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听闻李世民欲将妙龄女儿下嫁自己,尉迟恭惊恐道:若答应,必灭族

听闻李世民欲将妙龄女儿下嫁自己,尉迟恭惊恐道:若答应,必灭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404 更新时间:2024/1/23 17:22:27

众所周知,中国人喝酒讲究座次。古代宴饮礼仪中,宾客的座次“以左为上”。然而在大将尉迟恭的左边,却坐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将领。或许,这只是宫廷礼仪官的一个失职。

对于这样的安排,尉迟恭一开始只是生闷气。但几杯酒下肚后,尉迟恭心中的火山终于爆发了。他怒目圆睁,指着身旁的将领大骂:

“你何德何能,竟然敢坐我的上席?”

说着,尉迟恭举起沙包般大的拳头,要痛殴这位将领。

实际上,尉迟恭确实有资本这么蛮横,毕竟他曾经三次救下李世民的性命。自尉迟恭归降大唐后,他便跟随在李世民左右。在与王世充的战斗中,是尉迟恭以一人之力裆下了号称“飞将”的单雄信。若不是他,李世民必然死于单雄信的长矛之下;

在与刘黑闼的战斗中,李世民陷入敌军重围,尉迟恭一马当先,和江夏王李道宗一起,将李世民救了出来;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在追杀李元吉的途中坠马,李元吉反客为主,用弓弦勒住李世民的脖子。在万分危急之中,尉迟恭拍马杀到,救下了李世民,并亲手砍下了李元吉的人头。

正所谓功高莫过于救驾,尉迟恭三次救下李世民,自然是不世之功。因此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后,受到了极为丰厚的赏赐,不仅被赐予国公的爵位,还享有1300户的食邑。

而在尉迟恭心中,也同样自负其功,认为很少有同僚能和自己相比。当在宴会上遇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时,难免会火冒三丈。

正当尉迟恭要行凶时,江夏王李道宗赶紧来拉架。谁知尉迟恭狂性大发,一拳击中了李道宗的眼眶,打得这位身经百战的王爷血流满面,差点瞎了一只眼。

在御座上,李世民亲眼旁观了这不堪的一幕。事后,李世民将尉迟恭叫到跟前,面露杀气地对他说:

“我曾经读《汉书》,对刘邦诛杀功臣之事非常反感,所以总想和你们共保富贵,让子子孙孙享受永世的荣华。但朕今天算是明白了,韩信彭越之所以被灭族,被剁成肉酱,并非完全是刘邦的过错。

国家纲纪,惟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常有!你要好好反省,好自为之!”

听了李世民的话,在战场上从来都悍不畏死的尉迟恭,却吓得汗流浃背,抖得像筛糠一样。因为尉迟恭知道,自己老上司说的话可不是好玩的。对此,《旧唐书·尉迟敬德传》记载:

“敬德由是始惧是而自戢。”

从此以后,尉迟恭从一个莽撞粗野的壮汉,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修道者。他学习汉代的张良,闭门不出,天天服用丹药。虽然,尉迟恭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转变,但李世民对他仍不放心。

贞观十三年(639年),李世民突然对尉迟恭说:“有人说你要造反啊!”尉迟恭一听,立即脱下了自己的衣服,露出满身的伤痕,并且悲愤地说:

“臣随陛下征战四方,今天只剩下这身残躯。如今天下大定,陛下竟怀疑臣要造反?”

听了尉迟恭的话,李世民亦泪流满面,并和颜悦色地说:

“朕就是不怀疑你,才跟你说这事啊!”

有了这次尴尬的经历,李世民是否就放弃了对尉迟恭的敲打?答案是否定的。

就在这一年,李世民突然给尉迟恭送了份“大礼”。一次,他没头没脑地对尉迟恭说:

“朕欲以女妻卿,如何?”

皇帝与功臣联姻,历朝历代皆不少见,功臣们也以尚公主为荣。然而尉迟恭听了李世民的话,竟吓得冷汗直冒,他赶紧推辞道:

“我的妻子出身微贱,但与我好歹同甘共苦好多年。我虽然愚鲁,听也知道富贵不换妻子的道理,希望陛下收回成命。”

面对这天大的好事,尉迟恭为啥怕成这样呢?原来,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尉迟恭生于公元585年,尉迟恭比李世民整整大出13岁。

公元639年时,李世民41岁,其最大的女儿也不过16岁。反观尉迟恭,已经54岁了。这是何等的年龄差距。与同时代功臣联姻,李世民一般将长公主,也就是自己的姐妹嫁给他们。而李世民自己的女儿,一般都嫁给功臣的儿子。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李世民的决定都太离谱,太不可思议了。

不过好在尉迟恭浸淫官场多年,知道李世民只是说说而已。同时他早已记住了李世民当年对他的告诫:

“横恩不可数得”。

也就是说超出常理的恩典,不是随便能得到的。倘若向非分之恩伸手,亡身灭族之祸就尽在眼前了,而这就是盛满则溢的道理。

对于尉迟恭的回答,李世民非常满意。之后,尉迟恭无病无灾地渡过了晚年,并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去世,时年74岁。

尉迟恭能保全身家性命与富贵,除了李世民的宽容之外,还在于他知错能改,从死亡的重压之下,明瞭为臣之道。而所谓为臣之道,也就是权谋。

同样的,李世民也从史书中吸取经验,总结出保全功臣的方法。因此他利用试探、敲打等软手段,在震慑不法功臣的同时,也保住了他们的身家性命。因此在唐太宗时,功臣们只要不是谋反,一般都不会受到诛戮。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吴三桂被满门抄斩,次子侥幸逃脱,与陈圆圆隐居,现在后裔超千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2002年7月,吉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李治亭接到一个来自贵州的电话,向他报告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为什么说这消息让李所长也感到吃惊?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吴三桂的后人都被康熙给斩尽杀绝了,陈圆圆也不知下落。如今,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吴三桂祖籍南直隶高邮,万历四十年(1612年)生于辽西。

  •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清军拿大刀长枪上战场?压根儿没有这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所以早在明朝的时候,火器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已经有了火铳和大炮,只不过使用的频率还没有那么频繁。满人在攻打中原的时候,就缴获了不少的火器,一些重要的城市还是靠着明朝的大炮打下来的,当时的清军就已经会使用火器了。到了乾隆年间,部队的火器化程度更高,乾隆为了消灭准格尔,派出了五万

  • 大清盛世到底是有多盛世,看清朝是如何推进咱们中华文明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估计,很多网友都知道在大清朝前期的时候,满清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者,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在这个政策的影响下,虽然有很多百姓并不是太愿意接受,甚至为此满清统治者还制造出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四川大屠杀”等等不下于上百次的大屠杀,但是最终还是让治下的百姓们完成了剃发易服,推进了中华文明的

  • 太平天国:洪秀全仅是一个落榜书生,他是如何创建拜上帝教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了,但是如果说起太平天国之前的拜上帝教,可能就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了。基本上,有些知道的人也会认为是冯云山创建的拜上帝会,其实这样说也没有多大毛病,只不过最初宣传拜上帝会理念的是洪秀全,冯云山在宣传上比洪秀全全面化罢了。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一下,洪秀全仅是

  • 鼎盛时期的隋唐帝国,同时的欧洲却陷入了暗黑的中世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在罗马帝国的衰亡的过程中,西欧出现了蛮族人建立的大大小小的公国。在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西部,先后出现了拜占庭帝国、萨珊王朝等等,世界秩序一片混乱。在这片混乱中,穆罕默德建立了阿拉伯帝国,他的弟子哈里发率领了阿拉伯军队,开始了征服世界的历程。公元634年,阿拉伯军队攻占拜占庭。亚洲的大马士革、巴尔米、耶

  • 唐代的加谥之风:字数与褒贬无关,被玩脱的谥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唐以前,皇帝一般都以谥号称呼。但是唐之后,突然风格就变成了唐高祖,唐太宗,开始称庙号了。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把谥号给玩脱了,唐以前谥号多为单或二字,也有少数三字者,如卫武公谥“睿圣武”等。谥字的多少,与或贬或褒没有必然联系。但从高宗时期开始,就刮起一股“加谥”之风。唐高祖李渊被谥为太武皇帝,为二字复谥

  • 太平天国:圣库到底是太平天国的,还是洪秀全个人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洪秀全非常钟爱黄金,这种钟爱程度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电视剧《太平天国》中,洪秀全头上戴的那个王冠,可是非常厉害的,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洪秀全的王冠是用纯金打造的,并且这个王冠足足有八斤重,而且他的龙袍是用金线织成,就连龙袍上的扣子都是金子所造,如果作为皇帝穿金带银不足以让大家咋舌的话,那么洪秀全的圣库

  • 两江总督吃了3年白菜,雍正却为何将其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唐文尧出身贫寒,父亲不务正业,全家人的生活就只能靠母亲给人帮工过活。唐文尧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她都要送儿子去读书。唐文尧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高中进士,入仕为官。唐文尧步入仕途,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穷苦出身,为官奉公廉洁,与民做主,这才得到了同僚和百姓的一致

  • “改名”爱好者武则天:女皇一生更换过几次尊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旧唐书》载:“高宗咸亨五年秋八月壬辰,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怀着对“天可汗”的情有独钟,唐高宗时将其就地改良,变成“天皇”和“天后”供自己和武后使用。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解释幕后操手实为武后:“实欲自尊,而以避先帝、先后之称为言,武后之意也。”虽为臣子上请,实为武后授意,尊唐高宗为“天皇”

  • 《雍正王朝》明知道胤褆会抗旨,雍正皇帝为什么还让马齐去宣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皇帝第一时间让年羹尧停止了对西北大军的粮草供应,还派遣图里琛将胤褆带回京城,以其名为回京奔丧。胤褆刚回到京城后就被马齐拦下,马齐带着雍正皇帝的旨意来宣旨,直接让胤褆不要去陵宫,而是先去驿馆休息第二天再去陵宫祭拜康熙皇帝。胤褆听了旨意之后当即非常生气,直接不顾雍正皇帝的旨意,直奔陵宫祭拜康熙。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