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载:“高宗咸亨五年秋八月壬辰,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怀着对“天可汗”的情有独钟,唐高宗时将其就地改良,变成“天皇”和“天后”供自己和武后使用。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解释幕后操手实为武后:“实欲自尊,而以避先帝、先后之称为言,武后之意也。”虽为臣子上请,实为武后授意,尊唐高宗为“天皇”,为的也是提高自己身份,顺利参政。时人将唐高宗、武后并称二圣,“尊号之兴盖本于此”。
唐高宗在位期间仅受过一次“天皇”尊号,其为武则天提供合理性的任务已经完成。唐睿宗垂拱四年(688)五月,武承嗣伪造“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为其造势加尊号“圣母神皇”。天授元年(690),在“请愿”下,武则天终于同意改唐为周。此后,其在帝位期间,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在名号上展现其政治理想。共受过5次尊号:
天授元年(690)九月,“圣神皇帝”
长寿二年(693)九月,“金轮圣神皇帝”
延载元年(694)五月,“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证圣元年(695)正月,“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天册万岁元年(695)九月,“天册金轮圣神皇帝”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 (局部)
在5次上尊号间,穿插了2次去尊号:一次是证圣元年(695),受尊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后,作为其最重要的政治空间、祭祀场所的明堂发生火灾,武周政权陷入了严重的怀疑和自我怀疑中,在世人乃至武则天本人的眼里,明堂大火都代表上天对其统治的不满。危机公关下,女皇告太庙,手诏责躬,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改元证圣。二月,去“慈氏越古”尊号。另一次是在久视元年(700)五月,76岁的武则天将天册、金轮、圣神等尊号去掉,颇有看破之意。神龙元年(705)正月,病倒不起,被迫禅让帝位给李显,是为唐中宗。中宗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崩逝,初谥“则天大圣皇后”。一切回到原点。
武则天使用的尊号,用字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根据崔融在《代宰相上尊号表》中的解释,所谓“圣神”即“阴阳不测之谓神,应变不穷之谓圣”。“金轮”是佛教用语,乃四轮之首,统领东南西北四大洲。“越”即“超出”,“越古”即为超越古代,含有最高、最强的意思。“慈氏”是佛教菩萨名,即弥勒菩萨,在佛经中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选定的继承人。“册”为册封,“天册”意思就是上天的旨意。可以说,字字珠玑,都是为加强皇权、证明自己是天选之人而服务的。不仅如此,上尊号的行为还构建了强大的利益共同体。当年还是一名侍御史的傅游艺,率900余人上请改国号为“周”,此后效仿其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请愿阵势,待到尘埃落定,傅游艺被赐武姓,一年之内从九品升至三品,创造了升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