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少有人知道长平之战后,廉、蔺二人是何下场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少有人知道长平之战后,廉、蔺二人是何下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895 更新时间:2024/1/3 21:56:28

《将相和》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晓,此故事讲述了廉颇“负荆请罪”,是许多小朋友“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蒙故事,流传千年至今依然不朽。

[var1]

可惜的是,世人皆知“负荆请罪”的积极典故,却很少有人关注长平之战后故事主人公廉颇、蔺相如的下场的如何。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西周灭亡、周礼崩溃,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争鸣、人才辈出。春秋时期诸雄纷争,其中以春秋五霸的风头最为鼎盛,晋国便是其中之一。

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也就是在公元前453年时代进入了战国时期,顾名思义这个时期各国混战。

最后以秦国陆续消灭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六国统一中原结束,将相和就是发生在这一背景之下。

[var1]

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军之,优秀能干、勇猛无敌,曾经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夺取了阳晋,而后被封为上卿,其英勇善战的名声传遍了诸侯各国,也就是说廉颇的职位是通过一次次铁与血的战争打下来的。

取晋阳,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则是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的崛起则源于两件事情,亦或者两次大的功劳,一件事情就是完璧归赵,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渑池之会。

众所周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张仪连横等一系列的政策后国力强大,同时他们也善用计谋、不择手段,在列国争斗中有着绝对的优势,甚至有着“虎狼之国”的恶名被诸多国家忌惮。

[var1]

有一次,秦王嬴稷看上了赵国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便派人传话给赵王,想用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十五座城池换一块玉璧很显然划得来。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可是,赵王君臣上下商量之后,认为秦国是虎狼之国、狡诈凶猛,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到时候反悔,城池和玉都失去了,如果不给秦国或许以此为借口攻打过来。

关键时刻,宦官缪贤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他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var1]

秦国朝堂上,秦王拿着宝玉赞叹,还把宝玉传给妃子宫女一起看,却绝口不提交割十五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借口宝玉有瑕疵向秦王要过宝玉,随后立刻跑到柱子前怒斥秦王,说秦王言而无信,如果要强迫自己交玉,自己就把头颅和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当场道歉还让人拿来地图圈地,蔺相如用缓兵之计,借口交接玉需要斋戒沐浴,派人偷偷拿着和氏璧从小路回国,“完璧归赵”后蔺相如在赵国被拜为上大夫。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

[var1]

多年后,秦国与赵国大战斩首上万,秦王约赵王在“渑池”这个地方商谈事情。秦国势大赵王不愿意去,但蔺相如却感觉不能丢了气势,就鼓励赵王说自己会陪着他。

会议上,秦王威胁赵王给自己的击鼓助兴,还让人记下了此事。对于赵国而言这是一种羞辱,蔺相如不惧危机逼迫秦王为赵王击鼓,甚至还拿秦王的命做要挟。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迫于蔺相如的压力,秦王最终不情愿地敲了一下鼓,事后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了此事,两国算是扯平了,蔺相如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继续和秦王周旋。

[var1]

前有完璧归赵一事,后有渑池之会一事,蔺相如都为赵国挣了很多面子,而后被任命做了上卿,综合地位在廉颇之上,此事也引发了一场小危机。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蔺相如靠着自己的智勇双全封侯拜相,然而廉颇不服,他认为自己带兵打仗是靠着功劳提拔上来的,蔺相如只凭借一张嘴吹嘘,凭啥地位比他高。

之后,他便在公开场合扬言,见了蔺相如后一定要把他羞辱一番。没想到,蔺相如听说后主动躲着廉颇,廉颇也因此很得意,认为是蔺相如怕了自己。

[var1]

对于此事,蔺相如手下的人不服,问他为什么怕廉颇?蔺相如的回答也非常的简单且掷地有声: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大致意思就是说不是害怕,我自己连秦国的王都不怕,敢正面维护国家尊严,更不会怕廉颇了。

我这么做主要是为大局考虑,秦国不敢打赵国正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二者联合国家才能强大。

[var1]

如果自己先闹矛盾,不用别人打自己先乱了,这正是秦国想看到的,所以为了家国大义自己才避着廉颇。

不久之后,廉颇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惭愧不已,便脱了衣服背着荆条来找蔺相如请罪,蔺相如也没有责怪廉颇,二人冰释前嫌从此成了至交好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几千年来,《将相和》一直被当作知错就改的典范,有点莽撞但满腔赤诚的将军和老谋深算善于隐忍的文臣,在短短的故事里形象极立体,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栋梁深远的格局。

[var1]

蔺相如悲凉的结局

世人对廉颇和蔺相如的了解多源于上述的故事,可是却很少有人之下他们的结局如何,根据正史的记载,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生晚年没有一个获得善终,蔺相如凄惨廉颇更悲凉。

想要了解事情的原委,还得从当时的大背景说起。

赵国身处中原强敌环伺,秦国强势崛起连年征讨三晋,是赵国在西边的大敌,北方的燕国、南方的楚国和东方的齐国也不是吃素的,都在伺机混战想分一杯羹。

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

[var1]

以上述的齐国为例,他最按捺不住逐步逼近齐赵边界,想一举拿下赵国的城池。廉颇举兵出动,反而将齐国打了个措手不及,对周边其他国家产生了威慑力。

手握廉颇这个骁勇善战的好牌,如果赵王能好好利用、善用计谋,多打几城江山虽然不可能,但是当一个守成之君到也不是一个大的问题。

可惜的是,赵王命令廉颇疯狂向外征战,打完魏国打燕国四处树敌,最重要的是赵王还分不清大势,为了一个小小的上党郡居然和秦国交恶。

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

[var1]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长平之战爆发,秦赵之战先后对峙了三年之久,战况胶灼谁取得胜利谁就能成为战国的主宰。

秦国经过多年积累国力强大,但短时间内还是很难攻下长平关一带,毕竟赵军这边廉颇征战多年,战略计谋都很成熟有一战之力。

这时秦国用了反间计在赵国散布谣言,他们说秦国不害怕廉颇害怕的是赵括。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就接触兵法且有独到见解,甚至于赵奢自己都曾被儿子打服。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var1]

如此一来,粮草不济、急于求成的赵王就把廉颇换下来、用了赵括。没想到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实战起来节节败退,赵国最终惨败几十万士兵纷纷投降,被秦国白起全部坑杀。

消息传回赵国后,本就病重的蔺相如受了刺激后吐血而亡,可以说他是在无尽的忧愁中死去的,毕竟自己忠心了一辈子的国家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廉颇是怎样的结局呢?

长平之战后,廉颇事业受挫,好友离世又伤心不已,不过赵王也在此时醒悟了过来。

[var1]

他重新启用了廉颇,廉颇又得以重新为国征战,燕国与赵国是世仇,趁着之战的危机想要捞一把利,结果却被廉颇击败。

总的来说,在燕赵之战中廉颇总是以少胜多,保护了赵国北方边防的稳定。如果故事到此结束廉颇还能有个好的结局,可惜的是,这才只是廉颇悲剧的开始。

廉颇围燕

廉颇时期赵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直白一点来说,他只有守成之君的能力却总想着到处惹事,结果连累的是整个国家。

[var1]

早期廉颇到处征战,国力被消耗的七七八八,赵国的外交也是一塌糊涂。

自蔺相如死后,没有了得力助手的赵王只能自己想办法周旋外交,结果日夜操劳、积劳成疾,长平之战的失利更是让他损耗更大,一会此战过后便去世了。

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孝成王去世后其子赵悼襄王继位,不久正在作战的廉颇就被新君王解除了军职,将领乐乘取代了他的将军职位。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使乐乘代之

[var1]

从“将相和”的故事来看,廉颇也是一个暴脾气,感觉到自己受到侮辱和排挤而发怒,率领亲信部队攻打乐乘,气虽然出了但他也等于和新赵王反目,无奈之下离开了赵国投奔魏国大梁。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也得到了魏王的收留,不过因为他是赵国人所以不得重用。

没了廉颇的赵国如同待宰的羔羊,与秦国的战争中屡次失利,此时赵王便想要重新启用廉颇,廉颇自己也想要回到母国。

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

[var1]

当时,赵王的确派人前来慰问廉颇,一方面是想要看看他的意思如何,另外一方面就是想要看看廉颇的身体如何,还能不能大兵打仗、战场杀敌。

一个人的出现破坏了这一次“君臣同德”的结局,而这个人就是赵国的“战神”郭开,此人别的本事没有,但若论挑拨离间、蒙蔽上听他可以说是赵国第一人,赵国大将李牧就是他害死的。

郭开与廉颇是仇人关系,后者重新回到赵国显然对前者不利,于是郭开便暗中贿赂了使者,让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以打消赵王启用廉颇的心思。

赵国使者来到魏国后见到廉颇,廉颇刚好正在吃饭,一顿饭居然吃了一斗米和大约十斤肉。

[var1]

事后,他还穿上了铠甲上马给使者表演了一番自己的功夫,大致意思就是体现自己老当益壮,依旧可以可上阵杀敌、为国效力。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奈何,这一个使者早就被郭开买通了,他回来之后对着赵王说:“廉颇虽然饭量还很好,可是一顿饭的功夫就拉了三次屎”,很显然他是在暗示赵王廉颇不行了,就这样赵王打消了启用廉颇的意思。

廉颇在魏国左等右等一直没等来消息,心中也大为失落,就在这个时候楚国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将他带入楚国担任一方大将。

[var1]

相比于尚武之风盛行的赵国,楚国人则更迷恋文艺风,所以士兵的情况与赵军差很多,以至于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还常常暗自唠叨:

“我思用赵人”

意思就是说还是赵国军队用的顺手,可惜的是赵国终究没有重新启用他,人生晚年廉颇始终闷闷不乐,最后在抑郁中死在了楚国的寿春,廉颇死的20年后赵国便被秦国灭亡。

回看蔺相如和廉颇的一生,蔺相如智勇双全、心怀大义,上述每一件事情无不体现着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

[var1]

廉颇骁勇善战乃是一代名将,虽然一时莽撞但也有着赤子之心知错能改,二人是赵国史上灿烂的明珠。

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

可惜在历史的大势下,蔺相如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临死前看着赵国的没落而无能为力。廉颇战功赫赫却在君王换代时被佞臣排挤,最后客死他乡,连回到母国的机会都没有。

可以说,廉颇、蔺相如两人最终的结局都令人唏嘘。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史记》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难评价的一个人,功劳远远超过汉武帝,死后却没有谥号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谥号最不准确的应当是在清朝,比如慈禧太后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意思很明显,慈禧太后是一个恭敬孝顺,并且端庄得体,识大体的女人,至于是否是这样,大家心里都有数。然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位千古一帝,堪称是历史上最难评价的一个人,功劳远远超过汉武帝,死后却没有谥

  • 历史新论:匈奴、蒙古、女真、汉人、藏人都是华夏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点,根据人种迁移规律。汉族形成于汉朝,而在汉朝之前有华夷之分,华夷之分其实是两个集团的划分,游牧集团和农耕集团。农耕集团居住稳定各诸侯国都受到中原王朝的节制管辖,而当时的游牧集团则更加分散、分化以大大小小的无数部落形式存在,逐水草而居。——但有一个特点很明显,占据中原一代农耕集团居住的地方气候更

  • 嫉贤妒能是毒药,魏国为啥就留不住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国家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战国时代的魏国,丢掉过一大批优秀人才,吴起、商鞅、孙膑、范雎……战国早期,魏国是当仁不让的强国,吊打周边国家不在话下,灭中山、破强秦、占河西、强迫周天子分封三晋为诸侯、送立秦献公、帮助田氏代齐……远超春秋五霸。魏国之所以如此雄霸,关键在于魏国拥有一流的人才。

  • 曹操欲刺杀一人,曹丕劝阻,曹操:此人太聪明,你根本玩不转!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既然曹操如此狠毒,世上还有需要打暗杀的人?还真的有,而且就在曹操的地盘上。其实纵观曹操为人,不难发现,需要他暗杀的人,要么就是有恩与自己,但又没有污点的下属,要么就是敌方豪杰。今天咱们说的这个就是下属,而且还是个孩子。事情要从曹冲说起。曹冲是曹操最喜爱的儿子,其聪明程度令人发指,在中西方隔绝的180

  • 蔺相如为啥要完璧归赵?既然秦国那么强大,送给他不就完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一时间,赵国陷入了两难困境!有人说,既然秦国那么强大,赵国还不如干脆把和氏璧送给秦国算了!也许秦国得到了和氏璧之后就会心满意足了,对赵国的态度就会好起来!赵国以区区一块玉璧的代价就换来了国家的安定,这是多么划算的事儿啊?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里!众所周知,秦国是个欲望无穷的国家,非吞尽六国不足

  • 神人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计是什么?为什么让自己万劫不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诸葛亮为何临死还要设计杀掉魏延,诸葛亮临死视频

    神人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计是什么?‘‘功盖三分国’’的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计,为什么让自己万劫不复?为何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不超生?究竟是怎么回事?‘‘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临终一计 诸葛亮号称‘‘卧龙’’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公元181年,

  • 《资治通鉴》-商鞅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资治通鉴商鞅之死,资治通鉴评价商鞅变法,历史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1-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2- 凌轹公族,残伤百姓。3- 刑,黥了太子的师傅。4- 宠秦国之政。最后总结“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我觉得他说的这都不是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活着的价值已经不如他死去的价值大了。秦惠文王,杀其人却未废其法。这说明什么?说明他认为商鞅的做法是对的。之所以杀他

  • 此人害死了曹操的长子,东汉因他大乱,却能在曹操手下安度晚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因他大乱,害死曹操儿子却依然被曹操重用,他为何被称毒士?他被后人称为东汉末年最毒谋士,一句话让东汉彻底天下大乱,一生效力过五位主公,曾先助张绣攻败曹操,在助曹操瓦解韩遂马超。最后他依然能在三国乱世中得以善终,他就是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贾诩! 结尾 公元211年,马超和韩遂率领10万兵马与潼关抗曹,另

  • 图说春秋时期晋国领土的扩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前627年先轸自杀的箕之战,打的是吕梁山中的狄人。前594年晋景公兴兵伐赤狄潞氏、留吁、铎辰、甲氏(太行山以东邢台附近)等部落,得太行山西侧的长治盆地(上党高地)及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沿岸,与齐国接攘;随后势力拓展至太原盆地。前541年荀吴“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晋国完全控制了太原盆地(公室

  • 《血战疏勒城》观影笔记三:匈奴两万铁骑攻不下小小疏勒城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双方兵力的对比。史书记载,耿恭作为戍己校卫,领兵数百,且退守疏勒城之前,已因支援车师国而损失300人。即便将文献中的“数百”以900人计,耿恭退守疏勒城时领兵也不会超过600人,所以电影中设定守城汉军只有300人。不过,有一条重要的史料,总是被人们或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即匈奴首次进攻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