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呢,这在明末清初,推行“薙(读剃)发令”时,却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而是充满了残暴与血腥。
因为自西汉开始,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经宋明之后,更是达到了刻板迂腐至极的地步,完全已经跟孔子最初的思想背离了。儒家经典《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也就是只有遵守“孝道”的人,才有资格尽“忠”。而“孝”的基本要求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在我们现代看来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胡扯”,但是当时的人们却认真的“矛盾”着。
清军在入关之前,已经在辽东区域,针对俘获的汉人推行剃发,当时投降满清的将士也是要剃发的。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大凌河之战后,皇太极就说:“归降将士等薙发”,否则是要被致以重罪的。
剃发与否,在满清看来,是真心投降与假投降的区别标志。
清军入关后,1644年五月,多尔衮第一次推行剃发令,但是由于受到激烈抵抗,考虑到满清入关不久,根基不稳,暂缓执行。
1645年,清军攻下了江南,基本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土地。为了让汉人快速认同满族统治,六月十五日,多尔衮再次通告全国军民剃发,各地限公文到达的十日内完成剃发,凡是违令者死。
清廷的这一命令,自然引发了激烈的抗争,常熟、崇明岛、江阴、吴江、扬州、嘉定等地纷纷爆发反抗,导致上百万人被屠杀。据记载,仅扬州一地,就有八十万人被杀。
古人的思想也是矛盾到让人奇怪,这到底是要尽忠呢,还是要尽孝呢?反正都投降了,“忠”已经没有了。然后,因为剃发,打着“孝”的旗号又反了。结果呢?父母家人全部被杀也就算了,一了百了。如果高堂尚在,子女却没了,这算“孝”么?同时,恐怕也算不上“忠”吧,完全是有组织无目的。
继续看剃发令的执行,不剃发的都要被杀掉,那本来就是秃子或者光头的呢?
光头的,心态比较好的,可以没事偷着乐了,因为默认投降状态,自然灾害,没人管。如果非要遵从儒家经典,光头的早该自杀了,连父母给的头发都保不住,忠孝皆不在,还苟活于世,无耻。儒家学说够扯吧!还好三国王朗不是光头,要不然估计还真要被诸葛亮骂死了。
秃顶的就麻烦点,完全不管是不行的,因为剃发的标准,在清朝的早、中、晚期是不同的。
早期的话,通常是“金钱鼠尾辫”,部位不限,头顶、脑后、侧边都行,没人管,数量一撮到数撮均可,编成辫子,其余的必须剃掉。
中期的话,就是到了康熙年间,已经不那么严格了,可以留所谓的“猪尾辫”,头发留的面积大点,但是除了编辫子的头发之外,其他部位的头发还是要剃掉的。
晚期更无所谓了,仅需剃头顶的一点头发就行了,在民间即使不剃,也很少人管了,但是要编成辫子,就是清宫戏中经常看到的“牛尾辫”。
剃发令也有不管的人群,一是出家之人,比如和尚、道士,有自己的优美发型和服装,继续传统就行了;二是孩童;三是妇女;四是圣人之后,孔子的一些后人被优待了;五是一些极个别的少数民族,尊旧俗;六就是朝鲜等藩属国。