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新论:匈奴、蒙古、女真、汉人、藏人都是华夏后裔

历史新论:匈奴、蒙古、女真、汉人、藏人都是华夏后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972 更新时间:2024/1/19 1:21:37

第一点,根据人种迁移规律。汉族形成于汉朝,而在汉朝之前有华夷之分,华夷之分其实是两个集团的划分,游牧集团和农耕集团。农耕集团居住稳定各诸侯国都受到中原朝的节制管辖,而当时的游牧集团则更加分散、分化以大大小小的无数部落形式存在,逐水草而居。——但有一个特点很明显,占据中原一代农耕集团居住的地方气候更加适宜生存,四季分明雨水较为丰沛。而游牧集团则居住在北方的苦寒之地,风沙、寒冷相对而言更加不适合生存,这样的地方难道能诞生出人种?根据考古学家的成果这一地区没有猿人生活,可见这些人是从别的地方迁移过来的。那么他们不可能是从更寒冷的西伯利亚过来的那地方也不产人,不可能是西方迁移过来的因为中亚以及再西的地方人种是白种人,那么只有一个可能这些黄皮肤的游牧民族是中原迁徙到更北的地方生活的。

第二点,华夏先民具有足够的动机迁移到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乃至青藏高原。上中已经论述了匈奴、蒙古、汉人、藏人、女真这些人虽然发展出迥异的文化,但却都是黄种人相貌几无区别,要进化出这种黄皮肤的人种特征只有东亚中原一代具有这样的地理条件和经纬度正好适合,这些民族相貌如此一致只能说明他们属于同一群体在同一地域共同生存了较长时间,那么这个地方毋庸置疑只能是中原。这些人为什么要脱离中原农耕集团更北、更西的地方迁移呢?这其实很好理解,人口的繁衍需要更多土地,战争以及不愿承受中原王朝统治者的苛税奴役,叛逃的奴隶,流亡的犯人等等。

第三点,从历史记载来看。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而先秦时代的鬼方,狄,戎,混夷这些称呼其实都是指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一群人。而对于鲜卑的记载就更明确,中原王朝流放的犯人形成的游牧部落。中国北方形成“匈奴”这一较大的游牧集团是在秦汉时期,在此之前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农耕集团战乱不休持续了七八百年,在这样的战乱中会不会有奴隶逃亡,有战败的贵族,不堪战乱的流民向更偏远的地区迁移呢?这是毫无疑问的,箕子朝鲜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认为从夏朝至秦朝的两千年里陆陆续续迁移到北方草原以及青藏高原的黄种人不计其数,并且由于长期的分化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也有很多中原王朝的失意分子流散到北方但文化已经形成因此能够被直接区分。

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匈奴以及匈奴的后裔蒙古人,女真以及女真的后裔满人,青藏高原的藏人以及汉人其实都是华夏后裔在四千多年前拥有同一祖先。只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分化了,但最终融合成中华民族也是大势所趋。农耕集团和游牧集团在古代发生战争是生产材料的不同决定的,只有整合在一起进行贸易交换才能实现和平。清朝已经出现了这种融合的趋势,在今天各民族的特征逐步弱化共同特征逐步增加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其实是历史必然规律,只是今天的民族识别阻碍了这一自然进化。假如建国后没有民族识别,比如满人苗人等等绝大多数民族都只说着汉语用着汉字谁能区分谁是什么族?这样不是很好吗,大家都说同样的语言用同样的文字内部没有民族的偏见这样的国家才是最具有凝聚力最强大的。不知诸位以为如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嫉贤妒能是毒药,魏国为啥就留不住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国家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战国时代的魏国,丢掉过一大批优秀人才,吴起、商鞅、孙膑、范雎……战国早期,魏国是当仁不让的强国,吊打周边国家不在话下,灭中山、破强秦、占河西、强迫周天子分封三晋为诸侯、送立秦献公、帮助田氏代齐……远超春秋五霸。魏国之所以如此雄霸,关键在于魏国拥有一流的人才。

  • 曹操欲刺杀一人,曹丕劝阻,曹操:此人太聪明,你根本玩不转!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既然曹操如此狠毒,世上还有需要打暗杀的人?还真的有,而且就在曹操的地盘上。其实纵观曹操为人,不难发现,需要他暗杀的人,要么就是有恩与自己,但又没有污点的下属,要么就是敌方豪杰。今天咱们说的这个就是下属,而且还是个孩子。事情要从曹冲说起。曹冲是曹操最喜爱的儿子,其聪明程度令人发指,在中西方隔绝的180

  • 蔺相如为啥要完璧归赵?既然秦国那么强大,送给他不就完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时间,赵国陷入了两难困境!有人说,既然秦国那么强大,赵国还不如干脆把和氏璧送给秦国算了!也许秦国得到了和氏璧之后就会心满意足了,对赵国的态度就会好起来!赵国以区区一块玉璧的代价就换来了国家的安定,这是多么划算的事儿啊?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众所周知,秦国是个欲望无穷的国家,非吞尽六国不足

  • 神人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计是什么?为什么让自己万劫不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诸葛亮为何临死还要设计杀掉魏延,诸葛亮临死视频

    神人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计是什么?‘‘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计,为什么让自己万劫不复?为何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不超生?究竟是怎么回事?‘‘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临终一计 诸葛亮号称‘‘卧龙’’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公元181年,

  • 《资治通鉴》-商鞅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资治通鉴商鞅之死,资治通鉴评价商鞅变法,历史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1-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2- 凌轹公族,残伤百姓。3- 刑,黥了太子的师傅。4- 宠秦国之政。最后总结“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我觉得他说的这都不是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活着的价值已经不如他死去的价值大了。秦惠文王,杀其人却未废其法。这说明什么?说明他认为商鞅的做法是对的。之所以杀他

  • 此人害死了曹操的长子,东汉因他大乱,却能在曹操手下安度晚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因他大乱,害死曹操儿子却依然被曹操重用,他为何被称毒士?他被后人称为东汉末年最毒谋士,一句话让东汉彻底天下大乱,一生效力过五位主公,曾先助张绣攻败曹操,在助曹操瓦解韩遂马超。最后他依然能在三国乱世中得以善终,他就是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贾诩! 结尾 公元211年,马超和韩遂率领10万兵马与潼关抗曹,另

  • 图说春秋时期晋国领土的扩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前627年先轸自杀的箕之战,打的是吕梁山中的狄人。前594年晋景公兴兵伐赤狄潞氏、留吁、铎辰、甲氏(太行山以东邢台附近)等部落,得太行山西侧的长治盆地(上党高地)及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沿岸,与齐国接攘;随后势力拓展至太原盆地。前541年荀吴“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晋国完全控制了太原盆地(公室

  • 《血战疏勒城》观影笔记三:匈奴两万铁骑攻不下小小疏勒城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双方兵力的对比。史书记载,耿恭作为戍己校卫,领兵数百,且退守疏勒城之前,已因支援车师国而损失300人。即便将文献中的“数百”以900人计,耿恭退守疏勒城时领兵也不会超过600人,所以电影中设定守城汉军只有300人。不过,有一条重要的史料,总是被人们或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即匈奴首次进攻疏

  • “以茶代酒”最早始于三国时代,且故事的主人公乃是史学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由于体质等原因,不同人对酒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人千杯不醉,就有人不胜酒力,甚至完全就不会喝酒。在这种情况下,“以茶代酒”便成为了一种既能避免自己饮酒,又不会太驳劝酒者面子的礼节。追溯历史,如今人们常说的“以茶代酒”其实最早始于三国时期,且提出这一说法的乃是东吴的著名史学家韦曜。东汉建安九年

  • 三家分晋是春秋到战国的分水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至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争斗,后来赵把范和中行氏灭掉了,只剩下了韩、赵、魏、智四大赢家。赵氏和智氏军事力量旗鼓相当,针锋相对,韩、魏势力最小,智氏族中的大卿智瑶智勇双全,英俊潇洒,但是这个人很是嚣张跋扈,骄傲自大。他先开始向魏国、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