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唐皇帝相信太监的同时,又十分抵触武将,根据后世宋代的“重文抑武”,我们可以把唐朝这种现象称之为“重宦抑武”。
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背叛,让大唐皇帝从此患上“武将恐惧症”,这是一种心病,从唐玄宗开始,整个大唐就没有痊愈的皇帝。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只要是一个能力出色的武将,那么被皇帝“卸磨杀驴”的可能性就很大,立下不世之功的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之流,都是符合这一个特征的武将,他们的结局,不是被打压架空,就是被逼反,本质上都是被皇权针对后的无奈。
唐朝建立之后,有一种创新是难能可贵的,那便是吸纳异族入朝为官、为将,这让以前水火不容的“胡汉”两方,竟然和谐的共处下去了,这是一种很大的尝试,事实上,大唐中前期能打下那么良好的局面,胡人异族的功劳是不可以忽视的。
暂且不说唐太宗最亲近的武将“尉迟敬德”,他本身就是个胡人,唐玄宗时期,朝中有名的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李楷洛、李光弼,这些人全都不是汉人,但都先后担任过一镇、甚至是多镇节度使,可见朝廷对他们的包容和信任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唐玄宗百般不信,真的当唐玄宗相信安禄山的兵马开始向长安杀来后,唐玄宗已经不是单纯痛恨安禄山上,而是在内心排斥整个胡人群体,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宦官边令诚的“诬陷”,竟然让唐玄宗不管不顾地非要处死高仙芝、封常清两个大将。
边令诚造谣的底气,就是唐玄宗这种被人“背叛”后极度扭曲的恐惧心理,他知道唐玄宗信不信不重要,但唐玄宗就是非要杀两个人来立威泄愤:
“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陜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旧唐书》
而汉人封常清也难免一死,说明了唐玄宗抵触的不仅仅是胡人将领,他抵触的,是整个武将群体。
因为安史之乱中,一样有大量的汉人夹杂其中,唐玄宗把兵权当作是原罪,这也是后来所有大唐皇帝的一致观点。
可抵触归抵触,想要治服叛乱,必须要启用那些名将宿将,不然的话,大唐真的会在一夜之间,从极度鼎盛变成历史尘埃,唐玄宗也或许在四川一生无法再次回到长安,这只会让“五十年太平天子”成为一种笑话。
于是在唐玄宗的“拖延下”,他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李亨出面解决叛乱。
接下来,历史上最有趣的一幕来了,李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根本连他父亲都不敢信,因此在杨氏兄妹被杀后,半道带着人“逃”到了灵武,在灵武的时候,李亨私下取得了郭子仪、王思礼、李光弼、李嗣业等大将的支持,在灵武登基当皇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玄宗自己都没想到,他的太子还趁机“造反”了,可唐玄宗也没有力气去追究什么了,于是默认了此事,自此,安史之乱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人退场,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登上时代舞台。
他们会善终吗?
会,但是有一群太监在,他们会过得很憋屈。
郭子仪:我的一生,功绩和污蔑常在。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到底是郭子仪功高还是李光弼功高,没人说得清楚,但必须承认的是,郭子仪的影响力大,不仅大唐的将士听服,甚至连异族的将士都深深忌惮,在敌军阵前就能把敌人骂回去的人,大唐除了太宗皇帝李世民,就只有郭子仪了。
郭子仪是武举出身的,在安史之乱前,郭子仪已经成为了一方大将了,担任过单于、安西、北庭三个都护府的副都护,这相当于担任过几大边境军区的负责人,而郭子仪在很多异族心中的“形象”,就是这个时期建立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无人可用”,于是把正在守孝的郭子仪召回平叛,郭子仪一上场,就立即镇压了山西的叛将周万顷、高秀岩,几乎收复了整个山西,但这并不是郭子仪人生的最高光时刻。
公元757年八月,郭子仪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还身任朔方镇、陇右镇、河西镇节度使,权柄已经超越了造反前的安禄山,可以说李亨一开始还是很愿意放权的,因为李亨有求于郭子仪,让郭子仪跟着李豫去收复长安,事实上,郭子仪才是实质意义上的统帅。
收复长安一战中,打出了历史经典的一幕,前军李嗣业带着亲军们脱下衣服,拿起陌刀赤身砍杀敌军,王难得被箭射中,直接把脸部伤口上的皮扯掉浴血奋战,郭子仪率领中军继续拼杀,这一战打得天昏地暗,最终歼敌六万,俘虏两万,还有大量被杀得逃跑的叛军死在途中不计其数,长安就被唐军以这样强横的方式收复了。
而长安被收复的三天后,大军再次东伐前去收复洛阳,洛阳一战中,郭子仪的“突袭”兵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配合着回鹘骑兵的冲杀战术,分兵偷袭敌人的薄弱部位,最终逼得安庆绪逃向了相州,洛阳被收复。
两京回归,郭子仪之功无人能及,李亨封郭子仪为代国公,而其他的职务保持不动,李亨在灞上毫不吝啬地致谢郭子仪,说国家得以保全,全靠郭子仪:
“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旧唐书》
这便是郭子仪的高光时刻。
可李亨说的这话能表示他对武将就没有“成见”了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他说的可是“吾之家国”。
公元758年八月,郭子仪击败叛军安守忠,被李亨加封中书令,随后李亨计划直击安庆绪和史思明,召集九镇节度使前往相州讨伐,李亨的这个决定,已经有了“一战定胜负”的念头。
其实这个想法是好的,可李亨却多做了一件事,导致此战竟然落败,那就是让太监鱼朝恩担任“监军”,鱼朝恩以“观军容宣慰使”的头衔跟着九镇节度使讨伐相州,这一战根本就没有元帅,只有监军,这就造成了九镇节度使之间是平级,又还要顾及鱼朝恩的存在,战术布置十分保守。
李亨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不相信这些节度使,因此宁愿损伤战斗力,都要派遣监军,果不其然,战争打响后,九镇节度使最初都分别有所建功,光是郭子仪这一路就杀得安庆绪损失数万人马,可问题是,安庆绪还有战友史思明,如何对战史思明,大家没有一个章程,因为大家都是平级,而鱼朝恩,他就是来看戏的,根本不堪大用。
这就导致在和史思明对阵的时候,郭子仪根本来不及续着襄阳节度使鲁炅打下的好局面继续杀敌,就遇到了难得一见的恶劣天气,双方只能撤军,而这一战大唐没有拿下安庆绪,属于是败战,鱼朝恩不负李亨的“看重“,百般诬陷郭子仪,让郭子仪第一次被李亨打压。
李亨用行动表示,夸你和贬你,就在转瞬之间:
“中官鱼朝恩素害子仪之功,因其不振,媒孽之寻召还京师”。
郭子仪随后被架空,其实郭子仪被鱼朝恩所“构陷”,这是继边令诚诬陷高仙芝、封常清之后的第二次重大“试探”,李亨想要看看,宦官对郭子仪这种级别的大将还能不能起作用,而结果也让李亨很满意。
在此之后,郭子仪就没摆脱过鱼朝恩的“死咬”。
公元760年,郭子仪被朝廷百官上书要求“复用”,因为除了郭子仪,确实没人能够压制局面,而这让李亨很不满,但李亨也没有反驳众人的意思。
于是郭子仪再掌兵权,李亨给他下令,让他率领多镇节度兵马进取范阳,谁知道鱼朝恩的“搅屎棍”作用再现,阻止了李亨的这个决定:
以管崇嗣副之,率英武、威远兵及河西、河东镇兵,繇邠宁、朔方、大同、横野军以趋范阳。诏下,为朝恩沮解。
之所以阻止,就是鱼朝恩的“护主”本能,李亨的“以宦抑武”起了很大的成效,只不过这终究是保障皇权,到底国家社稷帮助多大就不得而知了。
此后,被宦官“诬陷”成为了郭子仪的人生日常。
唐代宗登基后,程元振代替了鱼朝恩做这种事,开始针对郭子仪:
四月,代宗即位,内官程元振用事,自矜定策之功,忌嫉宿将,以子仪功高难制。
所以郭子仪的功劳常常会被宦官“不合时宜”的诬陷中和掉,不过郭子仪心态好,没有太过在意这些事,郭子仪的“不计较”终究是感化了唐代宗,唐代宗除了平时常规的“打压”以外,对郭子仪还是很信得过的,后来唐德宗登基后,给了郭子仪一个“尚父”的称号,郭子仪此时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这个尊称,是他这么多年的“低调”换来的。
郭子仪最后虽然也是善终,但提起他被宦官打压的经历,无人不感到憋屈,而郭子仪只是他那个时代最幸运的人,不幸运的还有被杀被逼反的。
宦官的功劳:来瑱被杀,仆固怀恩被逼反。
来瑱(tian)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来瑱是汉人,父亲来曜曾是大唐节度使,所以来瑱的背景也很大,安史之乱初,来瑱被任命为颍川郡太守,在颍川防御叛军的进攻,也是颍川防御战,让来瑱成为了大唐平定安史之乱的中流砥柱。
因为来瑱的性格很直率,而且非常冷静,对于叛军的侵扰和“诈降”丝毫不受影响,所以来瑱被人起了一个叫做“来嚼铁”的外号。
公元757年,来瑱因功得封河南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并且赐爵“颖国公”,此时的来瑱地位很高,虽然还比不上郭子仪和李光弼这种第一档武将,但排到第二档那是毫无问题的。
公元759年,相州之战九镇节度使失利,郭子仪等人被追责架空后,来瑱被朝廷推到对战史思明第一线,而来瑱也没有辜负大唐的重望,在鲁山击败史思明的部队,缴获大量物资,而来瑱也因此开始“坐镇”襄州。
来瑱本以为远离京城就能安全,但郭子仪都被“夺权”剥个干干净净,来瑱怎么可能幸免?
最重要的是,来瑱为了能够“坐镇”襄州,联络自己的部下“请命”李亨,这件事让李亨十分不满,在李亨的眼中,来瑱就是拥兵自重,事实上来瑱确实有这方面嫌疑,比如唐代宗即位后,唐代宗调任来瑱去担任淮西节度使,来瑱找借口推辞,并且再让部下故技重施。
可能来瑱也未必是要造反,但朝廷和武将之间的关系闹得太僵了,来瑱也怕到了京城之后,自己成为瓮中之鳖。
于是看着来瑱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唐代宗密令让来瑱的行军司马裴奰(bi)带着两千“偷袭”来瑱,可谁知道裴奰根本打不过来瑱,反而落得一个“师出无名”,后来唐代宗为了安抚来瑱,将裴奰赐死,而经过此事后,来瑱只能入朝见唐代宗。
谁知道来瑱这一“赌”,果然丢了命,一切也都多亏了“程元振”的煽风点火。
回到了朝廷后,来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为宰相之职,只是表面上的“高升”,并不能掩饰唐代宗要对来瑱下手的事实,于是那个帮助唐代宗“构陷”郭子仪的程元振开始“构陷”来瑱,他和唐代宗说,来瑱曾经说过唐代宗的坏话,后来程元振还暗中联络淮西节度使王仲昇,让王仲昇诬陷来瑱勾结叛军,唐代宗一怒之下,将来瑱流放播州当县尉。
但这还不是结束,当来瑱去到半路上的时候,唐代宗的“赐死命令”就送来了,来瑱悲哀地死在了去播州的路上。
来瑱之死,在朝堂掀起轩然大波,严格来说,像来瑱这种功绩和地位的功臣,在唐肃宗高仙芝和封常清被处死后,几乎不可能被皇帝所杀,但来瑱还是打开了这个先例,因此很多人对皇帝忌惮无比,更对宦官深深痛恨。
比如仆固怀恩,就是其中一个。
仆固怀恩是铁勒部人,他的功劳仅仅是排在了郭子仪和李光弼后面,所以仆固怀恩也是大唐的武将第一档,而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仆固怀恩的家族四十多人要不就是被叛军杀死,要不就是死在了战场上,而且为了稳固和回鹘的关系,仆固怀恩将自己的两个女儿用作和亲,可以说仆固怀恩是为大唐付出了所有了。
可仆固怀恩没想到,没人希望他过得好,特别是朝中的两个太监:骆奉先、鱼朝恩。
公元762年,史朝义垂死挣扎,怂恿仆固怀恩的女婿回鹘登里可汗进攻大唐,而登里可汗带着十万大军犯边后,第一时间竟然提出要见自己的老丈人仆固怀恩的要求,而仆固怀恩大感不妙,唐代宗为了让回鹘人赶紧回去,于是给仆固怀恩赐了一块“免死金牌”,仆固怀恩这才出面。
经过仆固怀恩的“出面”,登里可汗不仅不入侵大唐了,还反过来帮助朝廷讨伐史朝义,唐代宗第一时间夸赞仆固怀恩,但实际上,唐代宗对仆固怀恩忌惮至极。
深谙皇帝心思的太监骆奉先立马“诬告”仆固怀恩和回鹘人“暗中勾结”,可只有一个太监诬陷怎么够,于是另一个太监鱼朝恩,联合大将李抱玉、辛云京一起诬告仆固怀恩,唐代宗因此要仆固怀恩入朝给个说法。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就是来瑱的老路吗,因此走投无路的仆固怀恩只能造反,可仆固怀恩的部下本来就是郭子仪的老部下,颜真卿让郭子仪出面“劝导”,郭子仪便把仆固怀恩的队伍全部带走了,而仆固怀恩只能逃跑。
其实对于仆固怀恩,郭子仪是真的不想抓,郭子仪深受程元振、鱼朝恩这两个人的陷害,怎么可能不同情仆固怀恩,因此后来仆固怀恩引动吐蕃、回鹘大军侵唐,郭子仪出面平定,郭子仪根本就没有逮捕“罪魁祸首”仆固怀恩的意思。
后来仆固怀恩在鸣沙城暴毙,为了平定战乱几乎把自己都献出的仆怪怀恩落得如此下场,不得不说就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重宦抑武”:大唐武将的痛楚。
从安史之乱开始时的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再到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来瑱、仆固怀恩,他们要不就是被宦官诬陷,要不就是被宦官胡作非为的指挥所干扰,如果只是一个两个武将被宦官诬陷,那么还能说是“私人恩怨”,但宦官大面积“陷害”武将,而且皇帝每一次都上当,每一次都是后来道歉、懊悔。
多次重复的错误,就应该称之为“刻意为之”。
皇帝不傻,太监不傻,武将更是不傻,只是看看谁更克制罢了,太监也有太监的无奈,武将也有武将的难言之隐,这就造成了大唐在安史之乱之后的所有将领,都难免被打压,而郭子仪作为活得最久、地位最高的武将,从头到尾都没有怨言,不得不说他的隐忍要比贡献更伟大。
所以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纷纷割据,要知道信任一旦有了危机,关系有了裂缝,就再也不可能修复了。
试问,哪个大将愿意去当来瑱,即便是做仆固怀恩,他们都不想被自己所效忠的人给赐死,这就是藩镇割据的底层逻辑。
这也是大唐中后期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