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822 更新时间:2024/1/16 15:33:07

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有一座武侯祠,殿门前有一副对联,细数了诸葛亮的功绩。

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点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今天我们再借助三国志,来盘点一下诸葛孔明的历史功绩,也看看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子。

先通过刘备三顾茅庐的视角看看诸葛亮的形象: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眉聚江山之秀,胸藏天地之机,飘飘然当世之神仙也。

用现代话说就是又帅又有气质。就这一小段儿就让诸葛亮高大伟岸,超凡脱俗的形象深入人心了。

陈寿在三国志里面对诸葛亮有三个方面的评价:

1.治国之良才。

诸葛亮的治国能力主要体现在安抚百姓,显示威仪,广开门路,赏罚分明,秉公执法等。在三国当中,蜀国人口最少,土地最少,人才最少,却维持了40多年(公元221-263)。不能不说和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很大关系。

2.强大的个人魅力。

陈寿说,蜀国百姓都敬畏且爱戴诸葛亮。虽然刑法严厉,但无人埋怨,因孔明处事公正,依法办事,人无怨言。对待政敌李严,诸葛亮也只是罢免了他的官职,贬为庶人。而李严也明白,孔明是唯一可以用他的人。

所以当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他明白以后再也不会有人会重用自己了,于是他也因病去世。这就体现了孔明知人善任,爱才惜才。再看看司马懿是如何对待曹爽,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胸襟和气度,绝非常人可比。

3.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三国志原文是这样说的: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这应该是争议最大的一个方面。陈寿的评价可以这样理解: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却没有建立功业。所以说,随机应变这些军事才能大概不是他所擅长的。而且还用了一个不太确定的词语,大概。

而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要着重探讨的。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作为一个治世之能臣,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甚至文学才能也很出众。他毕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有缺点和不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孔明真实的一面。

1)奇谋制敌方面有所短缺。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首次出师北伐。名将魏延献子午谷奇谋。提出由自己率一支劲旅从子午谷进军与其他几路军队遥相呼应,配合作战。诸葛亮谨慎,且此路有魏军重兵把守,行军艰难,若出意外将全军覆没,故未采纳建议。

2)未能发现培养有军事才能的将领。

昔日萧何举荐了韩信管仲举荐了王子城父,都是因为考虑到自己才能长于治国而缺少军事方面的才华。诸葛亮提拔了一个姜维,明显能力有限,担不起北伐的重任。与邓艾等名将的斗法,也只能说差强人意,胜负各半,甚至略处下风。再说,蜀国本来地狭人少,全国人口才90多万,基数太小,人才难觅啊。

3)凡事事必躬亲,亲力亲为,过早透支了健康。

主簿杨颙劝谏说,治国理政要讲究分工协作。以家事来说,家奴负责耕种,婢女负责饮食,公鸡负责打鸣,狗负责看家护院,牛擅长干载重的活,马擅长远行,作为一家之主就可以乐享其成。这并不是主人智慧不如下人,而是一家之主必有家法,才能让家正常运转。一国之事,道理也是如此。

汉代的名相丙吉陈平都明白什么事重要,什么事要交付给对应的主管部门去做。你如今主持政务,竟然亲自校对账簿文书,整天忙得汗流浃背,精疲力竭,这样是不是太过劳累了呢?诸葛亮听到这些话,只是说谢谢而已。

其实诸葛亮的心里比谁都明白,蜀国的处境在三国中,不论人口,土地还是经济,都是最弱的。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既是以攻为守的一种自保策略,也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深知肩上托孤责任之重。

很多事他都看得透彻。他事必躬亲,是因为人才凋零,他怕出纰漏。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蜀国经不起折腾,所以他必须慎之又慎,勤之又勤。只有这样蜀国才能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我们欣赏和佩服的也就是他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坚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第一影帝”郑厉公逃亡十七年后成功复国的一代枭雄(上)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680年,郑国都城新郑的城门大开,郑国士兵纷纷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向他们的新主人——也是曾经的老主人,宣誓效忠。在众人的注目中,一人身穿戎装骑着骏马昂首进入城门,身后是跟随他的身经百战的将士。他正是十七年前被赶出新郑的子突。子突在郑国的老百姓心中素有威望,人们自发走上街头,夹道欢迎这位王者归来的

  • 《蜀汉中兴英雄传》第5回:逼天子曹操篡汉室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蜀汉中兴英雄传第六回,刘备传曹操篡位,三国第几回讲到曹操与马超交兵

    刘协大惊,沉默无言,觑百官唏嘘曰:“高祖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入关约法,平秦灭楚,百战得天下,历代相承四百年,朕虽不才,并无过恶,安忍将祖宗大业,等闲轻弃,汝等百官从公计议。”王朗厉声曰:“自古至今,兴废盛衰,必然之理,岂有不亡之国,不败之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刘协大哭,自入后殿。百官回报曹操,曹

  • 吴国被灭,居然有孔子在背后推波助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勾践灭了吴国后怎么了,吴国内乱的原因,越国灭了吴国后怎样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是说西楚霸王项羽灭秦兵,下联是说越王勾践灭吴国。我们先姑且不谈上联项羽的事,单是说说下联越王勾践灭吴国。之前我也讲了勾践灭吴,但是我唯独没有讲孔子在这里起到了一点点的作用。为什么说吴国被灭,孔子却有责任

  • 项羽渡过乌江,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如果项羽过了乌江会怎样,项羽和乌江的历史故事,项羽不渡乌江的真实原因

    不论是‬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还是‬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亦‬或是‬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无一不在辩论项羽渡过乌江能不能东山再起。那么,项羽如果渡过乌江,重返江东,能否卷土重来呢?

  • 民间故事 秦国扫六国,最大功臣非武将白起王翦,实为一个小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国第一名将是白起还是王翦,白起和王翦谁更胜一筹,战国四大名将王翦

    翻看“战国七雄”的史料,秦国统一天下时与其他六国的激烈战斗似乎历历在目。尤其是秦国的两位著名将领王翦和白起,他们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不过,也有人说,秦国灭六国的时候,最伟大的英雄是王翦和白起。这其实是个大错误。 历史上的王王翦和白起,他们都是秦国的名将,同时,他们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var1

  • 三国周仓曾把司马懿忽悠瘸了,把司马懿气得心态爆炸?谈周仓趣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陈寿所写的史书《三国志》中,没有出现过“周仓”这个名字,周仓既无个人专门的传记,也没有与他人凑在一起的合传。但是,在《三国志》中,提到过这样一件事——刘备取得益州后,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耍赖,表示等自己得了凉州后再还给荆州,孙权大怒,于是孙刘双方进行斗争。鲁肃与关羽进行谈判,便有了“单刀会”。

  • 纸上谈兵的赵括只会逞口舌之利?长平大战中赵国有无取胜的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公元前262年,秦国完成了对战略要地——韩国上党郡的彻底包围,上党郡的官兵民众不愿降秦,提议将十七座城池全部献给赵国,企图援引赵国的力量抗衡秦国。赵国也明白这是个烫手山芋,但经过激烈的争论后,还是决定接收上党。秦国大怒,派大将王龁领兵攻打上党,赵国则针锋相对的派出军中支柱、久已成名的廉颇

  • 我乃燕人张翼德,我乃常山赵子龙,为何关羽自报家门时只有2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对这两句话不算陌生,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这种带着地名和表字的报家门方式比比皆是,还有西凉锦马超、零陵上将邢道荣等等。说出吾名,吓汝一跳被称为三国义绝的关羽,在三国历史中也称得上是一代名将,可他在自报家门时却从不提及自己的家乡,反而仅有两个字“关某或是小将”,这是什么原因呢?年少

  • 商鞅被车裂的深层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商鞅车裂图片,车裂商鞅嬴驷后悔吗,商鞅先死还是直接车裂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商鞅,在秦国辅佐秦孝公推行变法近20年,功勋卓著,秦国也日渐强大。但在秦孝公病逝、其子秦惠文王继位后,商鞅却被定为谋反罪,受以车裂之刑,令人扼腕叹息![var1]网图侵删大部分人认为商鞅被杀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商鞅功高震主,其在秦国的名望和地位达到了与国君并列的程度,让新上任的

  • 为何西汉清廉而东汉腐败?它们本就是一脉相承,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东汉从哪一年开始腐败,汉朝为啥分西汉和东汉,东汉后期腐败的主要原因

    引言:虽然我们一直说汉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但实际上汉朝也是有过分裂的。王莽新政,将汉朝分为了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这两个时期从血脉关系上来说属于一脉相承,并且在众多政治经济制度上也有着奠定基础和传承发展的关系。所以总的来说,西汉和东汉使用的其实是一套统一的政治体制。但是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却呈现出了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