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说文臣皆可杀,还拒绝与李自成和谈:崇祯的最后一天都做了什么?

说文臣皆可杀,还拒绝与李自成和谈:崇祯的最后一天都做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341 更新时间:2024/3/19 23:06:31

午时时分,李自成此时出人意料的派来了投降的太监杜勋来到城下喊话,提出大顺军要求“割地讲和”的方案。此时的崇祯皇帝正在奉先殿坐立不安,听说杜勋前来谈判,立即秘密召见了他,内阁首辅魏藻德随侍在旁。《甲申传信录》记载了当时的情景:杜勋恢复太监本色,跪倒在崇祯脚下,奏道:“臣奉秦、晋二令旨前来拜见陛下,尚乞陛下赦臣死罪。”

首先打着两位投降了李自成王爷的旗号,接着传达了李自成的三项谈判条件,此三项条件也被记录在《甲申传信录》内:“是日,贼遣叛监杜勋缒城入讲和,盛言李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并犒赏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勋具以事白上,且言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制辽沈,但不奉诏与觐耳。”

意思就是: 一,请崇祯帝封李自成为王,割西北地归大顺军管辖;二,发给大顺军犒赏银百万两,大顺军随即退守河南;三,大顺不受朝廷节制,不奉皇帝召见,但是可为朝廷平定内乱,并以强兵劲旅阻止清军南下。杜勋希望崇祯接受李自成的提议:“闯贼既封必然内可遏制各地起而造反的草寇,外可以强兵阻挠辽东强藩的入侵”。

事实上如果此一方案得以实施,明末清初的历史必将改写。可当最后的机会在崇祯面前出现的时候。崇祯却还是没有把握住。作为一个面子比命重要的皇帝,哪怕崇祯知道此刻已危在旦夕,却依然不愿意自己去承担骂名,于是他下令新上任的内阁首辅魏藻德去主持议和,想把“黑锅”甩给他,结果魏藻德此时却一言不发,气得崇祯当场写下一句话“臣皆可杀”。然后一脚踢翻了龙椅,甩手退朝。魏藻德等人也退出。而杜勋出宫后,到处散布流言,城内人心更加浮动。就这样,一个可以挽救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次机会就这么又一次被崇祯错过了。

▲北京城各城门图

傍晚,李自成下达了全线总攻的命令。当刘宗敏率大军掩杀过来时,发现久攻西直门不下,便转攻彰义门(也称广宁门)。此时守城大太监曹化淳(此人有争议)已经密谋准备献城了,正巧碰见了前来谈判的太监杜勋,两位太监一拍即合,已经达成默契,准备出卖王朝出卖主子,于是曹化淳开外城彰义门(也称广宁门),迎接大顺军入城。不久,平则(阜城门)、德胜门因守城大太监王则等人为内应,也随之而破。李自成亲率大军疾驰蜂拥而入,一路直扑紫禁城而来,官军获悉望风披靡,皆做鸟兽散,内城被占领。

深夜,崇祯和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来临了。大喊着“诸臣误朕,朕非亡国之君”的崇祯来到了坤宁宫亲手杀死了众多嫔妃并命令周皇后自我了断,最后甚至连亲生女儿都想杀。发了疯似的崇祯在十九日的清晨,自己去敲响了景阳钟。自明朝开国以来,这口大钟曾召唤历史文武百官上朝,200多年以来紫禁城每天都会听到景阳钟的54声响钟,但这天已经是最后一次了。终于,下着雨的万寿山成了崇祯最后的归宿,在这座山的一株梅花树旁他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朕德薄匪躬,上干天怒。登极十有七年逆贼直逼北京城。虽朕之不明所致,亦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也,切勿伤百姓一人!”

从他的遗言我们不难看出处死误国的大臣成了崇祯最后的遗愿。大明王朝虽然体制腐朽,但是在1644这一年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可以扭转历史的机遇,然而却被崇祯自己一再错过,调兵一再延误,迁都计划也付诸东流。崇祯多次错失了扭转局势的历史机遇,大明王朝的国运已经无可挽回。关键时刻,关键人物的优柔寡断让1644年初还只能说是风雨飘摇中的大明江山最终只能走向了灭亡。

▲崇祯自缢处(今北京景山公园,树为移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对儿女都能下手,为何不敢动狄仁杰?只因他做对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从14岁入宫被李世民看中封为才人后,她便开始了一生的宫中奋斗生活。当了12年的才人,她没有皇宠也没有子女,默默无闻,宫心计都无处可施。最后在李世民临终之际,她与未来继承人李治暗生情愫,算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李治对她的爱情,给了她再次回宫的机会,顺利回宫她只是一名昭仪,这时她的竞争对手有

  • 明朝有位女英雄,英勇善战,杀得倭寇屁滚尿流,还被皇帝封为大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将领中,有大名鼎鼎的戚继光,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有俞大猷这位抗倭名将,一生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率领“俞家军”能将敌人吓退,他和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共同扫平了为患多年、趁机作乱的伪倭寇。俗话说:“巾帼不让须眉”,除了这些个意

  • 唐朝覆灭时有多惨?皇帝被杀,九名皇子被勒死,30位大臣投尸黄河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曾经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年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一个包容开放的王朝,璀璨的中华文明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在唐朝近290年的历史中,迎来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王朝鼎盛时期,曾一度屹立世界之巅,唐都长安也曾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市。然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安史之乱后,藩

  • 是联蒙灭金,还是助金抗蒙?这可难坏了南宋君臣,多亏猪对手金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宋蒙联合抗金、灭金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宋蒙接触的缘起 这是宋、蒙古、金鼎足而三的民族政权力量重新组合的过程。它们分别是迅猛崛起的蒙古,衰败而受蒙古紧逼的金朝,以及虽很虚弱但仍具一定实力的南

  • 唐太宗晚年废掉太子和魏王,扶李治上位,他何至于这么极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以上这一段,看得人十分迷惑。换一个太子,皇帝有的是办法,何至于寻死觅活的呢?而且看这情况,似乎是唐太宗在求长孙无忌同意自己立李治,长孙无忌一点意见都没有。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作为唐太宗的另外两个儿子,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又是为什么会退出这场权力的争夺呢?李承乾的废立之路李承乾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长

  • 硬抗蒙古铁骑45年时间的南宋,为何无法摆脱覆灭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南宋所以能够坚持如此长的时间,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来,地缘战略上南宋常年经营江北一线,使得蒙古大军很难找到突破口。再者,从历史大背景上来看,长久以来崇尚宽仁的国策,使得大多数南宋君民异常重视名节,以至于在南宋陷入危难之际,大多数人都自觉主动地为朝廷效力,这对于延缓南宋灭亡来说有着极其现实的意

  • 武则天退位时群臣欢呼,只有一人低头痛哭,1年后没哭的人全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女皇武则天,从李家人手里抢下江山,势必会被李家人记恨,这也是她最后被诸位大臣逼退位的缘由。然而,在这些大臣当中,有一个大臣虽也参与其中,可事后却低头痛哭,这是为何?一年之后,那些逼迫武则天退位的大臣都死了,唯独他没死,这又是为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历史吧。武则天的上位之路武则天家世显赫,出身

  • 朱标是怎么病死的?专家:“跟朱元璋杀功臣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毕竟朱标这个太子一直以来都饱受称赞,不管是当时明朝的文武大臣,亦或是朱元璋以及后世的史学家,都觉得朱标的确才华出众,各方各面都很优秀。朱标当年若是不死那么早,也就没有朱棣什么事了。关于朱标的死,史书上只是记载了他是病死的,但朱标死那会还算是壮年,好端端的为什么会得病?他是怎么病死的呢?一些专家在仔细

  • 唐朝盛世安禄山将长安攻占,处于上升时期,为何死在亲儿子手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安禄山是营州人,本来是姓康,名轧荦山,他的父亲可能是康姓胡人,母亲阿史德氏是一个突厥族的巫婆,因为他的母亲很多年都没有生出小孩,所以便去祈祷轧荦山,在长安三年正月初一的时候生下一子便取了这个名字。因为安禄山的父亲死得比较早,所以她从小就和母亲一起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安禄山的母亲后来又改嫁给突厥将军安波

  • 从袁崇焕冒籍考试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沸沸扬扬都在说一个话题:放开“异地高考”。也就是说:非本地户籍人员的子女高考制度要改革。高考限定户籍,大家不要以为这是现代人发明的,实际上中国古代社会就存在这个问题,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袁崇焕冒籍”事件。说到袁崇焕大家都不感到陌生,自从电视剧、百家讲坛关于他的节目播出后,袁崇焕的名字就响彻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