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浅谈:唐朝时期,新、旧门阀士族联姻态势的演变

浅谈:唐朝时期,新、旧门阀士族联姻态势的演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312 更新时间:2024/1/20 6:48: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九品中正制度的存在使得社会上诞生了大量的豪门,这些豪门也叫丛门阀士族,是社会上地位很高一类人的统称。

封建朝时期,社会上有着很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种登基观念不仅决定着一个家族的地位,甚至于还影响着家族与家族之间的联姻,门当户对这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是对豪门婚姻的限制标准。

一、不同时期的士族联姻

魏晋南北朝乱世之后迎来了隋唐盛世,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必然会新、旧势力的划分,旧士族新士族之间的对立、依存关系尤为明显。

为旧士族,简单来说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门阀,何为新士族,隋唐建立时期一些有功臣的将领入朝为官成为新的贵族阶级,他们就是新士族。

这两个集团有着很明显的特点和区别,旧门阀氏族主要看得时候底蕴,也旧就是千百年来遗留下的影响,整个家族的整体势力不可小觑。

新兴的贵族阶级主要是短期内依靠功劳得到晋升,他们的家族底蕴虽然称不上有多雄厚,但是这样一个团体在朝中担任的官职却非高,旧门阀家族人员的官职则比较低。

新士族、旧士族因综合实力相对较强,在门户观念很强的古代家族选择女婿时非常看重身份背景,只不过新士族、旧士族因其家族特点不同选择女婿、姑爷时也不尽相同。

旧贵族内部有着严重的排它性、封闭性,简单来说他们既看不上平民阶层,又看不上新兴的氏族,所以联姻的选择大多都在旧士族本身的圈子内。

从门第观念上来说,新士族虽然和旧士族的综合实力相差无几,但在旧士族的眼里新士族的根基并不稳定,所以新兴的士族阶级并非旧士族的第一选择。

当然,旧士族之间也不存在利益捆绑,他们也一个个分裂的个体,所以即使在内部圈子选择女婿、姑爷时,也需要考量对方家族的名望、实力和关系的近疏。

旧士族内部圈子在决定一段婚姻时的标准都如此繁杂,可想而知,对其它圈子内姻亲对象的选择有多么苛刻。

唐朝时期诸多新士族旧士族提亲时,被拒绝的现象屡见不鲜,哪怕是皇族也不给面子,尤其是五姓七望门阀世家更难以进入。

不过,相比于择婿而言娶妻的标准则要低一些,旧士族不情愿让新士族的男子娶自己家族的女儿,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女子也是家族的一种资源。

但却不阻止男子娶新兴的士族集团的女子,因为这是一种资源内流,既能够保障自己的地位,而且在出现危机时也不会波及家族自身安危。

但这样的局面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士族的力量越来越大,逐渐变成了新的“旧士族”。

反观当年的旧士族,因为一直缺少活力和新资源,以至于到了唐朝末年几近颓败,新士族便开始不断排斥旧贵族。

早年旧士族看不上新士族,即使双方联姻新士族嫁入旧士族的女子很难得到尊重,而旧士族嫁入新士族的女子多为旁系,地位非常的低下透露着一种羞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如今新士族已经崛起且综合力量远远超过了当年的旧士族,这就导致新士族开始排斥旧士族不愿和他们联姻。

二、婚、嫁皆重视品行、才能和前途

尽管在门阀世家中婚姻属于一种政治手段,但是在为男子挑选妻子、为女子挑选丈夫时,他们也非常看中个人的品行和才能,毕竟这关系到婚姻人的幸福,更关系到家族未来的希望。

古人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代女子一旦嫁给一个毫无才能的人,那么她的一生几乎可以说是毁了,所以相比于娶妻而言,新、旧士族更加重视女儿的婚嫁。

首先选择一个优秀的女婿可以保障女儿一生的幸福,即使现在也是如此。其次选择一个优秀的女婿,有可能会为家族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比如这个女婿的才华非常好,后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了官场。

那么新士族、旧士族就会提供大量的资源,以帮助女婿可以在官场上走的更远,与此同时门阀士家本身也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古代甚至有在皇榜下抢女婿的现象出现。

新、旧士族在选择女婿方面会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考量,其一是人的相貌五官,其二是男子的德行品质,其三便是才华和能力,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些基础性的标准,而且还存在先后、轻重。

无论是新兴的士族还是旧士族他们并不看中女婿是否能够进入官场,其一虽然旧士族没有放弃官场但官场并非他们的主要阵地,其二新士族已经达到了家族的巅峰,即使女婿进入官场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大。

所以新士族、旧士族更看重女婿的样貌和实际的才华,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王朝,很多人都是“颜值控”在乎一个人的外表如何,“女子以胖为美”就是最好的体现。

何为实际才华,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直际为家族带来利益的,关键时刻能够帮助家族度过危机,因为对门阀士族而言进取并不如稳定来的重要。

三、利益的驱动性

德行、样貌和才华仅仅只是一种基础条件,除了这些之外士族在决定女婿的人选时,还会考虑是否能带来最直接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毕竟婚嫁在古代可以视为一种资源交换、利益交换。

顾名思义,政治利益就是保护门阀氏族在社会上的地位稳定,经济利益则是保障高水平的物质生活,提供大量的金钱保障亦或者赚钱渠道。

唐朝中后期,旧士族选择婚姻两方面的因素可能都会在考虑范围内,但新兴的士族门阀并不看中经济利益,因为只要保住他们的政治地位,自然就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在新士族拒绝婚嫁之时,旧士族通常会考虑门第平等或者略低一等的家族,这样选择的理由非常简单。其一门第高的看不上自己,门第太低的自己又看不上,更不可能带给家族想要的政治、经济利益。

选择门第略微低于自己的,一方面他们有机会也有实力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自己家族的女儿在女婿家也会有更高的地位,一旦女婿家崛起本家也会跟着受益,甚至于获得某种皇权赏赐的荣誉。

众所周知,我国有一种专属于女子的荣誉制度,名为“诰命制度”。简单来说,若男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亦或者女子的儿子为朝廷立下大功,该女子就会获得诰命荣誉,功劳大小的不同诰命品级也不同。

诰命夫人虽然仅仅只是一种荣誉,并不会带来实际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但它却能够彰显一个女子的身份,体现一个家族的地位,这种长远的影响力是任何经济利益都换不来的。

诰命夫人的品级越高就代表着为朝廷、为天下所做的贡献越大,使得家族的整体威望在民间越大,既可以为现在的家族争光也可为母族争脸。

旧士族门阀若是选择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结婚,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富豪家族,对于富豪家族的政治地位则不做太多的考量,当然地位必然在合理的范畴内。

若是选择新兴的门阀氏族,就会选择“培门财”较多的一方,无论是选择富豪家族还是选择新兴门阀氏族,都代表着旧士族的衰败与没落,这样一种联姻手段就是经济利益的趋势。

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难理解,几百年的时间里旧士族没有任何的进步,一直在消耗祖先打下的辉煌家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经济实力早已不复以往的辉煌。

然而,这些过惯了锦衣玉食的腐朽贵族却不愿降低自己的档次,于是只能通过这种利益婚姻、经济婚姻获取钱财度过难关,此类现象于唐朝末年最多。

新兴的门阀世家则不然,几百年来的发展他们早已经将手里的政治影响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渠道,整体的经济实力和底蕴早就超越了旧士族,他们不缺钱也就不需要为了经济而考虑儿子、女儿的婚姻了。

总的来看,唐朝时期新士族、旧士族的婚姻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和特点。唐朝初期,旧士族的名望很大而新士族的地位高名望却很低,此时新士族总想要和旧士族产生联姻关系,以借助它的影响力实现贵且富。

唐朝中后期,新士族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都已经达到了成熟期,早期对自己看不上的旧士族则日薄西山,与之联姻的欲望便大大降低。

反观旧士族因为家族不但没落、衰败,他们不得不通过各种利益联姻来维持自己往日的辉煌,这一时期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都在考虑范畴之内。

总的来说,无论是新士族还是旧士族,他们婚姻观念更多是以利益为主导,这一点彻了整个唐王朝。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包拯逝去后,展昭的下场是什么样的,不敢去多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包拯在当官的时候,可以说是公正严明到了极点,丝毫不掺杂任何的个人情绪在里面,他只认真相,皇亲国戚让他害怕?根本不存在的,皇亲国戚也照样先斩后奏,不给任何的机会,正所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包拯将这句话的意义发挥到了极致,历史上有名的铡美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案件,此外更多的案件也是数不胜数,有了包拯在,

  • 从服饰文化看唐朝与新罗亲密建交,“穿同一件衣服”就看出很亲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朝军队的帮助下,新罗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而在那之后,新罗就一直以唐朝的藩属国自居,也以学习唐朝文化为荣。在服饰文化上,他们也与唐朝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穿同一件衣服这件事情上,我们看到了唐朝与新罗的亲密关系。在学习唐朝文化以前,新罗自己的服饰文化有着怎样的特点?他们为何非要学

  • 刘伯温死前留下一计,耍了明朝皇帝两百多年,最后被李自成识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而刘伯温有一本花费毕生心血的书,那就是《百战奇谋》,这本书汇集了刘伯温一生的智慧。而这本书被朱元璋知道后,就在开始惦记着这本书。后来刘伯温重病,知道自己就快不行了,于是就将自己的儿子们叫到自己的身边,对他的两个儿子说我一生没有传授你们什么秘笈,就算我传给你们,你们也无法领会,反而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 回眸一笑百媚生-副市级干部白居易的爱情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从小就知道白居易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和李白、杜甫难分仲伯。他的不朽之作【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至今记忆犹新。我们也几乎都知晓牛郎织女与王母、许仙素贞与法海、少安润叶与福堂(路遥著【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但白居易的爱情悲剧知晓的应该不多。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34岁任县令,曾任江西江州(今

  • 万历三大征之宁夏之役,打得相当艰难,暴露了明朝边防的病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万历三大征之宁夏,万历王朝50集全完整版,万历皇帝简介

    引言 而在宁夏镇城的叛军阵营中,也发生了内变。指挥赵承光、葛臣、戚钦,武生张遐龄,百户姚钦等人,与城外官军取得联络,并与官军秘密相约,愿意作为内应。他们与官军约好,半夜在宁夏镇城楼的四面并举烽火,城下的官军见到烽火后就立刻爬上城墙。到了约定的时间,赵承光等人在宁夏镇城楼上举起烽火,谯楼上的烽火一下子

  • 三国时期中原汉族真的几乎被灭族了吗为什么导致了五胡乱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说三国时期人口几乎等于被灭族的说法是不是真的?我们直接从相关典籍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汉书》以及《后汉书》记载,东汉汉桓帝时期对在籍户口人数统计,当时西汉人口为980万户,接近5600万人。但是仅仅过了20来年,到了赤壁之战时也就是三国刚刚形成鼎立之时,魏蜀吴三国加起只有区区的140万人。从560

  • 明朝对蒙古边患的政治经济策有些奇怪,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王崇古精辟的指出,“朝廷若允俺答封贡,诸边有数年之安,可乘时修备。设敌背盟,吾以数年蓄养之财力,从事战守,愈于终岁奔命,自救不暇者矣。”但是这个主张只是朝廷在边事方面的少数派意见。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其实互利通市是一件大好事,既可以带来边境和平,又可以促进贸易、控制蒙古各部的经济,尤其是控制蒙古经

  • 骆宾王终归何处:惨遭诛杀?被迫出逃?无奈出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骆宾王之死,骆宾王有名的诗十首,经典传奇骆宾王之死完整版

    骆宾王,字观光,大唐大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机智聪敏,尤其擅长创作,一首《咏鹅》致使他年少成名。长大后,骆宾王在老家浙江临海县当一名普通的县官。因不满武则天独揽大权,无恶不作,又目睹了武则天集团犯下的种种恶行。于是联合手握兵权的徐敬业发动了起义。但因为错失了良机,历时3个

  • 农民被逼造反,朱元璋问他为何不告官?农民说了9字让他哑口无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不管他如何惩治,都不能斩草除根,毕竟有些地方天高皇帝远的,法律还触及不到,这就让一些贪官为非作歹,控制不住自己的私欲,加大对农民的苛税。百姓苦不堪言,却无处可告。朱元璋在位期间,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黄纲和高峰以及千名民工修建凤阳城,后来被逼发起了一场暴动,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最后传到了朱元璋的耳

  • 节度使为何成为唐帝国的乱源?在于帝国的扩张和制度的破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唐初的府兵制源自北魏,是与均田制相结合的。充当府兵的,平时在家乡进行农业生产,农闲时接受军事训练,轮番到京师担任宿卫。遇有战事发生,则要应征作战,兵甲衣粮均自备;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当时全国共设折冲府六百多个,其中大多数都设在京城附近,关内一道就有二百多府,连同河东、河南三道共有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