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七次完胜努尔哈赤,却不是袁崇焕!

此人七次完胜努尔哈赤,却不是袁崇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360 更新时间:2024/2/8 9:09:24

整个清朝时期,有二根刺扎在满人心上,一根是岳飞,一根是袁可立。

雍正四年,雍正下令将岳飞移出武庙,随后大兴关帝庙,捧关羽贬岳飞,实现打压岳飞的目的。乾隆年间,陆时化出版的书籍中,收录了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的《精忠祠记》,结果差点被砍头,最终乾隆高压之下,《精忠祠记》一文被严重删削篡改。

清朝人痛恨岳飞,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岳飞精忠报国,打的是金兵,满人的老祖。然而,明朝人袁可立的清朝遭遇,却与岳飞差不多。

袁可立的先后官职是苏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登莱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尚书,这样的经历足以在《明史》中立传了,但奇怪的是,康雍乾时期编修的《明史》中不仅没有袁可立传记,而且还直接将他从史书中抹掉,对他全面封杀,他的传记和著作自然也遭禁毁。

甚至,这种封杀持续到了清末光绪时期。1891年,睢州(今河南睢县)知州王枚以“年久失修”为理由,强行拆毁了董其昌书写的“袁尚书大石坊”。

这就不免让人奇怪,袁可立到底做了什么,以至让清朝痛恨如斯,不仅被康雍乾封杀,甚至到了清末还不放过?

原因很简单,在明清之战(前期是明金之战)中,袁可立是让努尔哈赤吃亏最大的明人,可谓是他最怕的明人。所以,袁可立在清廷眼里,就是一个不能说的禁忌人物。

1621年,天元年,辽沈、广宁相继失守,全辽沦陷,人人视关门为死地,百官噤口以图自保。但袁可立祭告山陵回京,挺身而出,立即向天启皇帝大胆提出七项建议,即“一收残兵,以省调募,二出奇兵,以图制胜,三明赏罚,以振法纪,四慎防守,以固封疆,五实京营,以固根本,六多储资粮,以防未然,七破格用人,以期实用”。

于是,天启帝以“弹压登莱非公不可,于是以节钺授公”,巡抚登莱等处地方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袁可立临危受命。

袁可立抚登三载,坐临登莱,开创东江(毛文龙部),厉兵秣马,练兵用戚继光“水军先习陆战”之法,积有战船四千艘,组成了一支五万余人的水师陆战军队。袁可立的这支部队,7次完胜努尔哈赤率领的金兵。

1624年,袁可立先后收复旅顺、望海堡和红嘴堡等战略要地,使辽南数百里土地重新回到明朝怀抱。这年十月,在袁可立策划之下,旅顺防御战中,大将张盘大败金兵,又趁势北上收复金州、南关。这一次战果非常辉煌,张盘斩首千又数百籍,实为东江镇创立乃至建州叛乱以来明军野战第一大功,而宁远大捷与宁锦大捷斩首数不过400余。

对于旅顺防御战,史书记载后金是“器械、铳炮俱掷弃而奔.....四卫已空其三,沿海四百余里之地奴尽弃之而不敢据,所余者酉虏千人而已”。

令人惋惜的是,全家被金兵所杀的张盘,虽然身世凄惨,但为人亲善,收难民于军中养之,附汉军而不杀,最终却因新投汉军叛乱而身陷重围,英勇战死。

谈及明清之战,我们下意识的认为明军一直溃败,除了袁崇焕,其他人毫无战绩,实际上袁可立就7次完胜努尔哈赤,收复了不少战略要地,将明军被动防守挨打且越打越残的悲情战事当成了明清战争的主流和全部,实在是对袁可立的莫大讽刺。

更为重要的是,对努尔哈赤而言,袁可立的战略才是最致命的,即:一,努尔哈赤想要向西发展,向东是大海,但袁可立步步为营,积极向前推进海上防御,努尔哈赤不得不重兵防御袁可立,由此削弱了对西边的进攻;二,设立东江镇,在后金背后埋下毛文龙这一颗钉子。

由于辽西有孙承宗主导,所以袁可立、孙承宗互相配合,孙承宗主守、袁可立主攻,导致努尔哈赤犹如困兽,后金处境愈发困难,袁可立无疑成了努尔哈赤当时最怕的明人!

可以说,起用袁可立是天启帝的一大亮点,辽南一盘棋,下活了整个辽东,由原来的节节败退丧地失城转为以攻代守,保大明疆宇安稳四年。

令人惋惜的是,孙承宗袁可立先后去职,努尔哈赤由此才又“活”了过来,辽东战略崩盘。

清朝对袁可立的恨,还有一件倍感屈辱又难以言说的事情,即袁可立成功策反了努尔哈赤女婿刘爱塔。

所谓刘爱塔,即刘兴祚,万历47年努尔哈赤攻占开原之后,与兴治、兴沛、兴基、兴贤四兄弟被迫投降。因为胆识过人,深得努尔哈赤喜爱,把女儿嫁给了他,又将他改名刘爱塔,并委以重任,命他镇守金、复二州。

然而,刘爱塔痛恨努尔哈赤残暴,时刻想要回归大明,于是给袁可立密信中提到“欲反正内应,以报中国”。

接到密信之后,明朝各方都反对,认为其中有诈,只有袁可立相信,最终果不其然,刘爱塔终于回归了大明,但在1630年时,奉命率兵赴永平,与后金激战中英勇牺牲。

努尔哈赤女婿刘爱塔的反正,无论对后金集团,还是对对投靠努尔哈赤的汉奸,都是一次沉痛打击,所以此事成了清廷禁忌,于是袁可立就更要被封杀了。

可以说,无论是战场上,还是战场之外,袁可立都让努尔哈赤灰头土脸,只能龟缩一隅之地,犹如当年让金兵鼠窜的岳飞一般,所以清朝建立之后,对于这种让“祖先丢脸”的明人,自然要毫不留情的全面封杀。于是,清朝人最忌讳的两个人,一个是岳飞,一个就成了袁可立!

值得一提的是,翻开袁可立的经历,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电视剧都不敢编的传奇,简直就是一个神人,编出来的电视剧肯定是神剧,比如小小七品推官上书扳倒四品大员,不顾万历皇帝反对斩杀违法奸佞,以及巡海问琉球、断案奇如神等,犹如小说中的“气运之子”,只要他出手,无论什么难题都不在话下。

如今,对袁可立的了解,主要源于董其昌的《兵部左侍郎节寰表公行状》。一代名臣,距今仅300余年,他的传奇却被如此掩埋,可见清朝对中华文明的摧残之重,令人细思极恐!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上官婉儿墓志现身陕西考古博物馆 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 “红丸”背后的残酷宫斗,造就“一月天子”与大明王朝的悲剧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他的去世除了那桩人尽皆知的“红丸案”之外,还与从万历年间开始的党争与宫廷斗争密切相关,而这也让他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也就此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一个“悲剧式”的存在。朱常洛“悲剧”的起始——他的父亲,万历皇帝朱翊钧。都说“明朝皇帝多奇葩”,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无疑是“奇葩中的奇葩”,而他更是将作为

  • 三分坯子七分绘 《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带你感受唐代陶俑塑绘一体的审美意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颔首静立骑士脚踩马蹬两手作张弓搭箭之姿射出穿越时空的一箭他蕴藏着多少神秘力量?这一箭将射向何方?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王永平教授带您鉴赏唐彩绘胡人骑马射猎俑感受彩绘陶俑“塑绘一体”的审美意趣彩绘陶俑是指在表面布彩、敷色和描绘的陶俑古代陶俑在技法特征和

  • 五胡乱华,为什么没有阻断中华文明的根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转载 尚思修善学佛2022-12-07 21:27山东历史领域创作者关于冉闵的评价,估计有不同看法,转载此文,供大家学习参考。五胡乱华中为什么没有阻断中华文明的根脉呢?说实话,不但没有阻断中华文明的脉络,反而滋润、壮大、发展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在阐述这个道理之前,我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老家,很多土

  • 天下金银第一窖!四川这个低调的博物馆里,藏着顶级的宋朝奢华之色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继四川泸县石刻博物馆、四川宋瓷博物馆之后,第三弹我们来介绍四川彭州博物馆。在这个非常低调的博物馆里,有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规模金银器窖藏,被誉为“天下金银第一窖”。这些珍贵的金银器,让宋人的奢华精致生活重现于世。但你知道吗?这样大规模的器物出土,源于一次意外的窖藏发现。这些宝物究竟归属于谁?宝物的

  • 那年今日 | 安史之乱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自755年爆发到763年被平定,历时七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是这场内战使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 他被称蛐蛐皇帝,却是一代明君,但这个国策却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明宣宗朱瞻基,朱元璋曾孙,朱棣的孙子,十分受朱棣喜爱。也是因为这个孙子,他才把儿子朱高炽作为接班人。朱瞻基年号宣德,在位十年,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在前朝皇帝开创的基业上,他知人善用,励精图治,整治吏治,在位期间继续支持郑和下西洋,是一位政治上有作为的君主。明朝社会进入经济稳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的阶段

  • 《唐律疏议》:垂范后世的盛唐法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夫三才肇位,万象斯分,禀气含灵,人为称首,莫不凭黎元而树司宰,因政教而施刑法。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覆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违者,杖六十。 ——《唐律疏议》 大唐功臣长孙无忌在法律界,有一句话很流行,

  • 北宋皇后刘娥上位史,竟是如此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北宋时期,二婚女刘娥44岁嫁给宋真宗赵恒,如愿以偿当上皇后,11年龙袍加身始终没有称帝。“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使她名声大噪,也遭人非议。刘娥病逝后,为了解开谜团,刚刚当上皇上的赵祯要刨开李妃的陵墓。然而,打开棺木那一刻,让他大惊失色。刘娥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逆袭上位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她的一生

  • 汴梁说史|马现锋:尉氏凉马寺明代古碑浅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一、《尉氏县重修凉马寺记》在凉马寺旁有个李、董、胡、院等姓聚居的村庄,这个村子名叫凉马村(或作晾马村)。后来,由于发展的需要,就大村分小村,以姓集居,这就是现在的凉马李、凉马董、凉马胡、院庄、貊庄等村。2004年11月,南曹乡凉马董村退休教师董秀征在院庄水渠上发现一通古碑,文化学者韩丙寅联系文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