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藩:考试被当众羞辱,建湘军险被害,人知耻而后勇终会有大成

曾国藩:考试被当众羞辱,建湘军险被害,人知耻而后勇终会有大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425 更新时间:2024/1/7 21:57:37

中国有两个半圣人的说法,其中两圣是孔子阳明,还有半个圣人则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但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在30岁之前还是平庸之人,却在之后立功、立德、立言,成为半个圣人,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要从曾国藩经历的4次“奇耻大辱”上说起。

庸人曾国藩庸在哪里?自小背书不行,科举也不行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在人生后期,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干下一堆让常人望尘莫及的功业,位极人臣,善始善终,堪称为官做人的楷模。

但是,他却是有真实史料记载的‘庸人’,从小就读书‘艰难’。

据说当年他在家中背书的时候,有小偷进入他家,结果怕被曾国藩发现就躲在房梁上,打算等这个小子背会去睡觉了就下来偷东西。但是,一篇短,寥寥几百字,少年曾国藩愣是背了两三个时辰还背不通顺,气得小偷跳下房梁,指着曾国藩的鼻子骂他笨,还当着他面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并下了定论,说就他这种读书天赋一辈子也别想考上秀才,说罢扬长而去。

另一方面,从遗传基因上来讲,曾国藩也绝对算得上是天资愚笨的人。

他的祖父曾玉屏虽然浪子回头,以耕种发家,但是却非读书的料;他的父亲曾麟书参加科举,考了17次考到43岁,才考中秀才;他的四个叔叔们,无一考中;而曾国藩从十四岁开始参加县试,一直考了六次都没中,直到第七次才中秀才,堪称“高考七次郎”。

就连曾国藩自己后来也多次在家书中自述说自己从小就比较笨,读书慢,做事笨,只能谨小慎微,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走。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天资愚钝的人,居然能成一代半圣,将数千年来无数儒家学子甩在身后,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人生中4次“奇耻大辱”,让曾国藩知耻而后勇

第一:悬牌受辱

曾国藩经历的人生第一次奇耻大辱是在他第六次参加科考的那年。这一年他二十一岁,经过五次失败、加倍努力后,又一次落榜,什么都没考上,好比如今六次高考的学子又一次考了个鸭蛋,对他的打击可想而知。然而,更大的打击到来,当时湖南学政居然公开悬牌,把曾国藩的试卷当作反面典型,公开批评,当众羞辱曾国藩学问太浅,连考六次,次次落榜,还有何颜面混迹读书人队伍,有何颜面上考场。

这对一个考了六次都没考上的曾国藩来说,绝对是奇耻大辱。也正应了那句话,人若没有经历痛彻心扉的打击,可能一辈子都做不成事。曾国藩咬牙忍下耻辱,坚持自己的梦想,不屈不挠,默默努力,终于在第七次考中秀才。

第二:权贵唾骂

曾国藩凭借自己不屈不挠的毅力,似乎也时来运转,从秀才一路考到了进士,进而留京为官。这对一个出身农村的人来说无异一步登天,但是在权贵满地走的京城,曾国藩只是一个乡野村夫。他曾在家书中自述,自己虽然身居庙堂,但其实微不足道,甚至遭遇过不少嘲笑与出言唾骂。

好在从小历经挫折、七次科考的曾国藩已经练就了越挫越勇的品质,面对这些轻视,他却是斗志越发昂扬,最终创造了十年七迁的官场奇迹,惊呆了一众权贵。

第三:险遭杀害

晚清党派纷争剧烈,满汉之争也是愈加频繁,权力场尔我诈更甚前朝。经历十年七迁奇迹的曾国藩因政治靠山倒台,被外放地方为官。就在他萌生归隐之意时,恰逢母亲病故,因此丁忧回到长沙。守孝次年,湖南遭遇太平天国侵扰,同时各地滋生匪患,咸丰皇帝命其兴办团练,保卫地方。由此开始,曾国藩组建湘军,大肆剿匪。

结果就在剿匪过程中,曾国藩调动绿营兵无果,还遭遇绿营兵变,与湘军发生械斗,他本人差点被杀。后来事情闹大,曾国藩被迫离开长沙,一场原本正确的事情非但没有得到地方支持,反而差点丢了性命。

第四:落井下石

长沙事件以后,曾国藩决心将湘军打造成一支能战之军,终于在咸丰四年练成一支一万七千人的敢战、能战之师,并在湘潭之战中十战十捷,由此一雪长沙事件之耻。然而,此时曾国藩也犯了兵家大忌,被胜利迷昏了头脑,想要再创辉煌,于是进军江西,却遭到官场排挤,心灰意冷之下他再次以守孝名义退出官场。而后,与咸丰皇帝洽谈无果,被咸丰皇帝厌弃,前途顿时一片灰暗。

如果说前3次大辱从未真正击垮曾国藩,那么第4次来自于王朝皇帝的大辱对其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这也是第一次,曾国藩在心中重新衡量忠君爱国到底值不值得。

他在家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常把自己关在屋里,结合自己的经历,重读圣贤经典。当他读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时候,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今天的结局了,那都是因为自己太浮躁了,太锋芒毕露,太高傲了,想做出成绩,就必须要学会接受现实,跟现实同流合污有时候是更巧妙的征服,而忠君值得推敲,但爱国就是爱民。

顿悟以后,曾国藩成了一个真正圆通的人,他不再刻意要求他人如何,不再过多苛责,深知水至清则无鱼,而是反向苦修自己,修身齐家,而后步步为营治国平天下,不断的脱胎换骨,最终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立功,以自身道德水平立德,以家书整理出自成一派的言论,立言,终于成为一代半圣。

曾国藩不是一开始就是天赋异禀的圣人,而是一介凡人,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才成就了他的不凡!从外部环境来说,曾国藩所处的那个年代,资讯落后,战乱不断,比现在恶劣太多。而他的经历的苦难也是极少有人能扛住的。

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和自我压力下,曾国藩还能沉下心思不断地自我修炼,自我精进,成就自我,成就一番伟业,实属后辈楷模!

曾国藩“尚拙”,不管读书还是打仗,他都崇尚一个“慢”字!“慢”字在如今这浮躁的社会,早已被抛于脑后。如今事事求快,甚至连读书很多人都选择“快餐式”的读书,上网找一些别人整理好的书本的“精华”,号称能快速读完一本书。或许他真的能快速读完很多书,但是满脑子的“精华”,真的容易变成急功近利的“成功学”!

而看过曾国藩后,才明白,成长真的没有捷径,只有日积月累的坚持和孜孜不倦的精进方是最好的捷径!

在这个“快”得灵魂都跟不上的时代,或许曾国藩的“慢成长”才是普通人真正的出路。

让自己慢下来,品一品曾国藩,读一读曾国藩的家书,家训,或许普通的我们能在“快”中找到我们的“慢”方法!

放一本《曾国藩全书》在床头,每晚临睡听听圣人的“慢”教训吧!

更多文章

  • 武则天退位时,群臣皆喜,有一人却当场痛哭,1年后才知其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狠辣和阴毒不仅仅表现在她以残忍的手段折磨并杀掉了后宫劲敌,还对她的前朝政敌从不姑息怀仁。更可怕的是,她因惧怕自己的地位不稳而不惜对自己的亲生儿女痛下杀手。武则天为了自保和上位不择手段人尽皆知,而她在晚年的时候虽然希望武氏一脉能够传承国祚,但她非常明显地感知到时局和朝臣们都不情愿天下继续姓“武

  • 武则天儿子戏弄大臣,赐他50岁奶娘为妻,洞房时大臣直呼皇上万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人就是窦怀贞,窦怀贞出身高贵,他的祖父窦玄德是唐朝一个大人物,被称“左相”。不过,他和祖父大不相同,祖父厚善良谦虚,而窦怀贞却是一位卑鄙狡诈的小人。当时韦皇后与安乐公主都在干预朝政,窦怀贞珍以此为契机,对攀附韦皇后。为了向韦皇后证明自己是的忠心,还把名字改成了窦从一。从此窦怀贞借着这股东风可谓是

  • 北宋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这哥们搞艺术是天才,当皇帝就是个棒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在《宋人轶事汇编》里面,有一个关于赵佶出生的故事,据说在公元1082年,赵佶的父亲宋神宗,曾经到秘书省观看过南唐后主李煜的画像,并再三赞叹李煜的儒雅神态。不久之后,他的第十一个儿子赵佶就出生了,大家都说说这孩子应该就是这个李煜转世,今后肯定是成就非凡呢。早在这个赵佶之前,宋神宗就已经物色好了帝国的接

  • 出于可怜,朱元璋随手救下一小乞丐,最终他的家族守护大明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那一年,这个小乞丐8岁,此后,入了朱元璋的门,他的生活比之以前非常好,朱元璋夫妇待他如亲生子女,这样朱英深受震动,视朱元璋夫妇为亲生父母,在战乱中,朱英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当别人的童年都是花蝴蝶时,他见证了这个世界的冷漠与残酷。1362年,18岁的朱英正式被朱元璋任命为帐前都尉,参与战争,也许是耳濡目

  • 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为何唐玄宗不但不生气还给予了赏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他可以说是站在朝代繁华时期的最高点,但之后也因为他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宠信奸佞,最后引发了唐朝衰退的最大导火线“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繁华落尽、哀衰四起、一蹶不振。众所周知的大唐王朝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是鼎盛至极,周边各国都视大唐为偶像膜拜,俯首称臣、连年进贡,且不断派遣使臣来到大唐学习各种文化。而大唐

  • 写了近万首诗的陆游,很少填词,一出手便是千古佳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一说起宋朝的文学,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宋词。宋词确实是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座不可逾越的的巅峰。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宋代顶级文人,都是词人,比如说欧阳修,比如说陆游。这是因为在当时,诗被认为是承载文化传承的黄钟大吕,而词作不过是供人消遣的雕虫小技,所以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谈到了他对于词的不屑一顾:坐

  • 武则天是死于谋杀吗?陕西出土一块碑文,专家找到真正的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图片来源网络武则天在执政期间,教化人民,施政得当,善待百姓,重用人才,经济也得一定的发展,从整体来看,还是非常不错的。就这样一位女皇帝,在她晚年的生活里有些不着边际,到后来,连一些朝政也不过问,逐渐让大周朝衰退。在这期间,借助男宠之事,便处决了一些有功之臣,这里面也包括自己的亲人。据《新唐书》记载,

  • 李自成的丞相投降清朝得善终,为何张献忠的丞相没降清却背负骂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朱元璋的这个决定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自己大权独揽,但是对于后世帝王来说却并非好事,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他这样的体力或者意愿去做一个劳模,于是,明朝中后期就出现内阁大学士、首辅这种变相的宰相。而两位明朝的掘墓人——李自成和张献忠更是直接恢复了宰相制度,那么他们用的什么人来做他们的宰相呢?这两位宰相

  • 唐朝善交朋友的人是谁?当属程咬金,他有这4个朋友就足够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就有很多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从而建功立业的故事,而这次要讲的一个人,他的朋友可谓是万里无一,为他的人生带来了莫大的助力。强盗,反贼和武将程咬金是现在的山东人,而他在隋唐演义中可以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人之一,跟秦琼,单雄信比肩。但是他的事迹却让他的人气可以算是隋唐演义中最高的人,这与隋唐演义中程咬金开

  • 为何很少提及明代天启大爆炸呢?伤亡者一丝不挂,原因至今无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公元1626年5月30日,王恭厂突然是发生了爆炸,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明代《天变邸抄》当中就有记载:天启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时,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尽为齑粉,,屋数万间,人二万余。王恭厂一带,麋烂尤甚,僵尸层迭,秽气熏天,伤心惨目,笔所难述。遥望云气,有如乱丝者,有五色者,有如灵芝黑色者,冲天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