又有很多游牧民族。他们身体强壮,习武之风盛行。而在南方,往往是参加文举的比较多。

第二种是通过乡贡参加考试,这些人平时不在学校学习,而是通过自荐的方式通过乡贡参加考试。第二种往往要通过县级、州级等好几级考试才能进入中央参加武举考试。

县级武举选拔标准主要集中在谋略和武艺两个方面。考试项目包括长垛、马枪等武器的使用,这些都是考查考生的武艺。而史书中对于考生谋略的考察标准和科目却没有明确的记载。

经过县级考试后还有参加省试,省试主要由兵部负责管理。《唐会要》中记载,省试的考试科目有两科。第一科叫做平试,第二科叫做武举。

武举这科考试也主要考查考生对武器的使用,包括长垛、马射、马枪等。除了这些外,武举也十分注重负重等身体素质方面的考察。

平试也叫做平射。虽然《唐会要》将平试和武举分别列为两科,但是史书中对两科考试的内容记载是一致的。

武举考试的项目一共有七个。除了“翘关举重”这一项之外,其他六项都分为三个评价等级。第一个是“上”,第二个是“次上”,第三个是“次”。如果考生有五项以上都获得了“上”,那就是及第了。

这种每年都按时举办的武举考试叫做常举。在唐代,武举考试除了包括常举外,还包括制举。

制举就是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的武举考试,这种考试的举办时间是不确定的,考试科目也不固定。

制举的武科选拔在武则天之前就有了。根据史料记载,在唐高宗时期,高宗专门下诏宣布选拔武将。

在此之后,唐高宗又下诏进行了多次武将选拔。不过,在这个时期,武将选拔还没有专门的考试科目。

在公元681年,唐高宗才正式开设了武举的考试科目,叫做“穿叶附枝举”。通过名字来看,这大概是在考查考生的灵活度。后来,制举才有了更加完善的考试体系和评分标准。

制举的考试科目和常举不一样。制举的考试难度会更大一些,因为制举的考试范围还会涉及文化方面的考查。

比如说考生的谋略、才艺等等。因为制举和常举的选拔目标是不同的,制举的目的在于选拔更具有智慧和谋略的人才。

这种选拔标准要求考生要在文化程度上更加出众。可以说,制举是对常举制度的一种补充,这两者各有优缺点,相互配合,致力于为唐朝选拔更加优秀的军事人才。

但是这两者的选拔标准都不完全,一个偏文,一个偏向武。不管是哪一种制度,都不能选择文武双全的军事人才。因此在唐朝,很难通过武举来选拔出武艺和智谋二者兼备的将领。

03 唐代武举地位剖析

通过上述史料可以证明,唐代武举地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这些举子在中举后地位也不高,通常都是担任国家的中低级军官。

他们日后的发展也不会很顺利,很少有被委以重任的。不过,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是十分复杂的。

首先,不管是哪个朝代,统治者对于手握兵权的武臣总是十分忌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朝代都会多少有些重文轻武,只是这种思想在宋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那么,基于“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武将的地位就不会太高。

武则天时期虽然已经创立了武举制度,但是其本质上也是在对军队的需求上作出的决定。因为武则天刚刚登基时朝政还十分不稳定,边疆也不安宁。

在多方面势力的压力之下,武则天才逐渐重视起武将的选拔。这是十分被动的。所以说,在唐朝,武举地位并不高。

其次,常举及第的举子所授予的官职都不高。这种通过常举及第的举子通常都没什么背景,所以他们即使中了功名也不会给予较高的官职。

那么有的人可能会好奇制举及第举子的地位又是如何。制举及第举子所授予的官职要比常举高一些,但是制举的问题在于考试时间不固定。

想要通过制举获取官位比常举要难得多,很多人等了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考上。

而且,武举并不是当武官的唯一途径。很多人都直接参加战争,依靠军功的积累才得以加官晋爵。

这种方式比其他两种要危险多了,前两种只是考试,而这种是直接参加实战。这些人在刀尖上行走,随时都有可能丢掉性命。

此外,通过武举和制举选拔的举子通常都是没有实战经验的。他们虽然没有参加文举的考生那么有文化,但是他们也算是半个秀才,往往容易纸上谈兵。

所以他们可能虽然在考试时表现得很优秀,但是一旦被授予官职了就手忙脚乱了。

通过上述文字我们可以得知,唐代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后来,武则天不再需要通过武举选拔武官时,武举的地位就一落千丈。

因为武举选拔的人才还要占用国家经费和资源,这些都给国家增加了经济负担。

当然了,武举制度的创立也有很多优点。第一点前文已经介绍过了,也就是武举的创立确实有利于社会的安稳。此外,武举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武将的各方面素质。

而且,唐代的武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史学家们给予其高度的历史评价。武举制度的确立在当时是一种破冰的创新举措,改善了当时人们“重文轻武”的思想,弥补了科举制度这种“偏科”的缺陷。

不仅如此,武举的创立也为许多下层平民提供了进入仕途的途径。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寒门少贵子”的局面,给当时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且武举及第的举子还可以被授予官职,领取国家俸禄生活,下层人民的经济条件也因此得到了一定改善。

所以说,虽然唐代武举制度的地位不怎么高,但是唐代时创立的武举制度还是具有一定先驱意义的。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更多文章

  • 两宋风云录:宋太宗赵光义有没有弑兄夺位?烛影斧声究竟是否为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所谓“烛影斧声”,最早来源于《宋史纪事本末》的记载: 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976年,也就是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壬午夜,宋太祖患病未愈,急召晋王议事,兄弟二人屏退宫女和太监后独处。期间,屋

  • 专家打开朱棣四女儿墓,看到墓中情景,赶紧封上墓门后撤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棣的老婆一览表,朱棣的棣怎么读,朱棣墓出土全过程

    导语:1974年,江苏粟阳农民发现了一个古墓,附近的居民争相跑去围观。很快,省里专家就赶了过来,他们对古墓进行了细致的勘察。这个古墓规模庞大,整个山头都包括在了里边。不久之后,专家们展开了研究。他们翻阅文献资料,确认了这就是明朝朱棣皇帝四女儿咸宁公主的墓地。 咸宁公主倍受朱棣宠爱,她在历史上颇有名气

  • 他深宫辱庶母他弑父夺大统这真的是历史真相中的杨广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同样年近花甲、一生独宠后宫的皇后独孤伽罗悲愤交加,在文帝上朝以后将尉迟氏杖杀,文帝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后来在左右仆射高颎、杨素的劝解下,独孤皇后又主动向文帝请罪,夫妇俩这才和好如初。从这之后,文帝得以有限亲近嫔妃。虽然在文帝看来,妃、嫔只是晚年生活调剂,于他们夫妻关系而言并无妨碍。事实上,文帝对爱妻独

  • 三姓家奴郭药师是谁?为何说从海上之盟到靖康之耻,都与他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靖康元年(1126),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祸”。“靖康”为宋徽宗继位者钦宗之年号,故称“靖康之祸”。1、“靖康之祸”与“海上盟约”史家或谓“靖康之祸”发端于宋金“海上盟约”,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宋不与金结盟攻辽,辽国亦难逃为金所灭的厄运。如此,金与北宋反而可以暂时并存下去。正是“海上盟约”,使金窥透

  • 上官婉儿为何被武则天处“墨刑”?是“争夺男宠”,还是另有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旧唐书》记载,“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黥面,在古代被称为“墨刑”,这种刑罚的伤害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在犯人面部刺字,然后用黑炭涂抹在伤口处,极难清除,这样就会形成一生的罪犯烙印。古人对身体发肤极为重视,上官婉儿为了掩盖额头上的“墨刑”痕迹,于是在眉目中间刺上一朵小

  • 万历否认导致宫女怀孕,太后亮出《起居注》:太监观摩并记录全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万历皇帝和宫女,万历晚年表示怀念张居正,万历起居

    时值深夜,慈庆宫门口守着俩老太监,一个当即被打翻在地,另一个阻拦不住,只好跟在后面大声示警。呼喊声惊动了太子的内侍韩本用,立刻带人赶来将该男子擒拿。第二天,太子朱常洛将遇刺事件禀告父亲万历皇帝,结果朝野骇然,这便是明末著名的宫廷谋杀案件之一的“梃击案”。群臣纷纷上表参奏嫌疑最大的郑贵妃,时隔二十多年

  • 五代十国时期的商人与市民阶层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五代十国南方经济情况,五代十国经济重心

    而在这之前,管仲的人生其实是非常凄惨的。父亲虽然做过齐国大夫,但后来家道中落,只能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为了谋生,管仲曾选择了当时被认为最卑贱的职业——商人。商人之所以会被认为是古代最为卑贱的职业,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古代主要以农耕社会为主。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因为

  • 丁德兴:朱元璋的最早部下,沉勇厚仁而有信,行师纪律严明不妄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果然,长大后的丁德兴变得十分骁勇善战,关于其早些年的事情已经不可靠,史书上也没留下什么记载,只知道他于元至正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52年,他跑去投靠了朱元璋。老朱见了他第一眼,被其黝黑的外表给惊住了,所以便直接给他取了一个有趣的昵称为“黑丁”。 丁德兴的作战十分勇猛,在跟着朱元璋攻打洪山寨的途中,他

  • 唐代武庙十哲六十四名将,论功比美,十二省客观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一、十二省武庙十哲六十四将1·河南省河南12人:张良、范蠡、邓禹、贾复、冯异、吴汉、邓艾、王濬、谢玄、于谨、贺若弼、韩摛虎。河南武庙名将共12人。但范蠡、张良、运筹帷幄,未尝统兵。其佘10人,唯吴汉堪称东汉第一名将,剩下九人,波澜不惊,无韩、白、卫、霍之亚。故只能排名第四。2·陕西省白起陕西12人:

  • 一面是神 一面是魔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张居正的穷奢极欲终害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万历晚年表示怀念张居正,人民日报评价张居正,大明王朝1566 张居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身平民出身的张居正部长被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张居正执政初期 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励精图治 整顿官府 巩固国防、抵抗扶桑国,在经济上实施边境法,将奄奄一息的明朝治理的重获生机。张居正也因其伟大的历史成就而为后世所称颂。 张居正在整顿节俭中 不仅身体力行 对家人也严自他入阁后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