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历否认导致宫女怀孕,太后亮出《起居注》:太监观摩并记录全程

万历否认导致宫女怀孕,太后亮出《起居注》:太监观摩并记录全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865 更新时间:2024/1/28 16:39:09

时值深夜,慈庆宫门口守着俩老太监,一个当即被打翻在地,另一个阻拦不住,只好跟在后面大声示警。呼喊声惊动了太子的内侍韩本用,立刻带人赶来将该男子擒拿。

第二天,太子朱常洛将遇刺事件禀告父亲万历皇帝,结果朝野骇然,这便是明末著名的宫廷谋杀案件之一的“梃击案”。

群臣纷纷上表参奏嫌疑最大的郑贵妃,时隔二十多年,万历皇帝破天荒地上了早朝,却不肯继续追查下去,还当场将一名大臣廷杖。朝堂上乱作一团,更有一名内阁老臣,惊慌之际竟然尿了裤子......

明末三大案之“梃击案”

御史草草结案撇清干系,刑部不粘锅:刺客是个疯子

朱常洛将此事奏报万历后,奉旨将该男子交付巡城御史刘廷元来审理。没想到,刘廷元也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根本没指望破案立功,反倒更加担心自己会卷入国本之争。

所谓国本之争,就是万历皇帝企图违背祖训,册立偏爱的幼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经过群臣苦劝,拉锯十余年,这才让朱常洛的太子之位坐得稍稍稳了些。

如今有人刺杀太子,老刘用脚后跟儿想想都知道是福王一派的人干的。可是福王后头站着的是郑贵妃,是万历皇帝,自己要是查出点什么还能有好果子吃么?

影视剧照

于是官场打滚的老油条,没几天就宣布结案,向刑部递交了自己的初审报告,主要讲了三点:

案犯名叫张差,蓟州人士张差受审时满嘴怪话,我等断定他是个疯子张差必须严审重判,卑职力所不逮,请刑部定夺

刘御史也是个不粘锅,自己只是个小小巡城御史,不怕审不出什么,被骂无能,就怕审出点什么,人头不保。推说张差是个疯子,以后往深了查出张差是福王一派的人,到时候两派相争,自己能置身事外,撇得干干净净。

没办法,案子就这么到了刑部。刑部里的不粘锅也不少,刘御史都能看出来,他们自然也知道此案背后云谲波诡疑点重重。太子朱常洛背后站着满朝文武的大多数,而福王朱常洵背后则是极其受万历恩宠的郑贵妃,任何一边都不敢得罪。

影视剧照

接手此案的是刑部郎中岳骏声等人,他们也无愧于走钢丝搞平衡的高手,直接就顺着刘御史给的思路,要坐实刺客张差乃是疯癫之人,绝不能审问太细。

不久之后,这帮人就递交了他们审结的卷宗,断定张差大逆不道行刺太子,纯属是气到发疯的举动,没有什么幕后主使。

张差为何“日夜气愤,失态癫狂”呢?卷宗里交代了,京城里正在修造佛寺,监造太监找当地百姓买柴火烧砖瓦用,一时间北京周围的柴火价格猛涨。张差认为有利可图,就变卖了不少田地,专门往工地上倒腾柴火。

外地人也想分杯羹?本地的柴火大户暗中派人烧了张差囤积柴火的仓库。一夜倾家荡产,气疯了的张差就频频向官府告状。这一年四月底,在宫门外的大道上,张差遇见了两个陌生人,他们告诉张差:

拿张诉状就能进宫告御状。什么?小伙子,你没有诉状?拿一根木棍代替也行。

紫禁城

于是张差就这样手持棍棒进宫了,因为没找到接待的人,怒从心头起,持棍棒乱打,恰巧打到了太子居住的慈庆宫。

你信么?群臣是不相信的,但是万历相信。奈何太子遇刺案的消息不胫而走,皇宫内外都传得沸沸扬扬。不但大臣猜测,就连市井小民都猜测,这郑贵妃极可能是幕后主使者!

如此一来,假如万历采纳了刘廷元、岳骏声等人的“疯子论”,那就会被汹涌的舆情解读为包庇郑贵妃。如果不查清真相,那郑贵妃的嫌疑也洗不清,依旧要受到唾骂。万般无奈,万历就下旨把张差拘押在刑部大牢,任何人都不能探视,企图冷处理。

影视剧照

万历追查不上心,原来朱常洛是个意外?

朱常洛是大明朝的储君,有人胆敢谋害太子,万历皇帝下令查案似乎却并不上心。他越这样,舆论就越发怀疑郑贵妃,万历为什么这么偏袒她,而对太子朱常洛这般冷淡呢?原来啊,万历皇帝最中意的接班人乃是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至于这个朱常洛,他只是个意外啊!

万历九年的时候,明神宗朱翊钧当时18岁,按照常例去慈宁宫找李太后问安。出来的时候,他就瞄上了身边的一个小宫女王氏。王氏青春年华标志可人,气血方刚的万历皇帝当时就感觉周身的血液循环都加速了,朝着局部汇聚。

影视剧照

后来万历皇帝提着裤子走了,就把这事儿抛之脑后。然而怀孕的时间越久,肚子里就越有东西,李太后很快就发现自己手下的宫女竟然有一个是孕妇。宫女王氏只好一五一十,把这两三分钟的事情和盘托出,李太后大为高兴。

李太后为什么高兴呢?因为这个宫女王氏给了她老人家抱孙子的希望。万历已经有了一个皇后王氏,但是王氏体弱,没能够生下子嗣。眼下这个宫女怀有身孕,自然是喜事一桩!

快要临盆的时候,李太后在家庭晚宴上向儿子万历问起此事,万历皇帝矢口否认。李太后憋着笑,叫太监拿来了一本《内起居注》,这里面事无巨细,记载了皇帝在宫里每天的一言一行

万历起居注(手抄本)

万历当时可能非常投入而忘我,没想到周围还有跟班的太监,不但观摩了全过程,还用小本本给记了下来。

这下抵赖也没用了,宫女王氏肚子里的孩子坐实了是自己的,如何处置只能听凭母后安排。

李太后非常欣喜:承认了就好,如果能够诞下皇子,这是大明之福啊!

万历十分嫌弃这个宫女出身的女人,迫于母后的压力,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将她封为恭妃。没多久,谜底揭晓,李太后还真就开出了一个大奖——后来的皇孙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画像

人都说什么“母凭子贵”,然而朱常洛的母亲作为一个宫女,这一生却可谓非常悲惨。万历对她毫无感情,真的可谓是“三分钟热度”。朱常洛对于万历来说,只是一个意外,如果不是李太后在这,他甚至不肯承认朱常洛是自己的儿子。

生下了皇子,王恭妃就应该晋升为贵妃,可是明神宗万历皇帝一点都没有这个意愿。正宫王皇后久而无子,长期体弱多病也不像是还能怀孕的样子,群臣都把王恭妃生下的皇子朱常洛视作太子,即便万历一百个不乐意。

到了万历十四年,事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明神宗近年来宠爱的妃子郑贵妃,生下了皇子朱常洵,也就是后来传说被明末农民起义军给炖了的福王。

朱元璋留给子孙后代的《皇明祖训》

心爱的女人为自己生下儿子,万历自然更倾向于册立朱常洵为太子。可是按照《皇明祖训》和封建皇家的传统,有嫡长子立嫡长子,没有就立长子。

正宫王皇后的儿子才算是嫡子,但这王皇后不是生不出来嘛!所以不管怎么排序,朱常洛作为皇长子就得排在朱常洵前面,太子之位当仁不让!

万历偏心眼啊,于是一定要和母后、大臣们对着干。太子人选之争,便是明末著名的争国本事件。

万历信奉拖字诀,将册立太子的事情无限期搁置,啥时候决定这件事情全凭自己高兴。有不开眼的大臣接连上书奏请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一生气就扬言:你们提一次,这件事儿就延期一年再讨论!

影视剧照

万历像个孩子似的跟满朝重臣置气,他的想法很简单,王皇后久病在床幽居深宫,只要拖到她病故,自己再把郑贵妃扶正,郑贵妃成了皇后,她的儿子不就是嫡长子了?到时候再名正言顺地把最宠爱的朱常洵册立为太子。

郑贵妃本就比王恭妃高一级,诞下皇子朱常洵以后,万历又加封她为皇贵妃,这让许多大臣心态炸裂,他们纷纷上表请求一视同仁,加封王恭妃,并及早确定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对付这些聒噪的奏折已经有了娴熟的技巧,那就是一概冷处理。只要是关于太子之争的奏章,他照单全收,但是既不给群臣讨论,也不给内阁审议,全都假加入收藏夹吃灰。

这种态度,像是接受了谏言但又没有完全接受,否决了提议但又没有完全否决,群臣拿捏不住,往往进退两难。

群臣进退失据

王皇后超长待机,朱常洛荣升太子,郑贵妃心态爆炸

太子迟迟没有确立,不但耽误了朱常洛读书,还耽误了朱常洛的大婚。万历的偏心眼也是可以的,朱常洛都二十岁了还没大婚,万历一点也不着急,反而是朱常洵十六岁了,万历开始心急了。

没办法,哪有长子没结婚幼子先结婚的道理,这还是皇家,要不要脸面了?在李太后和群臣的竭力干预之下,万历这才册立朱常洛为太子,拨款张罗他的婚姻大事,而这一年是万历二十九年!

朱常洛

为什么拖了这么久?还不是一直在等着王皇后那边的“好消息”嘛!

郑贵妃和万历皇帝都盼着王皇后早一点油尽灯枯,然而王皇后虽然病殃殃的,却是个超长待机的体质,躺在床上能吃能喝的,最后不但熬死了李太后和王恭妃,甚至还差点熬走了万历皇帝本人!当然这是后话了。

昔日在李太后寝宫与万历皇帝萍水相逢的宫女王氏,虽然是太子的生母,却依然只是王恭妃。几乎每个月都有大臣上表为她竭力争取,然而万历始终不为所动。

可怜的王恭妃,因为失宠被软禁一处,多年不能见到儿子朱常洛,长期流泪以至于双目失明。万历三十九年,王恭妃病重,太子朱常洛终于被允许入宫探望母亲。

一生凄苦的王恭妃

车驾在宫门前停下,宫门上竟然依旧上了锁。暴怒不已的朱常洛等不及太监来开门,情急之下破门而入。病榻上哭瞎了眼的王恭妃用手摸着儿子朱常洛的脸,哭着说:

“儿长大如此,我无憾矣!”随即离世。

万历四十二年,万历皇帝一贯敬重的母后李太后病逝。李太后在的时候,后宫大小事情她都是最高权威,甚至万历也不得不听从她的懿旨。

李太后是朱常洛的支持者,也是王恭妃的庇护所,更是郑贵妃一伙人暗中活动时最大的忌惮。而今,王恭妃走了,李太后也撒手人寰,内廷里就剩下朱常洛孤零零一个人,虽然外头的群臣大部分都力挺他,但是郑贵妃显然已经不再害怕,随即发生了针对太子朱常洛的刺杀案——梃击案。

今日之慈宁宫内景

提牢主事略施小计,张差供词指向郑贵妃

再说回这个张差,虽然被拘押在刑部大牢不准探视,但是有个负责看管囚犯的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却在看守张差的时候略施小计,审问出了惊天供词。

调任到刑部成为京官之前,王之寀曾经当过县令,审理过的案子不计其数。对于张差的那几份卷宗,他也觉得破绽极大,怎么能这样草草结案,闹着玩不是么?

于是他让狱卒给犯人送饭的时候,故意漏过张差。一顿、两顿、三顿、四顿......张差饿的拍着牢门破口大骂。王之寀不着急,小酒小菜吃着,又等了一天,等到张差饿的前胸贴后背,骂人都没什么力气的时候,带着狱卒突然打开牢门,摆上了一桌好酒好菜。

张差哪见过这阵仗,面对咄咄逼人的王之寀,他打算死也不说,但是目之所及、鼻之所闻都是佳肴陈酿,不断吞咽的喉咙和咕咕叫的肚子当场出卖了他。

“招吧,招了,这些都是你的。不招就别想吃饭!”王之寀威逼利诱着。

张差早已经硬气不起来,小声嘀咕道:“我不敢说。”

王之寀一摆手,狱卒们自觉退去,张差狼吞虎咽起来,一边吃一边痛快交待了事情的真相。

张差交代说,自己从老家出来,是同乡马三舅和李外父两人介绍的,领他们三个人进京的是一个太监,到了京城以后就住在一个大太监的私人宅邸里,每天有吃有喝,还说事成之后赏他田地宅院回乡娶妻。

这年五月初,他们给了张差一根棍子,让太监把他带入宫去。太监指着一座大殿告诉他,进去之后见人就打,尤其是穿黄衣服的,往死里打。打死了人不要怕,有咱家出面捞你。

王之寀画像

王之寀深感此案关系重大,张差的新供词牵涉到了宫中太监,必须立刻上报,请求皇上加派人手进一步审问。

王之寀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提牢主事,他审问出来的供词只能是层层上报,消息早已弄得满朝皆知。刺客是由太监引进宫里的,而且叫他专打穿黄衣服的人,这事儿除了一贯和太子有嫌隙的郑贵妃,还能是谁策划的呢?

万历皇帝本打算将此事冷处理,等事态平息下来就把张差灭了口。没想到纸包不住火,自己苦心孤诣却被一个小小的刑部主事官员给搅黄了!迫于压力,只好将此案交由三法司会审。

最后诸位大人们查清楚了,张差所言属实,那个引他和三个同乡入京的太监名叫庞保,他们留宿的那个豪华宅邸是大太监刘成的私宅。不管是庞保还是刘成,两人都是郑贵妃的亲信奴仆。

影视剧照

一时间朝野哗然,舆情汹涌。太监庞保和刘成被供出来了,郑贵妃的谋害太子的嫌疑彻底坐实了。郑贵妃的哥哥郑国泰急了,他上表自陈心迹,述说兄妹俩对太子敬重有加,绝无半点加害之意。

好家伙,还没结案说是你们俩呢,这就跳出来不打自招了?迫于压力,郑贵妃哭求万历摆平此事,万历则派她去太子那里自证清白。

朱常洛哪见过这阵仗,他自幼活在别人屋檐下,和自己的母亲一样备受冷遇。如今当了太子也如履薄冰,一贯得理不饶人的郑贵妃突然求见,哭着喊冤,朱常洛当即慌了神,只能频频安慰,表示自己绝不相信您牵涉此事,都是朝野不轨之人造谣中伤,一定会让父皇下旨早些了结此案,不让张差和那两个太监乱咬人。

审案的官员也很机灵,查到庞保和刘成就停下了,到此为止还是追查到底,全看万历的态度,留下了极大的周旋余地,让自己进退有据。

万历出行图

万历二十多年没有上早朝了,这次关系重大,太子遇刺,福王一派被怀疑是主使,自己不得不一瘸一拐地上了朝堂,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万历首先说自己近来身体不好,太后走了他忧思成疾,倍感无力,然后讲起了太子朱常洛遇刺的事情。万历反戈一击,指责群臣放任谣言满天飞,坐视朝野离间他们家的父子骨肉亲情。说罢,拉着朱常洛的手,说自己极其爱惜这个太子,爱惜这些小皇孙们。

群臣当场傻眼了,还能这样操作的?万历有心袒护郑贵妃,并且阻碍继续追查的用意已经非常明显了,而且拉着受害者朱常洛强行表态,让群臣也无可奈何。他们只能像吃了那啥一样,内心愤愤不平却又不得不低头跪拜,显示出他们都被万历的话语深深感动,并且为自己没有尽到臣子的职责而深感不安。

万历皇帝画像和复原图

从地上起来以后,内阁首辅方从哲等人只能唯唯诺诺,听从万历的指示:将张差处死,不准牵连无辜。

群臣敢怒不敢言,本来梃击案这个议题算是到此为止了,但是有个叫做刘光复的御史憋不住了。他不顾上朝发言的次序,越次进言,强行发言,遭到万历训斥之后依旧大说特说。

暴怒的万历让太监把刘光复拿下,刘光复拼死抵抗,太监们对他拳脚相加。无根之人力气还是不如刘御史大,只好摇人。群臣有心帮衬刘光复,便都聚拢过来阻拦着,内阁首辅方从哲看见朝堂乱作一锅粥,大声喝止也无济于事。

这时候,内阁次辅吴道南也憋不住了。他一直没有说话,咬牙忍着,结果混乱的人群推挤叱骂,时年65岁的老吴,所站之处湿了一大片——当场尿了裤子,史载“便液并下”。

朝堂图

尾声

最终,张差被先行一步定罪处死。张差一死,太子朱常洛也出于种种因素考虑,出面帮太监庞保和刘成说话,说是张差癫狂之人,为了脱罪才赖上的二位公公。不过后来,由于结案得太过草率,郑贵妃的名声还是臭了大街,万历便下旨将两个涉案的公公在宫中悄悄处决了。

影视剧照

如此一来,梃击案的关键三人都被灭了口,今后谁敢翻案,都查无实据了。梃击案作为明末三大案之首,也只能成为大明皇室的敏感话题,成为乡野百姓的谈资。他们议论着提根棍儿就敢打太子的奇男子,议论着万历年间那场混乱的朝堂大乱斗......

还有那位,尿了裤的内阁次辅。

这里是@饼说历史,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祝您新春愉快!

更多文章

  • 五代十国时期的商人与市民阶层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五代十国南方经济情况,五代十国经济重心

    而在这之前,管仲的人生其实是非常凄惨的。父亲虽然做过齐国大夫,但后来家道中落,只能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为了谋生,管仲曾选择了当时被认为最卑贱的职业——商人。商人之所以会被认为是古代最为卑贱的职业,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古代主要以农耕社会为主。所以历代统治者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因为

  • 丁德兴:朱元璋的最早部下,沉勇厚仁而有信,行师纪律严明不妄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果然,长大后的丁德兴变得十分骁勇善战,关于其早些年的事情已经不可靠,史书上也没留下什么记载,只知道他于元至正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52年,他跑去投靠了朱元璋。老朱见了他第一眼,被其黝黑的外表给惊住了,所以便直接给他取了一个有趣的昵称为“黑丁”。 丁德兴的作战十分勇猛,在跟着朱元璋攻打洪山寨的途中,他

  • 唐代武庙十哲六十四名将,论功比美,十二省客观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一、十二省武庙十哲六十四将1·河南省河南12人:张良、范蠡、邓禹、贾复、冯异、吴汉、邓艾、王濬、谢玄、于谨、贺若弼、韩摛虎。河南武庙名将共12人。但范蠡、张良、运筹帷幄,未尝统兵。其佘10人,唯吴汉堪称东汉第一名将,剩下九人,波澜不惊,无韩、白、卫、霍之亚。故只能排名第四。2·陕西省白起陕西12人:

  • 一面是神 一面是魔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张居正的穷奢极欲终害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万历晚年表示怀念张居正,人民日报评价张居正,大明王朝1566 张居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身平民出身的张居正部长被推到了历史的前沿。张居正执政初期 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励精图治 整顿官府 巩固国防、抵抗扶桑国,在经济上实施边境法,将奄奄一息的明朝治理的重获生机。张居正也因其伟大的历史成就而为后世所称颂。 张居正在整顿节俭中 不仅身体力行 对家人也严自他入阁后自己的

  • 李隆基,靡不有初开元元年努力工作,读资治通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隆基开元十三年,杨贵妃和李隆基在草原上吻戏,李隆基晚年

    公元714年,也是开元元年,这一年开始,李隆基开始了他的执政。李隆基颁布命令,“选京官有才识者除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迹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为恒式。”这是李隆基的干部选拔原则,即选拔有才能和有政绩的官员为高级干部。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常规操作吗,怎么会郑而重之的以诏命的形式来明确,那就说明此时的

  • 1234年正月初十,岳飞的后辈们率兵攻破金国都,一雪“靖康之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 许多人有种错觉,误以为“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其实这是非常荒诞的,敌人的敌人更多时候可能是自己更加可怕的大敌,这一沉痛教训,在北宋和南宋二百多年历史上竟然两次得到验证!北宋创建初期,北方有个宿敌就是辽国,占据中原王朝重要的燕云十六州,北宋历代君王都想光复失地。到了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时,东

  • 唐朝人如何评价隋炀帝?名副其实的暴君还是功大于过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炀帝历史评价,隋炀帝与唐太宗对比,隋炀帝和唐太宗的史实

    其成立之初大多承袭了隋文帝所创设的体制内容,可谓受隋朝影响颇深。只不过,后世之人对于短命的隋王朝评价却褒贬不一。尤其是唐朝,更是将其灭亡当作垂戒后人的失败典型。在这其中,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的功过对唐朝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隋炀帝的作为在唐人眼中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自然,他们对于隋炀帝的评价也呈现出多

  • 一生历经5个政权!宋朝抗金英雄用隐忍等待,报挞懒灭门之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刘豫被废黜,原伪齐治下的陕西之地如何处置,又成了问题。宋、金战争进行到绍兴七年(1137年)时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宋朝在十年战争中已逐渐锻炼出东线的岳家军、西线的吴家军(吴玠、吴璘兄弟)等几支劲旅。金人虽然仍据有军事优势,但已不能视侵宋为探囊了。归地风波“始金人犯中原,有掳掠,无战斗,计其从军之费,及

  • 酒禁”到“酒税”,从唐朝的“酒文化”看唐朝社会制度的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比如人们要用酒来祭祀,根据当时社会的礼乐制度,不同的祭祀对象,酒的种类也不同。唐代的药酒也是十分兴盛的,许多医学文献中记载了关于酒疗的方法和药材,这些酒具有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功效,深受人们追捧。在唐诗中有很多节日比如端午节、重阳节,这些传统的节日也会配备相应的节令酒。比如屠苏酒、艾叶酒、菊花酒、雄

  • 万历三大征之首:宁夏之役!明朝内部的一场攻城战有多惨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二月二十三日,先前与党馨关系不睦的哱拜义子哱云、指挥土文秀率领500人,从外面回来,也加入到叛军的队伍,合力杀死了抵抗叛军的游击梁琦、守备马承光。二十五日,叛军向总兵张维忠索要朝廷封印,张维忠被迫交出,上吊而亡。刘东旸在取得封印后自称总兵,他听从主谋哱拜的意见,在城里屠杀牲畜,让叛军诸将祭祀结盟,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