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法家思想论说(下)

战国法家思想论说(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343 更新时间:2024/2/8 4:14:39

针对当时一些学者批判法家暴虐不仁的指责,韩非解释说:“愚人不知,顾以为暴,愚者固欲治而恶其所以治,皆恶危而喜其所以危者。何以知之?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在法家看来,轻赏重罚或轻罪重罚,是为了社会安定,以刑去刑。商鞅指出:“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细过不失,则国治。”韩非的说法,更具有辩证性:“所谓重刑者,奸之所利者细,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民不以小利加大罪,故奸必止者也。所谓轻刑者,奸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奸不止也。”法家认为只有严格执法,才能实现社会公正,长治久安。商鞅提出壹刑的原则:“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var1]

在秦国变法期间,商鞅针对太子犯法,提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坚持要法办太子。但在具体的处惩上,却做了妥协。“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从这则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商鞅提出:“不宥过,不赦刑”和“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等严格、公正执法的主张。但法治的推行,需要君主的权威做后盾。表面上为法治,实质上是人治。对于这一点,法家是清楚的。这也就是法家提倡君主独揽大权的原因。即商鞅所言:“权制独断于君则成”。韩非亦云:“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法家将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君主的身上。从人之常情趋利避害的角度,否定了儒家的“修身治国”论。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君主大臣、还是庶民百姓,没有一个不是自私自利,为个人打算的。因此韩非认为:“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惩罚可以治国也。”他举例说,儒家关于忠孝的提倡是自相矛盾的,在现实中往往忠孝难两全。如果儿子举报偷窃的父亲,则是“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或者当兵的儿子为了给父亲养老而临阵脱逃,则是“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在韩非的执法思想中,亦有对商鞅“壹刑”的继承。“法不阿贵,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而要贯彻实行,只能依靠君主集权。因为在他看来,君臣之间利益不一致,彼此之间没有信任和忠诚可言。“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是以国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故主失势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剖符。此人臣之所以谲主便私也。”所以,韩非的术论,皆为君主防范与操纵臣下的权术。“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他认为圣人之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具体而言,包括刑名参同、赏罚得当、潜御众民、驭制群臣等。刑名参同即“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察端而观失,有过者罪,有能者得,故愚者不任事。”赏罚得当即:“是故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潜御众民即:“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凡上之患,必同其端;信而勿同,万民一从。”驭制群臣即:“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二者诚信,下乃贡情。”

[var1]

韩非认为明于治术:“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在他的心中,理想的君主能够公正施法:“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因此:“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对于治术,韩非总结为七条:“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其权谋的意味,一览便知。韩非对于慎到、商鞅、申不害的势、法、术思想,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术法并用,法势相济,融为一体。同时,对于先秦时代道家老子之道,儒家荀子之性,墨家墨子之同,皆有所吸收借鉴。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法家理论。

6

韩非处于战国末期的乱世,个人在朝堂的勾心斗角中沉浮,于尔虞我诈的君臣关系中,深谙权谋的阴狠、人心的险恶。对于商鞅和旬卿的情欲人性论、功利人生观笃信不疑,继承发展了以鼓励耕战、刑奸赏功为主旨的法家思想。希望通过独揽大权的君主,公正无私地以法治国。试图采取轻赏重罚等手段来杜绝奸恶,达到以刑去刑、化民为善的目的。战国末期大一统的趋势逐渐明朗,韩非作为法术之士,希望自己的理论能够为雄才大略的君主所用。《史记》载曰:“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韩非得不到重用,在他自己看来,是当涂之臣的阻碍压制。“其当涂之臣势擅事以环其私,左右近习朋党比周以制疏远,则法术之士奚时得进用,人主奚时得论裁?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既然参政之路不通,就只有明哲保身,退而著书立说。

[var1]

秦王嬴政读到韩非所著《孤愤》、《五蠹》,仿佛觅得知音,“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集法、术、势于一体的法家思想,的确为君主专制、大权独揽;富国强兵、一统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秦王嬴政为见韩非而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但是善于著述,口才不佳的韩非,并未因此受到秦王的重用,“然韩知说之难,《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如果其确为自杀,一定是出于绝望。对于法家前辈吴起、商鞅的下场,韩非最清楚不过。在《和氏》一文中,他写道:“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毕竟吴起、商鞅两位法家前辈,也曾为楚悼王秦孝公所用,做过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韩非却遭诬下狱,百口莫辩。对此,他或许早有预见。“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在韩非的治术之中,虽有权谋,可他自己身为法术之士,却有孤勇者执着的一面。这是他与同学李斯最大的不同。

在韩非与堂谿公的对话中,后者举吴起、商鞅的先例,劝他“窃为先生无取焉”。韩非回答说:“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而不见民萌之资夫科身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向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韩非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主义者。他的学说被嬴政、李斯所用,秦国统一天下后,法家思想成为帝国官方的治国理念,而大一统的帝国二世而亡,又让后人将之归罪于法家的严刑重罚、刻薄寡恩。因而韩非在后世的评价中,也就毁多誉少。作为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韩非之死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在阳儒阴法的君主专制时代里,其影响难以估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楚汉之争,两军大战于汉中,刘邦为何能在汉中之战中一举击败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灭秦后的项羽集团,拥兵四十万,雄踞天下,号令诸侯,而刘邦集团拥兵千万,却在被封汉王之后,兵力削减至十万。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刘邦集团通过由劣变优,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弱胜强,消灭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在楚汉之争中,汉中之战尤为著名,刘邦在关中为何能一举打败项羽?一、刘邦活用汉中之地,项羽定都失败。时人先

  • 不打淝水之战,苻坚能带领前秦和北魏一样结束十六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394年,前秦最后的皇帝、苻坚族孙苻登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刻。在与后秦姚苌、姚兴父子两代枭雄的艰苦缠斗中,这位前秦氐族最后的捍卫者终于支撑不住,在与姚兴的山南之战中兵败被杀,而这,也正式宣告十六国最强大的前秦帝国的覆灭。[var1]前秦淝水之战后迅速陷入四分五裂,并最终被后秦、后燕等政权取

  • 张飞到底有多细心 他做的这两件事 诸葛孔明都不一定有他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张飞一共娶几个老婆,张飞图片,诸葛亮赵云张飞

    什么,张飞也是这样的武将?大家对此肯定是持有怀疑态度的,毕竟张飞给我们的印象是五大三粗、脸色黝黑、神情吓人、性情刚毅之类的人,实际上这都是我们都张飞的误解。张飞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一生多次带兵出击,在那个通讯方式效率不高的时代,在外领兵时常需要面对紧急情况,这都需要自我的决断。何以证明张飞心思缜

  • 楚国都城被攻陷,吴国为何不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楚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十一月庚午日,吴、楚两军对阵于柏举,吴军夫概率其部先击楚军子常部,子常部兵卒溃逃,楚军乱,吴军大举进攻,大败楚军;楚将子常逃到郑国,史皇战死。 吴军追击楚军至清发,阖闾又大败楚军,此即清发之战。吴军穷追不舍,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率北面方城来的援军阻击吴军,楚军又大败,沈尹戌遍体鳞伤,自知将死,又耻为俘虏

  • 十六国时期的低配刘备和简装徐庶,演绎了一场动人的君臣别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庶离开刘备其实是看透刘备了,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徐庶火烧新野

    (南凉王朝)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一带有一个割据政权,名字叫做南凉。南凉的都城,是在乐都。时过境迁,我们已经不能知道乐都的具体位置,我们只能大概知道,乐都是在今天的青海省境内。南凉虽小,但极盛时也有据有甘肃西部和宁夏的一部分,在西北,那也是有着一席之地的。南凉的开国皇帝,叫做秃发乌孤,是个地地道道的鲜

  • 秦始皇追求一生的长生不老药,其实是一种水果,相信你也吃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为了长生,广招术士,目的就是为了研制出仙丹,所以在当时,很多人都想着如何才能做一名术士,其中有一位叫作徐福的人,他认为这是一次好机会,于是就大胆的求见秦始皇,并且表示自己知道在海外仙岛上,有仙药的存在。秦始皇听完徐福的介绍后,心中认为很有道理,因为古时候人认为,神仙确实住在海外仙山之上,于是就

  • 龙飞说白话《资治通鉴》之四十九荆轲刺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王赢政大喜,穿上君臣朝会时的礼服,召集百官安排九宾大礼迎见荆轲。[var1]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给秦王,图卷全部展开,匕首出现,荆轲乘势抓住秦王袍袖,举匕首刺向秦王的胸膛。但是未等荆轲近身,秦王蠃政已惊恐地一跃而起,挣断袍袖。轲随即追逐秦王而绕柱奔跑。事发仓猝,群臣惊呆,顿时常态。秦法规定

  • 三国大结局,历史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最后大结局,三国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三国灭亡顺序一览表

    而曹魏方面人口却达到了1200万左右,可以说人口力量差距相当悬殊。这也正是曹操赤壁战败后能够很快重新组建起一支强大军队的缘由。反之如果刘备和孙权战败,那可能就是灭顶之灾。第二点就是在经济上的差距,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曹操坐拥北方,经济最发达,而蜀国的很多地方还未开发,一片荒凉,是三国中最落后的,东吴雄据

  • 山东为什么叫“鲁”而不叫“齐”?难道是历史上齐国比鲁国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山东为什么叫鲁不叫齐,齐国有多强大,济南属于齐国还是鲁国

    其中,位于胶东半岛的齐国和鲁国曾经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国土又相互衔接,作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两位邻居,在那时候的纷争局面之下,也不免发生各种矛盾。[var1]我们在这先简到介绍一下齐国的历史,齐国可以追溯到当初周王武伐纣,分封诸侯。而齐国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周朝丞相,姜太公的封地。然而那个时候

  • 可与白起匹敌的名将所向无敌,攻灭六国的王翦遇他就当缩头乌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另一方面是因为赵国名将迭出,先是老将廉颇守住了基本盘,稳定了局势,后是李牧力挽狂澜,在战国后期非常罕见的,两次在野战中正面击败了入侵的秦军,保住了赵国的疆土。李牧是赵国人,据说与秦、赵两国王族同宗,都姓赢,属于嬴姓的一个分支:李氏。李牧在两次大胜秦军之后,获得了与战神白起同样的封号“武安君”,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