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时期,历任节度使的变化,都是因为朝廷的主动更换、任命

唐朝时期,历任节度使的变化,都是因为朝廷的主动更换、任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859 更新时间:2024/1/23 5:13:57

唐朝时期,历任节度使的变化,都是因为朝廷的主动更换、任命——根据自广德元年(763年)到中和三年(883年)历任河东节度使的人选以及任期情况可以看出,安史之乱结束后,自广德元年(763)辛云京担任河东节度使开始到乾符五年(878)曹翔担任河东节度使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河东节度使对于唐中央都是绝对服从的。

历任节度使的变化也基本都是因为朝廷的主动更换、任命。并且多位河东节度使在任期间曾参加平叛战争,帮助唐中央讨伐内部叛乱、抵御北方民族入侵。其中比较突出的有马燧、王锷、范希朝、裴度、刘沔、康承训、郑从谠等人,这一时期河东藩镇不仅是唐王朝有力抵御外敌的北部屏障,河东兵将等也都非常忠心,唐中央也就牢牢掌控住河东地区。

乾符五年(878)到广明元年(880)不到两年的时间,先后有五人担任河东节度使,分别是曹翔、崔季康、李侃、李蔚和康传圭,其中曹翔和李蔚皆死于任上,崔季康和康传圭被叛军所杀,李侃主动卸任河东节度使。

直到郑从谠再次担任河东节度使之后,对于军士赏罚分明,并且自择幕僚,“京师士人比太原为小朝廷”,河东镇才暂时稳定下来。可以看出,这段时间河东藩镇并不稳定,天下局势动荡不安。这跟乾符年间发生的黄巢起义密切相关,黄巢起义声势浩大,“陷汝州,虏刺史王徐,又掠关东,军官加讨,屡为所败,其众十余万”。

农民起义使得唐中央陷入被动局面,各地藩镇趁此机会更是蠢蠢欲动准备自立为王,李国昌和李克用父子此时也在代北地区谋求生路。乾符元年(874)黄巢起义爆发后,唐朝从此时开始出现明显的藩镇林立的状况。

待到唐僖宗朝时,唐朝俨然已经四分五裂,李昌符占有风翔,王重荣盘踞蒲州、陕州,李克用占据太原、上党,朱全忠则把汴州、滑州据为己有,还有诸葛爽、孟方立、秦宗权、朱宣、高骈等人都依仗自身实力据有唐朝原有领土的一部分,且他们“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唐中央再也控制不住各藩镇,而河东藩镇也从此阶段开始滋生出以沙陀为主的河东势力。

二、沙陀势力在河东的发展

沙陀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曾经生活在我国的西北部,《新唐书沙陀传》中记载,“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据此我们可以得知,沙陀原属于西突厥处月部,是突厥在西域的一个小分支。永辉二年(653),因归附于唐朝的阿史那贺鲁叛乱,唐朝多次出兵。但由于沙陀部族没有参与此次叛乱,唐把原阿史那贺鲁的领地授予沙陀管理,“即处月地置金满、沙陀二州,皆领都督”。

此时沙陀拥有了治理一方的权力。但咸亨元年(670)吐蕃在西域开始大肆扩张,攻破了安西都护府。直至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受到重创,国力大不如从前,唐德宗即位后派使者与吐蕃缓和关系,主动交好,并在此次战争之后唐朝正式承认了吐蕃对陇右道的控制,此时的沙陀正处于陇右道的金沙洲,这就意味着在此阶段沙陀被动地接受了吐蕃统治。

贞元年间沙陀又归附于吐蕃,迁徙到甘州之后,由于沙陀军的勇猛,吐蕃“常以沙陀为前锋”,在依附于吐蕃的这个阶段内沙陀不断在战争之中磨损着自己的实力。元和三年(808),回鹘在与吐蕃的战争中获得胜利,也是在这时吐蕃开始怀疑沙陀对其的衷心程度,因此沙陀为了部族的生存与发展,朱邪尽忠与朱邪执宜来到灵州请求归顺唐朝。

元和三年(808)沙陀跟随节度使范希朝安顿在盐州,朱邪执宜任府兵马使。范希朝镇守太原后,沙陀得诏全军随其前往。大和年间柳公绰任河东节度使,朱邪执宜统领云州、朔州治下的十一个府,用来防御唐朝北部边境,唐王朝任命朱邪执宜为阴山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隶属于河东节度使。

沙陀内迁之后不再是侵扰唐朝边境的侵略者形象,变成了防御吐蕃、回鹘,保卫唐朝北部边疆的防御者形象。虽然此时仍受到河东节度使的管辖,但沙陀在代北已经开始慢慢形成由沙陀、萨葛、安庆组成的“沙陀三部落”。朱邪执宜死后,其子朱邪赤心即位。

开成年间党项侵犯河西,回鹘内乱,昭义节度使刘从谏死后其侄子刘稹接手他的兵马,唐朝想趁此机会控制潞州,但刘稹不从。唐朝决定讨伐潞州,派朱邪赤心领代北军前去,朱邪赤心带领代北骑兵讨平潞州之后,担任朔州刺史、代北军使。大中初年(847),吐蕃、党项联合回鹘进攻河西地区,沙陀被派去讨伐吐蕃,获胜后朝廷升任朱邪赤心为蔚州刺史、云中守捉使,沙陀的势力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沙陀部族虽然数次为唐朝出征讨伐,但唐中央对于沙陀部族在政治上的部署始终都是一州刺史,隶属于河东节度使管辖。沙陀军出征,也要受其他军队的节制,通常受河东军管辖。因此即使朱邪赤心升任刺史,但仍旧没有在实质上掌控河东地区,这无疑对沙陀部族在河东发展的形势不利。

三、农民起义的影响

直到咸通九年(868),唐朝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军不断取得胜利,唐朝军队在镇压叛乱时节节败退,庞勋之乱使得混乱的唐朝内政更加岌岌可危。唐朝廷任朱邪赤心为太原行营招讨使、沙陀三部落等军使,命朱邪赤心率领三千名骑兵跟随康承训讨伐庞勋。康承训在涣水遇上伏兵,在包围中几乎要全军覆没,朱邪赤心率领五百名骑兵将康承训救出,“赤心勒劲骑突贼,与官军夹击”。

讨平庞勋后朱邪赤心因有战功升任大同军节度使,赐名李国昌,记入唐宗室属籍。从前沙陀籍官员所任职位都是刺史、军使之类的,但此次讨平庞勋之后开始任节度使。在唐朝节度使是长期统帅士兵的,因此朱邪赤心在管辖的地区上也比之前扩大了,他作为节度使管辖方镇,而方镇包括的地区“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除了拥有了兵权,节度使还拥有所治地方的行政权和财政权,沙陀部族摆脱了从前在河东地区受他人管辖的桎梏,开始在河东地区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

乾符五年(878),云州牙兵哗变,李克用此时杀了云州防御使段文楚,占据云州,并且还上奏朝廷,请求唐王朝任命自己为大同防御使。同时李国昌希望唐中央授予其父子二人振武、大同两个藩镇,“诸将列状以闻,请授皇旌钺,朝廷不允,征诸道兵以讨之”。但朝廷不仅没有准许李克用的请求,反而认为李克用背叛了唐中央。派遣军队去攻打李克用,期间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占据云、朔等州,“又令其子克章、克用大合诸部,南侵忻、代”。

唐廷派大同川吐谷浑赫连铎攻取云州,唐僖宗任命他为大同节度使攻打李国昌所率领的沙陀部众。乾符六年(879)唐僖宗令昭义李钧驻守代州,幽州李可举同赫连铎一起攻打李国昌,当时天降大雪李钧兵败死于军中。但此时由于黄巢起义的影响,唐朝廷没有把握完全攻克李克用等人,只能暂时先任命李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企图先稳定沙陀部族,但李国昌没有接受。

唐王朝随后命当时的河东节度使崔彦昭攻打李国昌,但由于唐王朝深受起义困扰,沙陀部族势力庞大,这次征讨依旧没有成功。广明元年(880)沙陀军队进攻太原,《旧唐书》记载到,“前帅窦辩、李侃、季薪相继以重臣镇并部,皆不能遏”,之后康传圭被杀,沙陀军气势更盛,一时之间“人不聊生,沙陀连陷城邑,朝廷难以择帅”,沙陀勇猛的战斗力使得唐王朝一时对其没有办法。

广明元年(880)六月,唐王朝再次派兵攻打李国昌、李克用父子。这次唐王朝派出了代北行营招讨使李琢、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吐谷浑的赫连铎等人带领军队,攻打李克用所占据的云州。这次李克用没能再取得胜利,其手下的高文集、李友金、撒葛都督米海万以及安庆都督史敬存等人都“以前蔚州款于李琢”。

至此李国昌兵败,与李克用等全族投奔鞑靼,唐王朝重新取得河东镇的主导权,河东在郑从谠的治理下变得稳定起来。关于李克用绞杀段文楚这件事有多种原因和说法,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沙陀的势力逐渐庞大,李克用对于河东地区的野心逐渐显露。这次事件的主谋者之一李尽忠说过:“今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此乃英雄立功名富贵之秋也;然李振武功大官高,名闻天下,其子勇冠诸军,若辅以举事,代北不足平也”。

总的来说,此次事件之后河东开始形成割据状态,以李克用为首的沙陀部族开始在河东地区显露实力。河东势力不再完全受唐王朝控制,沙陀也成为了其中一份子,但河东地区依旧属于唐王朝的管辖之中,唐王朝任命的河东节度使仍旧是河东地区实际上的统领者。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西开国皇帝,杀人魔王张献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封文武百官。数月后有人禀报,库房里没银子了,百官领不到薪水了。张很奇怪,问以前怎么没有这种事?属下告诉他:以前成都是个地区,现在成都是个帝国,满朝文武都得吃饭。张大怒:我养这帮没用的孙子干什么?让他们滚蛋!属下说:不可,这帮读书人回去后会说咱坏话。张一挥手:杀!张献忠最宠爱的义子孙

  • 李渊有四个儿子 把他们的名字连起来 就知道李渊的野心有多大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李渊在大势已成的局面下选择了定都长安,派出自己的儿子和武将们征战,李渊的嫡系儿子一共有四人,这四人为了李家的基业立下了不世之功,特别是长子李建成和二子李世民。古代的人取名字都有着一定的寓意,特别是名门望族,名字绝对不可能乱来,细心的人观察李渊四个儿子的名字会发现:其中蕴含之意不简单,年轻时候的李渊也

  • 李自成打得赢明军却打不过清军,原来是因为这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从表面上看,最后攻破北京的是闯王李自成的部队,但是不意味着李自成部队的战斗力就比明军强,因为明朝把大部分的精锐部队,尤其是边军都用于对抗清军,并且在一次次的会战中被清军歼灭,尤其是松锦会战,明朝精锐边军几乎全部战殁,给李自成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当时的大明王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国内有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外

  • 探析:唐太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唐太宗践行以民为贵思想的措施,唐太宗的思想品格,唐太宗的核心观点

    民贵君轻的思想虽然是由孟子提出来的,但真正实施于现实中的人却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时期政治清明文化繁荣,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即使与外族人战争不断最后也是以和平结束,双方和睦相处天下繁荣昌盛。唐太宗统治下的大唐王朝,不仅被誉为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之治”,也为后来武周遗风、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更成为了

  • 用两万人入侵明朝,西班牙帝国这个计划为何会流产?天真的西班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凭着早期的优势,西班牙和葡萄牙迅速成为殖民大国。西班牙人更是通过不断的扩张,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可以说,16世纪到17世纪初,是西班牙的黄金时代。此时的西班牙,在各大洲都拥有自己的殖民地,这也让他成为日不落帝国。凭着强大的实力,西班牙也想入侵中国,当时是明朝时期。他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最终这个计划

  • 大唐往事(394):会‘来事’又会‘办事’的李林甫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宰相李林甫简介,重回大唐李林甫解析,大唐第一奸臣李林甫

    张九龄和裴耀卿干了半年,宰相班子再次迎来调整。大概考虑到裴耀卿主抓漕运,张九龄一个人忙不过来,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五月,‘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裴张二人各提一级,大奸臣李林甫,就此登场。当然奸臣这顶帽子,是后人给他戴上的,当时的李林甫,是以能臣的面目

  • 生命与尊严,崇祯选择了后者,事实真是如此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崇祯放下尊严,生命与尊严,一句话评价崇祯

    此时,李自成大军虽然攻破明朝都城,但南方尚有半壁江山,军队百万。所谓“卷土重来未可知”,崇祯皇帝一样有着难逃的选项。在生命与尊严之间,崇祯似乎选择了后者,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所谓的“君王死社稷”,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罢了。崇祯殉国,从事实上来说,完全有不得已的原因,而非崇祯非要去死。 首先,优

  • 李渊退位后生了一大堆孩子,李世民父子头痛不已,武则天一招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武则天和李渊生了多少个孩子,武则天与李渊关系,武则天和李渊有关系吗

    比如,清圣祖康熙皇帝一共生育了五十五个孩子、明太祖朱元璋四十四个、宋徽宗赵佶居然有八十五个子女,唐高祖李渊有四十一个子女。与前面提到的皇帝不同,李渊是子女大部分是他退居太上皇的时候所生,这些孩子给他们的哥哥李世民、侄子李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直到武则天登基后这一隐患才彻底被解决。那么,李渊、李治都无

  • 瓦剌部落求购铁锅,张居正提出一个奇怪的要求:必须用旧锅来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草原部落 当然了,除了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如果大明朝愿意卖一点火药、盔甲、弓箭之类的军火,那自然是极好的。然而明朝不傻,不但一律禁止向草原游牧民族输出能够直接增加其战争能力的军事武器,甚至连黑不溜秋的大铁锅也不准随便售卖了,这又是为何呢?明朝中期,瓦剌部落与明朝政府议和,进入到了大明朝的朝贡

  • 李世民开创“天可汗”制度的作用以及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被称作天可汗,李世民天可汗怎么来的

    那么!什么是天可汗制度?天可汗制度,自李世民始,意思是他不仅为大唐皇帝,更为西北诸蕃共尊的万王之王!敬之如父,礼之如天,便是各国对天可汗的礼仪!天可汗有权调动天可汗制下的各国军队,可以说是当时的世界盟主,唐人因此富强,因此傲立于世界之巅,以至于后世各国,都有属于我们中华后裔的街道名为----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