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册命太子之礼

唐代册命太子之礼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364 更新时间:2024/2/9 9:02:21

主要是以中央官职改选的方式达到王室宗亲家族延续的目的,这种方式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并养成正妻生下第一个儿子以继承王位的惯例。这种继承方式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时期,它比奴隶制社会官职的继承更为重要。

由于封建社会高层给后辈留下的不仅有血脉,更有至尊皇位、万里江山之传,他们对后辈的挑选十分谨慎,以唐朝为例,所选继承人称为“皇太子”,册命时也要遵循具体仪式。

1

首先“临轩”一词乃是皇帝的专用词,“临”意为驾临,特指皇帝到了某个地方;“轩”则是为皇帝举行某种仪式的重要场所。唐朝王维诗中曾有“天子临轩赐侯印”,由此可见和帝王到他处之异。

临轩,一般专指完成某种赏赐或其他重要礼节,如诗中所说的“赐候印”,不仅官衔的授予,而且兵权的交付。由此便可知道所谓临轩是与庄重严肃气氛相伴而生,如唐代太子册命时便有临轩一环。

唐朝为太子册命大典通常会在太极殿进行,此乃隋代灭亡后李渊把原大兴殿更名而来,因顾及朝内隋旧臣众多,因此对它有所改动,主要是败因归咎于唐朝在政治、册封方面的某些重大事件。

在册命立太子前,通常要请相师“册定吉日”,日期确定后,就着手安排太极殿。据当时记载,最早是“御设御幄坐太极殿的北壁之下,朝南而立。”古人注重坐北朝南作为尊位,因此不难猜到,这是为了以后皇帝入朝。

建成后,于东朝堂北面设位,面朝西方,是为将要受封的太子所立,其次是群臣,处于东、西方两个朝堂。从群臣的地位设置上看,这时皇帝已隐隐地提高太子的地位,而座次安排中,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就顺理成章。

而册封中则把皇太子置于第二顺位,即对群臣宣布其身份,再不像其他皇子和臣子。除皇帝外,太子是第一位,虽无明确官职,但是太子地位之高,足以使其在群臣中屹立不倒,并有一定权势。

有一次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后,就有了“监国”的大权,也就是掌握了除兵马、粮草调动以外的一切大权,如果皇帝不在了,那么太子就相当于帝王了。

2

册封大典前一天朝臣官员的位置、地点、仪仗、鼓乐设施已经准备就绪,并有详细的记载及补救应对之策,且册封之日,太子亦不可任意直抵会场,须遵守系列仪式,并有专官负责。

礼部规定,必须“出前两刻宫官从之皆服之”,即在天明两刻钟之前,皇太子和仪仗队的一系列官员都需要准备完毕,其次要求皇帝左庶子履行“中严”“外办”之礼,而左庶子是太子官属的至尊。

庄严是对朝廷戒备工作的负责,这一制度仅仅是一个完成过程,由于册封仪式前,隐患已由官员查出来。无独有偶,外边也与中廷外部警戒相对,待两项任务全部结束后,再回奏时,这时侍卫们就严阵以待了。

很快,执事官就会走进来,告诉大臣们时间到了,这时包括皇太子、仪仗和随从都会浩浩荡荡地离开,根据当时的记载“太子具衣冠,赞善退之,曰:‘侍臣上马’赞继承之,文武侍臣俱上。”这就是起程之前的一连串号令。

乘车仗行军时,皇太子无法先行,为表谦恭,被“三师坐车指导”、三少跟随,三师皆为东宫高官负责教育皇太子,到了目的地后,从这里三人指引下了车,又有专人指引到了这个前设的行动就座,这里是东朝堂的北面。

1

册封仪式动后,需按之前朝臣协商后制定的程序顺序举行各项仪式,先由各主要官员展示进入,由于册封继承人本是国事,要正式通知朝中各官,于是等皇帝、太子全部坐定后,就开始了官的展示。

到了对应时辰后,宫廷诸卫将宣布百官入内,此时朝中供职的大小官吏都要按制度入内坐定,群臣毕到,亦为大唐最高礼仪。

百官入拜后,诸亲和使者按顺序入场,穿上最高级别的衣服,按头天布置的地点入场坐定。全部人到齐后,侍中主持典礼开始了。

由于侍中在当时行使相权,在大唐朝廷中地位仅次于皇帝,所以在宣布典礼正式开始后,有一批参与者将进入大殿到位。

一为群官、二为太子,值得一提的是入殿后群臣已无法继续坐堂,需要站起来等候皇帝驾临,各种仪式无声等候,现场气氛肃穆。

此后便是“帝服衮冕,御舆以出之,曲直、华盖、警跸、护卫照旧。”

也就是说,从皇帝进门的那一刻开始,乐队就开始演奏,敲钟打鼓等等,“皇上带着鼓乐声进入正殿,随着皇上坐定,鼓乐声也就停了下来。”,从此为正式册封仪式。

在仪仗官会上说“拜”,这时皇太子向皇帝行跪拜礼,仪仗官说“再拜”,群臣和皇太子一起向皇帝行跪拜礼,再由中书令将立在太子东北西侧,手捧册案、中书侍郎执玺绶立在中书令相对,验明册案后,由中书令将启奏帝,谓之“有制”。

然后由太子出面领受案册、玉玺,从此又分别站岗,仪仗官又要召号行跪拜之礼,与第一次相同,先太子后群臣,其后以鼓乐声及舍人领退,又引其入殿,以尚书令代天子念太子册命诏书。

大体是褒扬皇太子的良好品行,鼓励他之后的表现,并正式把玺绶代皇上送达皇太子手中,这样就算是完成了册封仪式的全部过程。太子于是在鼓乐声中出了殿,出了正门鼓乐就停了,这时太子又对皇上行了跪拜之礼,作为代表册封之礼的终结。

皇太子走后,即举行退场仪式,侍中跪着奏礼结束后,又奏敲钟声,余者由舍人率领而去。

2

事实上,大殿上所有典礼结束后,册封的全部典礼就不结束了,还要举行“谒皇后之礼也”,却不属于册封那天,但由相师再确定良辰后,同样要提前一天做完准备,再等太后召见,其具体步骤与去大殿的安排差不多。

决定外办与中办没有错后,朝见太后也正式开始了,太后收拾好衣服后,便可御驾亲征,坐北向南等候,然后由皇后宫中专人指引太子行至肃章门前,侍从侍卫均站在处候驾,祭拜后,司宾介绍入阁,与皇后相见祭拜。

按当时唐朝的规定,太后虽然属于东宫,但从身份上看和皇上无二,因此从祭拜过程上看还是很隆重的,太后祭拜完了,太子也要到太庙祭拜。

3

所谓太庙即王室列祖列宗供奉之地,按李唐王室之规,但凡册封之处,不论地位如何,只需皇族血脉即可,就要到太庙去祭了,因此太子见到太后,一定要到太庙来祭,也就是把册封的事情告诉先祖们知道。

离开皇后宫殿后,要在庶子主持下继续到太庙旅游,到太庙旅游的第一天,有关礼制人员就已前往,做了一系列准备。

如打扫卫生、位次排列等,到了太庙后,皇太子的位次排列是北西南东,剩下的人大臣都站在皇太子后面,近西方、偏东方。

等时辰过后,由左庶子安排,太子举行拜祭活动,先要举行列祖列宗拜祭仪式,内容有先后、多少、等,拜祭结束后在左庶子指引下回到东宫,全部结束后,才能算正式结束太子册封仪式。

进宫后,皇上要把群臣集合起来,叫做接受群臣的祝贺,实际上就是要太子和群臣见面,朝中宦官等人也要给他们送礼,这些就是唐朝太子册命时的全部礼仪制度。

总体上看,唐朝册命制度在中国古代具有典范意义,在当时是一种十分完整的继承人册封礼制形式,由此仪式感甚至可以窥见先秦礼制之端倪。

更多文章

  • 唐太宗的律身“帝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皇帝制度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缺陷,那就是缺乏制度化的权力约束机制。到唐朝逐渐完善的谏官制度,对此可以说是一个补救措施。但是,谏官拿什么来说服皇帝呢?由商周时代的“天命”思想演变而来的“天意”有一定作用;孟子以来特别强调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意)也有一定作用;东汉以来大行其道的谶纬及其流衍祥瑞

  • 淝水之战,南北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正确的政策错误的执行结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淝水之战影响,淝水是今天的哪里,淝水之战对南北方各自的影响

    北方在两赵、冉魏实施的民族仇杀政策破坏下社会发生了大倒退,而一味偏安江南的东晋忙于协调内部关系,无暇利用这个恢复中原的时机。这样一来,北方的统一与和平还有待于一个具有正确民族政策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政权就是由氐族首领苻坚统治的前秦。氐族的苻氏部落在西晋末年起兵,从原居住的略阳临渭向关中地区发展,在冉

  • 边境柱石张仁愿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张仁愿武则天在位时官至殿中侍御史。张仁愿不仅文武双全,而且很有诤臣风范。当时,御史郭霸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也上表请求改立周国公武承嗣为皇太子,他们分别邀请张仁愿在表章上署名。都被张仁愿严辞拒绝。特别是在立武承嗣为太子问题上,更是遭到张仁愿、狄仁杰等人的坚决反对。因此,张仁

  • 杨贵妃的香囊丢失,疑云密布,国君震怒,看她如何断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千古谜团杨贵妃香囊,国家宝藏杨贵妃香囊,镂空缠枝纹银香囊杨贵妃

    唐朝美女杨玉环,世人称之杨贵妃,不但人美心善,还天资过人,在一次宝物丢失事件中,虽然疑云密布,但她凭借冷静的分析,揪出了黑手,挽救了被冤枉的丫环。✔价值不菲的香囊唐朝第一美女杨玉环原是许配给国君唐玄宗的儿子李瑁为妃的,但唐玄宗偏偏看上了杨玉环,竟然跟儿子争妻,李瑁只好忍痛割爱,杨玉环顺理成章地成为唐

  • 全方位、多角度:唐朝管理契丹的办法,增设州府,加封都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契丹是现在的哪里,契丹发源地是平泉还是赤峰,老梁揭秘契丹

    后来唐朝攻打契丹过程中,边疆权力逐渐增强,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一定条件。虽然安史之乱的爆发,有着多重的因素,包括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弊端及朝政人员的任用,但是安禄山之所以敢反叛唐朝是因为他手中握有很大的军事实力和兵权。而契丹直接成就了安禄山的发展,契丹在唐朝扶持下逐渐壮大,导致双方朝贡体系下

  • 武则天的朝臣,宰相、酷吏、面首,政治成分复杂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形成的士族集团,出生于豪门,掌握着军政大权和土地资源,世代相传,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控制政治经济军事,缺乏对平民百姓的爱护和认知,逐渐变得腐朽没落。虽然在隋朝唐初期,采取措施启用关东和江南贵族,但是寒门庶族之士,没有得到任用。武则天在隋朝和唐太宗科举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

  • 唐朝最悲催皇帝李重茂:在位仅17天,无辜被牵连,20岁离奇死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就是唐朝在位时间最短的少年君主李重茂。公元695年,李重茂出生于庐陵王府,生母身份不明,为唐中宗李显第四子。好巧不巧,他出生时,正值父亲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期间,一直到三岁时,也没过上半天皇子的生活。公元698年,也就是李显被贬的第十四年,年迈的武则天受狄仁杰启发,终于想起了自己的这个“好大

  • 唐太宗为什么被称为治世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若问是什么成就了唐太宗?似乎迄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历代文人学者和政治家中推崇唐太宗者大有其人。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1465)八月初一日为新版《贞观政要》作序就说:朕惟三代而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尤莫若贞观之盛。诚以太宗克己、励精图治于其上,而群臣如魏徵辈感其知遇之隆,相与献可替否,

  • 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一个时期,唐朝的繁荣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唐朝中期之前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北方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一直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由于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就渐渐转向了南方。并且受到各种因素影响,

  • 从“和亲”到“征服”,唐朝和东突厥的关系为何发生巨大的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引言东突厥与唐朝的关系是唐初政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突厥以其强大的势力和广阔的疆域,成为唐初北疆最具影响力的民族。唐朝与东突厥斯坦关系的演变,对北疆的秩序和唐朝的经济、军事、文化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隋朝末年,东突厥作为北方最大的政权,气焰嚣张,视中原为板上钉钉之肉,成为与唐朝抗衡的重要势力。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