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与无尤深度解析李商隐的《锦瑟》

与无尤深度解析李商隐的《锦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654 更新时间:2024/1/16 12:59:32

作者:与无尤

在中国历史上的大诗人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和陆游这五个顶级大牛外,恐怕就属李商隐的粉丝最多的了。在李商隐的粉丝中,不乏像白居易、黄景仁、鲁迅这样的大咖。宋初一群达官贵人为了模仿李商隐的诗作,生生造出了一个西昆体。即使在今天,李商隐依然是诗人中的顶流。

白居易临死前请李商隐给他写墓志铭,说了一番只有铁粉才会说的话:“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意思是说“如果我下辈子能转世投胎做你的儿子我就知足了!”可见白居易喜欢李商隐喜欢到什么程度了。

李商隐的诗特点极其鲜明,就四个字:朦胧,凄美。李商隐总是将感情和梦想交织在一起,将虚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神思跌宕、朦胧隽永、惆怅迷离、缠绵悱恻。正是这种朦胧感和不确定感,再加上浓到化不开的情思,使得李商隐的诗充满了魅惑气质,倾倒了无数痴男怨女、文人墨客。

从内容上来说,李商隐是写情诗的圣手,不管是男女之情还是追梦之情,都是情。从形式上来说,李商隐是律诗圣手。他是继杜甫之后,律诗的又一座高峰。他的律诗格律之和谐,对仗之工整,气质之高雅,其后再也没有人可以超越。在李商隐众多的经典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锦瑟》了。《锦瑟》这首诗无论格律、文辞、意境,还是用典,你都找不出任何瑕疵,简直和谐到了极致。

《锦瑟》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所写,自古以来,这首诗便以令人费解而著称。元好问说“没有人能给锦瑟一个完美的解释”,王世贞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这首诗虽然是李商隐晚年写的,但李商隐把这首诗放在了他的诗集的最前面(宋本李义山集延续了这一排序),也就是开篇第一首的位置,可见李商隐是把这首诗当做了自己的人生序言,“人生序言”的定位才是打开这首诗内涵的钥匙。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从结构上来说,这首诗是典型的二重结构。《锦瑟》的显性结构是写“锦瑟”这一乐器的,属于以形象思维来咏物,大概意思是说:这锦瑟啊,无缘无故的怎么会有五十根弦呢,每一根弦每一支柱都承载着一种人生情感。用锦瑟能弹奏出像庄子梦蝶那样栩栩自得的让人感到舒适的曲调;也可以弹奏出像望帝化为杜鹃鸟,把悲哀托于杜鹃鸟的啼鸣那样令人哀怨的曲调;还可以弹奏出像南海外的鲛人用眼泪化成的明珠那样清圆的曲调;还可以弹奏出像蓝田玉那样和润的曲调。为什么我到五十多岁才领悟到锦瑟所弹奏出的适怨清和的曲调中所蕴含的人生情理呢,因为年轻的时候我的心里一片茫然啊。

在宋代的《许彦周诗话》中有这样的记载:“《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柱如其弦数。其声有适怨清和,又云感怨清和。’昔令狐楚侍人能弹此四曲。诗中四句,状此四曲也。” 宋代黄朝英《缃素杂记》中说这段话是苏东坡说的。另外,明代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也说:“《锦瑟》的中二联是丽语,作‘适、怨、清、和’解甚通”。令狐楚是谁啊,令狐楚是李商隐人生中的大贵人,后面我会详细说到这段历史。另外,在宋代陈允平的《还京乐·彩鸾去》中有“彩鸾去,适怨清和,锦瑟谁共理”的诗句。借鉴古人的解读,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把《锦瑟》的显性结构理解为纯粹描写锦瑟这一乐器是合理的,在解释上也是通畅的,符合逻辑的。而且,李商隐在标题中已经直接说明了这首诗是写“锦瑟”的。

因为很多读者对锦瑟到底有多少根弦感到迷惑,所以我解释一下“五十弦”。《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郊祀志上》:“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按照《汉书·郊祀志上》的说法,锦瑟本来是有五十弦的,因其弹奏出来的音乐过于悲伤哀怨,泰帝才下令改为二十五弦的。李商隐这里说五十弦,一个是强调“哀怨”的情感,一个是强化“无端”的迷惑程度。

至于《锦瑟》的隐性结构所表达的含义,则是李商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反思,属于以逻辑思维来抒情。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我的一生就像是一把锦瑟,糊里糊涂地就到了五十来岁了(李商隐终年46岁),老了。这锦瑟的每一根弦每一支柱都代表着我的一个人生阶段啊。我的一生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的自得舒适,也有过像望帝托杜鹃那样的哀怨悲伤,也有过像南海外鲛人的眼泪所化成的明珠那样清圆,当然也有过像蓝田玉那般的和润。可惜这些人生的情理我到了现在这个岁数才领悟到,年轻的时候没有看得这么明白,是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心里一片茫然啊。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中说:“细味此诗,起句说无端,结句说惘然,分明是义山自悔其少年场中,风流摇荡,到今始知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也。”清代汪师韩《诗学纂闻》中说:“《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

《锦瑟》整首诗,起句的“无端”和末句的“惘然”首尾呼应,统摄全诗,表明了整首诗的基调,这个基调是什么呢:是说一切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都是糊里糊涂的,都是难以理清的。这种基调正是李商隐整个人生的基调,也是他的性格基调。李商隐的人生真的是迷一样的存在。

李商隐的出身还是不错的,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当官的,虽然都是县令、县尉、录事参军之类的小官,但毕竟也算是官宦之家吧。大概三岁的时候,李商隐随父亲到浙江赴任。结果不到十岁,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作为长子,他不得不外出赚钱养家,他曾说自己年少时替别人抄书挣钱以贴补家用。

据《旧唐书》记载,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隐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求见天平军节度使、一代文宗令狐楚,得到了令狐楚的赏识。令狐楚不但把李商隐带在身边,给他工作,资助他的生活,还悉心教导他诗文,将他引荐给很多大人物,其中就包括白居易。正因为令狐楚的培养,李商隐才成为了一代骈体文大家,骈体文注重用典和对偶,这对李商隐后来成为律诗大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后来李商隐参加科考,屡试不中,最后还是令狐楚出手,他才于开成二年(837年)考中了进士,本来在令狐楚的观照下,李商隐的仕途一片光明,结果就在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11月令狐楚就病逝了。

恩师的病逝,让李商隐失去了靠山,他一下子彷徨了。这一彷徨,就将他拖入了万劫不复之地,从此背上了“忘恩负义”的骂名,正式拉开了他悲剧人生的大幕。

《旧唐书》评价李商隐:“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说他不能坚持操守,自恃有才,行为偏激怪异,所以为当权者不喜欢他,他的仕途很坎坷。《唐才子传》记录:“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说当时的名流都看不上他,说他品行不端,都排挤他。李商隐被诟病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他投靠了王茂元。

在令狐楚去世后第二年,李商隐接受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做了王茂元的幕僚,后来又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其实这本来没什么,问题的根源在于牛李党争。

所谓牛李党争,就是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牛李党争是由科举营私争论引发的,而背后的根源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衰落。牛李党争持续了近40年,深刻影响了晚唐的政局。

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属于牛党,而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却是李党。令狐楚对李商隐实在太好了,简直是恩同再造,可令狐楚刚刚去世,李商隐就投靠了李党王茂元,于是牛党就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背叛了恩师。从此,李商隐就背上了千古骂名,被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并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

在唐代,考中进士以后不会马上授官,一般还要参加吏部举办的授官考试,称为铨选,通过铨选后才可以选补某种官缺。

开成三年(838年),李商隐参加了第一次铨选,这次考试是由牛党主持的,李商隐直接被除名了,连考试的机会都没给他。没办法,李商隐只好第二年再次参加铨选,总算得到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是一个相当于文员一样的小职位。

牛李党争牛李党争,也就是说牛党和李党的实力差不多,所以才能谈得上争,这两个政党谁都无法长期把持朝政,而是轮流坐庄。后来,在李党主政的鼎盛时期,李商隐本来是可以借机崛起的,因为他的岳父是李党嘛,可偏偏李商隐的母亲去世了,他必须在家守孝三年,作为李党的李商隐又错失了大好时机。刚考上进士,恩师死了,好不容易熬到李党执政,自己的母亲又死了,你说李商隐这命,也真是够倒霉的。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王茂元是节度使,大权在握,虽然他并没有给予李商隐实质性的帮助,但毕竟算是一个不错的靠山。可悲的是,在李商隐守孝期间,王茂元也病逝了。这双重打击,基本上为李商隐的仕途判了死刑。

李商隐最后一次大机会是在849年,他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担任卢弘正的幕僚。卢弘正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官员,很得朝廷信任,对李商隐也是非常欣赏。诡异的是,李商隐追随卢弘正一年多后,卢弘正也病逝了。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机会不可谓不多,但每一次机会都和他擦肩而过,命运一次又一次和他开玩笑,最终也没有给他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估计李商隐自己对他的人生也感到大惑不解,错失一次机会可以,错失两次机会也可以,但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大好机会,他就像一个克星一样,跟上谁谁死。这真的是很“无端”,很“惘然”,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想不通。李商隐除了在《锦瑟》中对自己诡异的人生感到“无端”和“惘然”外,他还在《楚宫》里说: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楚宫》这首诗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着屈原的“迷魂”而写:首联写迷魂逐波而去,含恨无穷;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凄凉无比;颈联叹迷魂难以招回;尾联赞迷魂终有慰藉。李商隐以屈原自比,泣血自己悲惨的一生,他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于是极度的“无端”,“惘然”,不知所措。他的“迷”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他的诗里,反而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李商隐式的朦胧美。

与无尤:本名范彦芳,祖籍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中体诗开创者,在哲学、文学、家庭教育学、市场竞争学等领域皆有建树,被誉为“千年解老第一人”、“中体诗之父”。代表作:《与无尤对位译解道德经》《道德经与企业治理》《中体诗论与诗集》《爸爸的进化》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近代中国历史上,清朝与法国打了一仗还胜了,法国为何这么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战胜法国,以前的法国vs现在的法国,清朝唯一战胜过的列强

    但随着法越边境的事态发展和社会民众的舆论,最终清政府还是站在了主战的历史上,那么法国究竟为何这么弱呢?一、中法战争前夕1、主战还是主和人们在相当长时期里总习惯于将“主战”与“主和”之争,看成是要不要反抗西方侵略,要不要反对帝国主义,甚至是中国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样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问题。洋务派代表人

  • 汉武帝武则天还是康乾盛世,谁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原因就是汉武帝虽然任用酷吏推行告缗命鼓励人们互相举报,搞得人人自危民生凋敝,但是汉武大帝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没有为了自己皇帝的面子而继续强硬地推行错误的政策,在发现自己的政策严重地影响到了民生的时候,汉武帝及时踩下了刹车。还下达了那份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向全国子民作了真诚的检讨,对于皇权专

  • 王勃最著名的一首送别诗,寒字之妙,超越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

  • 中国历史上唯一穿龙袍下葬的女人,女皇武则天和慈禧都没敢这么做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地位高贵的女人,就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女儿,名叫固伦荣宪公主。据悉她的地位在众多兄弟姐妹中,是最高的,而她还是第一个有封号的公主,固伦就是天下的意思,可见康熙是多疼爱和宠爱固伦公主。相传固伦公主长得特别的可人,而且很爱逗康熙皇帝开心,哄人特别的“有手段”,康熙也觉得这个女儿是自己的开心果,所以格外

  • 卢照邻流落秦州,吟诵了一首好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诗人卢照邻和杜甫生活在不同时代,彼此之间本来毫无交集。可是由于他们都曾经来到甘肃的一个小城,从而让他们的命运中竟然出现了相同的元素。下面介绍的是卢照邻流落秦州,创作了一首佳作,杜甫也在那里经历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往事。入秦州界初唐 卢照邻陇坂长无极,苍山望不穷。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花开绿野雾,莺

  • 夜雨丨唐代贤:留住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留住时间唐代贤不知不觉已过五奔六了。掐指算来,几十个春秋走过十多个单位,同事成百上千,可在记忆库里没多少名字,所发生的故事许多亦如过眼烟云。偶尔遇到多年未联系的同事,他能称呼我的职务,我却怎么努力地想也想不起Ta叫什么,只好千方百计掩饰当时的尴尬,要么冲Ta微笑,礼节性的回应一下,要么上前寒暄几句,

  • 电影里的“茅山术”真的存在吗?清朝的一段笔记或许会告诉你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看过香港“林正英系列”的观众对茅山道士都不陌生,茅山术在人们心中也带着奇幻的色彩。恐怖电影中总有茅山道士的出现,茅山之术也因为影视作品的宣传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现在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以往充满迷幻色彩的灵异事件都能被科学解释,但人们对这种志怪轶事的热情仍然不减。有一位清朝学者的笔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

  • 古代沉香香器详解-西晋-越窑青瓷镂空提篮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沉香蜀子曰,弘扬传统文化,科普香器知识

  • 古代沉香香器详解-三国至西晋越窑青瓷双耳熏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至西晋越窑青瓷双耳熏炉此器唇口,丰肩,弧腹,平底,造型圆润饱满,肩竖双耳,立挺拔之姿。胎体灰白坚致,外壁覆盖了一层均匀的淡青色釉,色若远山,古朴清丽。口颈处饰弦纹,炉壁与底部皆有镂孔,镂孔排列有秩,层次分明。整器造型、釉色、装饰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尽显六朝青瓷之韵致。沉香蜀子曰,弘扬传统文化,科

  • 海瑞定理:大清官海瑞,如何让自己的审案习惯变成古代法律定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海瑞断案海瑞身上学到了什么,海瑞审案视频,大明王朝1566 海瑞审案

    当然实际上,海瑞也确实上过那封著名的《治安疏》,而且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舆论声音。只不过在封建集权的古代,这种舆论对国家政治运行所产生的影响毕竟是有限的,海瑞在明朝嘉靖年间的政治地位,也远没有影视剧中刻画的那么重要。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在中国古代律法成型的历史上,海瑞绝对是一个不容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