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她是杜甫思念了半个世纪的盛唐美人,无关爱情,话尽沧桑

她是杜甫思念了半个世纪的盛唐美人,无关爱情,话尽沧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900 更新时间:2024/2/7 19:39:48

大唐最美的女人是谁?

这个问题,问十个人,估计有九个人会回答:杨贵妃(剩下那个答的是“杨玉环”)。

同样的问题拿去问唐朝诗人,李白白居易们都会甩出无数例子证明“杨贵妃”这个选项的“不可动摇性”。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其一》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白居易《长恨歌》(节选)

电视剧《唐明皇》剧照

而在杜甫这里,杨贵妃的美让他无动于衷。

《丽人行》应该算是杜诗里比较“香艳”的篇目了吧?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赐名大国虢与秦”,这是杨贵妃的姐姐们。也许这些“丽人”里有杨贵妃吧,但他没有细写,一个“多”字,注定这首诗写的是丽人群像,而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

而且,注意到了吗?除了“肌理细腻骨肉匀”这一句,写的基本都是“丽人”的穿戴,头上是什么,背后是什么,仿佛现场报道了一场华丽的时装秀,完全不关心“模特儿”长什么样。

杜甫所写的“丽人”,是一个个窈窕的,珠光宝气的背影。

“炙手可热势绝伦,切莫近前丞相嗔”,他离她们太远了,只能看见背影。

可是,有这些背影就足够了。

足够勾勒出曲江池畔那场奢华的“春日宴”: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足够他不带一个脏字地把杨国忠兄妹骂得体无完肤: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三年之后,长安沦陷,杨贵妃魂断马嵬驿。

杜甫被叛军捉回长安,却又因为官职低微,没有像王维一样被囚禁起来听“凝碧池头奏管弦”,他在长安城里跌跌撞撞地走着,哭着,一首《哀江头》渐渐在他的哭声里成型: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这依旧是一个春天,却是“国破山河在”的春天,行走在曲江池畔,他似乎终于想起了那个曾被他随手一笔涂抹进背影群像里的“大唐盛世第一美人”。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杜甫终于“极度克制”地用四个字正面描写了杨贵妃的模样。

明眸皓齿!

这看起来很俗气的,几乎可以用来形容所有姑娘的四个字,却是杜甫对杨贵妃这“一笑”的所有概念。他怀念这“明眸皓齿”,不是因为她美,而是因为她已经变成了“血污游魂”,再也回不到曲江池畔,意气风发地“同辇随君侍君侧”了。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就像那煌煌的大唐盛世,再也回不去了!

杜甫对杨贵妃,有怨憎,有怜惜,但似乎没有别的诗人那种,纯粹的对美人的欣赏。

因为他心中最能代表大唐盛世的,应该是另一个女子。

那个在他还是个小孩子,还没“开口咏凤凰”之前,就强势闯入他的脑海,让他珍而重之地记了半个世纪的女子: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那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剑舞,那是大唐第一女乐——公孙大娘。

清·任颐《公孙大娘舞剑图》

唐朝人喜欢按家族排行称呼彼此,杜甫自己是“杜二”,白居易是“白二十二”,“公孙大娘”也并不是一个慈爱的老太太,而是“公孙家的大姑娘”,是年幼杜甫眼中的“佳人”。

她有多美呢?

杜甫的印象是“玉貌锦衣”“绛唇珠袖”

看着似乎比写杨贵妃的那个“明眸皓齿”好不到哪里去,还不如“肌理细腻骨肉匀”。

但要知道,观看公孙大娘舞剑那年,杜甫只有六岁。

他也许根本不记得公孙大娘的模样了!

但他记得,她舞剑的姿态。

那么洒脱自信,那么酣畅淋漓,是独属于盛世的豪壮之美。

那是开元五年,大唐最好的时候。杨贵妃还没有出生,而她,是梨园教坊八千歌舞女乐中的翘楚。

她是那个时代的“大唐荣耀”!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截图

仿佛一转眼的功夫,时间就过去了五十年。

杜甫在白帝城看见熟悉的“剑器舞”时,当年挤在人群里看热闹的孩子已经垂垂老矣,舞剑的人,也不是当初的那一个了。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当年那个坐拥梨园八千子弟的唐玄宗,坟前的树木已经可以双手拱抱,李十二娘的剑器舞再神似她的师父公孙大娘,也只是“余姿”而已。

盛世和美人,都已经逝去了。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轰轰烈烈的剑舞终于落幕,重新在灵魂里经历了一遍开元盛世的杜甫,好像又死过一次。

他望着初升的明月,茫然得就像当初那个被公孙大娘剑器舞惊呆了的孩子。

茫然之后,那一闪即逝的灵感被他敏锐地捕捉,蘸进笔端,挥毫写下了这一篇《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杜甫是很难得在诗前写序言的,因此这首诗的序言,地位格外不同: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 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时间地点人物,干脆利落,毫无废话,宛如一篇标准作文的开头。但那一句“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却足以让人心尖一颤。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 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而李白不会被称为“老李”。

高分回答:因为李白从未老去,而杜甫从未年轻。

可是杜甫不仅年轻过,还“童稚”过,他“童稚”的时代,偏偏又是大唐最好的时代。童年的记忆很奇妙,未必清晰,却总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贮存在脑海深处,再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刻,如洪水般倾泻而出。

那不仅仅是美人的惊鸿一瞥,更是一个时代的吉光片羽啊!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 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公孙大娘的那场剑舞给了杜甫无限的灵感,而杜甫眼中“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张旭,也是公孙剑舞的“受益者”。

没有摄影器材的年代,乐舞的影像似乎只能口述笔记,但书法作品却可以长久传世。

杜甫说,你们看张旭的草书,那么豪情万丈,慷慨激昂,那是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之后才有的长足进步,由此可见,她的剑舞有多么震撼人心!

张旭草书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也许正是因为李十二娘这场堪称“回忆杀”的剑舞,让杜甫产生了“行不知往”的感觉。

第二年,他就开始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漂泊。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他孤零零地登上岳阳楼,除了满身病痛和满腔热情之外,一无所有。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他可以是公孙大娘的知音,可以是李白的知音……但,又有谁来做他的知音呢?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他依旧在船上漂泊,已经看不清了,却依旧“愁看直北是长安”。回不去的长安!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他遇见了李龟年,那个和公孙大娘一起,代表着“歌舞升平”大唐盛世的李龟年。相逢一笑,泪落如雨。

这也是杜甫人生中最后的春天。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我们只知道杜甫是在船上过世的,《旧唐书》里并没有记载他过世那天,天气如何。

但我想,也许是风平浪静的吧!

就像公孙剑舞的开场和结束。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鼓声落幕,肃然登场;一曲舞罢,静默无言。

他这一生的跌宕起伏,要到四十多年后,才能被元稹写进墓志铭,才能被世人发现,才能“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民国抗战女英雄的伟大,为抗战选择放弃家庭,最终英勇牺牲掉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1907年某日,王根英出身在上海的一个贫苦家庭中,因为家中太过贫苦的原因,所以王根英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过,这对于王根英来说并不重要,因为即便是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她,依旧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国的心。王根英为了救国还参加了工人起义,不过很不幸的是参加工人起义的她,被敌人抓了起来还关进了牢房。然而,

  • 他是清朝的卖国贼,可是没想到150年后他创办的公司成为世界500强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清朝,你知道的有多少,很多都知道雍正,乾隆,慈禧太后,等等,大人物,可以有些小人物也是值得大家记在心里的。在清朝有一位叫李鸿章的人,他曾几次被国人认为是汉奸、卖国贼,还挨过枪指,还签订过丧权辱国的条约《辛丑条约》,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还有另人不敢想象的一面。这位与清朝一起灭亡的大臣,李鸿章在当

  • 唐朝的这位名相,曾三度出任宰相,却又三次被罢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而说起唐朝时期的名相,很多人都会想到“房谋杜断”,也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名相,实际上唐朝出过不止这两位名相,还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曾三度出任宰相,却有三度被罢免。这就是张说,是武则天时期到唐玄宗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历经四朝风雨,三次为相,两次被贬,一生文治武功,是当时政坛和文坛的双重领袖。张说出生于官

  • 终于知道清朝为什么会灭亡,清末的残暴统治,如今一一被揭露出来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的统治可谓是让人愤怒无比,统治者的黑暗、腐朽,外国侵略者的残暴侵略,让繁盛的清朝莫入歧途,最终走向灭亡;清朝的刑罚种类繁多、用法歹毒。1908年起,哈罗德·爱德华兹·派克担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警察。他将清末黑暗的社会面貌拍摄下来,如今为我们研究历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朝时外国侵略者带来了大量

  •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说说那个诗人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杨广的一次北巡,征调了二十万男丁修筑长城。看到这雄关漫道,规模宏大的长城,隋炀帝不禁志得意满,于是洋洋洒洒地写下千古名篇《饮马长城窟行》。魏征在《隋书·文学转序》中特别提到了这首诗,“虽意在骄淫,而文无浮荡”,22年后,又一位皇帝写下《饮马长城窟行》,相似的风格,

  • 清朝真的不如明朝吗?或许这原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答案太明显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清朝闭关锁国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点来看,其实就足以证实清朝真的就是如不明朝了。试问,一个一直都在发展的朝代和一个一直停滞不前的朝代,到底谁不如谁,想必咱们就不用多说什么了把。不过,话又说回来,或许有一些认为清朝比明朝好的人会不服,所以咱们就通过下面四点来说一下,清朝和明朝两大朝代

  • 武则天派他和亲,他却投敌做汉奸,回国后遭五马分尸,三族被灭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篡夺李唐皇位之后,位于漠北的后突厥势力迅速崛起。他们在一代雄主默啜可汗的带领下,频频向武周政权发动猛攻。而武则天忙于政治内斗,无暇处理突厥事务,导致边境烽火连连,周军屡战屡败。更可恶的是,武则天任用酷吏,杀害了许多能征惯战的将领,导致突厥人在边境横行无忌,如入无人之境。公元696年,默啜可汗突

  • 《如懿传》乾隆整天和妃子勾心斗角,同期的西方世界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如懿传》中的乾隆颇具心机。他和太后钮祜禄·甄嬛貌合神离,勾心斗角。不仅如此,乾隆对自己的妃子也是手段龌龊。乾隆为了不让舒妃叶赫那拉·意欢怀孕,给她避孕药谎称为安胎药;让玫嫔白蕊姬给庆妃陆沐萍灌牛膝草乌汤,让她绝育,之后反手赐死白蕊姬;假装宠幸慎嫔索绰伦·阿箬,其实只是做出假象给别人看,并不和她共枕

  • 武则天:中国难道仅炎、黄帝有后代?学者研究基因后表示:不一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早在唐朝时,就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而这个好奇之人正是一代女皇武则天。689年(永昌元年),武则天住持科举考试,才子张说高中进士,列为乙科。虽然张说成绩不是最好,但学问却很大,因此武则天很喜欢与他聊天。一日,武则天突然问张说:“诸儒言氏族皆本炎黄之裔,则上古乃无百姓乎?”翻译过来就是:“各士族都

  • 太平天国: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是如何断绝参加者后路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农民起义来说,无非就是无法忍受统治者的剥削,为了能找到一个继续活下去的出路罢了。然而,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确实是给了大家一个可以继续活下去的出路,但是这个出路只能前进没有退路,即便是面对太平天国统治者得剥削,也无法做出实质性的反抗,因为在太平天国的统治下,真的就是彻底斩断了参加的后路。当时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