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代的加谥之风:字数与褒贬无关,被玩脱的谥号

唐代的加谥之风:字数与褒贬无关,被玩脱的谥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039 更新时间:2024/3/11 1:17:43

唐以前,皇帝一般都以谥号称呼。但是唐之后,突然风格就变成了唐高祖,唐太宗,开始称庙号了。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把谥号给玩脱了,唐以前谥号多为单或二字,也有少数三字者,如卫武公谥“睿圣武”等。谥字的多少,与或贬或褒没有必然联系。但从高宗时期开始,就刮起一股“加谥”之风。唐高祖李渊被谥为太武皇帝,为二字复谥。唐太宗李世民被谥为文皇帝,为一字单谥,还都很正常。上元元年(674),唐高宗李治把李渊从“太武皇帝”改成画风清奇的“神皇帝”,李世民从传统的“文皇帝”变成叠床架屋的“文武圣皇帝”。李世民“文”“武”“圣”三大美谥加身,可谓谥号里的顶配,但要论霸气,还是比不过给他加谥的高宗,他在位晚期自称“天皇”,尊武后为“天后”。驾崩后,谥号“天皇大帝”,“旧唐书”里就管李治叫“大帝”。这种给自己死后预定谥号的还有曹操孙子曹睿,35岁就给自己定了个“明”的谥号,结果36岁就病重身亡。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又将前几任谥号全部重新上了一遍,先是高祖、太宗和高宗加“大圣”之号(高宗谥号就变成了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又再次为之前五代祖宗全部加谥至7字(太宗谥号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之后唐代皇帝谥号字数不定,多为4字、5字到9字之间,字数最多的是唐宣宗李忱的“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共18个字。唐代谥号少的也有例外,仅仅在位17天就让出皇位的李重茂,死后被谥为“殇帝”,后人也没人给加谥。

《明皇击球图》卷,宋

唐代不断地把各种好字好词加到自己先辈的谥号之中,谥号也就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吹捧的工具。不过字数虽多,还是有一个关键字的,唐代一般格式为“╳╳╳╳孝皇帝”,谥号简称就是“孝”字前的那个字。比如李隆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简称“明帝”,这就是民间“唐明皇”的由来。

唐代皇帝谥号字数多为5字、7字、9字,皆为奇数。如果不考虑“孝”字,剩余部分则为偶数,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意群。例如李渊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神尧”为一个意群,“大圣”为一个意群,“大光”则用以形容“孝”字;肃宗李亨谥号为“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则“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各为一个意群;穆宗李恒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睿圣”与“文惠”各为一个意群。

其实要是细品一下有些唐代帝王的谥号,也还是会婉转地传达出一些信息的,比如当了二十年之久的皇储,却仅仅做了三个多月时间就选择禅让的唐顺宗,谥号为“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可以简称“安帝”。《谥法》解:“好而不争曰安”。不过随着唐以后谥号的暴走,的确大多数都已失去原来的意义了。如唐中宗昏庸无能,遭妻子韦后毒死,却获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的谥号;明熹宗朱由校昏庸无能,使国势败坏到不可收拾,他的谥号却美之曰“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又如清代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幽禁,成了名副其实的挂名皇帝,他死后的谥号却是“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虽然谥号是在评价逝者生前品行功绩,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主张为君父讳恶,主张用隐讳的手法,为尊者、贤者和亲者讳。皇位大都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儿子给父亲谥号,强调“孝”的统治者自然要践行这一原则,所以帝王恶谥少也在情理之中。但唐朝以后谥号由“春秋大义”变为吹捧工具,还是反映了皇权的空前强化。投皇帝所好、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便成为大臣们的晋身之阶。而负责为大行皇帝拟谥的官员大部分是科举进士科出身,他们又多以文辞能力见长,因此皇帝的谥议文中便会盛赞君王功德,充满溢美之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圣库到底是太平天国的,还是洪秀全个人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洪秀全非常钟爱黄金,这种钟爱程度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电视剧《太平天国》中,洪秀全头上戴的那个王冠,可是非常厉害的,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洪秀全的王冠是用纯金打造的,并且这个王冠足足有八斤重,而且他的龙袍是用金线织成,就连龙袍上的扣子都是金子所造,如果作为皇帝穿金带银不足以让大家咋舌的话,那么洪秀全的圣库

  • 两江总督吃了3年白菜,雍正却为何将其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唐文尧出身贫寒,父亲不务正业,全家人的生活就只能靠母亲给人帮工过活。唐文尧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她都要送儿子去读书。唐文尧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高中进士,入仕为官。唐文尧步入仕途,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穷苦出身,为官奉公廉洁,与民做主,这才得到了同僚和百姓的一致

  • “改名”爱好者武则天:女皇一生更换过几次尊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旧唐书》载:“高宗咸亨五年秋八月壬辰,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怀着对“天可汗”的情有独钟,唐高宗时将其就地改良,变成“天皇”和“天后”供自己和武后使用。胡三省在《资治通鉴》中解释幕后操手实为武后:“实欲自尊,而以避先帝、先后之称为言,武后之意也。”虽为臣子上请,实为武后授意,尊唐高宗为“天皇”

  • 《雍正王朝》明知道胤褆会抗旨,雍正皇帝为什么还让马齐去宣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皇帝第一时间让年羹尧停止了对西北大军的粮草供应,还派遣图里琛将胤褆带回京城,以其名为回京奔丧。胤褆刚回到京城后就被马齐拦下,马齐带着雍正皇帝的旨意来宣旨,直接让胤褆不要去陵宫,而是先去驿馆休息第二天再去陵宫祭拜康熙皇帝。胤褆听了旨意之后当即非常生气,直接不顾雍正皇帝的旨意,直奔陵宫祭拜康熙。聪明

  • 没理由找理由也要改:唐玄宗为什么痴迷于改尊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和武则天一样对改尊号痴迷的,还有唐玄宗,共上6次尊号,最长14字(不含“皇帝”),无论在次数还是尊号长度上都位居唐代前列,其所受尊号如下:开元元年(713),“开元神武皇帝”开元二十七年(739)二月,“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天宝元年(742)二月,“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天宝七载(748)五月,“开

  • 和珅穷亲戚投奔他,和珅为何让他们帮忙晒银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虽然贪,但他是一位能臣。和珅不仅通读四书五经,而且还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和珅在19岁就踏上了他的仕途之路。乾隆三十四年,和珅参加科举但是不幸落选,后来以文生员的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在乾隆三十七年,和珅被乾隆看中,和珅当了乾隆的贴身侍卫。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侍卫一步步发展到了文华殿大学士

  • 挖野菜不止王宝钏,唐朝恋爱脑不分男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近日,“王宝钏挖野菜”的梗在网上热传,一个来自10年前的电视剧情节,却在当下迅速蔓延,甚至兴起了挖野菜风潮。王宝钏原是相府千金,为了爱情嫁给薛平贵,独守寒窑十八年,只靠挖野菜为生。好不容易薛平贵远征西凉归来后,发现丈夫早已娶了别人生了孩子。因为其悲惨的爱情经历,王宝钏也被赋予了“恋爱脑鼻祖”的称号,

  • 曾国藩闻声观人,太厉害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做官看曾国藩,做人看菜根谭”。这句话我们度不陌生。曾国藩很会做官,他更会做人,他自然是有一套独特的处世哲学。《菜根谭》易懂,无非是教人能够吃苦,方可做得大事。而曾国藩却确实可怕,后世之人研究他近百年,还是难以琢磨。曾国藩观人更绝,不用相面,听声音便知。晚清“三杰”是指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其中,

  • 唐朝时的“南诏”指的是哪里?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这场被杜甫在《兵车行》里称为“边庭流血成海水”的战争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自然得从“南诏”这个西南边疆地方政权的建立说起。公元7世纪前期,在云南洱海(位于今大理郊区,为云南第二大淡水湖)周围存在着六个比较大的部落,是为“六诏”:浪穹诏(今洱源县)、施浪诏(今洱源县青索)、邓赕诏

  • 曾国藩之四事、四端、五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曾国藩不但在做官上很有一套,他在养生方面也是有非常独到的见解。曾国藩谈的着重概念很广,他本人则是身体力行,从八个方面做起。在日常生活上,他要求:一早起,二打扫洁净,三诚心祭祀,四善待亲戚邻里。另有书、蔬、鱼、猪四端。此为他要求的八件着重之事。这八件事,是曾国藩津津乐道的养生方法,也是他一再要求家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