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上官婉儿为何被武则天处“墨刑”?是“争夺男宠”,还是另有真相

上官婉儿为何被武则天处“墨刑”?是“争夺男宠”,还是另有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09 更新时间:2024/1/20 5:21:10

《旧唐书》记载,“则天时,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

黥面,在古代被称为“墨刑”,这种刑罚的伤害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在犯人面部刺字,然后用黑炭涂抹在伤口处,极难清除,这样就会形成一生的罪犯烙印。

古人对身体发肤极为重视,上官婉儿为了掩盖额头上的“墨刑”痕迹,于是在眉目中间刺上一朵小巧的红梅花,看起来像是“二龙戏珠”,导致后来宫廷中的女子纷纷效仿,不曾想,意外引领出女子“红梅妆”风潮。

上官婉儿为什么会遭到武则天的处罚呢?史书上没有给出具体原因,但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即上官婉儿幽会张昌宗,被武则天当场撞见。

在697年,太平公主向武则天推荐张昌宗兄弟,从此深得女皇芳心,沉湎在男宠的温柔乡里。此时的上官婉儿深受武则天赏识,没想到竟然“挖墙脚”,武则天愤怒地说“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说着就拔出随身携带的金刀,准备杀死上官婉儿。

幸亏张昌宗跪在武则天面前磕头求饶,这才让上官婉儿捡回一条命,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上官婉儿被处以“墨刑”。

以上是民间野史记载的上官婉儿遭受“墨刑”的始末,但是这种说法可信度非常低,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张昌宗不是硬骨头的人,他不会在武则天盛怒之时挺身而出,要知道极有可能被一并处死。

二是这种说法的源头是《控鹤监秘记》,这本书明朝时期撰写的,书中记载了大量武则天与男宠的故事,很大可能是根据民间传闻演绎而成的,可信度较低。

三是不可低估上官婉儿这个人,可以说她是被史官抹黑的人,她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上官婉儿家族本是名门世家,在西汉、北周、隋朝时期,上官家都官居高位,上官婉儿的爷爷名叫上官仪,他在唐高祖时期担任宰相,后来,因为上官仪帮助唐高宗起草废掉武则天的诏书,遭到武则天的报复,上官仪被杀。

当时,上官婉儿才刚刚出生,只能跟着母亲在唐朝掖廷做奴婢,在母亲的教导下,上官婉儿读书识字、聪慧敏达。《旧唐书》记载,“婉儿时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

在上官婉儿十四岁这年,她迎来人生转折,意外被武则天看中,于是撤掉了上官婉儿的贱籍,让她跟随在身边,主要负责文书诏命之类的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上官婉儿家族突然遭遇灾难,就是源自武则天的毒手,然而14岁的上官婉儿决定跟随“仇人”效命,能够做到放下仇恨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可以确定,上官婉儿是极为理智的人。

在武则天称帝后,宫廷绝大多数诏书都是上官婉儿拟定的,她也深受武则天的信任,因此她不可能不知道武则天与张昌宗的关系,理智的上官婉儿决不会去碰“皇帝的男人”。

此外,根据《旧唐书》的记载,“自圣历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也就是说,在上官婉儿被处以“墨刑”之后,她仍然受到武则天的信任,朝政决策的大事都会让她参与其中,此时上官婉儿的权力实际上就是宰相。这也是上官婉儿被称为“女宰相”的缘由。

如果上官婉儿和张昌宗的“幽会风波”属实,贵为皇帝的武则天绝对不会允许这两个人继续留在身边,要知道武则天之前有杀男宠薛怀义的先例,然而上官婉儿和张昌宗都安然无事,武则天死于705年,张昌宗也死于705年。

既然如此,民间野史为什么会传闻上官婉儿与张昌宗“幽会风波”呢?我猜想很有可能是来自《旧唐书》中这一段记载。《旧唐书》记载,“婉儿既与武三思淫乱”,这是怎么回事呢?

705年,唐朝宗室拥护者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宣布退位,唐中宗李显被扶上皇位,上官婉儿非但没有被排挤,反而深受重用,被唐中宗任命为昭容,仍然负责诏书的起草工作。

在《旧唐书》的描述中,上官婉儿不断在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那里拱火,设计陷害张柬之等五位功臣,令他们全部遭到罢黜斩首,上官婉儿的权势据说空前膨胀、权倾一时。

《旧唐书》说上官婉儿与武三思存在私通关系,因此在颁发诏书过程中总是推崇武氏家族、贬低李氏家族,这让身为太子的李重俊非常生气。史书中更是指出,在上官婉儿的推波助澜下,李重俊被逼无奈只能矫诏起兵,结果在太极殿前被杀死。

公元710年,李显的韦皇后准备效仿武则天,临淄王李隆基得知消息后,果断率先发动政变,带领禁军冲进皇宫杀死韦皇后以及党羽。就在李隆基冲进皇宫的过程中,他遇见拿着蜡烛赶路的上官婉儿,不听周围人劝阻就直接斩杀了上官婉儿。

其实,上官婉儿是站在李唐宗室这边的,只是李隆基不相信。在唐中宗李显驾崩后,上官婉儿利用自己草拟诏书的优势,拟定遗诏立李重茂为太子,然而韦皇后将朝政大权全部把持,准备登基做摄政皇太后,上官婉儿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作罢。

《旧唐书》是后晋赵莹、刘昫主持编撰的,此时距离唐朝灭亡并不远,因此很多史料都比较丰富,可信度是非常高的,因此也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

但是,对于《旧唐书》对上官婉儿的记载和评价,我认为是存在个人偏见的。

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在古代男权社会思想观念影响下,对于女性在朝堂上叱咤风云是非常抵触的,武则天在登基之初就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反对,这样的情绪也被放在上官婉儿身上。

上官婉儿在治理国家这方面有着卓越的才能,唐中宗赞美她“显明之业,经济之才”,从上官婉儿的工作能力和成绩来看,她丝毫不逊色于男性。

在上官婉儿的墓志中记载,她曾经四次向唐中宗进谏忠言,明确反对唐中宗把安乐公主立为皇太女,而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毒死,其中就有安乐公主的帮助。

上官婉儿最初是提供证据,中规中矩地揭发安乐公主,唐中宗没有理睬。随后,上官婉儿递上辞呈,以弃官归隐作为筹码,仍然不奏效,上官婉儿又削去头发准备做尼姑,唐中宗始终不批准。最后,上官婉儿喝下毒药,以死相谏,希望能够唤醒唐中宗,可惜仍然是徒劳。

幸亏太医救治及时,上官婉儿才勉强保住性命,后来经过长期的排毒调养,最终痊愈恢复。

我认为墓志内容的可信度更高一些,毕竟墓志是在人去世不久就篆刻的,表述死者一生的经历和功绩。《旧唐书》为什么会说上官婉儿私通武三思呢?很有可能是编撰者错误理解了一个字。

《旧唐书》在编撰过程中要参考唐朝的资料,其中就有《景龙文馆记》,这是武平一记录唐中宗景龙年间的书籍,被称为景龙年间实录性的编年体文学史,可信度得到公认。在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说上官婉儿“而晚年颇外通朋党”,这个“通”字可以是私通的意思,也可以是正常交往的意思,并不能断定上官婉儿与武三思有私通关系。

此外,根据唐朝的一些史料来看,上官婉儿在当时的社会评价要比史书上的评价高很多,这很有可能是编撰《旧唐书》史官的偏见导致的。

不管是试图遗诏立李重茂为太子,还是谏言反对安乐公主称为皇太女,上官婉儿都是合格的臣子,甚至做到了“文死谏”。综合上官婉儿的行为,可以肯定,她在内心是忠于李氏家族的,极力维护唐王朝的正统性,避免落入奸佞小人之手,可惜李隆基不相信她,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就这样命殒当场。

到这里,也就可以大致猜测武则天为什么要将上官婉儿处以“墨刑”,极有可能是因为上官婉儿对武则天并非死心塌地,在某些事情上违背武则天的旨意。

因为那时候的上官婉儿年龄还小,朝堂经历并不丰富,还没能很好地掩饰自己内心只认李氏皇帝的想法,因此史书上说“婉儿忤旨当诛”,是符合历史的。再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真的是因为上官婉儿与张昌宗幽会,又被武则天撞破,我想史官一定会“认认真真”写上去。

综合起来,武则天将上官婉儿处以“墨刑”,是因为上官婉儿没有从心底里支持武则天,原因并不是“幽会风波”,相反,我们将上官婉儿的行为和墓志内容联系在一起,发现史官对她存在偏见记载,也更加证明上官婉儿内心始终是支持李氏做唐朝皇帝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万历否认导致宫女怀孕,太后亮出《起居注》:太监观摩并记录全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万历皇帝和宫女,万历晚年表示怀念张居正,万历起居

    时值深夜,慈庆宫门口守着俩老太监,一个当即被打翻在地,另一个阻拦不住,只好跟在后面大声示警。呼喊声惊动了太子的内侍韩本用,立刻带人赶来将该男子擒拿。第二天,太子朱常洛将遇刺事件禀告父亲万历皇帝,结果朝野骇然,这便是明末著名的宫廷谋杀案件之一的“梃击案”。群臣纷纷上表参奏嫌疑最大的郑贵妃,时隔二十多年

  • 五代十国时期的商人与市民阶层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五代十国南方经济情况,五代十国经济重心

    而在这之前,管仲的人生其实是非常凄惨的。父亲虽然做过齐国大夫,但后来家道中落,只能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为了谋生,管仲曾选择了当时被认为最卑贱的职业——商人。商人之所以会被认为是古代最为卑贱的职业,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古代主要以农耕社会为主。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因为

  • 丁德兴:朱元璋的最早部下,沉勇厚仁而有信,行师纪律严明不妄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果然,长大后的丁德兴变得十分骁勇善战,关于其早些年的事情已经不可靠,史书上也没留下什么记载,只知道他于元至正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52年,他跑去投靠了朱元璋。老朱见了他第一眼,被其黝黑的外表给惊住了,所以便直接给他取了一个有趣的昵称为“黑丁”。 丁德兴的作战十分勇猛,在跟着朱元璋攻打洪山寨的途中,他

  • 唐代武庙十哲六十四名将,论功比美,十二省客观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一、十二省武庙十哲六十四将1·河南省河南12人:张良、范蠡、邓禹、贾复、冯异、吴汉、邓艾、王濬、谢玄、于谨、贺若弼、韩摛虎。河南武庙名将共12人。但范蠡、张良、运筹帷幄,未尝统兵。其佘10人,唯吴汉堪称东汉第一名将,剩下九人,波澜不惊,无韩、白、卫、霍之亚。故只能排名第四。2·陕西省白起陕西12人:

  • 一面是神 一面是魔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张居正的穷奢极欲终害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万历晚年表示怀念张居正,人民日报评价张居正,大明王朝1566 张居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身平民出身的张居正部长被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张居正执政初期 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励精图治 整顿官府 巩固国防、抵抗扶桑国,在经济上实施边境法,将奄奄一息的明朝治理的重获生机。张居正也因其伟大的历史成就而为后世所称颂。 张居正在整顿节俭中 不仅身体力行 对家人也严自他入阁后自己的

  • 李隆基,靡不有初开元元年努力工作,读资治通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隆基开元十三年,杨贵妃和李隆基在草原上吻戏,李隆基晚年

    公元714年,也是开元元年,这一年开始,李隆基开始了他的执政。李隆基颁布命令,“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这是李隆基的干部选拔原则,即选拔有才能和有政绩的官员为高级干部。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常规操作吗,怎么会郑而重之的以诏命的形式来明确,那就说明此时的

  • 1234年正月初十,岳飞的后辈们率兵攻破金国都,一雪“靖康之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 许多人有种错觉,误以为“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其实这是非常荒诞的,敌人的敌人更多时候可能是自己更加可怕的大敌,这一沉痛教训,在北宋和南宋二百多年历史上竟然两次得到验证!北宋创建初期,北方有个宿敌就是辽国,占据中原王朝重要的燕云十六州,北宋历代君王都想光复失地。到了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时,东

  • 唐朝人如何评价隋炀帝?名副其实的暴君还是功大于过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炀帝历史评价,隋炀帝与唐太宗对比,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史实

    其成立之初大多承袭了隋文帝所创设的体制内容,可谓受隋朝影响颇深。只不过,后世之人对于短命的隋王朝评价却褒贬不一。尤其是唐朝,更是将其灭亡当作垂戒后人的失败典型。在这其中,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的功过对唐朝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隋炀帝的作为在唐人眼中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自然,他们对于隋炀帝的评价也呈现出多

  • 一生历经5个政权!宋朝抗金英雄用隐忍等待,报挞懒灭门之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刘豫被废黜,原伪齐治下的陕西之地如何处置,又成了问题。宋、金战争进行到绍兴七年(1137年)时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宋朝在十年战争中已逐渐锻炼出东线的岳家军、西线的吴家军(吴玠、吴璘兄弟)等几支劲旅。金人虽然仍据有军事优势,但已不能视侵宋为探囊了。归地风波“始金人犯中原,有掳掠,无战斗,计其从军之费,及

  • 酒禁”到“酒税”,从唐朝的“酒文化”看唐朝社会制度的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人们要用酒来祭祀,根据当时社会的礼乐制度,不同的祭祀对象,酒的种类也不同。唐代的药酒也是十分兴盛的,许多医学文献中记载了关于酒疗的方法和药材,这些酒具有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功效,深受人们追捧。在唐诗中有很多节日比如端午节、重阳节,这些传统的节日也会配备相应的节令酒。比如屠苏酒、艾叶酒、菊花酒、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