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庚午日,吴、楚两军对阵于柏举,吴军夫概率其部先击楚军子常部,子常部兵卒溃逃,楚军乱,吴军大举进攻,大败楚军;楚将子常逃到郑国,史皇战死。 吴军追击楚军至清发,阖闾又大败楚军,此即清发之战。吴军穷追不舍,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率北面方城来的援军阻击吴军,楚军又大败,沈尹戌遍体鳞伤,自知将死,又耻为俘虏,自杀身亡。 吴军五战五胜,直奔楚国王都郢都。
[var1]
历史总是变幻莫测的,在吴国攻占楚国王都后,并没有乘胜追击。相反,吴王阖闾甚至放弃了追杀楚国残部的行动。由于这个决定的失败,导致楚国终于发起了反攻,收复了失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吴王阖闾放弃了毁灭楚国的想法呢?
其实,吴王阖闾放弃灭楚国的原因有四:一是吴王认为认楚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楚国又历来被认为是蛮夷之地,其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与吴国相提并论。攻克楚国王都后,吴王很快发现了楚国的财富。吴王认为,吴国人口少,兵力小,综合国力无法与楚国相比,与其等楚国军民反击,不如主动撤离军队,以防楚国战果被毁。
[var1]
二是秦军的参与,楚国王都被攻破后,楚昭王逃亡,派申包胥前往秦国请求救兵,申包胥在秦国哭了几天几夜,终于求救了。后来,秦军出兵扰乱了吴国的军事行动。吴国拿下楚国王都后,并没有乘胜追击残兵败将,相反,吴王阖闾还有拥护楚人为傀儡的想法。就在这时,楚国的申包胥请来了秦军。秦军的介入使吴国处于了军事劣势。秦楚联手时,吴国根本不是对手。于是吴国撤军,楚国复辟。
三是吴国后院着火,吴王阖闾忙得顾不上楚国的战事。那时吴国内部出现了反对的势力。又因秦楚联军的反攻,吴将夫概不敌大败,夫概回国途中又怕吴王阖闾找他麻烦,率军回到吴国,说服吴国国内的反对势力,拥护他为吴王。后院起火,吴王阖闾不能容忍反叛,于是平息国内之乱,吴王阖闾不得不召回攻楚的精锐。随着吴国精锐一一离开,楚国收复失地,吴国因此错失灭楚良机。
[var1]
除了夫概造反,吴国背后的越国也蓄势待发。越国天生就是吴国的敌人,也是楚国的盟友。笠泽之战后,越军主动进攻吴国。后院起火,吴王阖闾只好回国攻打越国。
第四个原因就是吴军在楚国犯了严重的人道主义错误。在攻破楚国王都后,吴国开始大肆劫掠。这种土匪行径最终引发了楚人的不满。楚人为发泄心中的仇恨,于是,在楚昭王的怂恿下,楚军发起了全面反攻。面对楚国的疯狂攻势,吴国的军队根本抵挡不住,由于吴国精锐已派往国内,所以吴军在楚国也被全线击溃,很快,楚国将失地尽数收回。
[var1]
吴楚争霸拉开了春秋末诸侯之战的序幕,虽然吴国在这场斗争中攻破了楚国的王都,但并没有彻底灭亡楚国。由于吴王决策失误,再加上吴楚客观条件的限制,吴军最终大败。吴楚争霸后,春秋的基本格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楚国长期处于萧条状态,吴国也逐渐经历了与越国的战争最后导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