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李自成大军虽然攻破明朝都城,但南方尚有半壁江山,军队百万。所谓“卷土重来未可知”,崇祯皇帝一样有着难逃的选项。在生命与尊严之间,崇祯似乎选择了后者,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所谓的“君王死社稷”,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罢了。崇祯殉国,从事实上来说,完全有不得已的原因,而非崇祯非要去死。 首先,优柔寡断的崇祯,在此时已经没有可能逃出北京。要逃也是在之前,才有可能。《明史·后妃传》记载:“周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很显然,有人想难逃,于是也想试探崇祯的态度。可惜的是,对于南方人建议的难逃,却很难在朝堂上得到认可。
张皇后一句:“宗庙陵寝在此,迁安往?”便能堵住崇祯逃跑的嘴,在朝堂上,则更加的混乱。对于是否出逃,其实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算盘。中允李明睿、都察御使李邦华、督师大学士李建泰等,都主张南迁。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则表示反对南迁。而那些将军们,虽然对于保卫皇帝没有信心,但谁也不敢说南迁。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消失,后来崇祯调吴三桂来勤王时,早已错过时机。于是,崇祯优柔寡断的性格、喜欢甩锅的行为,使得这种攸关生死存亡之时,依然无法及时作出正确的选择,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城破后,百官投降,皇帝自杀。
另一方面,此时的明朝朝廷,早已受够了这位刻薄寡恩、猜疑心重的皇帝了,谁也不愿意再跟随明朝这艘破船。自杀当天,崇祯皇帝曾鸣钟召集百官,令人震惊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大臣前去。对于这种情况,崇祯内心无比的激愤,于是留下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很显然,对于大臣这种无君无父的行为,崇祯认为自己没有罪过。可是,崇祯皇帝即位17年间,换了17个刑部尚书、50个内阁大学士,杀掉7个总督、11个巡抚、7个兵部尚书。这一连串数字摆出来,令人震惊。这些都是明朝官僚集团中的核心人物,能够如此频繁的任用和罢黜,要么是崇祯眼光太差,要么只能是崇祯喜怒无常,毫无耐心了。反正不论如何,不论是谁,也很难做到这种程度,可是,偏偏偏执狂崇祯做到了。最终成了孤家寡人,仍然不能反省自己,令人耻笑。 明朝皇帝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用自己的生命做了实践,然而,如果不自杀,等待他的难道会是荣华富贵吗?看看历朝历代,被俘虏活捉的君王,有哪一个有好下场的?与其受辱,还不如痛快了断。崇祯可谓心高气傲,但若说他真有逃跑的机会,则显然是天大的谎言。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