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战神,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为何无一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410 更新时间:2024/1/11 7:47:10

而大唐皇帝相信太监的同时,又十分抵触武将,根据后世宋代的“重文抑武”,我们可以把唐朝这种现象称之为“重宦抑武”

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背叛,让大唐皇帝从此患上“武将恐惧症”,这是一种心病,从唐玄宗开始,整个大唐就没有痊愈的皇帝。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只要是一个能力出色的武将,那么被皇帝“卸磨杀驴”的可能性就很大,立下不世之功的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之流,都是符合这一个特征的武将,他们的结局,不是被打压架空,就是被逼反,本质上都是被皇权针对后的无奈。

唐朝建立之后,有一种创新是难能可贵的,那便是吸纳异族入朝为官、为将,这让以前水火不容的“胡汉”两方,竟然和谐的共处下去了,这是一种很大的尝试,事实上,大唐中前期能打下那么良好的局面,胡人异族的功劳是不可以忽视的。

暂且不说唐太宗最亲近的武将“尉迟敬德”,他本身就是个胡人,唐玄宗时期,朝中有名的高仙芝、哥舒翰、安禄山、李楷洛、李光弼,这些人全都不是汉人,但都先后担任过一镇、甚至是多镇节度使,可见朝廷对他们的包容和信任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唐玄宗百般不信,真的当唐玄宗相信安禄山的兵马开始向长安杀来后,唐玄宗已经不是单纯痛恨安禄山上,而是在内心排斥整个胡人群体,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宦官边令诚的“诬陷”,竟然让唐玄宗不管不顾地非要处死高仙芝、封常清两个大将。

边令诚造谣的底气,就是唐玄宗这种被人“背叛”后极度扭曲的恐惧心理,他知道唐玄宗信不信不重要,但唐玄宗就是非要杀两个人来立威泄愤:

“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陜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旧唐书》

而汉人封常清也难免一死,说明了唐玄宗抵触的不仅仅是胡人将领,他抵触的,是整个武将群体。

因为安史之乱中,一样有大量的汉人夹杂其中,唐玄宗把兵权当作是原罪,这也是后来所有大唐皇帝的一致观点。

可抵触归抵触,想要治服叛乱,必须要用那些名将宿将,不然的话,大唐真的会在一夜之间,从极度鼎盛变成历史尘埃,唐玄宗也或许在四川一生无法再次回到长安,这只会让“五十年太平天子”成为一种笑话。

于是在唐玄宗的“拖延下”,他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李亨出面解决叛乱。

接下来,历史上最有趣的一幕来了,李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根本连他父亲都不敢信,因此在杨氏兄妹被杀后,半道带着人“逃”到了灵武,在灵武的时候,李亨私下取得了郭子仪、王思礼、李光弼、李嗣业等大将的支持,在灵武登基当皇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玄宗自己都没想到,他的太子还趁机“造反”了,可唐玄宗也没有力气去追究什么了,于是默认了此事,自此,安史之乱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人退场,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登上时代舞台。

他们会善终吗?

会,但是有一群太监在,他们会过得很憋屈。

郭子仪:我的一生,功绩和污蔑常在。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到底是郭子仪功高还是李光弼功高,没人说得清楚,但必须承认的是,郭子仪的影响力大,不仅大唐的将士听服,甚至连异族的将士都深深忌惮,在敌军阵前就能把敌人骂回去的人,大唐除了太宗皇帝李世民,就只有郭子仪了。

郭子仪是武举出身的,在安史之乱前,郭子仪已经成为了一方大将了,担任过单于、安西、北庭三个都护府的副都护,这相当于担任过几大边境军区的负责人,而郭子仪在很多异族心中的“形象”,就是这个时期建立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无人可用”,于是把正在守孝的郭子仪召回平叛,郭子仪一上场,就立即镇压了山西的叛将周万顷、高秀岩,几乎收复了整个山西,但这并不是郭子仪人生的最高光时刻。

公元757年八月,郭子仪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还身任朔方镇、陇右镇、河西镇节度使,权柄已经超越了造反前的安禄山,可以说李亨一开始还是很愿意放权的,因为李亨有求于郭子仪,让郭子仪跟着李豫去收复长安,事实上,郭子仪才是实质意义上的统帅。

收复长安一战中,打出了历史经典的一幕,前军李嗣业带着亲军们脱下衣服,拿起陌刀赤身砍杀敌军,王难得被箭射中,直接把脸部伤口上的皮扯掉浴血奋战,郭子仪率领中军继续拼杀,这一战打得天昏地暗,最终歼敌六万,俘虏两万,还有大量被杀得逃跑的叛军死在途中不计其数,长安就被唐军以这样强横的方式收复了。

而长安被收复的三天后,大军再次东伐前去收复洛阳,洛阳一战中,郭子仪的“突袭”兵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配合着回鹘骑兵的冲杀战术,分兵偷袭敌人的薄弱部位,最终逼得安庆绪逃向了相州,洛阳被收复。

两京回归,郭子仪之功无人能及,李亨封郭子仪为代国公,而其他的职务保持不动,李亨在灞上毫不吝啬地致谢郭子仪,说国家得以保全,全靠郭子仪:

“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旧唐书》

这便是郭子仪的高光时刻。

可李亨说的这话能表示他对武将就没有“成见”了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要知道,他说的可是“吾之家国”。

公元758年八月,郭子仪击败叛军安守忠,被李亨加封中书令,随后李亨计划直击安庆绪和史思明,召集九镇节度使前往相州讨伐,李亨的这个决定,已经有了“一战定胜负”的念头。

其实这个想法是好的,可李亨却多做了一件事,导致此战竟然落败,那就是让太监鱼朝恩担任“监军”,鱼朝恩以“观军容宣慰使”的头衔跟着九镇节度使讨伐相州,这一战根本就没有元帅,只有监军,这就造成了九镇节度使之间是平级,又还要顾及鱼朝恩的存在,战术布置十分保守。

李亨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不相信这些节度使,因此宁愿损伤战斗力,都要派遣监军,果不其然,战争打响后,九镇节度使最初都分别有所建功,光是郭子仪这一路就杀得安庆绪损失数万人马,可问题是,安庆绪还有战友史思明,如何对战史思明,大家没有一个章程,因为大家都是平级,而鱼朝恩,他就是来看戏的,根本不堪大用。

这就导致在和史思明对阵的时候,郭子仪根本来不及续着襄阳节度使鲁炅打下的好局面继续杀敌,就遇到了难得一见的恶劣天气,双方只能撤军,而这一战大唐没有拿下安庆绪,属于是败战,鱼朝恩不负李亨的“看重“,百般诬陷郭子仪,让郭子仪第一次被李亨打压。

李亨用行动表示,夸你和贬你,就在转瞬之间:

“中官鱼朝恩素害子仪之功,因其不振,媒孽之寻召还京师”。

郭子仪随后被架空,其实郭子仪被鱼朝恩所“构陷”,这是继边令诚诬陷高仙芝、封常清之后的第二次重大“试探”,李亨想要看看,宦官对郭子仪这种级别的大将还能不能起作用,而结果也让李亨很满意。

在此之后,郭子仪就没摆脱过鱼朝恩的“死咬”。

公元760年,郭子仪被朝廷百官上书要求“复用”,因为除了郭子仪,确实没人能够压制局面,而这让李亨很不满,但李亨也没有反驳众人的意思。

于是郭子仪再掌兵权,李亨给他下令,让他率领多镇节度兵马进取范阳,谁知道鱼朝恩的“搅屎棍”作用再现,阻止了李亨的这个决定:

以管崇嗣副之,率英武、威远兵及河西、河东镇兵,繇邠宁、朔方、大同、横野军以趋范阳。诏下,为朝恩沮解。

之所以阻止,就是鱼朝恩的“护主”本能,李亨的“以宦抑武”起了很大的成效,只不过这终究是保障皇权,到底国家社稷帮助多大就不得而知了。

此后,被宦官“诬陷”成为了郭子仪的人生日常。

唐代宗登基后,程元振代替了鱼朝恩做这种事,开始针对郭子仪:

四月,代宗即位,内官程元振用事,自矜定策之功,忌嫉宿将,以子仪功高难制。

所以郭子仪的功劳常常会被宦官“不合时宜”的诬陷中和掉,不过郭子仪心态好,没有太过在意这些事,郭子仪的“不计较”终究是感化了唐代宗,唐代宗除了平时常规的“打压”以外,对郭子仪还是很信得过的,后来唐德宗登基后,给了郭子仪一个“尚父”的称号,郭子仪此时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这个尊称,是他这么多年的“低调”换来的。

郭子仪最后虽然也是善终,但提起他被宦官打压的经历,无人不感到憋屈,而郭子仪只是他那个时代最幸运的人,不幸运的还有被杀被逼反的。

宦官的功劳:来瑱被杀,仆固怀恩被逼反。

来瑱(tian)也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来瑱是汉人,父亲来曜曾是大唐节度使,所以来瑱的背景也很大,安史之乱初,来瑱被任命为颍川郡太守,在颍川防御叛军的进攻,也是颍川防御战,让来瑱成为了大唐平定安史之乱的中流砥柱。

因为来瑱的性格很直率,而且非常冷静,对于叛军的侵扰和“诈降”丝毫不受影响,所以来瑱被人起了一个叫做“来嚼铁”的外号。

公元757年,来瑱因功得封河南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并且赐爵“颖国公”,此时的来瑱地位很高,虽然还比不上郭子仪和李光弼这种第一档武将,但排到第二档那是毫无问题的。

公元759年,相州之战九镇节度使失利,郭子仪等人被追责架空后,来瑱被朝廷推到对战史思明第一线,而来瑱也没有辜负大唐的重望,在鲁山击败史思明的部队,缴获大量物资,而来瑱也因此开始“坐镇”襄州。

来瑱本以为远离京城就能安全,但郭子仪都被“夺权”剥个干干净净,来瑱怎么可能幸免?

最重要的是,来瑱为了能够“坐镇”襄州,联络自己的部下“请命”李亨,这件事让李亨十分不满,在李亨的眼中,来瑱就是拥兵自重,事实上来瑱确实有这方面嫌疑,比如唐代宗即位后,唐代宗调任来瑱去担任淮西节度使,来瑱找借口推辞,并且再让部下故技重施。

可能来瑱也未必是要造反,但朝廷和武将之间的关系闹得太僵了,来瑱也怕到了京城之后,自己成为瓮中之鳖。

于是看着来瑱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唐代宗密令让来瑱的行军司马裴奰(bi)带着两千“偷袭”来瑱,可谁知道裴奰根本打不过来瑱,反而落得一个“师出无名”,后来唐代宗为了安抚来瑱,将裴奰赐死,而经过此事后,来瑱只能入朝见唐代宗。

谁知道来瑱这一“赌”,果然丢了命,一切也都多亏了“程元振”的煽风点火。

回到了朝廷后,来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为宰相之职,只是表面上的“高升”,并不能掩饰唐代宗要对来瑱下手的事实,于是那个帮助唐代宗“构陷”郭子仪的程元振开始“构陷”来瑱,他和唐代宗说,来瑱曾经说过唐代宗的坏话,后来程元振还暗中联络淮西节度使王仲昇,让王仲昇诬陷来瑱勾结叛军,唐代宗一怒之下,将来瑱流放播州当县尉。

但这还不是结束,当来瑱去到半路上的时候,唐代宗的“赐死命令”就送来了,来瑱悲哀地死在了去播州的路上。

来瑱之死,在朝堂掀起轩然大波,严格来说,像来瑱这种功绩和地位的功臣,在唐肃宗高仙芝和封常清被处死后,几乎不可能被皇帝所杀,但来瑱还是打开了这个先例,因此很多人对皇帝忌惮无比,更对宦官深深痛恨。

比如仆固怀恩,就是其中一个。

仆固怀恩是铁勒部人,他的功劳仅仅是排在了郭子仪和李光弼后面,所以仆固怀恩也是大唐的武将第一档,而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仆固怀恩的家族四十多人要不就是被叛军杀死,要不就是死在了战场上,而且为了稳固和回鹘的关系,仆固怀恩将自己的两个女儿用作和亲,可以说仆固怀恩是为大唐付出了所有了。

可仆固怀恩没想到,没人希望他过得好,特别是朝中的两个太监:骆奉先、鱼朝恩

公元762年,史朝义垂死挣扎,怂恿仆固怀恩的女婿回鹘登里可汗进攻大唐,而登里可汗带着十万大军犯边后,第一时间竟然提出要见自己的老丈人仆固怀恩的要求,而仆固怀恩大感不妙,唐代宗为了让回鹘人赶紧回去,于是给仆固怀恩赐了一块“免死金牌”,仆固怀恩这才出面。

经过仆固怀恩的“出面”,登里可汗不仅不入侵大唐了,还反过来帮助朝廷讨伐史朝义,唐代宗第一时间夸赞仆固怀恩,但实际上,唐代宗对仆固怀恩忌惮至极。

深谙皇帝心思的太监骆奉先立马“诬告”仆固怀恩和回鹘人“暗中勾结”,可只有一个太监诬陷怎么够,于是另一个太监鱼朝恩,联合大将李抱玉、辛云京一起诬告仆固怀恩,唐代宗因此要仆固怀恩入朝给个说法。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就是来瑱的老路吗,因此走投无路的仆固怀恩只能造反,可仆固怀恩的部下本来就是郭子仪的老部下,颜真卿让郭子仪出面“劝导”,郭子仪便把仆固怀恩的队伍全部带走了,而仆固怀恩只能逃跑。

其实对于仆固怀恩,郭子仪是真的不想抓,郭子仪深受程元振、鱼朝恩这两个人的陷害,怎么可能不同情仆固怀恩,因此后来仆固怀恩引动吐蕃、回鹘大军侵唐,郭子仪出面平定,郭子仪根本就没有逮捕“罪魁祸首”仆固怀恩的意思。

后来仆固怀恩在鸣沙城暴毙,为了平定战乱几乎把自己都献出的仆怪怀恩落得如此下场,不得不说就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重宦抑武”:大唐武将的痛楚。

从安史之乱开始时的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再到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来瑱、仆固怀恩,他们要不就是被宦官诬陷,要不就是被宦官胡作非为的指挥所干扰,如果只是一个两个武将被宦官诬陷,那么还能说是“私人恩怨”,但宦官大面积“陷害”武将,而且皇帝每一次都上当,每一次都是后来道歉、懊悔。

多次重复的错误,就应该称之为“刻意为之”。

皇帝不傻,太监不傻,武将更是不傻,只是看看谁更克制罢了,太监也有太监的无奈,武将也有武将的难言之隐,这就造成了大唐在安史之乱之后的所有将领,都难免被打压,而郭子仪作为活得最久、地位最高的武将,从头到尾都没有怨言,不得不说他的隐忍要比贡献更伟大。

所以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纷纷割据,要知道信任一旦有了危机,关系有了裂缝,就再也不可能修复了。

试问,哪个大将愿意去当来瑱,即便是做仆固怀恩,他们都不想被自己所效忠的人给赐死,这就是藩镇割据的底层逻辑。

这也是大唐中后期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自成进京后募捐安葬明思宗,清军入关后将其以礼改葬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大明亡国已经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也没有必要抓住这个不放,所以不妨看看崇祯帝自杀之后发生了什么。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三月注定是被历史记住的一个月份,在这个月里,大明亡国,崇祯帝自杀。眼看着李自成即将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做了一番安排,将儿子们安全送出,又逼着后妃们自杀,然后自己挥刀砍向女儿、妃子们

  • 李自成的农民军配备大量火器但未建立生产系统且运用理念落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而且史书也提到大顺军在作战中经常使用火器,尤其是在其攻破北京的前几年,手头上缴获明军的火器越来越多,使用也是越来越频繁,尤其在攻城战中占有重要位置。《流寇志》记载,大顺军攻城时,“步兵强弓、鸟铳连发,守者不可外瞰”。至于实战案例那是相当多的。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十

  • 唐代 韩愈《谏迎佛骨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

  • 扬州隋唐城遗址“对话”北京都城遗址:让遗址公园“千园千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开栏的话1982年,国务院公布24座城市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40年过去了,在这40年间,每座城市又都在古城保护上做出各自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2月18日起,大运河传媒联合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中国名城杂志社推出特别策划“23+1:名城

  • 李自成曾考虑到清朝的威胁但重视程度不足且认为吴三桂不会降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李自成没想过关外的清军威胁,那是不可能的,人家毕竟是一世枭雄,对这个关外强权还是有一定敏感度的,李自成急着招抚吴三桂就有防备清廷的因素在里面,这在部分史书里是提到过的。《甲申朝事小纪》就记载了李自成的一番话:“牛金星、宋献策劝自成行仁义,自成曰:‘山、陕、河南、荆、襄已在掌中,大江以南传檄可定,

  • 唐代最美女人杨贵妃,身上有致命缺陷,旁人避之不及可李隆基最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的所有皇帝当中,除了开国皇帝李世民之外,还有一位皇帝也算的上是一代明君,这个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刚刚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皇帝,唐朝在他的统治之下,不管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老百姓也非常的拥护他,可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李隆基却变得老眼昏花,开始重用一些奸臣,唐朝由

  • 李自成战略短视和政策的极端导致其未能坐稳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李自成从参加农民起义开始,前后共计十五年,赢得百姓尊重,在百姓的支持下,一步步的攻城略地,终于攻下北京城,然而李自成却只在这梦寐以求的紫禁城中待了42年,正式登基做皇帝只做了一天,细究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造成的。政策上先天存在不足,随着发展走向极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古

  • 此刑罚不重但女人很难接受,上官婉儿受刑后,却把它变成了潮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不管是在什么时代,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法律制度,在封建王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的惩罚措施来惩罚那些罪犯,在唐朝的时候就有这样一种刑罚,它其实并不是一种重的惩罚制度,但是所有的人却都害怕接受这种刑罚,甚至有的时候宁愿死都不会接受这种处罚,特别是女子,她们更加的接受不了。这个刑罚就是墨刑,关于这个刑罚

  • 明君汉文帝刘恒病逝,没想到吧,唐太宗李世民是刘恒的小迷弟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157年,一代明君汉文帝刘恒病逝,享年46岁。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汉文帝在位23年,把汉朝带入了平稳发展的轨道上。汉文帝节俭,爱民,轻徭薄赋,轻刑罚;开放矿山、盐业、渔业给私人经营,废除了过关必须要有证书的限制,和边疆少数民族关系都处得很好,百姓得以免受战争的伤害。剧照:一代明君汉文帝刘恒

  • 李隆基为了重夺权力,不惜让两个儿子自相残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利群一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哥舒翰20万大军战败,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十六子李璘随唐玄宗奔逃四川。到了6月底,还没来得及正式发文任命,李璘便在汉中与唐玄宗分手赶往江陵。7月12日,经历了马嵬兵变的李亨在灵武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此时的李隆基三父子,迫于变故,沿着不同的方向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