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近代中国历史上,清朝与法国打了一仗还胜了,法国为何这么弱?

近代中国历史上,清朝与法国打了一仗还胜了,法国为何这么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739 更新时间:2024/2/15 23:40:12

但随着法越边境的事态发展和社会民众的舆论,最终清政府还是站在了主战的历史上,那么法国究竟为何这么弱呢?

一、中法战争前夕

1、主战还是主和

人们在相当长时期里总习惯于将“主战”与“主和”之争,看成是要不要反抗西方侵略,要不要反对帝国主义,甚至是中国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样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问题。

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薛福成在中法战争爆发前就指出:“主战”与‘‘主和"“二者皆非”,因为矢壹意欲战,则将使彼不能转園,兵连祸结,致成不了之局。且中国武备未精,未可为孤注一掷。法国自认侵越与中国无关,若中国援越抗法,法国必将打击。

中国海岸线漫长,清军水师军纪松懈,军舰战船有器无人,若与法军交战不可战胜。主站的观点是黑旗军在越南屡败法军,法军不可惧怕。中法战争的始作俑者是法国,中国与法国开战是被迫而战,是不得不战。

中法战争爆发后,清廷内部的“主和派”也发出了强而有力的声音。“主和派”认为,虽然中国历经洋务运动,国防力量较之前有所增强,但与法国相比,差距仍然是相当明显的。

因此中法一旦交战,中国难有取胜的可能,惟有与法国议和,才能为洋务运动争取到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才能更有利于清廷的统治。清廷不应受主战情绪的干扰,而应冷静制定决策。不过在整个战争期间,西方列强虽然也打出了“调停”的幌子,但却一味怂恿清廷与法国妥协,并且始终都在盘算着如何能从“调停”中牟取到一己之私。

中法虽然签订了《李福协定》,但由于“观音桥事件”的骤然爆发,两国又再度被卷入战争之中。马江之役后,虽然清廷正式向法国宣战,然而出于中法实力悬殊等多方面的考虑,“议和”仍被不少朝野人士看作是结束战争最合理的选项。

2、黑旗军打败法军

在中越境地,清军、黑旗军在北宁与法军决战,大败法军。清军、黑旗军一路向南直抵西贡,收复被法国占领的越南领土。

在清军顽强抵抗下,法军被迫求和。虽然求和,法国依然向清政府索要赔款。在“观音桥事件”中,法军遭到驻越清军重创,法国和谈代表随即向总署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限期撤兵赔款,但清廷却只同意撤兵而拒绝赔款。此后中法战争便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战火延烧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在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关键时刻,不惜与法国一战,显然就是“民之所欲”,拒绝向法国赔款,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相比,中法战争时期,清军对外国的兵法、器械已经很熟悉,已经应对对敌的阵法。

二、法国国家形象

1、国力强悍,穷兵赎武

普法战争后,为防止法国伺机对德国寻仇报复,以首相俾斯麦为首的德国高官便不断鼓动法国对外殖民。

中法战争之所以爆发,导火索就是法国希望能够在越南“扩大其政治运作基地”,因此对越南展开了殖民入侵所致。而普法战争中法国之败,是败在了一个“骄”字上。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败北,但它仍是一个好勇斗狠的欧洲强国。

由于法国此刻正加紧对越南进行殖民入侵,因此它实际上已成了中国的邻国,而龄江教案则可能给法国进犯中国西南边疆提供借口。法国共和派政府自19世纪70年代执掌国家大权后,他们从政治和战略角度出发,重新制定了法国的海外殖民政策,企图以对外扩张的“成就”来再现法国的国际地位。

法国在亚洲的殖民计划则是:在控制柬埔寨和越南的基础上,占领整个印度支那,进而打开通向中国西南的道路,参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随着法国加紧对越南的殖民入侵,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或将面临严重威胁,也因此,中法两国存在着爆发战争的可能性。

2、法国仅会以强凌弱

法国是一个国力强悍而又穷兵黩武的国家。法国之所以敢侵占越南土地,归根到底还是依恃其强大的国家实力。

如果法军决意北犯,那么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必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在骄横狂妄的法国殖民者面前,树起英国这样一个可供效仿的“榜样”,这说明它对于越事的思考,还没有能摆脱清廷“以夷制夷”外交路线的基本框架。

三、中法战争清军战胜法国的缘由

1、清军战略的打击

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深化,清军也逐渐被涂沬上了西方军队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法战争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清军初步西化的“成果展”。

战争结束后,清廷在军事战略制定、军事人才培养、军事后勤实施以及军事装备更新等诸多方面,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以往那种陈旧迟钝的军事体制。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与中国东南沿海多个地区展开,准确判断出法军的战略意图与进攻方向,这是清军调兵遣将、积极筹防的前提。

对于法国欲以台湾为“质”的企图,清廷倒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这从当时急调已在籍养病十多年的前直隶提督、淮军名将刘铭传赴台湾担任巡抚、筹办海防,以及命两江总督曾国签参与设计渡台湾海峡作战方案等事宜上便可见一斑。

2、清军陆战的开展

黑旗军在长期的抗法实践中,结合自身特点,灵活运用了分布散击、持久抗敌、夜袭设伏、近战摧敌、力避攻坚和野战制胜等多种战术,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黑旗军在进攻宣光时借鉴西法、使用堑壕战。这一战法最早始于1861年的美国内战,因为有效减少了士兵伤亡,其后便被广为使用。釆取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法,各自为战,引诱法军不断深入。

3、清军的海防

中法战争期间,清军在海防战术上一个比较突出的做法,就是对水雷的频繁使用,而这与其执行的“究宜于陆路而不宜于海口”的作战方针也是紧密相联的。

水雷在海战中的首次运用,可以追溯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未遇任何阻碍,便从大沽口登陆进犯京津,这使清廷意识到水雷作为战略性防御武器的重要性。“军事自强”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中法战争爆发时,军事实力和官兵素质都有了很大提升。

晚清时期,伴随着效仿西方军制、更新武器装备以及筹建新式海军等重大军事变革,清军军事后勤的形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李鸿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清军武器装备得到了全面更新,战斗力大幅提升。

中法战争爆发后,出于快速传递越南军情的需要,清廷决定架设一条由京沪及长江沿线至广州再至龙州的电报线路,该线路在清廷对法国正式宣战前架设完毕。这条线路的架设,一改过去“奏折往返须五十余日”的被动局面,对军情的快速传递自然极为有利。

结语:

自1885年2月起,中法两国就在为结束战争而重谈判,直到11月《中法新约》在北京批准换约,中法战争才最终画上句号。虽然中法战争以清政府的胜利告终,但从这场战争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

法国国力强盛但失败于太过于傲娇的盲目自信,这给了相对实力弱小的清朝击中要害。中法战争期间,法军以极为单薄的海军力量,就对东南沿海实施了长期封锁和袭扰,给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这本身就从一个侧面说明,法军官兵的军事素养要远远高于清军。

创建海军便成为清廷“御外”的重要举措之一。其中洋务派兴办的各类军工企业,对海军建设和海防部署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而中法战争期间中法两军展开的数次海战,更使得这种推动作用变得广为人知。

参考献:

《清史稿》

《万国公法》

更多文章

  • 汉武帝武则天还是康乾盛世,谁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原因就是汉武帝虽然任用酷吏推行告缗命鼓励人们互相举报,搞得人人自危民生凋敝,但是汉武大帝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没有为了自己皇帝的面子而继续强硬地推行错误的政策,在发现自己的政策严重地影响到了民生的时候,汉武帝及时踩下了刹车。还下达了那份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向全国子民作了真诚的检讨,对于皇权专

  • 王勃最著名的一首送别诗,寒字之妙,超越千古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

  • 中国历史上唯一穿龙袍下葬的女人,女皇武则天和慈禧都没敢这么做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地位高贵的女人,就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女儿,名叫固伦荣宪公主。据悉她的地位在众多兄弟姐妹中,是最高的,而她还是第一个有封号的公主,固伦就是天下的意思,可见康熙是多疼爱和宠爱固伦公主。相传固伦公主长得特别的可人,而且很爱逗康熙皇帝开心,哄人特别的“有手段”,康熙也觉得这个女儿是自己的开心果,所以格外

  • 卢照邻流落秦州,吟诵了一首好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诗人卢照邻和杜甫生活在不同时代,彼此之间本来毫无交集。可是由于他们都曾经来到甘肃的一个小城,从而让他们的命运中竟然出现了相同的元素。下面介绍的是卢照邻流落秦州,创作了一首佳作,杜甫也在那里经历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往事。入秦州界初唐 卢照邻陇坂长无极,苍山望不穷。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花开绿野雾,莺

  • 夜雨丨唐代贤:留住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留住时间唐代贤不知不觉已过五奔六了。掐指算来,几十个春秋走过十多个单位,同事成百上千,可在记忆库里没多少名字,所发生的故事许多亦如过眼烟云。偶尔遇到多年未联系的同事,他能称呼我的职务,我却怎么努力地想也想不起Ta叫什么,只好千方百计掩饰当时的尴尬,要么冲Ta微笑,礼节性的回应一下,要么上前寒暄几句,

  • 电影里的“茅山术”真的存在吗?清朝的一段笔记或许会告诉你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看过香港“林正英系列”的观众对茅山道士都不陌生,茅山术在人们心中也带着奇幻的色彩。恐怖电影中总有茅山道士的出现,茅山之术也因为影视作品的宣传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现在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以往充满迷幻色彩的灵异事件都能被科学解释,但人们对这种志怪轶事的热情仍然不减。有一位清朝学者的笔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

  • 古代沉香香器详解-西晋-越窑青瓷镂空提篮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沉香蜀子曰,弘扬传统文化,科普香器知识

  • 古代沉香香器详解-三国至西晋越窑青瓷双耳熏炉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至西晋越窑青瓷双耳熏炉此器唇口,丰肩,弧腹,平底,造型圆润饱满,肩竖双耳,立挺拔之姿。胎体灰白坚致,外壁覆盖了一层均匀的淡青色釉,色若远山,古朴清丽。口颈处饰弦纹,炉壁与底部皆有镂孔,镂孔排列有秩,层次分明。整器造型、釉色、装饰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尽显六朝青瓷之韵致。沉香蜀子曰,弘扬传统文化,科

  • 海瑞定理:大清官海瑞,如何让自己的审案习惯变成古代法律定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海瑞断案海瑞身上学到了什么,海瑞审案视频,大明王朝1566 海瑞审案

    当然实际上,海瑞也确实上过那封著名的《治安疏》,而且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舆论声音。只不过在封建集权的古代,这种舆论对国家政治运行所产生的影响毕竟是有限的,海瑞在明朝嘉靖年间的政治地位,也远没有影视剧中刻画的那么重要。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在中国古代律法成型的历史上,海瑞绝对是一个不容忽

  • 一分钟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职期间娶了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而后受人诬谤,便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