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公主与她侄儿李隆基的相爱相杀,结果竟被赐死在家中

太平公主与她侄儿李隆基的相爱相杀,结果竟被赐死在家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531 更新时间:2024/2/12 0:11:49

武则天的上位无意中把这个时代的女人心里那颗权力的种子给催熟了,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到从安乐公主和韦后,女子参政的事例越来越多,即使后来武则天下台,她带来的影响,依然借着别人的手在不停地搅动李唐的天下。

神龙政变后,唐中宗李显继位,太平公主因在诛杀二张的事件中有功所以被封为了“镇国太平公主”,她就这样踩着母亲武则天的失败在朝堂上给自己搭了一个座。身为李显和李旦的嫡亲妹妹,她到现在还是十分受宠的,李显甚至免了她对皇太子李重俊长宁公主的礼节,但是这并没有满足她的野心,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曾经夸赞太平公主的相貌、才智、行事都很像她,太平公主把这件事记得很牢,牢到她开始有了和武则天一样的想法。

后宫里和太平公主有着一样想法的不止太平公主,韦后和安乐公主就是其中表现最明显的。李显为人窝囊懦弱,毫无建树,但是他老婆和女儿却都不是省油的灯,韦后想学武则天专政,安乐公主也想拥有太平公主的权势,母女俩一边勾结宰相武三思专擅朝政,大力提拔外戚韦家的族人,一边买卖官爵,兴修寺庙道观,俨然把李唐的官职和财产都当成了韦家的,最后甚至直接一碗毒药把自己的丈夫/父皇送上了天,简直是最毒妇人心的最佳写照。

要说狠毒武则天和太平公主肯定是比不过韦后母女的,但是比起才智谋略,十个韦后母女加起来恐怕都比不上武则天和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在朝中遍布人脉,韦后母女的动静她怎么可能看不到,但是她却选择静观其变,一来她的皇兄李显都没吭声,她也不适合越俎代庖,二来韦后母女犯蠢对她也没什么坏处,她也早就厌烦了李显的昏懦。直到韦后母女毒杀李显,太平公主先是拥立李重茂为皇太子,待韦后按耐不住时,便与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她的侄儿一起策划了诛杀韦后的行动,彻底清除了韦家党羽,改为拥立李旦为皇帝。这是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二次政变,她的食邑再次增加,变为了万户,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

太平公主凭借着两次政变的立下的显赫功劳彻底稳固了她的声望和地位,李旦对太平公主这个妹妹格外信任和敬佩,常常在政事上请教她的意见,朝堂上下越来越多的人归顺到太平公主的麾下。而太平公主也在参政议政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万人之上的快感,她行事越来越猖狂,作风越来越豪奢,衣食住行甚至比皇宫都要奢华,田产遍布全国。但是在她一步步为自己铺路的时候,她突然发现有一个人的成长远远超过了她的预期,甚至逐渐开始威胁到她的地位,那个人就是皇太子李隆基。

不得不说李唐皇室在太平公主这一代阴盛阳衰,都是一母同胞,但是李治和武则天的智慧仿佛都长在了太平公主一个人身上,李显懦弱无能,李旦也不遑多让,政事不是问妹妹就是问儿子,在帝王术上,太平公主简直可以吊打她这两个哥哥,也不怪太平公主不甘心了,毕竟天天看着一个又一个庸才坐在大天朝CEO的位置上对自己指手画脚,稍微有点志气的人都要产生不服气的心理。

本来太平公主对她的这个侄儿还是十分疼爱的,李隆基小时候她就知道这个孩子聪明勇敢,胸有丘壑,在诛杀韦氏的行动中有勇有谋,所以在李旦封李隆基为皇太子的时候她没有反对。但是现在李隆基俨然快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储君,太平公主深知与李旦不同,他若为帝王,绝不可能放任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声望大过他,这是她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这一刻,因为利益,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成为了对立派。

太平公主先是派人散布李隆基不是嫡长子,太子之位名不正言不顺的谣言,又在李隆基身边安插奸细,监视他的一言一行,还想劝说其他大臣和她一起谋害李隆基,但都被李隆基和站在他那方的朝臣们给化解了。不甘心的太平公主又极力劝说一众大臣废了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同时在李旦面前疯狂地吹耳旁风,从朝政扯到天象,中心思想就一个,李隆基有不轨之心。但是太平公主显然小看了李旦的窝囊程度,旁人听到天象表示有人要取缔他只会杀了那人,但是李旦脑回路清奇,他禅位习惯了,一点也不觉得做皇帝有啥好,索性直接退了位做太上皇颐养天年,就这样,在太平公主百般阻止下,李隆基还是登基了。

李隆基登基后,太平公主索性破罐子破摔,彻底和李隆基撕破脸,仗着李旦的势力在朝堂上和李隆基公然抗衡,李隆基本想继续忍耐,但是太平公主连买通宫女给他投毒的事都做出来了,他们姑侄之间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最终,他还是听从了大臣们的意见,在没有惊动李旦的情况下以谋反的罪名缉拿太平公主及一众党羽,太平公主兵败,被赐死在家中,除了没有与她同流合污的儿子薛崇简,她的其他儿子和党羽死的死,贬的贬,太平公主一党彻底从朝堂上消失。

都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句话不仅是对男性,对女性也一样适用,人心不足蛇吞象,太平公主穷极一生,还是成为了权力的奴隶。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全能统治者”成吉思汗,从 1206 年开始统治,直到1227 年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访问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国的创始人,他从 1206 年开始统治,直到1227 年去世。铁木真在统一蒙古部落后获得了成吉思汗的称号,可能意为“全能统治者” 。他对敌人冷酷无情,在他的统一进程中屠杀了无数无辜者——据中世纪的编年史记载,数以百万计的人被屠杀。成吉思汗进攻西夏和晋国,然后进攻宋中国。在另

  • 他元神离体游历冥界,翻出了权贵杀人案,还惊动了唐太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32年,唐贞观六年正月,魏郡人马嘉运待在家里。一天晚上他刚走出大门,忽然看见了两个人,各牵着一匹马,正站在门外的大树下。马嘉运问他们是什么人,怎么会站在马家的门口呢?那二人回答说:“我们是东海公的使者,前来迎接马公子。”因马嘉运很有学问,在州里声名远播,所以常有官府使者、四方贵客邀请他。马嘉运

  • 《大明王朝》解析03下:看懂严世蕃丧心病狂,才知马宁远太会盘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明王朝严世蕃哪一集死的,大明王朝深度解析大全,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抓的是严世蕃

    文|LILA聊剧书接上回在胡宗宪的奏疏被批回的当天,何茂才、郑泌昌收到了严世蕃下的死令,让他们不要理会胡宗宪,尽管放手去干。图一 严世蕃 剧照因此,在谭伦找胡宗宪谈心的时候,富商沈一石的家里,几位大人们正在策划一场亘古未有的“天灾”。图二 沈一石家里好戏登场。一、毁堤淹田 毫无人性前面我们说过,严嵩

  • 怛罗斯之战唐军的失败,本质上是唐朝弱于阿拉伯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怛罗斯之战和安史之乱的关系,唐朝怛罗斯之战地图,怛罗斯之战阿拉伯有多少军队

    之后大唐朝廷还曾渴望试图恢复在中亚的势力,但随着五年后的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势力从此再也没能进入中亚地区。关于怛罗斯之战的失败,很多人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唐军失败的原因,那么,这场战争唐朝的失败,是因为唐朝弱于阿拉伯帝国?真相当然不是这么简单。1、长期不被重视的怛罗斯战役其实怛罗斯战役,在中国的传统史书

  • 赵匡胤死后第二疑案,是赵光义弑兄夺权的阴谋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当中,疑案悬案历朝历代都有。为什么会有“疑”和“悬”,究其原因是因为时代久远、佐证不足;又因为利益者欲盖弥彰、毁证灭迹,造成无法还原真相的结果。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北宋疑案——“金匮预盟”。要想弄清楚这件疑案,首先要还原一下历史记载的事发全过程。在说这件事情之前,我们先要说一下这里面的

  • 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弟弟,霸占弟媳,还替弟弟生了一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李建成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设下埋伏,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全部杀掉,并杀死自己的侄子侄女,并霸占了他们的老婆,整个事件所牵连的人命高达数百人,甚至动摇了唐朝在河北的统治。一举铲除了李建成的势力,在杀掉李建成后,李渊意识到李世民的政变已经成功,于是迫不得已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传位于李

  • 食在唐朝:一食一饮皆不同,唐朝饮食有哪些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反应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还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自商朝起分座而食,一直为世家大族所推崇。一人一桌席地而坐,餐饮器具食类多少,皆由等级地位所定。唐朝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的社会风气,也惠及了百姓的生活。在富裕的生活条件下,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

  • 李世民晚年时,有没有因为玄武门之变中杀害的哥哥弟弟后悔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宣武门之变,充分展示了李世民残忍的一面李世民在宣武门之变中杀兄诛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世民都在这场斗争中殒命。其中,李建成是被李世民亲手射杀的,而齐王李元吉则是被尉迟恭当着李渊的面弄死的。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尉迟恭等人对李渊进行了逼宫,最终得以顺利继承皇位。可以说,如果不是李渊识时务,连他这条老命都得

  • 李克农去世后,董必武写诗纪念:能谋颇似房玄龄,用间差同李左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得到李克农去世消息后,欣喜若狂,宣布休假3天。李克农生前曾说:“我一生不外乎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保卫党中央的‘警卫员’,二是统一战线的‘尖兵’。”虽然这是他的自谦之言,但也确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我党元老董必武在给他的悼诗中写道:三十年前事已赊,知君才调擅中华。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

  • 王勃最经典的十首诗,自是唐人开山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王勃兴象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