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王朝》解析03下:看懂严世蕃丧心病狂,才知马宁远太会盘算

《大明王朝》解析03下:看懂严世蕃丧心病狂,才知马宁远太会盘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734 更新时间:2024/1/23 19:49:35

|LILA聊剧

书接上回

胡宗宪的奏疏被批回的当天,何茂才、郑泌昌收到了严世蕃下的死令,让他们不要理会胡宗宪,尽管放手去干。

图一 严世蕃 剧照

因此,在谭伦找胡宗宪谈心的时候,富商沈一石的家里,几位大人们正在策划一场亘古未有的“天灾”。

图二 沈一石家里

好戏登场。

一、毁堤淹田 毫无人性

前面我们说过,严嵩提出“改稻为桑”的目的是弥补国库亏空,原则上只要让稻农改种了桑田,严家的危机自然可解。

可严世蕃竟然不顾百姓生命,下令让人借着汛期把大堤炸了,只为淹田好改种桑。在开始骂严世蕃之前,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严世蕃为什么会走到毁堤淹田这一步?

图三

1.论严世蕃下令淹田的原因

种桑比种稻的收成要高五成,税收却不增加,为什么稻农不愿意改呢?要知道,严嵩提出这项国策的时候还是一月份,稻农都还没开始播种育苗,改种桑树似乎也没什么损失。

主要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百姓太难了,官府加征赋税不说,甚至提前收了以后几年的税收。

稻农手上一没有钱,二没有存粮,一旦改种桑树,他们在桑苗能挣大钱之前(桑苗成熟要3年左右)恐怕早就饿死了。所以才不愿改种桑。

不过,百姓穷官府可不穷,只要各省愿意调粮,保证让浙江的百姓种桑前期有饭吃,他们自然也是愿意种桑的。

问题是,浙江府衙借不来粮。不管是当地的粮商还是各省的府衙,都不愿意借粮给浙江,为什么?一来,严党在严世蕃掌权之后没有了往日的威势;二来,清流党在暗中进行了阻挠。

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严世蕃本来就没打算让稻农自己改种桑。

图四

由于浙江气候适合种桑,所以当地有很多桑农,也有很多小作坊搞织造,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桑农都把丝卖给了小作坊,织出来的布就有好有坏,不利于官府搞收购,搞外贸。

这样一来,制造局每匹布就会少挣9两银子。所以,在严世蕃看来,有必要将稻农手中的田“买”了,不仅能节约织造成本,还能提高售价。所以炸堤淹田也就势在必行了。

可是炸堤淹田毕竟是大罪,一旦被抖落出去严党也还是要倒台。此时清流派的谭伦还在浙江,严世蕃为什么还敢炸堤?

2.论严世蕃为什么敢炸堤

首先是嘉靖的态度,十分支持“改稻为桑”。他对裕妃封赏时,除了提高她母家地位外,就只有十万匹丝绸了。这个赏赐乍一听没什么病,仔细品品就能发现嘉靖的小心思。

图五

他这就是在敲打裕王:“如今国库亏空巨大,老父亲我都已经拿不出钱来赏人了。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改稻为桑’的机会能弥补国库亏空,你可别再派人去浙江捣乱了。”

有了嘉靖这番操作,谭伦在浙江若再敢阻止国策推行,那就是裕王在打嘉靖的脸了。

其次是浙江的局面,高层官员全都是严党的人。既然胡宗宪不听话推行国策,那就不理他让别人去做,反正全都是自己人。出了事,大家随便找个理由,互相打个掩护事情也就过去了。

图六

再次是严家的处境,左边有清流派时刻纠错,右边是嘉靖伸手催着他们弥补亏空。改稻为桑可以说是严家最后的“救命符”,办不好,严家必倒。

所以说,严世蕃炸堤淹田一来是为了保命,二来是为了贪更多的利益。不管怎么样,他都必须要走这一步。就算最后九个县的流民都反了,朝廷自有百万雄兵征服他们。

不过话虽如此,但毁堤淹田毕竟是掉脑袋的大事。即便全浙江的官员都是严党的人,坐在同一条船上,可若船要翻了,大家也只会各自逃命,翻脸不认人。

而严世蕃的命令,就如同要掀翻船的巨浪,“照”出了一张张丑恶的嘴脸。

二、别无选择 饮鸩止渴

上面我们提到,富商沈一石家中几位大人正在策划着该如何完成严世蕃下达的指令。

沈一石是当地有名的官商,拥有25个作坊,常年和制造局合作。在严世蕃的计划中,毁堤淹田之后由丝绸大户低价购买百姓的田地,“严党”选中的丝绸大户就是沈一石。

图七

现在,事态已经明了,只差一个敢炸堤的人了。

杨金水是制造局的人,主要工作是和西洋人谈交易,现在谈成了50万匹的订单,任务已经超额完成了。炸堤的事,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去干。

沈一石虽是官商,但没有官权,且他的主要工作是“接盘”。负责收购兼并田地,只需要备够买田的粮,就是完成了任务。显然,炸堤的事,用不着他去干。

那么,能做这件事的人就只有何茂才、郑泌昌了,他们是严世蕃一手提拔上来的。且在严世蕃的信中,指名了让他们瞒着胡宗宪去办。要知道,毁堤淹田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他们怎么可能会亲自干?

杭州知府马宁远,幸运地被选为了这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图八

1.论马宁远的处境,进退两难

马宁远赶到沈一石家里的时候,郑泌昌、何茂才已经将严世蕃的指示告知了在座的杨金水和沈一石。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他们帮忙一起说服马宁远接受这个工作。

马宁远是胡宗宪一手提拔上来的人,相信“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所以在为人处事上比较认死理。

听说“炸堤毁田”的事不能告诉胡宗宪时,他是有些拒绝接受这个任务的。一来,作为胡宗宪的高徒,他十分清楚胡宗宪上奏疏建议暂缓推行“改稻为桑”的用意;二来,炸堤毁田牵连甚广,不是小事。

但是,“炸堤”的方案他都已经知道了,杨金水、郑泌昌等人会放他活着离开?因此,从马宁远知道方案开始,他就已经没了退路,不管他干不干这件事,他都会没命。

差别在于,倘若不干,立刻丧命;倘若干了,事情若没被揭发他还可能活命。

2.论马宁远的自救,竹篮打水

马宁远能从一个贫苦家庭做到杭州知府的位置,必然是有些脑子的,立刻开始盘算自救的方法。

(1)第一次自救

听到不能把事情告诉胡宗宪时,他立刻站了起来,反问道:

图九

“阁老(严嵩)和小阁老(严世蕃)不信任部堂大人了?”

这个问话很有意思,在座的人都知道他是胡宗宪的学生,倘若“严党”不再信任胡宗宪,他就有理由跟随胡宗宪,不听“严党”的吩咐,从而拒绝这次任务了。

但是郑泌昌他们哪里肯轻易放过他?赶忙解释说主要是因为谭伦在胡宗宪的身边,这任务不是为了瞒胡宗宪而是在瞒谭伦上面的人。

图十

马宁远也没有客气,立刻回怼道:

“那还不是不信任部堂大人吗?”

反正他往日里就是个认死理的人,生死关头他才不在意是否会得罪各位大人。

杨金水见状,一针见血地问到:

“我问你,你听胡部堂的,那胡部堂听谁的?”

胡宗宪是严嵩一手提拔的人,又是严嵩的高徒,就算这次胡宗宪不同意“严党”推行的政策,但他不会跟严党闹翻。

马宁远跟随胡宗宪多年,他自然知道胡部堂的为人,于是只能无奈地答道:

图十一

“当然得听阁老和小阁老的。”

而这个回答一出,就意味着他没有了拒绝的理由。

郑泌昌见马宁远态度上略有松动,便立刻上前添了一把火:

“阁老叫瞒着胡部堂,用意也是要保护胡部堂啊,免得谭伦知道了捅到裕王那里去,第一个问罪的便是胡部堂啊。”

话说到这个份上,马宁远也不好再说什么,稍加思索后便答应了。

(2)第二次自救

眼看没了辩驳的理由,马宁远立刻又生了一计。沈一石要了两颗百年的老山参,想要送给胡宗宪。在其他人怀疑他会把事情捅给胡宗宪时,马宁远并威胁道:

图十二

“若是不信任我,那就把毁堤淹田的事交给别人做”。

马宁远当然不敢把事情捅给胡宗宪,否则其他人知道了他必死无疑。

但是,旁人或许不知道胡宗宪的脾气,但马宁远十分清楚,从不收下属的礼物。我们常说,“事出反常必有妖”,马宁远自然也知道。

胡宗宪那么聪明,所以就算马宁远送山参时什么都不说,胡宗宪也能猜到些什么,这也算是他给了胡宗宪一个提醒。即便胡宗宪当时没猜到,事后也总会相信他的忠心。

显然,胡宗宪猜到了马宁远送山参必然有事发生,可没猜到竟然是连炸九个县河堤的大事。

这已经超过了胡宗宪的职权范围,就算胡宗宪想保他也保不了。

至此,马宁远的两次自救终落得了一场空的结局。

3.论马宁远的盘算,两头买好

从马宁远做了这两个决定来看,答应了毁堤讨好了“严党”,而送山参提醒了胡宗宪,原本进退两难的处境硬生生地被他办的两边各有余地。

只是他没有料到事情的走向完全脱离了他们的计划,胡宗宪、谭伦等人竟选择分洪,用两个县换来了其他七个县的平安

马宁远很清楚,事情一旦败露,他会是严党第一个推出去挡刀的。所以他只能投奔胡宗宪,诉说自己的“忠心”,希望胡宗宪念在往日旧情以及他做事的“初心”上能护他。

所谓“忠心”,马宁远给的解释是“他生是部堂的人,死是部堂的鬼”;

图十三

图十四 看胡部堂的眼神啊

所谓“初心”,马宁远给的解释是不想看着胡宗宪挣扎在严党与清流派中间两难,只要他炸了堤,胡宗宪推行国策就会容易些。

话外之意无非就是,我马宁远是你胡宗宪的人,如今我出事了,你能不保我?

着实狠毒!胡宗宪啥也不知道,还要被马宁远威胁着出来扛枪。

幸好胡宗宪根本不吃他那一套,“什么阁老,什么裕王,什么过关,这么大的事情居然伙同他们瞒着我去干,还说这颗心对我是忠的?”一句话甩开了马宁远的“道德绑架”。

至此,马宁远再无活路。

三、结语

相比于严世蕃的处境来说,马宁远未必真的没有退路,只要他把事情告诉胡宗宪,没有干“毁堤淹田”的事,兴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他却没有这么做,为什么?

马宁远骨子里是比严世蕃更狠的那种人,严世蕃既要命更要财,马宁远为了“政绩”可以不要命。

也许,就在他炸堤的那一刻,想着的还是又立一功,同时讨了严党和胡宗宪的欢心吧。

本期内容结束,下期我们精彩继续!欢迎喜欢的朋友们点个关注及时看更新哟~

更多文章

  • 怛罗斯之战唐军的失败,本质上是唐朝弱于阿拉伯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怛罗斯之战和安史之乱的关系,唐朝怛罗斯之战地图,怛罗斯之战阿拉伯有多少军队

    之后大唐朝廷还曾渴望试图恢复在中亚的势力,但随着五年后的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的势力从此再也没能进入中亚地区。关于怛罗斯之战的失败,很多人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唐军失败的原因,那么,这场战争唐朝的失败,是因为唐朝弱于阿拉伯帝国?真相当然不是这么简单。1、长期不被重视的怛罗斯战役其实怛罗斯战役,在中国的传统史书

  • 赵匡胤死后第二疑案,是赵光义弑兄夺权的阴谋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当中,疑案悬案历朝历代都有。为什么会有“疑”和“悬”,究其原因是因为时代久远、佐证不足;又因为利益者欲盖弥彰、毁证灭迹,造成无法还原真相的结果。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北宋疑案——“金匮预盟”。要想弄清楚这件疑案,首先要还原一下历史记载的事发全过程。在说这件事情之前,我们先要说一下这里面的

  • 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弟弟,霸占弟媳,还替弟弟生了一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李建成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设下埋伏,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全部杀掉,并杀死自己的侄子侄女,并霸占了他们的老婆,整个事件所牵连的人命高达数百人,甚至动摇了唐朝在河北的统治。一举铲除了李建成的势力,在杀掉李建成后,李渊意识到李世民的政变已经成功,于是迫不得已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且传位于李

  • 食在唐朝:一食一饮皆不同,唐朝饮食有哪些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反应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还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文化形态。自商朝起分座而食,一直为世家大族所推崇。一人一桌席地而坐,餐饮器具食类多少,皆由等级地位所定。唐朝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的社会风气,也惠及了百姓的生活。在富裕的生活条件下,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

  • 李世民晚年时,有没有因为玄武门之变中杀害的哥哥弟弟后悔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宣武门之变,充分展示了李世民残忍的一面李世民在宣武门之变中杀兄诛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世民都在这场斗争中殒命。其中,李建成是被李世民亲手射杀的,而齐王李元吉则是被尉迟恭当着李渊的面弄死的。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尉迟恭等人对李渊进行了逼宫,最终得以顺利继承皇位。可以说,如果不是李渊识时务,连他这条老命都得

  • 李克农去世后,董必武写诗纪念:能谋颇似房玄龄,用间差同李左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得到李克农去世消息后,欣喜若狂,宣布休假3天。李克农生前曾说:“我一生不外乎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保卫党中央的‘警卫员’,二是统一战线的‘尖兵’。”虽然这是他的自谦之言,但也确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我党元老董必武在给他的悼诗中写道:三十年前事已赊,知君才调擅中华。能谋颇似房仆射,用间差同

  • 王勃最经典的十首诗,自是唐人开山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王勃兴象宛

  • 短命王朝西晋,为何灭亡?司马家族为何落得被灭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打了几十年,也分不清。眼看曹魏经过几代人努力就要收割东吴和蜀汉了,司马家的人公然跳出来抢人头,就有了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晋称帝,鲜卑作乱,用时15年锤废了鲜卑,随后晋灭孙皓的东吴,三国鼎立彻底结束。在他统治的前二三十年里,司马

  • 睢阳之战:守一城,存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睢阳之战援军,睢阳保卫战真实视频,睢阳之战张巡完整版

    面对数十倍的敌人,擒贼先擒王最可行。可惜两军的距离有点远,张巡一时间犯了难。有一员猛将拍马而出,请命道:“让我来!”那人接过张巡手中的弓箭,搭弓射去,嗖的一声,一箭射中尹子奇的左眼,众人一齐欢呼。这位神箭手,是张巡手下的大将南霁(jì)云,在家排行第八,人称“南八”。他这一箭,射得士气大振。叛军眼

  • 曾是武则天最宠幸的人,最终为何被乱棍打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薛怀义本就是个平民百姓,从小家境贫寒,因为从小口齿伶俐,长相清秀,经常被妙龄女子搭讪。有一次,他在街上卖草药,被千金府里的丫鬟看上了,并带他回府里约会,恰巧被公主发现,公主见他长相英俊,便想着把他献给武则天,不仅可以促进俩人关系,还能让他为自己所用,何乐不为呢?武则天一见到薛怀义就眼里放光,被他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