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皇帝一般都以谥号称呼。但是唐之后,突然风格就变成了唐高祖,唐太宗,开始称庙号了。这主要是因为唐朝把谥号给玩脱了,唐以前谥号多为单或二字,也有少数三字者,如卫武公谥“睿圣武”等。谥字的多少,与或贬或褒没有必然联系。但从高宗时期开始,就刮起一股“加谥”之风。唐高祖李渊被谥为太武皇帝,为二字复谥。唐太宗李世民被谥为文皇帝,为一字单谥,还都很正常。上元元年(674),唐高宗李治把李渊从“太武皇帝”改成画风清奇的“神尧皇帝”,李世民从传统的“文皇帝”变成叠床架屋的“文武圣皇帝”。李世民“文”“武”“圣”三大美谥加身,可谓谥号里的顶配,但要论霸气,还是比不过给他加谥的高宗,他在位晚期自称“天皇”,尊武后为“天后”。驾崩后,谥号“天皇大帝”,“旧唐书”里就管李治叫“大帝”。这种给自己死后预定谥号的还有曹操的孙子曹睿,35岁就给自己定了个“明”的谥号,结果36岁就病重身亡。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又将前几任谥号全部重新上了一遍,先是高祖、太宗和高宗加“大圣”之号(高宗谥号就变成了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又再次为之前五代祖宗全部加谥至7字(太宗谥号变成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之后唐代皇帝谥号字数不定,多为4字、5字到9字之间,字数最多的是唐宣宗李忱的“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共18个字。唐代谥号少的也有例外,仅仅在位17天就让出皇位的李重茂,死后被谥为“殇帝”,后人也没人给加谥。
《明皇击球图》卷,宋
唐代不断地把各种好字好词加到自己先辈的谥号之中,谥号也就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吹捧的工具。不过字数虽多,还是有一个关键字的,唐代一般格式为“╳╳╳╳孝皇帝”,谥号简称就是“孝”字前的那个字。比如李隆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简称“明帝”,这就是民间“唐明皇”的由来。
唐代皇帝谥号字数多为5字、7字、9字,皆为奇数。如果不考虑“孝”字,剩余部分则为偶数,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意群。例如李渊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神尧”为一个意群,“大圣”为一个意群,“大光”则用以形容“孝”字;肃宗李亨谥号为“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则“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各为一个意群;穆宗李恒谥号为“睿圣文惠孝”,“睿圣”与“文惠”各为一个意群。
其实要是细品一下有些唐代帝王的谥号,也还是会婉转地传达出一些信息的,比如当了二十年之久的皇储,却仅仅做了三个多月时间就选择禅让的唐顺宗,谥号为“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可以简称“安帝”。《谥法》解:“好而不争曰安”。不过随着唐以后谥号的暴走,的确大多数都已失去原来的意义了。如唐中宗昏庸无能,遭妻子韦后毒死,却获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的谥号;明熹宗朱由校昏庸无能,使国势败坏到不可收拾,他的谥号却美之曰“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又如清代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幽禁,成了名副其实的挂名皇帝,他死后的谥号却是“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虽然谥号是在评价逝者生前品行功绩,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主张为君父讳恶,主张用隐讳的手法,为尊者、贤者和亲者讳。皇位大都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儿子给父亲谥号,强调“孝”的统治者自然要践行这一原则,所以帝王恶谥少也在情理之中。但唐朝以后谥号由“春秋大义”变为吹捧工具,还是反映了皇权的空前强化。投皇帝所好、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便成为大臣们的晋身之阶。而负责为大行皇帝拟谥的官员大部分是科举进士科出身,他们又多以文辞能力见长,因此皇帝的谥议文中便会盛赞君王功德,充满溢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