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说说那个诗人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说说那个诗人李世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73 更新时间:2024/2/7 19:39:20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杨广的一次北巡,征调了二十万男丁修筑长城。看到这雄关漫道,规模宏大的长城,隋炀帝不禁志得意满,于是洋洋洒洒地写下千古名篇《饮马长城窟行》。

魏征在《隋书·文学转序》中特别提到了这首诗,“虽意在骄淫,而文无浮荡”,22年后,又一位皇帝写下《饮马长城窟行》,相似的风格,熟悉的文笔,两人却在历史上形成了声誉上的巨大差距。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颇以隋末天下乱局为殷鉴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获知名将李靖率领大军一举扫除东突厥对内地侵扰的大捷后,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即兴仿隋炀帝的同题,写下了属于自己的《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与杨广版本不同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到诗歌的“取景地”现场借景抒情,全诗也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却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全过程,且一扫六朝以来的绮靡和宫廷诗的艳丽——在诗史上,这首诗堪称唐诗的“辟荒之作”。

下面说说这位叫李世民的唐代诗人。

李世民18岁那年,是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正值隋末天下纷纭,群雄逐鹿中原,时任太原留守李渊于晋阳起兵,李世民随军出征。大军迅速南下、西进,于当年11月占领隋都城长安,控扼渭水流域。当时薛举、薛仁杲父子占据甘肃,有兵号称三十万。薛举趁李渊初进长安,立足未稳,即派薛仁杲率兵攻打长安西路要塞扶风。当此之际,李世民毅然请缨杀敌,一举击破薛仁杲。而第二年(公元618年),却在浅水原之战中被薛举击败,这是李世民征战生涯中少有的一次败仗。后来薛举病死,李世民终于折樜城大破薛军,薛仁杲投降,甘肃并入唐境。这次与薛举之战,是新兴的唐政权剪除异己,统一天下之初的重要战役。

多年后,已是太平盛世,李世民故地重游,站在当年殊死决战的战场上,抚今追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昔日战地已盛开朵朵黄花,如今看着眼前的太平天下,李世民深感欣慰。

李世民早年在秦王府过的都是刀头舐血的日子。要么在战场中马革裹尸,要么在战功中成就自己。少年英雄最终在一场场的胜利中,无限接近那个如坐针毡的宝座。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渊下诏李世民率军征讨洛阳的王世充。唐军将洛阳团团包围,王世充向夏王窦建德求救,后者率兵十万增援。三大势力集结虎牢关,一场决定北方中原局势的大决战终于爆发。最终,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进而洛阳的王世充也被翦灭。此役李世民一举平定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统一中国北方,奠定唐朝版图基础。

这年,李世民23岁。

在得胜凯旋、回师关中的路上,李世民在马背上思考着人生,憧憬着未来:这几年的南征北战、生灵涂炭,到底是为了什么?天下与万民的和平安宁何时才能实现?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李世民【还陕述怀】

在这首诗中,他得到了最佳的答案: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是为了济世救民,而非争名邀功;战争残酷无情,难免流血牺牲,但最终目标是实现天下一统、百姓平宁,“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这一目标就在眼前啊!

入城献捷的年轻秦王李世民,身披熠熠生辉的黄金战甲,意气风发;齐王李元吉以及李世绩等二十位大将紧随其后;再后面是铁骑万匹、甲兵三万,威武雄壮,昂首列队而过;队伍的前后还有鼓吹乐队,演奏着《秦王破阵曲》;王世充、窦建德被关在囚车内,与缴获的战利品悉数献于太庙;父亲李渊特设天策上将一职策封李世民。但是,军功显赫的他,却自此陷入功高盖主、兄弟相争的险境,危机四伏......

玄武门事变因此爆发。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他从此很少在战场策马奔驰,演绎着另一种“孤城闭”。大臣们在朝堂上常常犯颜逆鳞进谏,他甚至起过杀心,最后还是憋了回去;还被文德皇后长孙氏进谏,当然他也不舒服,最终只能选择接受。

英雄的暮年也人老多情。史载有一次褚遂良给李世民读书,读到他出生时的情景,自然回忆起童年的时光,不禁泪水涟涟。也许他清楚,那种在父母庇护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场景永远不再有了。

所以,每日在长安太极宫里,他望着城楼宫阙,对于自己的功绩颇为满意——这也是另一种慰藉。

他写下了一组《帝京篇十首》,全组诗用华丽的语言描绘长安城的壮美奢华。虽然多是写景,但他还是在组诗的最后一首里阐述了他的治国理念:“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是的,正因为他的自我约束、勤政爱民,以自己的“孤城闭”,换得天下百姓的“清平乐”,“贞观之治”方名垂青史。

他也曾给人写过诗,准确地说是“赐”。

当年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实质是一群“鹰派”文人策划怂恿,由一群武人打手执行操作的一场政变,不过最后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人物却是一位叫萧瑀的大臣——面对政变已成定局的态势,李渊听从了萧瑀的建议,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传位于他。

贞观年间,萧瑀六任宰相,六次罢相,归根结底是他过于耿直——大起大落从来都是历史上直男的家常。

贞观九年(公元653年),萧瑀被封为“特进”,参预政事,李世民有感于他的忠直,赐了一首诗给他,这就是著名的《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李世民【赠萧瑀】

这首诗大多数人都会朗诵第一句,以至于成为千古名句。其实并非李世民首创。“疾风知劲草”一句,出自《后汉书·王霸传》,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而“板荡识诚臣”却是李世民自创的佳对,“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讽刺了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

全诗没有任何华丽词汇的修饰,没有佶屈聱牙的晦涩生僻,恐怕连孩童都能读得懂。实际上,直白的诗句后却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经验,更是寄托他对天下臣民的期望。

除了萧瑀,他还给魏征、房玄龄、来济写过诗,是对挚友离别或故去的思念。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近百首诗作中,从未给他挚爱的文德皇后长孙氏题过诗,也许对于这位曾经的硬汉、英雄的君王,面对最敬重的爱人,是不足以用诗歌来抒发思念的——他有另一种思念方式,他常常登高,远眺昭陵,也成为了一尊“望妻石”。

李世民,因其文治武功,在逝世后被谥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在诸如“贞观之治”“圣主明君”“从谏如流”“天可汗”这样的光环之下,写诗的“诗人”头衔对于他来说,显得颇为珍贵却鲜被世人提及,但康熙帝在《全唐诗》序中写道:“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唐太宗)实有以之焉”——以此,纪念一位叫李世民的诗人,纪念那盛唐的贞观长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真的不如明朝吗?或许这原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答案太明显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就清朝闭关锁国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点来看,其实就足以证实清朝真的就是如不明朝了。试问,一个一直都在发展的朝代和一个一直停滞不前的朝代,到底谁不如谁,想必咱们就不用多说什么了把。不过,话又说回来,或许有一些认为清朝比明朝好的人会不服,所以咱们就通过下面四点来说一下,清朝和明朝两大朝代

  • 武则天派他和亲,他却投敌做汉奸,回国后遭五马分尸,三族被灭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篡夺李唐皇位之后,位于漠北的后突厥势力迅速崛起。他们在一代雄主默啜可汗的带领下,频频向武周政权发动猛攻。而武则天忙于政治内斗,无暇处理突厥事务,导致边境烽火连连,周军屡战屡败。更可恶的是,武则天任用酷吏,杀害了许多能征惯战的将领,导致突厥人在边境横行无忌,如入无人之境。公元696年,默啜可汗突

  • 《如懿传》乾隆整天和妃子勾心斗角,同期的西方世界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如懿传》中的乾隆颇具心机。他和太后钮祜禄·甄嬛貌合神离,勾心斗角。不仅如此,乾隆对自己的妃子也是手段龌龊。乾隆为了不让舒妃叶赫那拉·意欢怀孕,给她避孕药谎称为安胎药;让玫嫔白蕊姬给庆妃陆沐萍灌牛膝草乌汤,让她绝育,之后反手赐死白蕊姬;假装宠幸慎嫔索绰伦·阿箬,其实只是做出假象给别人看,并不和她共枕

  • 武则天:中国难道仅炎、黄帝有后代?学者研究基因后表示:不一定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早在唐朝时,就有人问过这个问题,而这个好奇之人正是一代女皇武则天。689年(永昌元年),武则天住持科举考试,才子张说高中进士,列为乙科。虽然张说成绩不是最好,但学问却很大,因此武则天很喜欢与他聊天。一日,武则天突然问张说:“诸儒言氏族皆本炎黄之裔,则上古乃无百姓乎?”翻译过来就是:“各士族都

  • 太平天国: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到底是如何断绝参加者后路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农民起义来说,无非就是无法忍受统治者的剥削,为了能找到一个继续活下去的出路罢了。然而,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确实是给了大家一个可以继续活下去的出路,但是这个出路只能前进没有退路,即便是面对太平天国统治者得剥削,也无法做出实质性的反抗,因为在太平天国的统治下,真的就是彻底斩断了参加的后路。当时想要

  • 武则天年过76,仍与两位美貌男宠打情骂俏,8年后才发现她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位女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喜爱男宠的女皇,在76岁那年,武则天得到了年轻貌美的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正所谓一枝梨花压海棠,三人花天酒地、吟诗作对,这样的祖孙恋,实在令人咋舌。作为不可一世的女皇,武则天却并非没有烦恼。自她登基以后,就一直在烦恼,到底将皇位传给谁。到底是自己的

  • 曾国藩治家“三字经”绝对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曾国藩把一个人的成功分为三个阶段,用三个字概括,即,“志、识、恒”三要素。他从读书人的角度出发,辩证地谈了“志、识、恒”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因为读书人有志向,所以才与俗不同;因为有学识,所以眼界应当开阔;因为有恒心,所以才能把事情做成。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曾国藩把自己的人生看作一个系统,把一个人成

  • “银生楚山曲,金生鄱溪滨”:鼎盛一时的唐代银器制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银生楚山曲,金生鄱溪滨。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苦辛。披砂复凿石,矻矻无冬春”,白居易这首诗描述了唐人开采银矿的情景。唐代金银器制作原料产地很多,主要有陕州、宣州、润州、饶州、衢州等,多集中在南方地区。唐代灰吹法已经得到应用:用上等的炉灰,先做成灰窠,将含银的铅砣置其中,加热使之熔化后,铅渗入灰中而银

  • 清朝历史上的5件奇事,只有一个被揭开,其余几个至今没有定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1:太后下嫁皇太极死的早,在清军入关以前突然猝死,后来掌权的就是孝庄太后和年轻的顺治皇帝,刚刚建立的大清基业,还有很多困扰等待去处理,这样的情况下,单单凭母子二人是无法解决的,所以借助了皇叔多尔衮,我们从很多电视剧和小说里面都能知道,很多都把他俩写成了情侣,当时的话,他俩成亲还真可能实现,当时女真人

  • 为什么唐朝要设立史馆修史?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将二十四史视为正史,虽然到清朝才真正地明确下来,但其实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已有这个思想倾向了。唐朝设立史馆,由宰相监修前代史,以后形成制度,即当一个新朝建立的时候,都要修前朝史。修史的目的,一是总结前朝兴亡的经验教训,二是通过书写历史来宣布自己的胜利,证明本朝的合法性。唐朝以后的封建王朝,对修史工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