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京故宫,我们差点错过你!朱棣为何要在北京另建皇宫?

北京故宫,我们差点错过你!朱棣为何要在北京另建皇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314 更新时间:2024/1/20 0:14:42

但是,大家是否曾经想过,我们差点错过这座美轮美奂的紫禁城,如果朱棣当年没有迁都北京,也就不会兴建北京故宫,而如果没有明朝对北京的建设,清朝入关也不太会选择北京作为京城,自然也就没有这座跨越明清两代、直至今日的北京故宫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并且兴建这座伟大的皇宫呢?

北京故宫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坐镇北京为明朝守卫边塞,即使他的长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燕王朱棣也与皇位无缘,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嫡孙朱允炆,是为建文帝。但是富有野心的朱棣却并不愿认命,以“清君侧”为借口于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攻入当时明朝的京城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即位称帝。而在即位后的最初十几年,朱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南京皇宫中度过,但是从即位那一刻起,朱棣就已经在心中打定主意要迁都北京了。

靖难之役

永乐元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进言:“昔帝王起……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朱棣便顺势而为,“制曰:可。其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淇国公邱福上奏:“请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这当然也出自朱棣本人的授意,邱福的上奏得到批准之后,北京建造宫殿的事宜已经正式动,当然并不是以迁都的名义,而是假借“建造行宫”之名。

随后,朱棣又有计划地增加北京人口,各地移民、退伍的军人,甚至是罪犯都被安置到北京,以增加其人口,为日后作为京城打下人口基础。此外,朱棣还身体力行,多次借巡狩、北征等名义多次到北京居住,减少在京城南京的居住时间,使得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实质性地转移到北京。永乐五年,朱棣的徐皇后(徐达女儿)去世,朱棣将皇后陵寝建造在北京,而这一切都已经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自己即将迁都北京的意愿,向朝中大臣们释放了信号。迁都北京,已经势不可挡。

朱棣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朱棣如此迫不及待地想要迁都呢?可能有如下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朱棣本人对南京没有什么好的印象。朱元璋定都南京,创建了大明王朝,然而这一切都与自己无关,毕竟这是朱标、朱允炆一家的,自己远在北平,与南京的一切帝王尊崇都无关。更加让朱棣对南京失望的是南京臣民对朱棣的印象,朱棣进入南京之后,“诸臣或死或遁,几空朝署”,不仅是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位建文帝的近臣,其他大臣如兵部尚书铁铉、户科给事中龚泰等人也用不同的方式对朱棣表示了不屈和抗争。

南京地图

南京是一个见证了朱棣“篡位”的城市,京城的百姓对建文帝颇有好感,自然不可能认同这个篡位的新皇帝,而朱棣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虽然身处高位,但是也极其希望能够得到上上下下所有人的认同,所以这让朱棣更加思念北平——他当年就藩的旧国,他正是从这里崛起,他相信北平的民众一定会支持他。

其次,作为“篡位之君”,朱棣一直希望通过某些丰功伟绩来洗刷自己的污点。朱棣深知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虽然他极力掩盖、想要试图消除建文帝存在的所有痕迹,但是他深知历史肯定会给自己一个“公正”的裁决,所以要想在青史之中为自己正名,必须不能只做一个守成之君,必须立下一些丰功伟绩才行,就像夺取了皇兄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那样。

而重视北京的建设则可以为他的丰功伟绩提供战略支撑,北京(或者北平)原本就是朱元璋分封的九位塞王(镇守边疆的藩王)之一燕王的驻地,也就是朱棣本人的驻地,北京是防守蒙古的前沿阵地,当蒙古人已经被赶回塞外之后,朱棣的丰功伟绩只能通过深入大漠草原去追击蒙古人才能实现。作为当时明朝著名的战将,朱棣想要从南京出发,那么势必太远,而且南京不能为前线提供足够的战略支撑,而北京却正合适,所以朱棣建设北京就是为自己远征蒙古做打算。而事实证明,朱棣日后以北京为据点,分别于永乐八年、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五次征蒙古(鞑靼和瓦剌部),最终死在最后一次北征的归途之中。

朱元璋分封的九位塞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朱棣要解除北方塞王的兵权,为了填补北方防线的真空,只能“天子守国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相继分封自己的九个儿子坐镇北方,被称作“漠南塞王”,这些塞王们权力极大,有兵权,可以调动地方军队,甚至任命地方官吏。建文时期,建文帝鉴于各地藩王权力过大,所以才推行削藩,取得了一些小的进展。而燕王朱棣自己正是因为对建文帝削藩不满而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

朱棣在登基之后,自然知道塞王们对自己的威胁,也担心藩王们会相仿自己再来一次“靖难之役”,所以必须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朱棣计划将边境上的塞王们迁往内陆,而内陆则不需要对外作战,所以自然就可以削去或限制他们的兵权,但是这样就使得北方防线出现了真空,所以朱棣的对策是“以己填之”,作为建文和永乐时期明朝最有战斗力的统帅和将领,朱棣确实有这个能力亲自镇守北方。

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明成祖朱棣才决定迁都北京,并且仿照南京紫禁城的模样再重新建造一座更大的皇宫,所以这才有了今日的北京故宫,试想一下,如果朱棣没有篡位,或者朱棣没有那一系列的“小心思”最终导致的迁都北京,那么我们今天可能就看不到这一座庄严巍峨又富丽堂皇的故宫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同样是篡位,为何李世民敢逼李渊,朱棣不敢逼朱元璋,原因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一、二人对于王朝建立的贡献不同李世民在李渊建立唐王朝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李渊之所以在太原起兵反隋,跟李世民有着莫大的关系。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就有勇有谋,曾经带领军队剿灭驻地的土匪,立下了不少的功劳,在军中有一定的地位。在刘文静等人的协助之下,李世民很快就聚集了一批效忠于自己的人,建

  •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是心甘情愿把皇位禅让给李世民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这一天,对于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天。这一天李世民带着最得力的手下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内,等候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入朝经过时,以将他们除去!当不明真相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早朝途经玄武门时,被早已埋伏的李世民用箭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在逃跑寻求李渊庇护的途中

  • 李隆基为什么要废掉与自己同甘共苦的皇后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王皇后其先祖为梁朝冀州刺史王神念,父王仁皎,兄王守一。当年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王的时候就聘娶王氏为妃。而且,王氏在李隆基讨伐韦后时,曾经在幕后协助临淄王,终于完成大业。王氏不仅立下了大功劳,也与李隆基是同甘共苦。所以在李隆基做了皇帝之后,封王氏为皇后。但就是这么一个对他有过帮助的皇后,却常年无子,

  • 剧本杀《隋唐六帝》剧本复盘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隋唐六帝》剧本背景:隋唐六帝齐聚一堂,谁最有说服力呢?了解皇帝们的生平,学习他们的历史贡献!关于剧本杀【隋唐六帝】就分享到这里了!

  • 陕西考古博物馆将于近期开放,颜真卿书丹《罗婉顺墓志》首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陕西考古博物馆 微信公众号“陕西一建集团” 图据微信公众号“陕西一建集团”消息,4月1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暨陕西考古博物馆开馆活动”在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举行。陕西考古博物馆是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

  • 闯王李自成,从穷人到皇帝,为什么最后却落了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小编先从李自成的出身说起。李自成出生于今陕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穷人,他小时候还曾经被家里人丢到寺庙里当小和尚,后来长大了一点便去当地的地主那放羊,积攒了一些资本后,便找了一块地种。李自成本想着自己这辈子就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么安安生生的过一辈子。确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天启

  • 西安出土的李建成墓碑,仅55字,考古学家发现改动痕迹,竟与李世民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整体来看,石碑外形呈盝顶形,上面的碑文以阳文篆刻,共有55个字,经翻译后的内容为:“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6月4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侵删)通过对上述碑文的分析,它只简单记录了此为谁的墓志铭、谥号、死亡时间

  • 蜀国亡后,姜维使用一险计,让五胡乱华提前了30年,导致晋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自诸葛亮北伐以来,攻占曹魏的陇右地区,一直是蜀汉政权的夙愿。之后,蜀汉的军事行动,几乎全部都是围绕着攻占陇右来展开的。诸葛亮死后,姜维总领蜀汉军事,并九伐中原,最终都没有成功。为了抵御姜维的进攻,曹魏任命邓艾为征西将军、陇右都督,两人正是才能相若、旗鼓相当,将彼此视为夙敌。在陇右,散布着众多游牧民族

  • 武则天被逼退位,群臣皆喜,只有一人痛哭,没想到成为最后赢家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谋夺李唐社稷,成为一代女皇,但晚年却被赶下台,十分狼狈。《资治通鉴》就记载了武则天退位的故事,当时群臣皆喜,只有姚崇在哭。直到一年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发现姚崇那时的眼泪是一种智慧。这是怎么回事呢?武则天晚年沉迷于享乐,宠幸张易之、张宗昌两兄弟,渐渐失去了对朝政的掌控,而张易之兄弟则变得嚣张跋扈

  • 武则天杀了上官婉儿全家,为何上官婉儿却死心塌地为武则天卖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鳞德元年,一向懦弱的唐高宗突然对皇后武则天发难。唐高宗命令当朝丞相上官仪写一份废除武则天皇后之位的诏书。上官仪是上官婉儿的祖父。不过,武则天耳目众多,上官仪刚把废后诏书写好,武则天便闯了进来把诏书抢了过去,并质问唐高宗此举到底是想干什么。唐高宗毕竟是懦弱的,看着武则天,也就没有了一开始废后的勇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