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一向疑心重,司马懿手握大权,为何曹操一直没有动他?

曹操一向疑心重,司马懿手握大权,为何曹操一直没有动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140 更新时间:2024/2/8 4:11:31

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尽管曹操是此时的实际掌权者,但他始终并没有逾越自己的本分,直至去世也没有取代汉献帝,名义上始终是汉朝的臣子。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曹丕并没有按捺自己的野心,直接废汉称帝,并追尊曹操为魏武帝。之后又经过曹睿、曹芳两代君主,曹魏的气数日渐微弱,司马家族趁势崛起。公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称晋武帝。

司马家族势力的壮大,完全得益于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司马懿。司马懿辅佐曹家四代君王,追随曹操13年之久。对司马懿其人,曹操是非常了解的。加之曹操本就是疑心深重的人,为什么他没有早早看出司马懿的狼子野心,及时将司马家篡位的可能扼杀在摇篮之中呢?

其实司马家的篡位,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司马家的后人踩在司马懿的肩膀上,才出现了谋反之心和谋反成功的可能。至于司马懿的不臣之心是从何开始的,谁也说不清楚。

两次征召,成为曹操相府幕僚

司马懿出身世家,其父司马防官至京兆尹、骑都尉。司马懿还有七个兄弟,由于八个人都才华横溢,当时人称司马八达。司马懿在兄弟之中显得格外出挑,他性情谦卑、不露锋芒,遇事喜欢三思而后行,少年时期就颇有沉稳之风。

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曹操退居北方,开始养精蓄锐。此时他非常渴求有识之士,在听说司马懿的才能后,便征召他为自己效力。年轻的司马懿守着身为汉臣的风骨,不愿意站队曹操,就装病请辞。可曹操哪里肯罢休,又进行了第二次征召。这次征召,半是邀请半是威胁。无奈之下,司马懿只好答应。

在进入曹操幕府后,司马懿的职位是文学侍从,他的直接上司是曹丕。他在曹操面前,唯一一次亮眼的表现,就是当东吴派人献上关羽人头的时候,说出了“这是祸水转移”的话。这和曹操内心深处的想法不谋而合。但除此之外,司马懿在曹操面前的存在感实在是不算高,根本没有进入曹操的“谋士团”之列。

这个时期,司马懿参与的主要政治事件,是曹丕与曹植的争斗。曹操偏爱曹植,不喜曹丕。在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上,有着堪称天壤之别的差异。仿佛在曹操心中,曹植做什么都是对的,曹丕做什么都是错的。之后还是在司马懿的策划帮助下,曹丕才频繁精准打击到曹植集团,逐步提升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地位。

等到杨修一死,曹植失去继位可能,曹丕才算是站稳了脚跟。陪伴在曹丕身边的司马懿,当然也成为了曹丕集团的核心人物。直到这个时候,曹操才开始注意到这个被自己一手提拔到相府的年轻人。此时的曹操已经上了年纪,疑心病更重了。他不由得琢磨起来,这个司马懿,靠得住吗?

巧妙应对,躲过曹操多次试探

前期的司马懿虽然淡泊名利不愿出仕,但在不得不入仕之后,他也很懂得变通,深深知晓生存之道。他对待曹操曹丕父子可谓恭顺至极,诺诺微微、战战兢兢的样子,看起来毫无威胁。

但尽管如此,曹操还是觉得他心思深沉,难以揣测。据说司马懿还有“鹰顾狼视”之相,这种面相绝不是忠贞之士该有的,这更加深了曹操对他的猜忌。暮年时期的曹操曾多次试探司马懿,好在司马懿都安稳应对过去了。

有一次曹操找来司马懿,告诉他自己做了个奇怪的梦。曹操说:“孤梦见三匹马都在一个槽里吃草,这‘三马同槽’是何意呀?”司马懿一听这话,当即吓出了一身汗。他有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加上他可不就是“三马”吗?曹操这话的意思,是说他们司马家有篡位谋权的可能。

司马懿伏在地上回答:“臣以为是这‘三马同槽’,指的是马超、马腾马岱,大王必须迅速除之。”曹操听闻哈哈大笑,对司马懿机智有趣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也就是说,曹操不是没有怀疑过司马懿,只是在怀疑之后放过了他。或者曹操认为,尽管司马懿心眼多,但曹丕完全可以控制住他,他成不了什么大气候。

不过曹操在临终之时,还是告诫曹丕小心司马懿。他对曹丕说了这样的话:“司马懿,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曹操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了,他至死不信任司马懿,但是他的儿子曹丕需要司马懿。他希望接下来的局面是,司马懿的命运牢牢掌握在曹丕手中,在可用和不可用,可杀和不可杀之间。

辅佐曹魏几代君主,极度隐忍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丕同样有严重的疑心病,他记着父亲曹操的话,注意提防司马懿。但司马懿到底是陪着他从微时走过来的,他还是重用了司马懿,给其抚军大将军、给事中等官职。这个阶段的司马懿同样也兢兢业业,尽心竭力地辅佐曹丕,不敢有丝毫懈怠。

然而曹丕不是个长寿之人,他在称帝仅七年之后就因病去世,年仅40岁。他将皇位传给唯一的儿子曹睿,命司马懿、曹真、陈群等人辅佐曹睿。由此可以看出,曹丕在临终之时对司马懿的态度已经变得比较信任,不然的话也不会将他放在托孤大臣这样重要的位置。

曹睿和曹丕曹操相比,性格上显得更为“腹黑”。不过客观来说,曹睿虽阴郁暴戾,但并不懒于政事,是个颇有作为的君主。不同于曹丕对司马懿的深情厚谊,曹睿对司马懿没有什么真情实感,唯有“为我所用”四个字。他比他的祖辈父辈更了解司马懿,也更善用于利用和控制司马懿。

他命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用来牵制吴蜀的力量。司马懿根本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有的只是对人心的洞察、对局势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积累经验历练自己,终于成长为可以制约诸葛亮的关键性因素。诸葛亮多次北上征伐,司马懿都采用了拖延不战的方针,直至将诸葛亮拖死。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司马懿功劳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曹睿对他的疑心和提防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于司马懿在和诸葛亮对垒西城时,穷途末路的诸葛亮使出“空城计”,司马懿选择轻轻放过。未必是司马懿真的没有识破“空城计”的真相,而是他想到了“狡兔死走狗烹”这层意思,不敢杀诸葛亮。

曹睿在位时期,司马懿将“隐忍”二字发挥到了极致。面对曹睿的为难和打压,司马懿以退为进、只求活命。如果曹睿在位的时间足够久,恐怕就不会出现之后的司马家篡位的情况了。可惜的是,曹睿比曹丕还要短命,36岁就撒手人寰了。他在临终之时将小皇帝曹芳托付给两位大臣:曹爽和司马懿。

生与死的较量,司马炎篡位称帝

身为托孤大臣之一的曹爽,不仅是曹氏宗亲,还大权在握。他极度挤压司马懿的生存空间,准备彻底消灭掉司马家的势力。在曹爽的操控下,司马懿被任命为太傅,失去军权。此时的司马懿知道,如果自己再不做出任何挣扎,唯有一死。

于是司马懿又使出了年轻时就用过的招数:装病。招不在旧,管用就行。他这一装病,就是整整三年的时间。期间曹爽派出无数的探子前去查看,司马懿到底是真病还是装病。探子们反馈的消息是一致的:司马懿确实卧病在床,不见起色。

要知道当时司马懿已经七十多岁了,这在那个时期绝对算是高龄,有个三灾六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曹爽放下心来,认为司马懿马上就要归天,自己也没必要大动干戈对付他了。可他没想到的是,此时的司马懿正在偷偷培养“死士”,发动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这场大事,史称“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后,曹爽势力被一网打尽,司马家权势熏天。司马懿去世后,司马昭成为曹魏的实际操控者。再之后司马炎废黜曹芳,自己称帝。至此,司马家终于取而代之,占据曹魏江山,建立新政权。

总结:

由此可见司马家篡位,并不是司马懿一己之力推动的。他在活着的时候,未必心存篡权的心思。据说他看出了自己两个儿子的野心,在临终之时还告诫两个儿子不要谋反。这都可以说明,司马懿虽然被迫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但没有想过让自己的子孙当皇帝。

曹操没有及时杀掉司马懿,也是因为理由不够充分。就算曹操再怎么目光长远,恐怕也无法预测自己的身后事。尽管他不信任司马懿,也不可能想到在他去世四十多年以后,司马家的人会谋反篡位。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又岂是他一个人可以预测和阻止的呢?

更多文章

  • 战国法家思想论说(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针对当时一些学者批判法家暴虐不仁的指责,韩非解释说:“愚人不知,顾以为暴,愚者固欲治而恶其所以治,皆恶危而喜其所以危者。何以知之?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在法家看来,轻赏重罚或轻罪重罚,是为了社会安定,

  • 楚汉之争,两军大战于汉中,刘邦为何能在汉中之战中一举击败项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灭秦后的项羽集团,拥兵四十万,雄踞天下,号令诸侯,而刘邦集团拥兵千万,却在被封汉王之后,兵力削减至十万。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刘邦集团通过由劣变优,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弱胜强,消灭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在楚汉之争中,汉中之战尤为著名,刘邦在关中为何能一举打败项羽?一、刘邦活用汉中之地,项羽定都失败。时人先

  • 不打淝水之战,苻坚能带领前秦和北魏一样结束十六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394年,前秦最后的皇帝、苻坚族孙苻登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刻。在与后秦姚苌、姚兴父子两代枭雄的艰苦缠斗中,这位前秦氐族最后的捍卫者终于支撑不住,在与姚兴的山南之战中兵败被杀,而这,也正式宣告十六国最强大的前秦帝国的覆灭。[var1]前秦淝水之战后迅速陷入四分五裂,并最终被后秦、后燕等政权取

  • 张飞到底有多细心 他做的这两件事 诸葛孔明都不一定有他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张飞一共娶几个老婆,张飞图片,诸葛亮赵云张飞

    什么,张飞也是这样的武将?大家对此肯定是持有怀疑态度的,毕竟张飞给我们的印象是五大三粗、脸色黝黑、神情吓人、性情刚毅之类的人,实际上这都是我们都张飞的误解。张飞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一生多次带兵出击,在那个通讯方式效率不高的时代,在外领兵时常需要面对紧急情况,这都需要自我的决断。何以证明张飞心思缜

  • 楚国都城被攻陷,吴国为何不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楚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十一月庚午日,吴、楚两军对阵于柏举,吴军夫概率其部先击楚军子常部,子常部兵卒溃逃,楚军乱,吴军大举进攻,大败楚军;楚将子常逃到郑国,史皇战死。 吴军追击楚军至清发,阖闾又大败楚军,此即清发之战。吴军穷追不舍,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率北面方城来的援军阻击吴军,楚军又大败,沈尹戌遍体鳞伤,自知将死,又耻为俘虏

  • 十六国时期的低配刘备和简装徐庶,演绎了一场动人的君臣别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徐庶离开刘备其实是看透刘备了,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徐庶火烧新野

    (南凉王朝)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一带有一个割据政权,名字叫做南凉。南凉的都城,是在乐都。时过境迁,我们已经不能知道乐都的具体位置,我们只能大概知道,乐都是在今天的青海省境内。南凉虽小,但极盛时也有据有甘肃西部和宁夏的一部分,在西北,那也是有着一席之地的。南凉的开国皇帝,叫做秃发乌孤,是个地地道道的鲜

  • 秦始皇追求一生的长生不老药,其实是一种水果,相信你也吃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为了长生,广招术士,目的就是为了研制出仙丹,所以在当时,很多人都想着如何才能做一名术士,其中有一位叫作徐福的人,他认为这是一次好机会,于是就大胆的求见秦始皇,并且表示自己知道在海外仙岛上,有仙药的存在。秦始皇听完徐福的介绍后,心中认为很有道理,因为古时候人认为,神仙确实住在海外仙山之上,于是就

  • 龙飞说白话《资治通鉴》之四十九荆轲刺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王赢政大喜,穿上君臣朝会时的礼服,召集百官安排九宾大礼迎见荆轲。[var1]荆轲手捧地图进献给秦王,图卷全部展开,匕首出现,荆轲乘势抓住秦王袍袖,举匕首刺向秦王的胸膛。但是未等荆轲近身,秦王蠃政已惊恐地一跃而起,挣断袍袖。轲随即追逐秦王而绕柱奔跑。事发仓猝,群臣惊呆,顿时常态。秦法规定

  • 三国大结局,历史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最后大结局,三国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三国灭亡顺序一览表

    而曹魏方面人口却达到了1200万左右,可以说人口力量差距相当悬殊。这也正是曹操赤壁战败后能够很快重新组建起一支强大军队的缘由。反之如果刘备和孙权战败,那可能就是灭顶之灾。第二点就是在经济上的差距,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曹操坐拥北方,经济最发达,而蜀国的很多地方还未开发,一片荒凉,是三国中最落后的,东吴雄据

  • 山东为什么叫“鲁”而不叫“齐”?难道是历史上齐国比鲁国强?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山东为什么叫鲁不叫齐,齐国有多强大,济南属于齐国还是鲁国

    其中,位于胶东半岛的齐国和鲁国曾经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国土又相互衔接,作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两位邻居,在那时候的纷争局面之下,也不免发生各种矛盾。[var1]我们在这先简到介绍一下齐国的历史,齐国可以追溯到当初周王武伐纣,分封诸侯。而齐国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周朝丞相,姜太公的封地。然而那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