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剩水残山无态度

辛弃疾:剩水残山无态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089 更新时间:2024/1/22 2:37:08

辛弃疾朱熹的关系很好,这看上去有点匪夷所思。辛弃疾从二十一岁抗金随队伍南下以来,就是一个“着试手,补天裂”的志士形象,而朱熹,是一个醉心研究的理学家。这两个看上去南辕北辙的人怎么可能走得如此之近呢?

说来,辛弃疾身上有很多复杂的或说是混合杂糅的气质。他身上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相比那些自幼浸润于儒家文化中的南方知识分子要少得多,但这个所谓的“北来归正人”也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天外来客。身份上的另类和性情上的格格不入,让他毫无疑问处于极少数者的突出位置,难免会有身份焦虑的紧张;再加上,他为政和驭吏都有严厉有余的名声,性格中的粗粝暴躁也多有人指责。他完全不能称得上一帆风顺的从政经历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更多内省要求的儒生,这个过程也是他逐渐对朱熹的理学思想服膺的过程。

朱熹,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辛弃疾的精神导师。后来辛弃疾定居铅山,朱熹赠书题其二斋室,书的内容是“克己复礼”和“夙兴夜寐”。这些赠语都是有针对性的。

淳熙十五年,陈亮邀约朱熹和辛弃疾会面。朱熹去信,希望陈亮告知要探讨的话题。陈亮遵嘱回复。但朱熹在接到陈亮书信后,却拒绝了聚会的邀约,他现在最大的兴趣是做一些经纶事业,对陈亮主要涉及一统大业的话题并不感兴趣。

但陈亮在尚未接到朱熹回信之时,就已经心急火燎地上路了。相比起来,陈亮和辛弃疾的共同之处显然多过和朱熹的共同处,他是一个完全彻底的主战派,热衷建功立业,崇尚英雄主义,性情激荡敞亮。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斗士般人物的到来,确如一抹明亮的光束照亮了赋闲在家多年已身心憔悴的辛弃疾。他们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等朱熹未至,在紫溪盘亘数十日之后,陈亮返回。

本来,这场聚会应该以陈亮的离开自然而然就结束了,但十多天来两人的相聚,貌似把辛弃疾唤醒了,他意犹未尽,竟在陈亮离开不久策马抄近道追赶而去。雪深路难,天寒不渡,最后,辛弃疾没能赶上陈亮,被迫投宿。是夜,在驿馆,听到风雪中凄厉的笛声,他写下了著名的《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耍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这首词把历经磨难的陈亮比喻成诸葛亮,在“剩水残山无态度”的大环境下,二人犹如长空中的孤雁,萧瑟孤独。后半阙,将自己在陈亮离开后的相思和失落之意表露无遗。英雄失路,长夜笛裂。

陈亮收到辛词后,原韵和《贺新郎》一首寄给稼轩。稼轩收词,同韵再和一首,已然从第一首词的悲从中来变成了激越慷慨。陈亮接词,再和一首。一年后,陈亮用原韵再寄稼轩,说去年风雪过后,二人又生几多华发。壮士泪,肺肝裂。稼轩收陈亮词,没有再和《贺新郎》,而是用一首《破阵子》遥寄陈亮: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至此,这次著名的鹅湖会以一首《破阵子》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两人共五首《贺新郎》加一首《破阵子》,完全是英雄间缠绵悱恻的惺惺相惜和捶胸顿足的同心共勉。从“长夜笛,莫吹裂”到“龙共虎,应声裂”,再到“着试手,补天裂”和“壮士泪,肺肝裂”,直到今天读来,仍然荡气回肠,让人有仰望星空的强烈冲动。无怪人们会把二人的这次相会看成是南宋那个残山剩水无态度的萎靡时代最高标的态度,星光闪烁,光辉灿烂。试想想,如果这场鹅湖会朱熹参加了,会是怎样一番格局?

◎本文原载于《中国青年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世民敢让父亲李渊退位,为何朱棣只敢对侄子朱允炆动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李世民和朱棣的夺位,有个很大的不同之处,李世民是直接在父亲李渊在世的时候悍然兴兵,幽禁老父于深宫,令李渊不得不退位,而朱棣则是起于燕京,靖难之军由北而南,从侄子朱允炆手里面攫取了皇位。李世民为何敢和李渊正面交锋,而朱棣则只敢对侄子动手过招?其实原因无非三点。第一点,处境不同。李世民之所以兴起玄武

  • 李世民为何杀光所有侄子,却留下所有侄女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在隋朝时期就一直帮着自己的父亲李渊打天下,可以说在隋朝末年的时候,他父亲李渊的一半天下都是由李世民帮忙打下来的。这也导致了李世民战功赫赫,而太子在军中的功劳和威信都不如李世民,因此李世民成为了太子心中的忌惮。后来为了排挤李世民,就和自己的弟弟李元吉联合想要陷害李世民,没想到李世民为了自保就在玄

  • 李渊心里一直把李建成视为继承人,为何却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你说李渊心里一直想立的储君肯定就是李建成吗?其实未必,而且立储这件事的本身,他都不是李渊能够绝对控制的问题,看似李渊想让谁当太子就谁当,可李渊受到的威胁,却是来自于另一个“维度”的,李世民根本就不跟他在同一个政治系统里玩,你李渊立的太子是谁,跟李世民造不造反,没有一点牵制作用。变局,是在武德四年开始

  • 宋代才女李清照与酒的渊源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她就是宋代词苑中开婉约一派的‘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父亲是苏轼的学生,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这样的家庭环境没有把她局限成大家闺秀,反而让她成了率性洒脱的霸气才女。她的词,自有鲜明的风骨神韵;她的人,自是花中第一流。她喜欢喝酒,《漱玉词》中就有19杯“酒”。她在黄昏后:”东篱把酒

  • 清朝文化不自信,一改明朝对传教士的宽容政策,把他们全赶到澳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大清宫廷里的西洋人近代西方的入侵使得中国教案频发,社会上也兴起了一阵阵反教热潮,并随着革命活动的开展而达到顶峰。在清朝建立之后到1840年西方入侵之间,清朝历代皇帝一改大明时期的传教士政策,逐渐削弱传教士在华影响,并采取严格的禁教政策。一、明清更迭与政策变迁 清朝时期的中国

  • 李世民:大唐何时亡?袁天罡:猪上树时!唐太宗大喜可他至死未懂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等等,即便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还是出现了短暂的中兴。真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笔者认为“宏伟”再合适不过。抛开这些不言,很多人最好奇的一个点还是大唐的军事实力。说它实力弱,大唐靠军事实力让周边许多小国臣服;说它实力强,安史之乱又动摇了整个大唐的统治。再怎么去辩解,都显得有些

  • 李世民为何敢发动玄武门之变?真相藏在这2处细节中,胜负早定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这都是李世民的历史大功绩。奈何,对于李世民个人来言,历史功绩是一回事,他的玄武门之变却又是另一回事。李世民虽是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同时也是“失败者”。在李世民晚年时期,他便结结实实地,领教到了这种历史轮回的可怕——太子李承乾,竟然也想给他唱一出“玄武门”。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承乾谋反案后,李世民都

  • 李世民年轻时四处征战,身体非常强壮,但为何年仅51岁便去世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7年。十几岁的时候,就高举义旗,在洛阳一战的时候,更是直接就征服了各路诸侯,为唐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李世民上位,其开创的贞观之治也是被无数后人所称道。而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早期身体是非常健康的,不然也不至于打仗时敢于冲在最前面,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世民刚刚年过半百就死了。

  • 李世民的亲弟弟贪财好色,为何他的一项绝技被鲁迅称为民族瑰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一、“玄武门事变”的幸存者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李世民集团和太子集团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事变结果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诛,李渊被迫退位,称为“太上皇”。更残忍的是,李世民将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孙和家族成员全部杀害,是为“清除异己”。而李渊的儿子没有收到牵连,反而在李

  • 赵匡胤赐死北宋名将,抄家时看到将领家的仆人,痛哭道:朕杀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有着极为特殊的身份和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在选择掌握权力的同时,不得不将这些情感割舍掉。历代皇族之中很少看到普通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反而手足相残、父子反目的事情屡见不鲜吗,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皇帝大肆屠杀对自己产生威胁的大臣。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众多皇帝当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是成为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