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为人知的史实:赵括也曾完胜对手,其军事理论超强且诡计多端

不为人知的史实:赵括也曾完胜对手,其军事理论超强且诡计多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056 更新时间:2024/2/7 10:12:35

赵国在长平之战的惨败损失四十多万人,令大家熟悉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但赵括不为人知的一面,也确实令人吃惊:他曾用巧计打赢过战国时期最难打的攻坚战,用极少的损失攻陷齐国坚固的城池——麦丘。麦丘战役中展现出的军事理论之精深、思路之巧妙,令其父赵奢也比之不及。

赵国围攻麦丘

公元前280年,赵惠文王决心拿下齐国的麦丘城,出兵10万大军前去攻打。

在赵惠文王看来,当时的麦丘已成为一座孤城。如今被赵军大军压境,四面包围,城内人无处可逃,自然应该手到擒来。

[var1]

赵国燕国齐国交界处的麦丘地理位置

赵慧文王不懂兵法,他不知道这种情况下的坚固城池,已成为无退路的“死地”,反而是最难拿下的,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正是这个道理。

因为城中的人既然无路可退,又不愿意投降,只好死战到底,攻城的赵军自然会死伤惨重也难以攻下。

兵法讲究“围三阙一”,就是要留一条后路给被围困的敌人,当他们发现有退路时就不会力战到底,而是失去斗志,往唯一的退路争先恐后地逃跑。

如图猎人在山里打狍子一样,围成半月形,专门留一条逃跑的通路,狍子们就一窝蜂往预留的路线逃跑,猎户们才能满载而归。

古代的围城战其实也是同理,除非攻城一方真有十足把握,能直接攻克坚城。

而实际上,麦丘城内守军,早就得知了赵军前来进攻的消息,也早已加固城墙,做好了死守城池的准备。而齐王也是往麦丘输送了援军和粮草,不惜成本地想要守住麦丘。

更麻烦的是,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也有不少在齐国,帮助守军改良弓箭的威力,并提升防御工事。

崛起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墨家,以擅长制造机关消息出名。墨家弟子们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一向反对诸侯之间吞并地盘的不义之战,因此他们设计防守的工事非常厉害。

结果,即便是经过军事改革的赵国,其军队人数众多,勇猛善战,可在攻打麦丘时,面对守军的锐利弓弩,以及坚固的城墙工事,如同割麦子一样倒下,久攻无果,且伤亡惨重。麦丘城却依然坚固自如,牢牢掌控在齐国手里。

临阵换将,赵括献计

久攻不下还损兵折将,消息传到邯郸,赵王非常生气,他传出命令,把将领撤职查办。并改派名将赵奢前去,要求赵奢一个月内必须攻克麦丘,否则军法从事!

[var1]

影视剧中的赵奢形象

这道命令让赵奢深感责任重大,既想要通过征战立下大功,又害怕赵王翻脸无情,用军法处置自己。

于是他立刻下令加紧进攻,但此时,一个人站出来阻止了他。告诉他,这样的贸然进攻只会徒增伤亡,应当换一种方式。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他告诉赵奢,强攻不可能在一个月内攻陷麦丘,兵法有云:

上者伐谋,中者伐交,下者伐兵,下下者伐城。

总的纲要就是提醒用兵者:

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征服敌人才是上策。伐兵伐城均是下策,尤其是伐城,因为在古代那样的原始条件下,防守一方凭借坚城深池,会有很大优势。

[var1]

古代残酷的攻城战,往往伤亡惨重

而攻城一方通常要集结比守方更多的兵力,并且死伤惨重才能攻克,战损人数也比守方要高得多,因此攻城战对于进攻方都是不划算的一笔账。

这一精要是选自孙子兵法:

“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因此强攻都是迫不得已才做出的无奈选择,而决不是首选项。

赵括认为。如果要在短时间内攻取麦丘,只可智取,不可强攻。

并且建议,应当暂停进攻,先想法子先探听出麦丘城内的虚实,再制定具体对策。

因为赵括根据自己在战场上的观察,判断出城内已经有缺粮的迹象了:他在战场上观察齐国守军,城头上有的士兵面黄肌瘦,并且拉弓射箭和推动滚木礌石时,都有体力不支动作迟缓的现象。

赵括讲的兵法原理,赵奢自然是知道的,任何一个熟知兵法的将领都会懂。而赵括提出的城内缺粮的迹象,赵奢也没办法得到确切证明,因此赵奢表面上赞同儿子的话,但是执行策略上还是按照自己的一套,命令强攻。

[var1]

影视剧中的赵括形象

结果,赵军再次发起了一波一波的进攻,城内齐军拼死抵抗,赵军的尸体在城下快堆满了。齐军加固的城防工事都已被摧毁,而且惨烈的攻坚战,把城墙都破坏的已塌了半截。

但是经过多次交手,齐军已经熟悉了赵国攻城的套路,每一次进攻都被守军有针对性的防御成功。赵国除了在城下扔下近万尸体,仍然拿不下麦丘。

[var1]

墨家

面对惨重损失,赵括再一次忍不住劝说赵奢:

城中守军有墨家弟子,他们是精通防御的守城者,这几仗下来,早已熟悉了赵军的攻城方式,应敌策略可谓招招压制,再打下去也是无济于事。

大王换了将领,就是希望父亲能够出奇制胜,否则我们现在和之前的未换帅也没什么不同。

赵奢此时也是感叹,赵括所说确实有道理。照这么打法,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是不可能攻克麦丘的。

赵括作为赵奢的儿子,一起随父出征,征战疆场,在当时看来,父亲强,儿子也多半是奇才。因此在军中地位,赵括都比一般将领要高,他的劝谏,要有效地多。

而赵军将士闻听此事,也非常佩服赵括,既佩服他敢于直言劝谏,也佩服他眼光独到。如果这一仗按照赵括的方案能打胜的话,不但赵奢功成名就,赵括也会一战成名。

赵括的反渗透和收买人心

而战争到了这个阶段,齐国守军似乎摸透了赵国的单调战术,知道赵军攻不下城,甚至反客为主,趁夜间出城偷袭赵军。

墨家弟子也组织人手,不停在城外骚扰赵军,让他们疲惫之余不能专心作战,甚至想要偷袭赵军的粮道。

于是赵括也针对性地在城外撒下探子,打算反渗透麦丘城。果然不久之后,齐国在城外骚扰作战的小股部队就被击溃,赵军还抓住了几个齐国士兵。

但此刻的齐国守军的军心还是比较稳,所以这些俘虏们一致性沉默寡言,赵奢无论怎么审问,都套不出话来。

赵括看出了问题,于是不再审问,反而对他们礼待有加、“攻心为上”:每天给他们好吃好喝,绝不打骂,很快就就释放回家,并且临走前还送给他们粮草,要他们回城后分给家人。

这种“攻心战”很快有了收获,俘虏们也不是铁板一块,有的人被赵括的大方做法感动,临走前悄悄告诉赵括:

城中粮食已经不多,而且百姓粮食被守军搜刮一空,百姓们已经饿的逮老鼠吃了。

赵括大喜,就问按照这种情况,齐军还能守多久?

俘虏回复说,城内人心虽然浮动,但是因被围困多日,而害怕城破后赵军报复,所以才拼死抵抗,守军还能守两三个月,只要临淄援军一到,就可以里应外合反攻。

城内情况,果然如赵括所料相差无几,如果强攻,只会激起民愤,令城中军民上下一致,一个月内必定破城无望。于是赵奢下令停止进攻,并询问赵括还有什么良策。

赵括趁机再次献计:所谓上兵伐谋,就是笼络人心,如今天下征战,大多数诸侯都是起无义之兵,不关心百姓死活,只在乎争夺城池,城内百姓只求有口饭吃,不在乎城池归谁。

因此守城之战,防御工事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守住人心。一座城池最怕的就是内部发生变乱,城内人心不稳,与外敌勾结,那么城破之日也就不远了。

因此他建议先放俘虏回去散播赵军的仁义,下一步就是往城里扔粮食。

结果,在赵括的刻意收买人心之下,这批俘虏被释放回去,如同在城内放了定时炸弹,对守军来说可就惨了,这批人还不如不放回来。

因为这帮人回城以后,犹如炸开了锅,把粮食分给大家,还到处诉说自己的待遇之好。这一来城中的百姓军民,都纷纷心动,称颂赵军仁慈,不但不虐待战俘,还给俘虏好吃好喝,甚至还发放粮草给家人。这在无义战的战国时期,赵国军队的行为可算是异类。

这样掏心掏肺地诉说造成的士气动摇,远比伤亡惨重还要可怕。城中百姓可不愿跟着齐军一起饿死,人人都想要出城投降,甚至连齐军士兵都受到影响。

这就是赵括的第一步棋,而齐军将领,也深知这样下去,人心思变,麦丘将不攻自破。一旦城破,百姓士兵或许无碍,但是将领们身负齐王提拔,却落得丧师失地的耻辱,实在不能忍受。

因此齐国将领虽然知道士气的重要,但还是在行动上,上了赵括的当:他居然下令将回归的俘虏们全都抓起来,以动摇军心之罪严刑拷打。这一来城中百姓和士卒们都敢怒不敢言。

麦丘百姓们看到的是,围城的赵国人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而现在自己齐国的将领又是如何对待自己士兵的?对比之下气愤之情不言而喻。

赵括的目的达到了,他就是想分化城中的力量,果然守军上层将领和城中普通百姓已经被分成两派了。

投石机投粮食,守军内讧

而赵奢决定再加一把火,按赵括的建议,下出自己的第二步棋:命令赵国士兵用投石机把粮食抛进城中,抛进粮食就不再进攻,回营休息。

[var1]

古代攻城利器:投石器

这下城中更是炸了,赵军非但不进攻,还每天送粮食。这下,有偷偷藏起粮食的,有把粮食分给城中家人的,每天饥饿的齐军士兵百姓做的事,就是等赵军的“大礼包”扔进来以后,人人哄抢“红包”,抢到了就一哄而散。

赵军还没进攻,城里的人百姓士兵,更多的是自己想要跑到城外投靠赵国人了!苦于城墙那里有守城的齐军士兵在把守,不然大伙儿早跑了。

当初赵军攻城不克,望城兴叹;如今城内百姓想要逃出去却无望,也是望城兴叹,一切颠倒过来了。

就这样还没过几天,齐军将领们认为,再这样下去,只怕尽失人心。为防止赵军收买人心得逞,以及断了城内百姓的投靠之心,守军干脆派出代表,将缴获的粮食收集起来,送还给赵军。

使者还对赵奢表示,赵军可以尽力一战,不要再对齐军采取阴谋行为。赵奢只是一笑了之,并不为难使者,仍然以礼相待请他回去。但是军事上仍然我行我素,继续每天往城里用投石机抛粮食。

守军见赵奢仍然抛粮食,心知士气不能再降下去,于是用出城作战为引诱,迫使赵军与其决一死战,也总比这样士气垮掉要好。于是再派使者下战书,想要与赵军约定好在城外会战。

[var1]

古代攻城战,攻城一方往往承受惨重伤亡

战国时期,由于城墙坚固高大,护城河壕沟又宽又深,攻城战中往往攻城一方伤亡惨重。因此攻城者当然巴不得守军能够出城决一死战,这样能避免攀爬城墙造成的重大伤亡。

但是赵奢看出麦丘城破已在旦夕之间,用不着和他们硬拼,所以他再次听从儿子赵括的建议,不见使者,不与齐军决战,继续拖几天。

果然,又过了几天 ,城内生变,麦丘传来了内讧的消息。齐军守将居然被部下杀了,之后城中军民立刻拖家带口向赵军投降。赵括“攻心为上”的计谋终于实现。

战役影响

麦丘一战,赵奢非常佩服儿子的军事天赋,而赵国将士也纷纷佩服赵奢父子,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赵国军队上下都夸赞赵括,经此一战,赵括的名气传开了。

借助巧妙攻取麦丘,不仅令赵奢功成名就, 也造就了赵括的扬名立万,连赵惠文王也知晓了赵括,对他大加封赏了一番。

但这一仗多少也有点副作用,赵奢在肯定了赵括的奇思妙想之后攻克麦丘。从而赵括的名望地位提高了,但同时人也会飘起来。毕竟赵括还是年轻缺乏经验,在后来的作战中难免会有轻敌的毛病。

何况妙计必须严谨,执行起来也要考虑各种意外,这也就很考验统帅的应变能力和经验,比如投放粮食这一计策的使用时机就很重要。

假如刚开始就投放粮食,自然毫无效果。而赵奢那样先释放俘虏,观察形势之后,再进一步烘火。等待城中既缺粮食,又军心民心浮动之后,再次抛进粮食,方出奇效。可见,还是老将经验老到。

[var1]

战国七雄鼎立,北方的赵国成了秦国的劲敌

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就是过于轻敌,认为除了白起尚有威胁,其余诸子不足为惧,根本性地犯了轻敌的错误。否则从战争开始就重视对手,每一步军事行动都小心谨慎的话,也就不会落入秦军的大合围。

更多文章

  • 伴君如伴虎,探究张良的劝谏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张良劝谏的故事,谋士张良的性格,古人劝谏的方式

    古代向君王献计献策和进谏劝谏都非常重要,两者都是向君主提议,但仍存在差别。献计、出谋划策一般是对敌而言,即是对外,只要所献计谋合情合理,有可用之处,君主就有几率采纳,谋士来说风险较小。而向君主进言则是对内了,即是所谓“克己”,相比“制敌”,“克己”更难,风险也更大,历史上因劝谏遭受横祸的臣子不计其数

  • 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始皇赢政,没有吕不韦秦朝历史可能被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吕不韦和秦始皇的真实历史,秦始皇是怎么对待吕不韦的,秦始皇是怎么处理吕不韦的

    赵姬原名是什么,己无从考证,只知道她是赵国人,因为长的绝色美貌,被大商人吕不韦纳为小妾!吕不韦被公认为是历史上最精明的商人。他的精明并不完全在投资赚钱的买卖上,他的目光更远大更有见识。他知道再有钱的商人,社会地位也是很低的,在当时人们通常称吕不韦这类商人为贱商,可见吕不韦是绝不满足做一个大商人!他得

  • 关羽死后,诸葛亮为何劝刘备处死刘封?只因刘封坏了诸葛亮的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封不救关羽,刘封和关羽有什么矛盾,刘封穿越到麦城救关羽

    可为什么诸葛亮三言两语一说,刘备立马就动了杀心呢?这件事,一方面是刘备出于蜀汉政局的稳定性考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封坏了诸葛亮的大事。刘封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话说刘备虽然娶了三个老婆,却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而刘备本人已经年过40,这实在是令人感到焦虑。正好在刘备投靠刘表后,驻扎在新野时,长沙

  • 秦王嬴政华夏祖龙,历史贡献被严重低估,后人需要有气魄才能看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华夏祖龙的历史贡献被严重低估,这个世上没有仙,他把仙才能做的事,都做了一遍。怎么评价人才算合理?按照近现代的西方模式评价咱们的古人,算咱们不学无术羞辱老祖宗。纯东方的方式是咱们没格局。东方多一点西方的也用用。一句话,真正伟大的功绩,怎么说都算差点意思,当我们的血脉觉醒,精神共鸣以后才能走进古人的精神

  • 被吕后强迫娶外甥女的汉惠帝刘盈最后吓疯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影视中的汉惠帝刘盈(创作不易,不足之处欢迎提出宝贵建议以便修改)刘盈,汉惠帝,生于公元前211年,病逝于公元前188年。西汉第二位皇帝,他是汉朝开国皇帝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在位时被立为太子,他生性懦弱,刘邦曾想把他的太子位给废除掉,改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因遭到张良等大臣的反对作罢,汉惠四年

  • 楚国明明比吴国强大,但为什么吴国只有三万人就差点灭了楚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然后,楚庄王利用骄兵之计,击退了以庸国为首的来犯之敌,同样,楚庄王也因此在楚国的声望一高再高,一改颓势,从此开启了春秋的争霸之路。[var1]1、楚吴两国积怨由来已久在楚国强大之后,晋国也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坐看楚国强盛做大。于是便开始联合楚国的邻国吴国打压楚国。当时吴国的势力并不强大,但一人的出现打

  • 作恶多端的董卓最后被点了天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董卓一生作恶无数,一辈子除了私欲就是野心,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玩弄权术,糟蹋百姓,做过的惨绝人寰的事情更是数不过来。其中最招人唾骂的无非就是掘坟挖墓,鞭尸虐尸了。西汉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的陵墓就被董卓掘开了。其实说起盗墓,在古代并不少见,比如注明的曹操曾经盗墓以充军饷,但董卓做的属实有点过分,用

  • 春秋五霸、战国七杰,为何只有地处大西北的秦统一了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的区别,战国七雄春秋五霸谁最厉害

    从东周开始,周平王被废黜之后,周王室的权利就开始衰落,失去了能有效控制诸侯的能力。春秋时期的争霸,给了各国变强的机,当然这也是秦国的机会。[var1]秦国的地理优势就是秦国位于遥远的西北,远离中原。虽然被诸侯疏远,当作蛮夷对待,但也正是因为地处偏僻,为秦国生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比如战国时期的韩

  • 《汉武大帝》讲解1:匈奴猖獗,汉武帝的御车去往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揭开2000多年前汉朝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看看汉武帝是如何把达汗王朝带到巅峰的。公元前87年,垂死的汉朝皇帝刘彻在临死前召见了中央令的司马迁。要问为何召见,那要从众所周知的史记说起。汉武帝刘彻:做事果断,很有谋略,敢爱敢恨,能诗善赋,视江山大于一切。他一上任便开始广招贤士,重用董仲舒、东方朔等谋士。

  • 屡战屡败的燕国建议它何以仍名列战国七雄之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在列国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屡战屡败的燕国就是这样,燕国虽然不是好战之国,却能够名列战国七雄,荣享八百二十二年国祚,这里面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立世之道。[var1]从历史上看,从古到今,每遇战争,各割据势力为争夺对己方有利的战争条件而首当其冲地进行攻伐,这势必成为地形险要兵家必争之地。夺得如此之地,在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